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⑤载物盘转动15圈后按确认键停止测量 ⑥查阅数据,并将查阅到的数据记入表格中; 采用逐差法处理数据,将第1和第5组,第2和第6组…,)分别组成至少4组,用(9) 式计算对应各组的B1值,然后求其平均值作为B1的测量值。 ⑦按确认键后返回“计时1-2多脉冲”界面 (2)测量B2 ①选择塔轮半径R及砝码质量,将1端打结的细线沿塔轮上开的细缝塞入,并且不重 叠的密绕于所选定半径的轮上,细线另1端通过滑轮后连接砝码托上的挂钩,用手将载物台 稳住; ②重复(1)中的2、3、4步 ③释放载物台,砝码重力产生的恒力矩使实验台产生匀加速转动;记录至少8组数据后 停止测量。查阅、记录数据于表格中并计算B2的测量值 由(4)式即可算出J的值 4、测量并计算实验台放上试样后的转动惯量J2,计算试样的转动惯量J3并与理论值 比较。将待测试样放上载物台并使试样几何中心轴与转轴中心重合,按与测量J同样的方 法可分别测量未加法码的角加速度B3与加砝码后的角加速度B。由(5)式可计算2的值 已知J、J2,由(6)式可计算试样的转动惯量J3 已知圆盘、圆柱绕几何中心轴转动的转动惯量理论值为 J=-mR- 圆环绕几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理论值为 (R+R) (12) 计算试样的转动惯量理论值并与测量值J3比较,计算测量值的相对误差 ×100% (13) 5、验证平行轴定理 将两圆柱体对称插入载物台上与中心距离为d的圆孔中,测量并计算两圆柱体在此位置 的转动惯量。将测量值与由(11)、(10)式所得的计算值比较,若一致即验证了平行轴定理。 理论上,同一待测样品的转动惯量不随转动力矩的变化而变化 6、改变塔轮半径或砝码质量(五个塔轮,五个砝码)可得到25种组合,形成不同的力 矩。可改变实验条件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其规律,寻求发生误差的原因,探索 测量的最佳条件 【实验仪器】 ZKY-ZS转动惯量实验仪。电子天平,游标卡尺 【思考题】 1.分析影响实验精度的各种因素,如何减少这些因素影响? 2.是否可以通过实验和作图,既求出转动惯量,又求出摩擦力矩?⑤载物盘转动 15 圈后按确认键停止测量。 ⑥查阅数据,并将查阅到的数据记入表格中; 采用逐差法处理数据,将第 1 和第 5 组,第 2 和第 6 组……,分别组成至少 4 组,用(9) 式计算对应各组的 β1 值,然后求其平均值作为 β1 的测量值。 ⑦按确认键后返回“计时 1—2 多脉冲”界面。 (2)测量 β2 ①选择塔轮半径 R 及砝码质量,将 1 端打结的细线沿塔轮上开的细缝塞入,并且不重 叠的密绕于所选定半径的轮上,细线另 1 端通过滑轮后连接砝码托上的挂钩,用手将载物台 稳住; ②重复(1)中的 2、3、4 步 ③释放载物台,砝码重力产生的恒力矩使实验台产生匀加速转动;记录至少 8 组数据后 停止测量。查阅、记录数据于表格中并计算 β2的测量值。 由(4)式即可算出 J1 的值。 4、测量并计算实验台放上试样后的转动惯量 J2 ,计算试样的转动惯量 J3 并与理论值 比较。将待测试样放上载物台并使试样几何中心轴与转轴中心重合,按与测量 J1 同样的方 法可分别测量未加法码的角加速度 β3 与加砝码后的角加速度 β4。由(5)式可计算 J2 的值, 已知 J1 、J2 ,由(6)式可计算试样的转动惯量 J3 。 已知圆盘、圆柱绕几何中心轴转动的转动惯量理论值为: 2 2 1 J = mR (11) 圆环绕几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理论值为: ( ) 2 2 2 R外 R内 m J = + (12) 计算试样的转动惯量理论值并与测量值 J3 比较,计算测量值的相对误差: 3 ×100% − = J J J E (13) 5、验证平行轴定理 将两圆柱体对称插入载物台上与中心距离为 d 的圆孔中,测量并计算两圆柱体在此位置 的转动惯量。将测量值与由(11)、(10)式所得的计算值比较,若一致即验证了平行轴定理。 理论上,同一待测样品的转动惯量不随转动力矩的变化而变化。 6、改变塔轮半径或砝码质量(五个塔轮,五个砝码)可得到 25 种组合,形成不同的力 矩。可改变实验条件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其规律,寻求发生误差的原因,探索 测量的最佳条件。 【实验仪器】 ZKY—ZS 转动惯量实验仪。电子天平,游标卡尺。 【思考题】 1. 分析影响实验精度的各种因素,如何减少这些因素影响? 2. 是否可以通过实验和作图,既求出转动惯量,又求出摩擦力矩?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