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资源科学》: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一个基于自然资源基础的评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401.99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30卷第9期 资源科学 Vo.30.No.9 2008年9月 RESOURCESSCIENCE September, 2008 文章编号:1007-75882008)09-1349-07 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 个基于自然资源基础的评价 谢高地,甄霖,鲁春霞,章予舒,肖玉,曹淑艳,刘春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对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评估,不同学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采用由自然资源基础、社 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总体协调发展5个系统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过程 的可持续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分别论述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和理论原因,逐项评估资源基础可持续性经 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和环境发展可持续性。结果表明:①中国经济发展展现出强劲的持续发展势 头;②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可控和可接受的范围内;③中国尽管对环境保护比较重视,但环境保护的效果不佳, 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开始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④自然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越来越强,经济发展的速度 对自然资源提出的要求超出它所能持续供应的能力。 键词:可持续性状态;自然资源基础;环境发展;社会发展;驱动力 20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加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选择了26个重点领域 速推进了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环及相应的52个指标,将每个指标的现在值(目前的 境污染、生态破坏、区域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突出,状态,采用2000年~2005年期间的数据)与过去值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初期的状态,采用1980年~1985年期间的数据)比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较,得出4种结果:△为向着目标明显改善,≈表 存与发展。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无明显改善,ⅴ为背离目标明显恶化,O表示缺乏数 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据在此比较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状态系数(向着 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目标明显改善的指标数与所考虑到的总指标数之比 大的压力~别。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反思过值)来客观地反映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过 去30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轨迹、客观评估程的可持续性状态和趋势。本文主要介绍该研究取 由此引起的资源环境的相应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贯得的一些结论。 彻执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同1不均衡发展的过程理论与政策基础 时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长期、稳 我国目前发展的状态与1978年以来我国奉行 定、和谐发展 的不均衡发展理论有密切联系。20世纪80年代 对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评估,不同学者从各自初,我国理论界形成梯度理论,按区域空间发展水 专业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比较悲观,有的比较平,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其经济发 乐观,但总之以比较悲观的观点结果为主,认为我国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使先 发展资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进技术地带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推 未像今天这样突出“。本研究构建了由自然资源移。这一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区域发展产生 基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总体协调发了很大影响。国家“七五”计划对3个地带的经济发 展5个系统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共确定了13个与展战略阐述的侧重点也与梯度理论相契合 收稿日期2008-0305;修订日期2008-04-1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技术开发”(编号:200BAC18B0》;欧盟项目:“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 究”(编号:0038742) 作者简介:谢高地,男,甘肃西和县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资源生态与区域环境安全 20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30 卷第 9 期 2008年 9 月 资 源 科 学 RESOURCESSCIENCE Vol.30,No.9 September,2008 文章编号 :1007-7588 (2008) 09-1349-07 收稿日期:2008-03-05; 修订日期:2008-04-15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 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技术开发”(编号 :2006BAC18B01) ; 欧盟项目“: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 究”(编号 :00387422) 。 作者简介 :谢高地 ,男 ,甘肃西和县人 ,博士 ,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资源生态与区域环境安全。 E2mail:xiegd@igsnrr.ac.cn 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 ———一个基于自然资源基础的评价 谢高地 , 甄 霖 , 鲁春霞 , 章予舒 , 肖 玉 , 曹淑艳 , 刘春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对中国过去 30 年的发展评估 ,不同学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采用由自然资源基础、社 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总体协调发展 5 个系统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 ,对我国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过程 的可持续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分别论述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和理论原因 ,逐项评估资源基础可持续性、经 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和环境发展可持续性。结果表明 : ①中国经济发展展现出强劲的持续发展势 头 ; ②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可控和可接受的范围内 ; ③中国尽管对环境保护比较重视 ,但环境保护的效果不佳 , 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开始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④自然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越来越强 ,经济发展的速度 对自然资源提出的要求超出它所能持续供应的能力。 关键词 :可持续性状态 ;自然资源基础 ;环境发展 ;社会发展 ;驱动力 20 世纪以来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加 速推进了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 ,资源过度消耗、环 境污染、生态破坏、区域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突出 ,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 存与发展。