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30卷第9期 资源科学 Vo.30.No.9 2008年9月 RESOURCESSCIENCE September, 2008 文章编号:1007-75882008)09-1349-07 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 个基于自然资源基础的评价 谢高地,甄霖,鲁春霞,章予舒,肖玉,曹淑艳,刘春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对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评估,不同学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采用由自然资源基础、社 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总体协调发展5个系统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过程 的可持续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分别论述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和理论原因,逐项评估资源基础可持续性经 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和环境发展可持续性。结果表明:①中国经济发展展现出强劲的持续发展势 头;②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可控和可接受的范围内;③中国尽管对环境保护比较重视,但环境保护的效果不佳, 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开始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④自然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越来越强,经济发展的速度 对自然资源提出的要求超出它所能持续供应的能力。 键词:可持续性状态;自然资源基础;环境发展;社会发展;驱动力 20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加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选择了26个重点领域 速推进了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环及相应的52个指标,将每个指标的现在值(目前的 境污染、生态破坏、区域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突出,状态,采用2000年~2005年期间的数据)与过去值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初期的状态,采用1980年~1985年期间的数据)比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较,得出4种结果:△为向着目标明显改善,≈表 存与发展。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无明显改善,ⅴ为背离目标明显恶化,O表示缺乏数 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据在此比较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状态系数(向着 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目标明显改善的指标数与所考虑到的总指标数之比 大的压力~别。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反思过值)来客观地反映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过 去30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轨迹、客观评估程的可持续性状态和趋势。本文主要介绍该研究取 由此引起的资源环境的相应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贯得的一些结论。 彻执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同1不均衡发展的过程理论与政策基础 时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长期、稳 我国目前发展的状态与1978年以来我国奉行 定、和谐发展 的不均衡发展理论有密切联系。20世纪80年代 对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评估,不同学者从各自初,我国理论界形成梯度理论,按区域空间发展水 专业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比较悲观,有的比较平,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其经济发 乐观,但总之以比较悲观的观点结果为主,认为我国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使先 发展资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进技术地带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推 未像今天这样突出“。本研究构建了由自然资源移。这一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区域发展产生 基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总体协调发了很大影响。国家“七五”计划对3个地带的经济发 展5个系统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共确定了13个与展战略阐述的侧重点也与梯度理论相契合 收稿日期2008-0305;修订日期2008-04-1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技术开发”(编号:200BAC18B0》;欧盟项目:“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 究”(编号:0038742) 作者简介:谢高地,男,甘肃西和县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资源生态与区域环境安全 20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第 30 卷第 9 期 2008年 9 月 资 源 科 学 RESOURCESSCIENCE Vol.30,No.9 September,2008 文章编号 :1007-7588 (2008) 09-1349-07 收稿日期:2008-03-05; 修订日期:2008-04-15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 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技术开发”(编号 :2006BAC18B01) ; 欧盟项目“: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 究”(编号 :00387422) 。 作者简介 :谢高地 ,男 ,甘肃西和县人 ,博士 ,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资源生态与区域环境安全。 E2mail:xiegd@igsnrr.ac.cn 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 ———一个基于自然资源基础的评价 谢高地 , 甄 霖 , 鲁春霞 , 章予舒 , 肖 玉 , 曹淑艳 , 刘春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对中国过去 30 年的发展评估 ,不同学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采用由自然资源基础、社 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总体协调发展 5 个系统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 ,对我国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过程 的可持续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分别论述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和理论原因 ,逐项评估资源基础可持续性、经 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和环境发展可持续性。结果表明 : ①中国经济发展展现出强劲的持续发展势 头 ; ②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可控和可接受的范围内 ; ③中国尽管对环境保护比较重视 ,但环境保护的效果不佳 , 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开始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④自然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越来越强 ,经济发展的速度 对自然资源提出的要求超出它所能持续供应的能力。 关键词 :可持续性状态 ;自然资源基础 ;环境发展 ;社会发展 ;驱动力 20 世纪以来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加 速推进了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 ,资源过度消耗、环 境污染、生态破坏、区域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突出 ,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 存与发展。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少 ,经济 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的 ,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 大的压力 [1~3] 。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有必要反思过 去 30 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轨迹、客观评估 由此引起的资源环境的相应变化 ,并在此基础上贯 彻执行科学发展观 ,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同 时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国家长期、稳 定、和谐发展。 对中国过去 30 年的发展评估 ,不同学者从各自 专业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的比较悲观 ,有的比较 乐观 ,但总之以比较悲观的观点结果为主 ,认为我国 发展资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 ,人与自然的矛盾从 未像今天这样突出 [4~8] 。本研究构建了由自然资源 基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总体协调发 展 5 个系统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 ,共确定了 13 个与 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 ,选择了 26 个重点领域 及相应的 52 个指标 ,将每个指标的现在值 (目前的 状态 ,采用 2000 年~2005 年期间的数据) 与过去值 (初期的状态 ,采用 1980 年~1985 年期间的数据) 比 较 ,得出 4 种结果 : △为向着目标明显改善 ,≈表示 无明显改善 , ý 为背离目标明显恶化 , ○表示缺乏数 据 ,在此比较基础上 ,以可持续发展状态系数 (向着 目标明显改善的指标数与所考虑到的总指标数之比 值) 来客观地反映我国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过 程的可持续性状态和趋势。本文主要介绍该研究取 得的一些结论。 1 不均衡发展的过程、理论与政策基础 我国目前发展的状态与 1978 年以来我国奉行 的不均衡发展理论有密切联系。20 世纪 80 年代 初 ,我国理论界形成梯度理论 ,按区域空间发展水 平 ,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 ,其经济发 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是 :由东向西 ,按技术梯度使先 进技术地带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推 移。这一理论和战略的提出 ,对我国区域发展产生 了很大影响。国家“七五”计划对 3 个地带的经济发 展战略阐述的侧重点也与梯度理论相契合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