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死桐城派文论中些重要概念和范畴进行阐释其中讨论较多的是义法说的理论内涵理论特点、理论渊源或理论 ,“义法说的特点首先在于其论文重在文章的体裁、详略、章法、语言等问题,因而是偏重于讨论文章形式方面的 其次,要 散文的文采、形象、风格、境界等等问题,几乎没有涉及。(92) 桐城派诸人的个案硏究。姚鼐是桐城派古文理论的集大成者,学者们对其硏究也相应较多。这其中,既有对其散文理论内涵的阐 在强调"道ˆ的同时,又重视"文”,在"复古"的旗号下,学习前人优秀作品,形成了内容充实、文字雅洁的文风,繁荣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对 关于曾国藩的古文理论,既有微观剖析,也有到宏观把握。如朱东润在《古文四象论述评》-文中对曾国藩的古文四象论进行了具体的 观点是曾氏的独创性的发明。(100)张方将曾国藩古文理论的基本脉络概括为 从新时期开始,桐城派及其后人的散文理论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这其中又以黄保真等人的《中囯国文学理论史》(五)和黄霖的《近代文学批评史》讼 五、几点反思 20世纪的古代散文理论的研究与古代诗歌理论、古代小说理论和古代戏曲理论研究相比,一直都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古典散文的基本理论研究仍然薄弱。一些重要的范 列如:什么是散文?其范围到底如何?骈文与散文之间的关系如何?抒情性作为 选本作为"总集"的种,一直为中国人所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选本丰富多样,如《昭明文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辞类纂 研究格局失衡现象明显。纵观20世纪的古代散文理论硏究,大致上体现岀只重视哂两个运动、一个流派¨的硏究格局,即绝大部分硏究都集 如何认真淸理和总结中国古典散文理论中业已形成的独特概念与范畴系统,使之系统化、体系化,并阐发岀其现代价值,是古代散文理论 与诗歌理论研究相比,关于古代散文句法理论的硏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古代散文在句式、句法等形式要素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如唐宋八大家、“前后七子、“公安派'等等,他们的不少古代散文具有很明显的诗 1)《新青年》3卷3号 (2)《晨报副刊》1923年6月21日 (3)陈衍的《散体文正名》载《小说月报》17卷号外;田北湖的《论文章源流》载《国粹学报》第一年第2-6册;刘师培的《文章原始 (4)《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岀版社,1985年版。 (5)陈柱《中国散文史》“序,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6)、(7)二文分别载《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 (8)莫、张二文分别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 (8)蒋寅《关 代文章学理论体系:从〈文心雕龙〉谈起》一文,载《文学遗产》1986年第6期。 9)郭绍虞《试i 文之分的关键》一文,载《跃进文学丛刊》1958年第2期;参曹文铨《谈陈子昂与 (10)刘大杰《韩愈与古文运动》一文载 判》1976年第4期;郭兰成《批评文学史上的尊儒反法思潮-试论唐代古文运动》一 (11)谭丕模《唐代古文运动之革新性》一文,载《中学生杂志》1942年第57期 (12)《艺谭》1980年第6期 (13)陆钦《对韩柳古文运动的几点看法》一文,载《人文杂志》1983年第3期 (14)罗宗强《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一文,载《文史知识》1988年第4期。 (15)、(27)张少康《唐代古文理论的性质与韩愈的文学思想》一文,载《文艺学的民族传统》,张少康著,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 (16)、(24)罗根泽《韩愈及其门弟子文学论》一文,载《文艺月刊(南京)》9卷4期,1936年10月。 (17)吴文治《略论韩愈的古文理论》一文,载《西北大学学报丛刊(唐代文学)》1981年第1期。 (18)、(32)申建中《略论韩愈的文学思想》一文,载《文艺理论研》1982年第3期。 19)孙目武《韩意散文艺术论》第1,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0)漆绪邦《中国散文通史》(上),第800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1)、(25)参季镇淮《韩愈的文学思想述略》—文,载《韩愈研究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年版。 