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少 ,经济 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的 ,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 大的压力 [1~3] 。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有必要反思过 去 30 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轨迹、客观评估 由此引起的资源环境的相应变化 ,并在此基础上贯 彻执行科学发展观 ,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同 时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国家长期、稳 定、和谐发展。 对中国过去 30 年的发展评估 ,不同学者从各自 专业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的比较悲观 ,有的比较 乐观 ,但总之以比较悲观的观点结果为主 ,认为我国 发展资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 ,人与自然的矛盾从 未像今天这样突出 [4~8] 。本研究构建了由自然资源 基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总体协调发 展 5 个系统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 ,共确定了 13 个与 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 ,选择了 26 个重点领域 及相应的 52 个指标 ,将每个指标的现在值 (目前的 状态 ,采用 2000 年~2005 年期间的数据) 与过去值 (初期的状态 ,采用 1980 年~1985 年期间的数据) 比 较 ,得出 4 种结果 : △为向着目标明显改善 ,≈表示 无明显改善 , ý 为背离目标明显恶化 , ○表示缺乏数 据 ,在此比较基础上 ,以可持续发展状态系数 (向着 目标明显改善的指标数与所考虑到的总指标数之比 值) 来客观地反映我国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过 程的可持续性状态和趋势。本文主要介绍该研究取 得的一些结论。 1 不均衡发展的过程、理论与政策基础 我国目前发展的状态与 1978 年以来我国奉行 的不均衡发展理论有密切联系。20 世纪 80 年代 初 ,我国理论界形成梯度理论 ,按区域空间发展水 平 ,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 ,其经济发 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是 :由东向西 ,按技术梯度使先 进技术地带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推 移。这一理论和战略的提出 ,对我国区域发展产生 了很大影响。国家“七五”计划对 3 个地带的经济发 展战略阐述的侧重点也与梯度理论相契合

0531 资源科学 第30卷第9期 梯度理论和发展战略提出以后,中、西部地区的 表1中国自然资源基础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地方政府和当地学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中、西部 Tablel Assessmentresi naturalresoureesbase 理论界又提出了与“梯度理论”相反的“反梯度理 forChina sustainabledevelopment 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含义为:现代科学技术有3个主题 初期状态目前状态评价结果总体评价 基本走向,即向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转移、向智力资 水R1年降雨量(m 6480066000相对稳定 R人均水资源占有量(m3)225100200相对稳定≈ 源较发达的地区转移、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转移,西 B人均年用水量m3) 4580042000逐渐减少 部地区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从国际国内 Rhd水资源人口超载率(%)41,9044,40总体不超载≈ 引入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使自身超前发展 土地阵4人均土地面积(hr2) 0970.75逐渐下降 E人均耕地面积(hm2 0.100.09逐渐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发生 路人均草地面积(hmr2) 0.390.40逐渐下降 了重大变化,东西区域差异急剧扩大,许多学者开始 即森林覆盖率(%) 12701820逐渐增加 Rh人均生态赤字(hm) 0.55不断增加 把眼光放在如何解决区域差异上,从合理的进行工物种区域重点物种的丰富度 逐渐下降 vv 业布局和稳定社会大局等出发提出了“一个半重点 自然资B人均生态占用hm) 0.891.26不断增加 论”等理论,主张在发展布局上奉行“兼顾”策源消耗R0人均能源消耗量t标准煤071.26不断增加 RIL人均基础材料消费量 2000年以来,人们注意到始于西方的大量生出总量不超载局部地区严重超载的态势;如果考虑到 产、大量消费的单向型经济模式正在中国重演。自水的质量和污染那么我国进入了水质型缺水阶段。 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依靠市场经 土地资源为人类提供居住、劳动和社会活动的 济的力量,中国用30年的时间进入了全面工业化的场所具有生物生产性功能的土地还是人类必需的 阶段大规模的经济扩张和高速度的发展,引发对资食物和工业原材料的来源。评价表明,我国人均 源的巨大消耗和需求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土地资源供应趋紧,从1978年~2008年人均生态占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使中国的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用呈上升趋势、生态赤字增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的挑战。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面临巨大压力。 论与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协调发展,即 能源资源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各发展要素围绕中心目标,在一定范围内,以组织系的作用还不明显,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其促进社会经 统的方式相互组合、相互适应、互相配合,并以适量、济发展的功效日益显著。2000年以来,世界能源资 适当的准则规范各发展要素的行为,实现系统整体源日益紧张,是否拥有充足的供应已成为我国能否 功能合理优化、和谐发展 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评价表明, 2自然资源基础的可持续性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石油资源缺乏,天然气资源虽然 自然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目前不多但探明储量不断增加,我国煤炭资源可保 用,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物障今后较长时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石油和天 质基础。选择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自然资然气资源短期内将出现供应紧张的局面。 源消耗4个主题,可利用水量能源消耗等6个重点 生态系统也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 领域及相应的13个指标,对自然资源基础状态与趋础,但是我国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 势评价,结果发现13个指标中仅有2个指标向着目持能力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 标明显改善,其他11个指标中有3个指标没有明显往往以破坏甚至毁灭生态系统为代价。我国生态系 改善有7个指标背离目标明显恶化。我国自然资统质量总体上不断恶化:农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粮 源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系数仅为0.15,表明自然食产量逐渐下滑;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在持续下降;水 资源基础面临巨大压力,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域生态系统面积在减少污染严重。 相差甚远(表1)。 总之,尽管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还 中国的水资源无疑对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具有一定潜力,但是目前面临巨大压力。