正在加载图片...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l1/16 紧接着潜伏期后,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増加的一段时间称为裂 解期( rise phase)。因为噬菌体或其它病毒粒子没有个体生长,并且宿主细胞的裂解是突 发的,所以从理论上分析,裂解期是瞬间的。但因为细菌群体中个别细胞的裂解不可能是 同步的,事实上裂解期还是较长的 在受感染的宿主细胞全部裂解、溶液中噬菌体数量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称为平稳期 (plateau )o 每个敏感细胞受噬菌体侵染后能装配、释放出噬菌体的平均数量,称为裂解量( burst size)。裂解量的数值相对稳定,如:T为100,ΦX174为1000,f2为10,000,谷氨酸生产 菌的噬菌体为50~150等 2.5.1.3噬菌体的生活史 感染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Virulent phage)。烈 性噬菌体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繁殖的五个阶段(吸附、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如大 肠杆菌T、T和ΦX174噬菌体。烈性噬菌体的生活史就是侵染宿主,裂解细胞后又侵染邻近 宿主细胞的过程。 感染细胞后,并不马上引起细胞裂解,而是以“原噬菌体( Prophage,亦称前噬菌体)” 方式整合在宿主的DNA中,随寄主繁殖而延续传代的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 Temperate Phage)或溶源性噬菌体( Lysogenic Phage),见图2.5.13。带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 源性细菌”( Lysogenic Bacteria)。在溶源性细菌内,没有形态可见的病毒粒子。原噬菌 体是附着于细菌遗传物质上的噬菌体组成成分。少数情况下,温和性噬菌体也会引起宿主 细胞裂解。在动植物中,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中的病毒DNA则称为前病毒 溶源性是细菌的遗传特性。即每个溶源性细菌的子细胞一般也是溶源性的。原噬菌体 不同于营养期的噬菌体。它没有感染性,对宿主一般无不良影响。但是,它也赋予溶原性 细菌以下一些特征: (1)具有产生噬菌体的潜在能力。溶源性细菌培养时,大多数原噬菌体不进行营养繁殖 但少数会自发脱离染色体,导致细菌裂解。但裂解发生的频率较低,不易察觉。 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紫外线,X射线,氮芥等)刺激下,原噬菌体会脱离染色体,开 始复制,从而导致溶源性细菌裂解,产生大量的噬菌体 (2)具有抗同源噬菌体感染的“免疫性”。即溶源性细菌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 同源噬菌体不敏感,这些噬菌体虽然可以进λ溶源性细菌,但不能増殖,也不能导致溶源 性细菌裂解。例如含有λ原噬菌体的溶源性细菌,对λ噬菌体的毒性有“免疫性”。 (3)溶源性细菌的复愈。溶源性细菌有时会丢失原噬菌体,又成为非溶源性细菌,此过程 称为溶源性细菌非溶源化。此时,溶源性细菌并没有发生裂解 (4)获得新的生理特性。如白喉杆菌只有感染了特定的原噬菌体后,才会产生白喉毒素, 引起被感染机体发病。 上述某些特性往往会给发酵生产带来潜在的危险,造成经济损失。因为在溶源性细菌 培养物中,虽有少量游离的噬菌体存在,但并不引起同源菌株细胞裂解,故不易被人察觉。 旦溶源性细菌发生自发裂解或诱发裂解,将会危害发酵菌株。因此必需采取有效的手段 检测出溶源性细菌。 溶源性细菌的检测往往用敏感的、非溶源性的菌株作为指示菌,这些菌株可以从自然 界或菌种库中获得。将待测菌样在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并在生长的对数期进行紫外线照 射,诱导原噬菌体复制。经进一步培养后,将培养物过滤,去除活菌体,将滤液与指示菌 混合后倒平皿,观察是否有噬菌斑出现。也可将滤液加到指示菌的液体培养物中,观察是 否能使菌液变清。如果有噬菌斑岀现或使菌液变淸,则说明被测菌株是溶源性细菌。 溶源性菌株的命名是在菌株名称后加括号,内写携带原噬菌体的名称,如 E coli B(λ)。 温和性噬菌体存在状态有三种形式: (1)游离态游离于细胞之外,具感染性的完整病毒粒子 (2)整合态温和性噬菌体都具有双链DNA。