文"的复古与正统的建立》 载《文艺论丛》第16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3)吴文治《韩愈研究述评》一文,载《苏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26)施旭升《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心理透视》一文,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斯 (28)、(33)漆绪邦《中国散文通史》一著相关章节。 (29)寇养厚《韩愈古文理论中的道"》一文,载《文史哲》1996年第1期。 (30)严杰《韩愈“不平则鸣说渊源新探》一文,载《江海学刊》1988年第1期 (31)《小说月报》19卷1期,1927年 韦愈 (35)卢盛江《韩愈气说的特点》一文,载《江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36)张立伟的《韩愈气盛言宜新探 论古文"的艺术特征》一文,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4 37)俞纪东《柳冕文论为韩愈所本说质疑》一文,载《文学评论丛刊》第30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38)孙昌武《韩愈重“文尚"奇的古文"论》一文,载《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5賻 (39)于兴汉《韩门]的文道之论与宋代古文运动》一文,载《山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40)梁孝瀚《柳宗元之文艺思潮及其影响》一文,载《协大艺文》第5期,1937年1月 (41)分别载《天津益世报》(1930年5月22日、23日)、《校风》第279-282期(1935年5月30日、31日、6月3日、5日) (42)分别载《光明日报》1960年2月21日、《光明日报》1961年8月31日、载《江海学刊》1961年第11期月 高海夫《柳宗元论“文"》一文,载《人文杂志》1980年第1期。 刘建国《柳宗元在文以明道运动中的理论、实践和遭遇》一文,载 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股慧中《论柳宗元以神志为主"的创作观》 46)周振甫《柳宗元 (47)姚奠中《柳宗元的文论》一文,载《姚奠中论文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三、对桐城派文论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范畴进行阐释。其中讨论较多的是“义法”说的理论内涵、理论特点、理论渊源或理论缺陷。学者们各有 远认为,“义法”说的特点首先在于其论文重在文章的体裁、详略、章法、语言等问题,因而是偏重于讨论文章形式方面的理论;其次,要求 散文的文采、形象、风格、境界等等问题,几乎没有涉及。(92) 也有学者对桐城派散文理论中的其它概念或范畴进行了分析。如许结剖析了桐城派散文理论中的“神”,认为桐城派论神,除了精神修养和写 四、关于桐城派诸人的个案研究。姚鼐是桐城派古文理论的集大成者,学者们对其研究也相应较多。这其中,既有对其散文理论内涵的阐 在强调“道”的同时,又重视“文”,在“复古”的旗号下,学习前人优秀作品,形成了内容充实、文字雅洁的文风,繁荣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对 关于曾国藩的古文理论,既有微观剖析,也有到宏观把握。如朱东润在《古文四象论述评》一文中对曾国藩的“古文四象”论进行了具体的 观点是曾氏的独创性的发明。(100)张方将曾国藩古文理论的基本脉络概括为:本于义理,发为神气,形诸声调。即它的文化背景是一种 从新时期开始,桐城派及其后人的散文理论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这其中又以黄保真等人的《中国文学理论史》(五)和黄霖的《近代文学批评史》论述 五、几点反思 20世纪的古代散文理论的研究与古代诗歌理论、古代小说理论和古代戏曲理论研究相比,一直都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古典散文的基本理论研究仍然薄弱。一些重要的范畴概念尚存在明显分歧。例如:什么是散文?其范围到底如何?骈文与散文之间的关系如何?抒情性作为 选本作为“总集”的一种,一直为中国人所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选本丰富多样,如《昭明文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辞类纂 研究格局失衡现象明显。纵观20世纪的古代散文理论研究,大致上体现出只重视“两个运动、一个流派”的研究格局,即绝大部分研究都集 如何认真清理和总结中国古典散文理论中业已形成的独特概念与范畴系统,使之系统化、体系化,并阐发出其现代价值,是古代散文理论 与诗歌理论研究相比,关于古代散文句法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古代散文在句式、句法等形式要素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如“唐宋八大家”、“前后七子”、“公安派”等等,他们的不少古代散文具有很明显的诗 注释: (1)《新青年》3卷3号。 (2)《晨报副刊》1923年6月21日。 (3)陈衍的《散体文正名》载《小说月报》17卷号外;田北湖的《论文章源流》载《国粹学报》第一年第2—6册;刘师培的《文章原始 (4)《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陈柱《中国散文史》“序”,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6)、(7)二文分别载《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 (8)莫、张二文分别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 (8)蒋寅《关于中国古代文章学理论体系:从〈文心雕龙〉谈起》一文,载《文学遗产》1986年第6期。 (9)郭绍虞《试论“古文运动”---兼谈从文笔之分到诗文之分的关键》一文,载《跃进文学丛刊》1958年第2期;参曹文铨《谈陈子昂与韩 (10)刘大杰《韩愈与古文运动》一文载《学习与批判》1976年第4期;郭兰成《批评文学史上的尊儒反法思潮----试论唐代古文运动》一 (11)谭丕模《唐代古文运动之革新性》一文,载《中学生杂志》1942年第57期。 (12)《艺谭》1980年第6期。 (13)陆钦《对韩柳古文运动的几点看法》一文,载《人文杂志 》1983年第3期。 (14)罗宗强《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一文,载《文史知识》1988年第4期。 (15)、(27)张少康《唐代古文理论的性质与韩愈的文学思想》一文,载《文艺学的民族传统》,张少康著,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 (16)、(24)罗根泽《韩愈及其门弟子文学论》一文,载《文艺月刊(南京)》9卷4期,1936年10月。 (17)吴文治《略论韩愈的古文理论》一文,载《西北大学学报丛刊(唐代文学)》1981年第1期。 (18)、(32)申建中《略论韩愈的文学思想》一文,载《文艺理论研》1982年第3期。 (19)孙昌武《韩愈散文艺术论》,第1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0)漆绪邦《中国散文通史》(上),第800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1)、(25)参季镇淮《韩愈的文学思想述略》一文,载《韩愈研究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陈幼石《韩愈:“道”“文”的复古与正统的建立》一文,载《文艺论丛》第16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3)吴文治《韩愈研究述评》一文,载《苏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26)施旭升《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心理透视》一文,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28)、(33)漆绪邦《中国散文通史》一著相关章节。 (29)寇养厚《韩愈古文理论中的“道” 》一文,载《文史哲》1996年第1期。 (30)严杰《韩愈“不平则鸣”说渊源新探》一文,载《江海学刊》1988年第1期。 (31)《小说月报》19卷1期,1927年。 (34)郭明志《论韩愈之“气”与“道” 》一文,载《北方论丛》1988年第2期。 (35)卢盛江《韩愈“气”说的特点》一文,载《江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36)张立伟的《韩愈“气盛言宜”新探――兼论“古文”的艺术特征》一文,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4期。 (37)俞纪东《柳冕文论为韩愈所本说质疑》一文,载《文学评论丛刊》第30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8)孙昌武《韩愈重“文”尚“奇”的“古文”论》一文,载《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39)于兴汉《韩门的文道之论与宋代古文运动》一文,载《山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40)梁孝瀚《柳宗元之文艺思潮及其影响》一文,载《协大艺文》第5期,1937年1 月。 (41)分别载《天津益世报》(1930年5月22日、23日)、《校风》第279—282期(1935年5月30日、31日、6月3日、5日)。 (42)分别载《光明日报》1960年2月21日、《光明日报》1961年8月31日、载《江海学刊》1961年第11期。 (43)高海夫《柳宗元论“文” 》一文,载《人文杂志》1980年第1期。 (44)刘建国《柳宗元在文以明道运动中的理论、实践和遭遇》一文,载《湘潭大学学报》l982年第3期。 (45)殷慧中《论柳宗元“以神志为主”的创作观》一文,载《温州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46)周振甫《柳宗元的文章论》一文,载《文学遗产》1994年第2期。 (47)姚奠中《柳宗元的文论》一文,载《姚奠中论文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