巨大的人 用,评价表明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年降雨量、人口基数是造成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用量非常有限的 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年用水量基本维持了相对稳原因之一;在人均消费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数量越 定:从水资源总量来看水资源基础人口承载力呈现大的国家自然资源消费量越多,而且随着人均消费 20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梯度理论和发展战略提出以后 ,中、西部地区的 地方政府和当地学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中、西部 理论界又提出了与“梯度理论”相反的“反梯度理 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含义为 :现代科学技术有 3 个 基本走向 ,即向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转移、向智力资 源较发达的地区转移、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西 部地区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 ,可以从国际国内 引入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 ,使自身超前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发生 了重大变化 ,东西区域差异急剧扩大 ,许多学者开始 把眼光放在如何解决区域差异上 ,从合理的进行工 业布局和稳定社会大局等出发提出了“一个半重点 论”等理论 , 主张在发展布局上奉行“兼顾”策 略 [9,10] 。 2000年以来 ,人们注意到始于西方的大量生 产、大量消费的单向型经济模式正在中国重演。自 从 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依靠市场经 济的力量 ,中国用 30 年的时间进入了全面工业化的 阶段 ,大规模的经济扩张和高速度的发展 ,引发对资 源的巨大消耗和需求 ,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使中国的持续发展面临巨大 的挑战。为此 ,中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 论与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协调发展 ,即 各发展要素围绕中心目标 ,在一定范围内 ,以组织系 统的方式相互组合、相互适应、互相配合 ,并以适量、 适当的准则规范各发展要素的行为 ,实现系统整体 功能合理优化、和谐发展。 2 自然资源基础的可持续性 自然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具有强大的支撑作 用 ,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物 质基础。选择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自然资 源消耗 4 个主题 ,可利用水量、能源消耗等 6 个重点 领域及相应的 13 个指标 ,对自然资源基础状态与趋 势评价 ,结果发现 13 个指标中仅有 2 个指标向着目 标明显改善 ,其他 11 个指标中有 3 个指标没有明显 改善 ,有 7 个指标背离目标明显恶化。我国自然资 源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系数仅为 0115, 表明自然 资源基础面临巨大压力 ,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差甚远(表 1) 。 中国的水资源无疑对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 用 ,评价表明 :在 30 年的发展进程中 ,年降雨量、人 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年用水量基本维持了相对稳 定 :从水资源总量来看 ,水资源基础人口承载力呈现 表 1 中国自然资源基础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Table1 Assessmentresultsofnaturalresourcesbase forChina ’ssustainabledevelopment 主题 指标 初期状态 目前状态 评价结果 总体评价 水 R1 年降雨量(mm) 648100 660100 相对稳定 ≈ R2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m 3 ) 2 253100 2 200100 相对稳定 ≈ R3 人均年用水量 (m 3 ) 458100 420100 逐渐减少 △ Rw1 水资源人口超载率 ( %) -41 190 -44 140 总体不超载 ≈ 土地 R4 人均土地面积 (hm2 ) 0197 0175 逐渐下降 ý R5 人均耕地面积 (hm2 ) 0110 0109 逐渐下降 ý R6 人均草地面积 (hm2 ) 0139 0140 逐渐下降 ý R7 森林覆盖率( %) 12170 18120 逐渐增加 △ Rw2 人均生态赤字 (hm2 ) 0128 0155 不断增加 ý 物种 R8 区域重点物种的丰富度 — — 逐渐下降 ý 自然资 R9 人均生态占用 (hm2 ) 0189 1126 不断增加 ý 源消耗 R10人均能源消耗量(t 标准煤) 0172 1126 不断增加 ý R11 人均基础材料消费量 — — — ○ 出总量不超载 ,局部地区严重超载的态势;如果考虑到 水的质量和污染 ,那么我国进入了水质型缺水阶段。 土地资源为人类提供居住、劳动和社会活动的 场所 ,具有生物生产性功能的土地还是人类必需的 食物和工业原材料的来源 [11] 。评价表明 ,我国人均 土地资源供应趋紧 ,从 1978 年~2008 年人均生态占 用呈上升趋势、生态赤字增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面临巨大压力。 能源资源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的作用还不明显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 ,其促进社会经 济发展的功效日益显著。2000 年以来 ,世界能源资 源日益紧张 ,是否拥有充足的供应已成为我国能否 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评价表明 ,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石油资源缺乏 ,天然气资源虽然 目前不多但探明储量不断增加 ,我国煤炭资源可保 障今后较长时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但是石油和天 然气资源短期内将出现供应紧张的局面。 生态系统也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 础 ,但是我国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 持能力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国民经济的发展 往往以破坏甚至毁灭生态系统为代价。我国生态系 统质量总体上不断恶化 :农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粮 食产量逐渐下滑 ;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在持续下降 ;水 域生态系统面积在减少 ,污染严重。 总之 ,尽管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还 具有一定潜力 ,但是目前面临巨大压力。巨大的人 口基数是造成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用量非常有限的 原因之一 ;在人均消费量一定的情况下 ,人口数量越 大的国家自然资源消费量越多 ,而且随着人均消费 0531 资 源 科 学 第 30 卷第 9 期

第30卷第9期 谢高地等: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 水平的不断增加,我国资源消费总量的增加量将更(如山东德州)的人均GDP为900元年,欠发达地区 为惊人。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是实现我国自然资源(如宁夏固原)的人均GDP却只有2000元/年。 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前提,同时还需保护现有的自 (3)30年来GDP以第二产业为主体,就业以第 然资源,增加资源的使用成本,限制资源的浪费,提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基本没有变化。不同发展 高资源利用效率。 水平地区中,发达地区(如上海)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3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仅为3%,而中等发达地区(如德州)为16%,欠发达 经济的繁荣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贫穷、物地区(如固原)相对较高,占32 质财富的匮乏无法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4)1978年~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 选择经济增长、经济质量2个主题,经济结构、资源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逐渐增加 利用效率、环境效应等7个重点领域和相应的13个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大于农村居 指标对中国的经济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现跟民,目前城镇人均居民收入(8000元年)是农村人均 过去相比,所选的13个指标都向着可持续发展目标居民收入(2000元/年)的4倍。 明显改善,表明中国各级政府具有有效的驾驭经济4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发展的能力,但如果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比较以及考 择人口数量与质量、生活质量与水平、生存与 虑经济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不均衡的状态,会发展能力、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公平与稳定5个主 发现许多问题值得注意(表2)。 题,人口结构、住房条件等19个重点领域及相应的 (1)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1978年~2008年,中23个指标对我国人与社会的发展条件与趋势进行 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回顾性评估与分析,从获得数据的指标的对比结果 1980年的202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1090美元。