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也可作用于迷走神经末梢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迷走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减少。这种通过接头前受体影响神经末 梢递质释放的过程称为递质释放的接头前(或突触前)调制 (3)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证明,心脏中存在多种神经纤维,如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阿片肽等。现已知一些肽类递质可与其它递质,如单胺和乙酰胆碱,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 并共同释放。目前对于分布在心脏的肽神经元的生理功能还不完全清楚,但心脏内肽能神经纤维的存在说明这些 肽类递质也可能参与对心肌和冠状血管作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有加快心率的作用等。 2.血管的神经支配除真毛细血管外,血管壁都有平滑肌分布。不同血管的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有所不同,有些血 管平滑肌有自发的肌源性活动,而另一些血管平滑肌很少有肌源性活动。但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都受局部组织代 谢产物影响。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可分为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两大类,两者又统称为血管运 动神经纤维。 (1)缩血管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故一般称为并感缩血管纤维,其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 胸、腰段的中间外侧柱内,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节后神经元位于椎旁和椎前神经节内,末梢释放的递质 为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平滑肌细胞有α和β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 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 结合的能力较与β受体结合的能力强,故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 体内几乎所有的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但不同部位的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的密度不同。皮肤血管中缩 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骨骼肌和内脏的血管次之,冠状血管和脑血管中分布较少。在同一器官中,动脉中缩血管纤 维的密度高于静脉,微动脉中密度最高,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中神经纤维分布很少。 人体内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单一神经支配。在安静状态下,并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约1-3次/秒的 低频冲动,称为交感缩血管紧张,这种紧张性活动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当交感缩血管紧张增 强时,血管平滑肌进一步收缩: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时,血管平滑肌收缩程度减低,血管舒张。在不同的生理状 况下,交感缩血管纤维的放电频率在每秒低于1次至每秒8-10次的范围内变动。这一变动范围足以使血管口径在 很大范围内发生变化,从而调节不同器官的血流阻力和血流量。当支配某一器官血管床的并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时也可作用于迷走神经末梢的 α 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迷走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减少。这种通过接头前受体影响神经末 梢递质释放的过程称为递质释放的接头前(或突触前)调制。 (3)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证明,心脏中存在多种神经纤维,如神经肽 Y、血管活性肠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阿片肽等。现已知一些肽类递质可与其它递质,如单胺和乙酰胆碱,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 并共同释放。目前对于分布在心脏的肽神经元的生理功能还不完全清楚,但心脏内肽能神经纤维的存在说明这些 肽类递质也可能参与对心肌和冠状血管作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有加快心率的作用等。 2.血管的神经支配 除真毛细血管外,血管壁都有平滑肌分布。不同血管的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有所不同,有些血 管平滑肌有自发的肌源性活动,而另一些血管平滑肌很少有肌源性活动。但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都受局部组织代 谢产物影响。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可分为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两大类,两者又统称为血管运 动神经纤维。 (1)缩血管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故一般称为并感缩血管纤维,其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 胸、腰段的中间外侧柱内,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节后神经元位于椎旁和椎前神经节内,末梢释放的递质 为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平滑肌细胞有 α 和 β 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 α 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 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与 β 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与 α 肾上腺素能受体 结合的能力较与 β 受体结合的能力强,故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 体内几乎所有的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但不同部位的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的密度不同。皮肤血管中缩 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骨骼肌和内脏的血管次之,冠状血管和脑血管中分布较少。在同一器官中,动脉中缩血管纤 维的密度高于静脉,微动脉中密度最高,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中神经纤维分布很少。 人体内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单一神经支配。在安静状态下,并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约 1-3 次/秒的 低频冲动,称为交感缩血管紧张,这种紧张性活动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当交感缩血管紧张增 强时,血管平滑肌进一步收缩;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时,血管平滑肌收缩程度减低,血管舒张。在不同的生理状 况下,交感缩血管纤维的放电频率在每秒低于 1 次至每秒 8-10 次的范围内变动。这一变动范围足以使血管口径在 很大范围内发生变化,从而调节不同器官的血流阻力和血流量。当支配某一器官血管床的并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时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