进入菌体后,在染色体DNA的一定位置插入,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11/16 紧接着潜伏期后,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加的一段时间称为裂 解期(rise phase)。因为噬菌体或其它病毒粒子没有个体生长,并且宿主细胞的裂解是突 发的,所以从理论上分析,裂解期是瞬间的。但因为细菌群体中个别细胞的裂解不可能是 同步的,事实上裂解期还是较长的。 在受感染的宿主细胞全部裂解、溶液中噬菌体数量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称为平稳期 (plateau)。 每个敏感细胞受噬菌体侵染后能装配、释放出噬菌体的平均数量,称为裂解量(burst size)。裂解量的数值相对稳定,如:T4为 100,X174 为 1000,f2为 10,000,谷氨酸生产 菌的噬菌体为 50~150 等。 2.5.1.3 噬菌体的生活史 感染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烈 性噬菌体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繁殖的五个阶段(吸附、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如大 肠杆菌 T4、T7 和X174 噬菌体。烈性噬菌体的生活史就是侵染宿主,裂解细胞后又侵染邻近 宿主细胞的过程。 感染细胞后,并不马上引起细胞裂解,而是以“原噬菌体(Prophage,亦称前噬菌体)” 方式整合在宿主的 DNA 中,随寄主繁殖而延续传代的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或溶源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见图 2.5.13。带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 源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a)。在溶源性细菌内,没有形态可见的病毒粒子。原噬菌 体是附着于细菌遗传物质上的噬菌体组成成分。少数情况下,温和性噬菌体也会引起宿主 细胞裂解。在动植物中,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中的病毒 DNA 则称为前病毒。 溶源性是细菌的遗传特性。即每个溶源性细菌的子细胞一般也是溶源性的。原噬菌体 不同于营养期的噬菌体。它没有感染性,对宿主一般无不良影响。但是,它也赋予溶原性 细菌以下一些特征: (1)具有产生噬菌体的潜在能力。溶源性细菌培养时,大多数原噬菌体不进行营养繁殖, 但少数会自发脱离染色体,导致细菌裂解。但裂解发生的频率较低,不易察觉。 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紫外线,X 射线,氮芥等)刺激下,原噬菌体会脱离染色体,开 始复制,从而导致溶源性细菌裂解,产生大量的噬菌体。 (2)具有抗同源噬菌体感染的“免疫性”。即溶源性细菌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 同源噬菌体不敏感,这些噬菌体虽然可以进入溶源性细菌,但不能增殖,也不能导致溶源 性细菌裂解。例如含有λ原噬菌体的溶源性细菌,对λ噬菌体的毒性有“免疫性”。 (3)溶源性细菌的复愈。溶源性细菌有时会丢失原噬菌体,又成为非溶源性细菌,此过程 称为溶源性细菌非溶源化。此时,溶源性细菌并没有发生裂解。 (4)获得新的生理特性。如白喉杆菌只有感染了特定的原噬菌体后,才会产生白喉毒素, 引起被感染机体发病。 上述某些特性往往会给发酵生产带来潜在的危险,造成经济损失。因为在溶源性细菌 培养物中,虽有少量游离的噬菌体存在,但并不引起同源菌株细胞裂解,故不易被人察觉。 一旦溶源性细菌发生自发裂解或诱发裂解,将会危害发酵菌株。因此必需采取有效的手段 检测出溶源性细菌。 溶源性细菌的检测往往用敏感的、非溶源性的菌株作为指示菌,这些菌株可以从自然 界或菌种库中获得。将待测菌样在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并在生长的对数期进行紫外线照 射,诱导原噬菌体复制。经进一步培养后,将培养物过滤,去除活菌体,将滤液与指示菌 混合后倒平皿,观察是否有噬菌斑出现。也可将滤液加到指示菌的液体培养物中,观察是 否能使菌液变清。如果有噬菌斑出现或使菌液变清,则说明被测菌株是溶源性细菌。 溶源性菌株的命名是在菌株名称后加括号,内写携带原噬菌体的名称,如 E.coli B()。 温和性噬菌体存在状态有三种形式: (1) 游离态 游离于细胞之外,具感染性的完整病毒粒子。 (2) 整合态 温和性噬菌体都具有双链 DNA。进入菌体后,在染色体 DNA 的一定位置插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