但看,目前我国的人与社会的发展程度高于世界平均 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仍然还是一个低收入的不发发展水平,而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水平 达国家,2001年中国人均GDP只有挪威的2.4%美(表3)。1985年~2002年期间,23个指标中有18个 国的26%、日本的2.8%、韩国的10.1%。因此,发向明显改善的方向发展,1个基本保持不变,3个逆 展经济,逐步赶上发达国家仍然是中国的优先目标。向目标变化,社会发展可持续状态指数为0.82,过 (2)国民经济过去30年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去的30年时间内我国人与社会发展的取得的很大 长,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但若考虑人均GDP,我们的成就,这一评估结果反映出我国社会发展并不像 却只达到世界平均的1/5,发达国家的1/25。不同发人们想象的那样没有可持续性,但通过与世界平均 展水平区域的人均GDP差异巨大,如发达地区(如上水平及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对比,可以判断出其中 海)人均GDP达到了4.1×10元年,而中等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表2全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Table2 Assessmentresultsofeconomiesustainabilitvofchina 初期状态 目前状态 评价结果 总体评价 经济增长E人均GD元/人 8214.00 不断增加 E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 20. 1.36 不断增加 30.10 逐渐下降 E4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圣渐增加 △△△△△ E人均年收(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91.00247600逐渐增加,但远低 于城镇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 478.00 7703.00 逐渐增加 B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 不断增 经济质量E7万元GDP的生态占用(hm2 1.78 圣渐下降 E8万元GDP的能源消耗(t标准煤) 139 圣渐下降 万元GDP的基础材料消耗 E0万元GDP废水(1) 396.00 17.00 不断下降 △△O△△ 污染物排放量废气(万标立米) 不断下降 o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水平的不断增加 ,我国资源消费总量的增加量将更 为惊人。因此 ,控制人口数量是实现我国自然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前提 ,同时还需保护现有的自 然资源 ,增加资源的使用成本 ,限制资源的浪费 ,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济的繁荣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贫穷、物 质财富的匮乏无法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选择经济增长、经济质量 2 个主题 ,经济结构、资源 利用效率、环境效应等 7 个重点领域和相应的 13 个 指标对中国的经济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 :跟 过去相比 ,所选的 13 个指标都向着可持续发展目标 明显改善 ,表明中国各级政府具有有效的驾驭经济 发展的能力 ,但如果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比较以及考 虑经济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不均衡的状态 ,会 发现许多问题值得注意(表 2) 。 (1) 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 1978 年~2008 年 ,中 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 1980 年的 202 美元上升到 2003 年的1090 美元。但 是 ,在世界范围内 ,中国仍然还是一个低收入的不发 达国家 ,2001 年中国人均 GDP只有挪威的 214% 、美 国的 216% 、日本的 218% 、韩国的 1011% 。因此 ,发 展经济 ,逐步赶上发达国家仍然是中国的优先目标。 (2) 国民经济过去 30 年增长速度快 ,持续时间 长 ,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但若考虑人均 GDP,我们 却只达到世界平均的 1Π5, 发达国家的 1Π25。不同发 展水平区域的人均 GDP差异巨大 ,如发达地区(如上 海)人均 GDP达到了 411 ×104 元Π年 ,而中等发达地区 (如山东德州) 的人均 GDP为9000 元Π年 ,欠发达地区 (如宁夏固原)的人均 GDP却只有2000 元Π年。 (3) 30 年来 GDP以第二产业为主体 ,就业以第 一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基本没有变化。不同发展 水平地区中 ,发达地区 (如上海)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仅为 3%, 而中等发达地区(如德州) 为 16%, 欠发达 地区(如固原) 相对较高 ,占 32% 。 (4) 1978 年~2008 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 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逐渐增加 ,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大于农村居 民 ,目前城镇人均居民收入(8000 元Π年) 是农村人均 居民收入(2000 元Π年) 的 4 倍。 4 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选择人口数量与质量、生活质量与水平、生存与 发展能力、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公平与稳定 5 个主 题 ,人口结构、住房条件等 19 个重点领域及相应的 23 个指标对我国人与社会的发展条件与趋势进行 回顾性评估与分析 ,从获得数据的指标的对比结果 看 ,目前我国的人与社会的发展程度高于世界平均 发展水平 ,而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水平 (表 3) 。1985 年~2002 年期间 ,23 个指标中有 18 个 向明显改善的方向发展 ,1 个基本保持不变 ,3 个逆 向目标变化 ,社会发展可持续状态指数为 0182, 过 去的 30 年时间内 ,我国人与社会发展的取得的很大 的成就 ,这一评估结果反映出我国社会发展并不像 人们想象的那样没有可持续性 ,但通过与世界平均 水平及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对比 ,可以判断出其中 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 : 表 2 全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Table2 AssessmentresultsofeconomicsustainabilityofChina 主题 指标 初期状态 目前状态 评价结果 总体评价 经济增长 经济质量 E1 人均 GDP(元Π人) 460100 8 214100 不断增加 △ E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 %) 20116 41136 不断增加 △ E3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 30110 15130 逐渐下降 △ E4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 21140 34130 逐渐增加 △ E5 人均年收(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191100 2 476100 逐渐增加 ,但远低 于城镇居民收入 △ 城镇居民收入 478100 7 703100 逐渐增加 △ E6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 118100 1 472100 不断增加 △ E7 万元 GDP的生态占用(hm2 ) 19134 1178 逐渐下降 △ E8 万元 GDP的能源消耗(t 标准煤) 8155 1139 逐渐下降 △ E9 万元 GDP的基础材料消耗 — — — ○ E10万元 GDP的 污染物排放量 废水(t) 396100 17100 不断下降 △ 废气(万标立米) 8158 1148 不断下降 △ 固体废物(t) 6110 0102 不断下降 △ 第 30 卷第 9 期 谢高地等 :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 1531

