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平演变”的言论,并断定那是“在加紧利用渗透、腐蚀、颠覆种种阴谋手段,来达 到挽救帝国主义的颓势,实现它侵略野心的目的”。46 在整个1958年,苏联对外政策从发展趋势上看,与毛泽东对中国外交的调整基本上是 背道而驰的。在当年元旦克里姆林宫的宴会上,布置着象征熊熊烈火的盆景,上面嵌着“解 冻”两个大字。在苏联对外政策方面,“解冻”就意味着美苏缓和,和平共处。4苏共21大 制定的对外政策表明,1957年的莫斯科会议以后,苏联对外政策向“缓和”的方向调整是 确定不移的。不过这种发展趋势在1958年间并没有引起毛泽东特别的不满,实际上他本人 在审阅《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时,还专门要求加上“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和 缓和紧张局势的必要和可能”。48毛泽东当时主要反对的是被认为否定了“十月革命道路” 的“和平过渡”,而不是“和平共处”。莫斯科会议的结果也证明,当时在“和平共处”的问 题上,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分歧仍然是可以调和的 即使在1958年7月发生的使毛泽东极表震怒的“联合舰队”、“长波电台”等事件,对 当时中苏关系的消极影响也在后来的意识形态论战中多少被夸大了一些。49很有可能的是毛 泽东几乎全神贯注于他正在进行的共产主义实践,军事合作中的纠纷属局部性问题,而且拟 议中的炮击金门仍有可借助苏联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炮击金门后不久来自中国驻苏使馆的报告指出:苏联对大好形势的认识“有 所进展”,尽管“深度还不足”。报告说赫鲁晓夫几次提到“我们对付战争的正确的态度,即 决不害怕战争和不乞求和平”,“在理解和评价我国在国际斗争中的重大作用和社会主义建 设经验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估价”,并且“逐步吸收了中国的经验”。毛泽东对苏联这 种变化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50他在此后一段时间里的确在强调,对苏联要保持“谦虚的态 度 “大跃进”运动在1959年下半年已经露出的败象对毛泽东处理中苏关系产生了极其重 要的影响。迄今为止,“大跃进”运动对中国外交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还没有被中国学术界认 真地梳理过。从已经公布的毛泽东在1959年下半年的有关论述中,至少他本人也没有看到 “大跃进”给中国的外交和国际地位带来多少积极的影响,反之他不得不同时应付包括来自 中共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怀疑和挑战。 可以想象严重的内忧外患多么严重地加剧了毛泽东的危机感。彭德怀等人不过对“大跃 进”运动发表了不同意见,在毛泽东看来这足以证明他们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表人物。彭 德怀的意见书不过有一万个字,在毛泽东的眼里却严重到“把个庐山几乎轰掉了一半”,从 而证明了那是“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的继续”。52党内的不同意见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 猖狂进攻勾结在一起,就“简直要把个昆仑山脉推下去了”。53 使毛泽东危机感加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苏联领导人公然对“大跃进”运动不以为然 4林克:《回忆毛泽东对杜勒斯和平演变言论的评论》,《党的文献》,1990年第6期,第45页 47参阅《中苏分裂的根源》 48毛泽东:《对“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稿的修改》,1956年12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6册,第285页。 羽9当时赫鲁晓夫与毛泽东会谈的情况可参阅《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430页 50毛泽东:《对驻苏大使馆关于中苏北京会谈以来苏联各方面情况报告的批语》,1958年10月,《建国以来 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486-487页。 51毛泽东:《对驻苏使馆关于中苏关系中一些问题的处理意见的批语》,1959年1月15日:《对中央关于在 对外关系中切实纠正骄傲现象的指示稿的批语和修改》,1959年2月13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册,第5-6、41-42页。 2毛泽东:《关于如何对待革命的群众运动》,1959年8月15日:《机关枪和迫击炮的来历及其他》,1959 年8月16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第447、451页 53毛泽东:《关于〈到韶山〉、〈登庐山)两首诗给臧克家、徐迟的信》,1959年9月1日,《建国以来毛泽 东文稿》,第8册,第488页8 关于“和平演变”的言论,并断定那是“在加紧利用渗透、腐蚀、颠覆种种阴谋手段,来达 到挽救帝国主义的颓势,实现它侵略野心的目的”。