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一章漫长的远古时代 第一节叙说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远古时代即文明社会诞生之前的史前社会阶段。 据科学家推算,地球的形成至今已有46亿年以上,最原始的生物出现在 地球上,距今已有33亿年之久。按照地质年代划分,距今33亿年到距今25 亿年之间是太古代,其后的近20亿年是元古代。各种细胞藻类、无脊椎动物 以及爬行动物的趋于繁盛是在距今6亿年到7千万年之间的古生代和中生 代。从7千万年前开始直到今天的新生代,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繁衍的时代。 地质年代分类的“代”之下有“纪”和“世”两个层次。距今7千万年到300 百万年之间是地质年代的第三纪,其中有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 上新世等五个阶段。距今7千万年到4千万年的古新世和始新世是灵长类动 物出现和发展分化的时代。古猿类出现在距今4千万年到2500万年之间的渐 新世。距今2500万年到距今300万年之间的中新世和上新世,是古猿向人逐 渐演化的时期。从300万年前开始的地质年代上的第四纪,是作为万物之灵 的人类的时代。第四纪的更新世从距今300万年到1万年,是原始人向现代 人演化的阶段。更新世之后的全新世从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人类在这个时 代阔步走上历史舞台,演出了地球上最雄伟壮观的一幕。 我国远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是经过漫长时代演变才形成的。从地质学 上的太古代以来,我国地壳就处在北方相对稳定、南方变动频繁的状态。在 元古代,北方有晋陕古陆、内蒙古陆、鲁西古陆、胶东古陆、淮阳古陆等, 南方则仅有扬子地块。除了这些古陆和地块以外,当时的大郡分地区还被浅 海覆盖。后来,经过多次地壳变动,才逐渐形成了华北古陆和扬子古陆这两 个较大面积的陆地,奠定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到了中生代,华北和 华南地区逐渐连成一片完整的陆地,海浸地区缩小。当时的地壳变动,不仅 有沧海桑田般的缓慢发展,而且有急剧猛烈的迅速变化,假若借用《诗经·十 月之交》篇的语言来形容其情况,那便是“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在新生代,我国西部地区迅速升高,青藏高原横空出世,成为 世界屋脊。与此同时,因西高东低而形成的百川汇海的壮观局面也已经出现 般认为,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于人类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新生 代第四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不仅使我国西部地区强烈隆起,而且使周围大 范围内的气候发生剧变。寒冷气候的岀现摧毁了大片热带雨林,造就了开阔 而干燥的疏林草原环境。原先栖息在温暖而且果实丰富的森林中的古猿,被 迫适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逐渐由“攀树的猿”向“正在形成中的人”转化。 据研究,在发现元谋猿人化石的地层中亚热带孢子花粉从底层向上有越来越 少的趋势,还出现了松、杉、桦等比较耐寒的新成分,这反映了当时气候变 冷的趋向。在发现大量石器的山西西侯度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地层中现有 20多种动物化石,其中大多数是适应干冷气候的草原动物,说明这一带在有 人类活动的时期已是疏林草原环境。 1①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将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分为“攀树的猿” “正在形成中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这样几个阶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下册第508 52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一章 漫长的远古时代 第一节 叙 说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远古时代即文明社会诞生之前的史前社会阶段。 据科学家推算,地球的形成至今已有 46 亿年以上,最原始的生物出现在 地球上,距今已有 33 亿年之久。按照地质年代划分,距今 33 亿年到距今 25 亿年之间是太古代,其后的近 20 亿年是元古代。各种细胞藻类、无脊椎动物 以及爬行动物的趋于繁盛是在距今 6 亿年到 7 千万年之间的古生代和中生 代。从 7 千万年前开始直到今天的新生代,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繁衍的时代。 地质年代分类的“代”之下有“纪”和“世”两个层次。距今 7 千万年到 300 百万年之间是地质年代的第三纪,其中有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 上新世等五个阶段。距今 7 千万年到 4 千万年的古新世和始新世是灵长类动 物出现和发展分化的时代。古猿类出现在距今 4 千万年到 2500 万年之间的渐 新世。距今 2500 万年到距今 300 万年之间的中新世和上新世,是古猿向人逐 渐演化的时期。从 300 万年前开始的地质年代上的第四纪,是作为万物之灵 的人类的时代。第四纪的更新世从距今 300 万年到 1 万年,是原始人向现代 人演化的阶段。更新世之后的全新世从距今 1 万年左右开始,人类在这个时 代阔步走上历史舞台,演出了地球上最雄伟壮观的一幕。 我国远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是经过漫长时代演变才形成的。从地质学 上的太古代以来,我国地壳就处在北方相对稳定、南方变动频繁的状态。在 元古代,北方有晋陕古陆、内蒙古陆、鲁西古陆、胶东古陆、淮阳古陆等, 南方则仅有扬子地块。除了这些古陆和地块以外,当时的大郡分地区还被浅 海覆盖。后来,经过多次地壳变动,才逐渐形成了华北古陆和扬子古陆这两 个较大面积的陆地,奠定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到了中生代,华北和 华南地区逐渐连成一片完整的陆地,海浸地区缩小。当时的地壳变动,不仅 有沧海桑田般的缓慢发展,而且有急剧猛烈的迅速变化,假若借用《诗经·十 月之交》篇的语言来形容其情况,那便是“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在新生代,我国西部地区迅速升高,青藏高原横空出世,成为 世界屋脊。与此同时,因西高东低而形成的百川汇海的壮观局面也已经出现。 一般认为,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于人类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新生 代第四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不仅使我国西部地区强烈隆起,而且使周围大 范围内的气候发生剧变。寒冷气候的出现摧毁了大片热带雨林,造就了开阔 而干燥的疏林草原环境。原先栖息在温暖而且果实丰富的森林中的古猿,被 迫适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逐渐由“攀树的猿”向“正在形成中的人”1转化。 据研究,在发现元谋猿人化石的地层中亚热带孢子花粉从底层向上有越来越 少的趋势,还出现了松、杉、桦等比较耐寒的新成分,这反映了当时气候变 冷的趋向。在发现大量石器的山西西侯度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地层中现有 20 多种动物化石,其中大多数是适应干冷气候的草原动物,说明这一带在有 人类活动的时期已是疏林草原环境。 1 ①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将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分为“攀树的猿”—— “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这样几个阶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下册第 508— —520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