资源科学 第30卷第9期 (1)突出的人口结构问题。我国人口总数在经100%而约占人口总数60%的农民,基本被排除在社 历了几十年的指数型增长后,于1993年进入了稳速会保障网络之外。可见,城乡享受社会保障的差距是 增长时期,与此同时人口素质提高较快,已高于世界非常明显的。目前城镇离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比例 平均水平,特别是人口文化素质已经进入发展中国达到12.7,城镇职工与很多企业面临着沉重的社会 家前列。但我国人口结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自负担增大了保险覆盖面扩大的难度。农村参与养老 然结构上,2000年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为保险人口数量的回落以及失业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 10.45%,且呈增大趋势,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性制度基本未将农民纳入考虑的范畴,使得农村保险覆 别结构上,人口性别比为106.1:100,接近安全性别盖面也存在扩大难的问题 比的高限(107:100)。这表明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的 4)总体在社会稳定范围内但表现形式多样化 人口发展必须面对转型时期的老龄化问题和人口结的社会不公平问题。我国社会结构呈“T”型,处于 构失调问题。 社会下层的人口比重高达60%以上,并以农业人口 (2)相对落后的城市化水平。我国城市化率略高为主,城乡之间及各自内部的差别十分显著,社会公 于人均GDP相近的8个国家的平均值,但发展速率落平问题比较突出,且涉及的因素较多。从收入看,我 后于国际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显著,区域国基尼系数已达0.4的安全警戒线,并呈增大趋势 分布也不均衡东中西呈“高→中一低阶梯分布。位这主要是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造成的。如果考虑城 居前三位的上海北京和天津3个直辖市的城市化率乡的社会福利差距,目前的实际差距可能在4~6倍。 高达70%以上,而后五位的西藏河南、云南、贵州、甘 尽管近年来我国刑事案件数呈上升趋势,社会 肃五省(区),其城市化水平不足25%。 分配不公问题逐渐扩大,但由于城乡经济收入持续 (3)狭窄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突出的城乡社会保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与发展条件得到了较为可观的 障差距。我国社会保障网络虽已初具规模,但保障的改善,国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 覆盖面窄城镇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不足45%,农民负担等因素,因此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性问题 医疗保障参保率约42%,只有失业保险参保率接近并没有引发较为明显的社会矛盾,发展差距问题仍 表3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估结果 Table3 AssessmentresultsofsocialsustainabilityofChina 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数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94(1982) 7.59 人口结构 性别比 人均受教育年限 人口素质 人口死亡率(‰ 要儿死亡率(‰ 32,90(1990) 28.40 预期寿命 6855(1987 生活质量与水平住房条件 人均住房面积(城市浓村m) 10.3026.50 △△△△△△△△△△ 交通运输 交通线路密度(km×04人)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 26,40(1990) 衣食条件 恩格尔系数(城市/农村) 53.30/5780 3790/47.70 生存与发展能力粮食供给 人均粮食占有量(kg 356.00 劳动者素质 高中及以上劳动者比例 14.10(1996 科研投入 R&D支出占GDP的比重(%) 0.83(1999) 科技人员 万人拥有科研人员数(人) 22.86(1991) 科技产出 专利数申请/授权数(×0件) 社会保障覆盖面养老保险 保险覆盖面(城市/农村,%) 3.50(1990/未建立4490约8% 失业保险 保险覆盖面(城市/村,%) 55001995)/基本无9.00基本无 医疗保障 保险覆盖面(城市/农村,%) 42.00/约12.00 社会公平与稳定收入公平 基尼系数(城市/农村) 0.13/0.30 0.36/0.37 失业率(%) 社会治安 万人刑事案件数(起 3.51(1992) 贫困线以下人口比重 20190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1) 突出的人口结构问题。我国人口总数在经 历了几十年的指数型增长后 ,于 1993 年进入了稳速 增长时期 ,与此同时人口素质提高较快 ,已高于世界 平均水平 ,特别是人口文化素质已经进入发展中国 家前列。但我国人口结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自 然结 构 上 ,2000 年 60 岁 以 上 人 口 所 占 比 重 为 10145%, 且呈增大趋势 ,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性 别结构上 ,人口性别比为 10611∶100, 接近安全性别 比的高限(107∶100) 。这表明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的 人口发展必须面对转型时期的老龄化问题和人口结 构失调问题。 表 3 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估结果 Table3 AssessmentresultsofsocialsustainabilityofChina 主题 重点领域 指标 初期状态 目前状态 趋势 人口数量与质量 人口数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 ‰) 14126 6145 △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194(1982) 7159 △ 人口结构 性别比 107100 106100 △ 人均受教育年限 4150(1982) 7140 △ 人口素质 人口死亡率( ‰) 6178 6141 △ 婴儿死亡率( ‰) 32190(1990) 28140 △ 预期寿命 68155(1987) 71140 △ 生活质量与水平 住房条件 人均住房面积(城市Π农村 ,m2 ) 5120Π14170 10130Π26150 △ 交通运输 交通线路密度(kmΠ×104 人) 8170 13170 △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率( %) 26140(1990) 37170 △ 衣食条件 恩格尔系数(城市Π农村) 53130Π57180 37190Π47170 △ 生存与发展能力 粮食供给 人均粮食占有量(kg) 361100 356100 ≈ 劳动者素质 高中及以上劳动者比例 14110(1996) 20150 △ 科研投入 R&D支出占 GDP的比重( %) 0183(1999) 1123 △ 科技人员 万人拥有科研人员数(人) 22186(1991) 32122 △ 科技产出 专利数申请Π授权数( ×104 件) 4159Π2113 14100Π9152 △ 社会保障覆盖面 养老保险 保险覆盖面(城市Π农村 ,% ) 33150(1990)Π未建立 44190Π约 8% △ 失业保险 保险覆盖面(城市Π农村 ,% ) 55100(1995)Π基本无 99100Π基本无 △ 医疗保障 保险覆盖面(城市Π农村 ,% ) — 42100Π约 12100 △ 社会公平与稳定 收入公平 基尼系数(城市Π农村) 0113Π0130 0136Π0137 ∀ 失业 失业率( %) 1180 4100 ∀ 社会治安 万人刑事案件数(起) 13151(1992) 33176 ∀ 贫困 贫困线以下人口比重( %) 11180 3110(2003) △ (2)相对落后的城市化水平。我国城市化率略高 于人均 GDP相近的8 个国家的平均值 ,但发展速率落 后于国际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显著 ,区域 分布也不均衡 ,东中西呈“高 →中 →低”阶梯分布。位 居前三位的上海、北京和天津 3 个直辖市的城市化率 高达 70%以上 ,而后五位的西藏、河南、云南、贵州、甘 肃五省(区) ,其城市化水平不足 25% 。 (3)狭窄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突出的城乡社会保 障差距。我国社会保障网络虽已初具规模 ,但保障的 覆盖面窄:城镇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不足 45%, 医疗保障参保率约 42%, 只有失业保险参保率接近 100%; 而约占人口总数 60%的农民 ,基本被排除在社 会保障网络之外。可见 ,城乡享受社会保障的差距是 非常明显的。目前 ,城镇离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比例 达到 1∶217, 城镇职工与很多企业面临着沉重的社会 负担 ,增大了保险覆盖面扩大的难度。农村参与养老 保险人口数量的回落以及失业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 制度基本未将农民纳入考虑的范畴 ,使得农村保险覆 盖面也存在扩大难的问题。 (4) 总体在社会稳定范围内但表现形式多样化 的社会不公平问题。我国社会结构呈“T”型 ,处于 社会下层的人口比重高达 60% 以上 ,并以农业人口 为主 ,城乡之间及各自内部的差别十分显著 ,社会公 平问题比较突出 ,且涉及的因素较多。从收入看 ,我 国基尼系数已达 014 的安全警戒线 ,并呈增大趋势 , 这主要是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造成的。如果考虑城 乡的社会福利差距 ,目前的实际差距可能在 4~6 倍。 尽管近年来我国刑事案件数呈上升趋势 ,社会 分配不公问题逐渐扩大 ,但由于城乡经济收入持续 增加 ,人民生活水平与发展条件得到了较为可观的 改善 ,国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 农民负担等因素 ,因此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性问题 并没有引发较为明显的社会矛盾 ,发展差距问题仍 2531 资 源 科 学 第 30 卷第 9 期