46 在整个 1958 年,苏联对外政策从发展趋势上看,与毛泽东对中国外交的调整基本上是 背道而驰的。在当年元旦克里姆林宫的宴会上,布置着象征熊熊烈火的盆景,上面嵌着“解 冻”两个大字。在苏联对外政策方面,“解冻”就意味着美苏缓和,和平共处。47苏共 21 大 制定的对外政策表明,1957 年的莫斯科会议以后,苏联对外政策向“缓和”的方向调整是 确定不移的。不过这种发展趋势在 1958 年间并没有引起毛泽东特别的不满,实际上他本人 在审阅《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时,还专门要求加上“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和 缓和紧张局势的必要和可能”。48毛泽东当时主要反对的是被认为否定了“十月革命道路” 的“和平过渡”,而不是“和平共处”。莫斯科会议的结果也证明,当时在“和平共处”的问 题上,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分歧仍然是可以调和的。 即使在 1958 年 7 月发生的使毛泽东极表震怒的“联合舰队”、“长波电台”等事件,对 当时中苏关系的消极影响也在后来的意识形态论战中多少被夸大了一些。49很有可能的是毛 泽东几乎全神贯注于他正在进行的共产主义实践,军事合作中的纠纷属局部性问题,而且拟 议中的炮击金门仍有可借助苏联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炮击金门后不久来自中国驻苏使馆的报告指出:苏联对大好形势的认识“有 所进展”,尽管“深度还不足”。报告说赫鲁晓夫几次提到“我们对付战争的正确的态度,即 决不害怕战争和不乞求和平”,“在理解和评价我国在国际斗争中的重大作用和社会主义建 设经验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估价”,并且“逐步吸收了中国的经验”。毛泽东对苏联这 种变化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50他在此后一段时间里的确在强调,对苏联要保持“谦虚的态 度”。51 “大跃进”运动在 1959 年下半年已经露出的败象对毛泽东处理中苏关系产生了极其重 要的影响。迄今为止,“大跃进”运动对中国外交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还没有被中国学术界认 真地梳理过。从已经公布的毛泽东在 1959 年下半年的有关论述中,至少他本人也没有看到 “大跃进”给中国的外交和国际地位带来多少积极的影响,反之他不得不同时应付包括来自 中共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怀疑和挑战。 可以想象严重的内忧外患多么严重地加剧了毛泽东的危机感。彭德怀等人不过对“大跃 进”运动发表了不同意见,在毛泽东看来这足以证明他们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表人物。彭 德怀的意见书不过有一万个字,在毛泽东的眼里却严重到“把个庐山几乎轰掉了一半”,从 而证明了那是“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的继续”。52党内的不同意见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 猖狂进攻勾结在一起,就“简直要把个昆仑山脉推下去了”。53 使毛泽东危机感加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苏联领导人公然对“大跃进”运动不以为然。 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7 册,第 639-640 页。 46 林克:《回忆毛泽东对杜勒斯和平演变言论的评论》,《党的文献》,1990 年第 6 期,第 45 页。 47 参阅《中苏分裂的根源》。 48 毛泽东:《对“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稿的修改》,1956 年 12 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6 册,第 285 页。 49 当时赫鲁晓夫与毛泽东会谈的情况可参阅《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 430 页。 50 毛泽东:《对驻苏大使馆关于中苏北京会谈以来苏联各方面情况报告的批语》,1958 年 10 月,《建国以来 毛泽东文稿》,第 7 册,第 486-487 页。 51 毛泽东:《对驻苏使馆关于中苏关系中一些问题的处理意见的批语》,1959 年 1 月 15 日;《对中央关于在 对外关系中切实纠正骄傲现象的指示稿的批语和修改》,1959 年 2 月 13 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8 册,第 5-6、41-42 页。 52 毛泽东:《关于如何对待革命的群众运动》,1959 年 8 月 15 日;《机关枪和迫击炮的来历及其他》,1959 年 8 月 16 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8 册,第 447、451 页。 53 毛泽东:《关于〈到韶山〉、〈登庐山〉两首诗给臧克家、徐迟的信》,1959 年 9 月 1 日,《建国以来毛泽 东文稿》,第 8 册,第 48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