第30卷第9期 谢高地等: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 3531 表4环境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价 Table4 Assessmentresultsof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ofchina 重点领域 初期状态 目前状态 变化 趋势评价 污染大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03m3) 73970.00 175257.00增多 单位面积废气排放量(×0m3/km2 182.00增多 单位GDP废气排放(/×04元) 废水排放总量(×0°t .50增大 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tkn) 人均废水排放量 6,13减少 单位GDP废水排放量(×0元) 396.00 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排放总量(×0t O减少 单位面积固体废物排放量(×10t/km2 增加 人均固体废物排放(t) 0.65增大 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t) 环境保护能力 工业生产工艺SQ达标率% 55.10增大 废水排放达标率(% 88.30增大 固体废物处置率(%) 17.00无明显变化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 1.33增多 在可以接受的范畴内。实际上,我国的社会公平问大的提高,但是缺少主动性和自觉性,还未能转化为 题主要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造成的,因而处现实的公众参与。 理好城乡发展之间的公平问题是保障我国社会稳定 不同发展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 的重点。目前,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城同,环境风险的处置方式和能力也不同。发达地区 乡差距、就业增长缓慢与失业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基产业层次较高,结构较合理,环境保护事业较成熟 本未被社会保障所覆盖 环境支撑能力较强,环境风险的规避、防范、自消除、 5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 转移机制不断增强,环境质量趋于好转;发展中地区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正处在促进经济的发展阶段环境风险显现,污染物 进程产生的,因此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快速城市化进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压力不断增大欠发达地区 程地区。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处环境质量尚好,尚处在对风险没有认识或没有进行 于由煤烟型向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转变的阶风险防范的阶段,对环境风险的处置基本上是依靠 段,2/β的城市地区的空气环境质量不符合人居标环境容量自然消解。 准。主要水系河流尤其是城市河段污染程度加重,6发展的总体可持续性 污染形势严峻。城市生活垃圾増长迅速,垃圾围城 中国1978年~2008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系 现象极为普遍对环境安全及人民健康造成极大的数见表5,可以看出30年来发展的状态与趋势良 威胁。选择环境污染、环境保护能力2个主题,好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系数为0.64,即有64% 大气、水、固体废物等4个重点领域和相应的17个的指标在朝可持续性目标发展,有36%的指标背离 指标对这一进程中的环境发展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目标发展。其中,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系数为0.92 结果发现17个指标中7个指标背离目标向着恶化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展现出强劲的持续发展势头;社 方向发展9个指标向着目标明显改善环境发展状会发展可持续性系数为081,说明社会发展并不象 态系数为0.47,可见,我国30年来环境压力不断增人们想象的那样没有可持续性环境发展可持续性 大,环境发展总的趋势不容乐观(表4)。 表5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系数 1978年~2008年来,环境保护能力有了一定的 Tables Sustainabilitystatusandtrendindexofchina 提高,但是与污染增加的速度相比,还远不能满足改 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可持续发展 善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环境制度和法律建 基础可持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可持续性状态与 设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并没有严格执行;投资总量 续性系数系数系数系数趋势系数 不断增长,但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数额与需求相比差全国平均 0.8 高度发达地区(上海)0.250.880.670.330.53 距较大且地区差异显著,这使得环境科技和环境保中等发达地区(德州)α20.80s3α25.45 护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较低;公众的环境意识有了很欠发达地区(固原)04005004025039 o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表 4 环境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价 Table4 Assessmentresultsof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ofChina 主题 重点领域 指标 初期状态 目前状态 变化 趋势评价 环境污染 大气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 ×108m 3 ) 73 970100 175 257100 增多 ∀ 单位面积废气排放量( ×104m 3Πkm2 ) 76180 182100 增多 ∀ 人均废气排放(t) 0171 1136 增多 ∀ 单位 GDP废气排放(tΠ×104 元) 8158 1148 减少 △ 水 废水排放总量( ×108 t) 341150 439150 增大 ∀ 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tΠkm2 ) 3 547100 4564180 增大 ∀ 人均废水排放量 32168 16113 减少 △ 单位 GDP废水排放量(tΠ×104 元) 396100 18100 减少 △ 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排放总量( ×104 t) ○ ○ 增加 ∀ 单位面积固体废物排放量( ×104 tΠkm2 ) ○ ○ 增加 ∀ 人均固体废物排放(t) 0151 0165 增大 ∀ 万元 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t) 6110 0184 减少 △ 环境保护能力 工业生产工艺 SO2 达标率 % ○ 55110 增大 △ 废水排放达标率( %) 38100 88130 增大 △ 固体废物处置率( %) ○ 17100 无明显变化 ∀ 环境保护投资占 GDP比例( %) 0170 1133 增多 △ 环境保护人员( ×104 人) ○ 15142 增多 △ 在可以接受的范畴内。实际上 ,我国的社会公平问 题主要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造成的 ,因而处 理好城乡发展之间的公平问题是保障我国社会稳定 的重点。目前 ,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城 乡差距、就业增长缓慢与失业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基 本未被社会保障所覆盖。 5 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 进程产生的 ,因此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快速城市化进 程地区。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日趋严重 ,已经处 于由煤烟型向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转变的阶 段 ,2Π3 的城市地区的空气环境质量不符合人居标 准。主要水系、河流尤其是城市河段污染程度加重 , 污染形势严峻。城市生活垃圾增长迅速 ,垃圾围城 现象极为普遍 ,对环境安全及人民健康造成极大的 威胁 [12] 。选择环境污染、环境保护能力 2 个主题 , 大气、水、固体废物等 4 个重点领域和相应的 17 个 指标对这一进程中的环境发展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 结果发现 17 个指标中 7 个指标背离目标向着恶化 方向发展 ,9 个指标向着目标明显改善 ,环境发展状 态系数为 0147, 可见 ,我国 30 年来环境压力不断增 大 ,环境发展总的趋势不容乐观(表 4) 。 1978 年~2008 年来 ,环境保护能力有了一定的 提高 ,但是与污染增加的速度相比 ,还远不能满足改 善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环境制度和法律建 设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并没有严格执行 ;投资总量 不断增长 ,但投资渠道单一 ,投资数额与需求相比差 距较大且地区差异显著 ,这使得环境科技和环境保 护产业发展缓慢 ,基础较低 ;公众的环境意识有了很 大的提高 ,但是缺少主动性和自觉性 ,还未能转化为 现实的公众参与。 不同发展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 同 ,环境风险的处置方式和能力也不同。发达地区 产业层次较高 ,结构较合理 ,环境保护事业较成熟 , 环境支撑能力较强 ,环境风险的规避、防范、自消除、 转移机制不断增强 ,环境质量趋于好转 ;发展中地区 正处在促进经济的发展阶段 ,环境风险显现 ,污染物 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欠发达地区 环境质量尚好 ,尚处在对风险没有认识或没有进行 风险防范的阶段 ,对环境风险的处置基本上是依靠 环境容量自然消解。 6 发展的总体可持续性 中国 1978 年~2008 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系 数见表 5, 可以看出 30 年来发展的状态与趋势良 好 ,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系数为 0164, 即有 64% 的指标在朝可持续性目标发展 ,有 36% 的指标背离 目标发展。其中 ,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系数为 0192, 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展现出强劲的持续发展势头 ;社 会发展可持续性系数为 0181, 说明社会发展并不象 人们想象的那样没有可持续性 ;环境发展可持续性 表 5 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系数 Table5 SustainabilitystatusandtrendindexofChina 自然资源 基础可持 续性系数 经济发展 可持续性 系数 社会发展 可持续性 系数 环境发展 可持续性 系数 可持续发展 状态与 趋势系数 全国平均 0138 0192 0181 0147 0164 高度发达地区 (上海) 0125 0188 0167 0133 0153 中等发达地区 (德州) 0120 0182 0153 0125 0145 欠发达地区 (固原) 0140 0150 0144 0125 0139 第 30 卷第 9 期 谢高地等 :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 3531

4531 资源科学 第30卷第9期 系数为0.47,说明虽然中国对环境保护比较重视,区的战略选择在于强化自然资源基础和加快环境发 但由于体制、经济等原因,环境保护的效果不佳,严展的步伐,而欠发达地区的战略选择在于加快经济 重的环境污染已经开始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发展的步伐 然资源基础可持续性系数最低,仅为0.38说明自7发展驱动力 然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越来越强,经济发展 伴随着1978年~2008年间中国人口的日益增 的速度对自然资源提岀的要求,有可能超出它所能加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生态 持续供应的能力。 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越来越明显,我国在获得经济上 协调发展意味着各发展要素围绕着中心目标,长足的进展的同时,也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 在一定范围内,以组织系统的方式相互组合、相互适形成这一发展轨迹的驱动力和原因肯定是非常复杂 应、互相配合,并以适量适当的准则规范各发展要的,尽管如此,回顾评估这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概 素的行为,实现系统整体功能合理优化。协调发展括出其驱动力和驱动方式,我们研究发现 的内涵,从本质上看,强调各发展要素创造默契、和 (1)中国各级政府的政策、投资、各行政区域单 谐的发展环境,以整体的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元之间的竞争以及文化根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轨迹 并以自己的发展促进整体的发展。协调发展的根本的主要驱动力 在于当前状态下的整体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 (2)回顾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在推动可持续发展 未来状态下发展的持续性。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与方面所采取的行动和政策制定实施方面所做的努 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评价总体结果表明,经济和社会力,可以看出,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政府积极而科学 的过快发展,超越了自然资源基础的约束环境发展地介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是资本高 的步伐没有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经济社会与收益率,其主体是企业股东,而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 资源环境的不协同引起了整体发展的倾斜(图1)。自然资源高收益率,其主体是抽象的全社会公众。 可持续发展 代表全社会公众的当然是政府,我国政府必须具备 可持续发展状态 状态 “可持续控制”能力,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到追求 经 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环境教育、环境立 境 法、环境税收、环境标志环境审计绿色国民经济核 发 发 展 算体系、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等诸多手段,使可持续控 自然资源基础 自然资源基础(0 制的链条从规划设计环节到资源持续利用,实现资 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目标 (a)一个理型的协调状态 (b)经济快速增长后环境与自然 资源基表现出相对不足 (3)1978年以来,随着各个领域分权化和市场 图1中国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变化的示意 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和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 Fig 1 Sustainabilitydynamicsshowingstatusandtrendof 益主体。在分权化和市场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城市 政府表现出很大的竞争性。这种以强调各自利益为 byrapideconomicdevelopment 基础的区域产业同构竞争过程,既促进经济社会的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和自然资源基发展,又同时隐含着一些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础的可持续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不利于区域综合效益提高的因素。 的区域是不同的。在高度发达的区域经济发展、社 (4)30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在投资 会发展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都较高,突出的不协拉动下的“高投入、高消耗、不协调、难循环、低产出” 调因素是自然资源基础薄弱;中等发达地区发展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永久枯竭型的资源消耗换来 出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的不协 iDP的增长明显得不偿失,这实际上是在透支未来 调: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于经济发展滞后的经济增长以及国家未来的福祉。从世界许多国家 于自然资源基础。如果区域不均衡发展战略需要调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一般达 整的话那么高度发达区域未来提高可持续性的战到38%左右就要回落,否则未来的增长将无法持 略选择在于确保自然资源基础的供给,中等发达地续。在资源消耗型投资拉动下的经济增长一旦缺乏 持续驱动力,就会立即大幅跌落 20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系数为 0147, 说明虽然中国对环境保护比较重视 , 但由于体制、经济等原因 ,环境保护的效果不佳 ,严 重的环境污染已经开始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 然资源基础可持续性系数最低 ,仅为 0138, 说明自 然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越来越强 ,经济发展 的速度对自然资源提出的要求 ,有可能超出它所能 持续供应的能力。 协调发展意味着各发展要素围绕着中心目标 , 在一定范围内 ,以组织系统的方式相互组合、相互适 应、互相配合 ,并以适量、适当的准则规范各发展要 素的行为 ,实现系统整体功能合理优化。协调发展 的内涵 ,从本质上看 ,强调各发展要素创造默契、和 谐的发展环境 ,以整体的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 , 并以自己的发展促进整体的发展。协调发展的根本 在于当前状态下的整体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 未来状态下发展的持续性。因此 ,社会、经济发展与 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评价总体结果表明 ,经济和社会 的过快发展 ,超越了自然资源基础的约束 ,环境发展 的步伐没有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经济社会与 资源环境的不协同引起了整体发展的倾斜(图 1) 。 图 1 中国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变化的示意 Fig11 Sustainabilitydynamicsshowingstatusandtrendof 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a (a) Anidealandcoordinatedstatus; (b) Weakeningresourceandenvironmentalbasismirrored byrapideconomicdevelopment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和自然资源基 础的可持续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在不同发展水平 的区域是不同的。在高度发达的区域 ,经济发展、社 会发展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都较高 ,突出的不协 调因素是自然资源基础薄弱 ;中等发达地区发展突 出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的不协 调 ;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于经济发展滞后 于自然资源基础。如果区域不均衡发展战略需要调 整的话 ,那么高度发达区域未来提高可持续性的战 略选择在于确保自然资源基础的供给 ,中等发达地 区的战略选择在于强化自然资源基础和加快环境发 展的步伐 ,而欠发达地区的战略选择在于加快经济 发展的步伐。 7 发展驱动力 伴随着 1978 年~2008 年间中国人口的日益增 加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生态 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越来越明显 ,我国在获得经济上 长足的进展的同时 ,也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 形成这一发展轨迹的驱动力和原因肯定是非常复杂 的 ,尽管如此 ,回顾评估这 30 年的发展历程 ,可以概 括出其驱动力和驱动方式 ,我们研究发现 : (1) 中国各级政府的政策、投资、各行政区域单 元之间的竞争以及文化根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轨迹 的主要驱动力。 (2) 回顾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在推动可持续发展 方面所采取的行动和政策制定实施方面所做的努 力 ,可以看出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政府积极而科学 地介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追求的是资本高 收益率 ,其主体是企业股东 ,而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 自然资源高收益率 ,其主体是抽象的全社会公众。 代表全社会公众的当然是政府 ,我国政府必须具备 “可持续控制”能力 ,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到追求 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环境教育、环境立 法、环境税收、环境标志、环境审计、绿色国民经济核 算体系、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等诸多手段 ,使可持续控 制的链条从规划设计环节到资源持续利用 ,实现资 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目标。 (3) 1978 年以来 ,随着各个领域分权化和市场 化的不断推进 ,城市和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 益主体。在分权化和市场化的基础上 ,我国的城市 政府表现出很大的竞争性。这种以强调各自利益为 基础的区域产业同构竞争过程 ,既促进经济社会的 发展 ,又同时隐含着一些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不利于区域综合效益提高的因素。 (4) 30 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在投资 拉动下的“高投入、高消耗、不协调、难循环、低产出” 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永久枯竭型的资源消耗换来 GDP的增长明显得不偿失 ,这实际上是在透支未来 的经济增长以及国家未来的福祉。从世界许多国家 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 ,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一般达 到 38% 左右就要回落 ,否则未来的增长将无法持 续。在资源消耗型投资拉动下的经济增长一旦缺乏 持续驱动力 ,就会立即大幅跌落。 4531 资 源 科 学 第 30 卷第 9 期

第30卷第9期 谢高地等: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 5531 (5)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轨迹显现出中国文化 tand World Ecology, 1994, 1: 170 根源与当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契合现代西方文化)幸围人日题与球因垃发的,的其对图田 的渗透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 ConstrainsofpopulationdevelopmenttoChina 利影响,充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建立生态文明观是 developmentandwayout(].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mironment2002,12(6):144-146. 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8」任东明,曹静.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 态的综合评价中国人口喷资源与环境,200010(1):1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5.RENDong -ming, CAOJing. Comprehensiveassessmentof [!」叶文虎,仝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中国人口资源与 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aunderrapideconomic EsE, 1997, 7(3): 83-87.[YEWen-hu, TONGChuan Evaluationof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stainabledevelopmentindicatorsdevelopmentbyUNU].China 2000,10(1):12~15 Population Resourcesnd Environmen 1997,7(3): 83-87. 1 9]陆大道,等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 卩2」张坤民。环境可持续指数:尝试评价国家或地区环境可持续 L, 2003.[LUDa -dao, etal. ReportonChina 能力的指标环境保护,2002,(8):24~29.[ ZHANGKu Development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Press, 2003. min. Indexof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 indicatorforassessing [0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 sustainabilityofacountryorregion(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t, 2003.[LUDaoda, etal. TheoryandPracticeofChina 2002,(8):24~29] RegionalDevelopment[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 1 3]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1]谢高地鲁春霞,成升魁,等.中国的生态空间占用研究 析.地理研究,2001,20(4):506~515 ZHANGXiao-dong 资源科学,200123(6):20~23 XINGao- di LUChun-xia CHITian-he. Coordinationdegreebetweenregionaleconomicsand CHENGSheng kui, etal. Evaluationofnaturalcapitalutilization ironmentaldevelopmentatprovincialhierarchyofChinain1990s withecologicalfootprint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01 23 U]. GeographicResearch, 2001, 20 (4): 506-515 1 [4 Levett, R. Linkingtheindicators[J) Tosn and Coumtry[12]周海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硏究卩地域 65(12):32 研究与开发,2000(3):12~16[ ZHOUHai- lin studyc [5 Maclaren, V W.Urbansustainabilityreporting]. Journal of the indicatorsystemforassess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ofnatural 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96, 62(2): 184202 resourcesbased J]. Areal Research and Derelopment, 2000, 16 Moffat, I etal. Measuringandassessingindicatorsofsustainable (3):12~16. developmentforScotland apilotsurvey!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StatusandTrendsofChina sDevelopment AnAssessmentbasedonthe NaturalResource base XIEGao-di, ZHENLin, LUChun -xia, ZHANGYu -su, XIAOYu, CAOShu -yan, LIUChun -lan institute of GeographidSciencesand Natural Resources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Since China sadoptionofeconomicreformandopening -upin1978, manyresearchershave beendebatingthesustainabilityofChina sdevelopmentunderthereformpolicies, reachingvarious conclusionsbothoptimisticandotherwise. Mostresearchersseemtoholdapessimisticopinionandpoint outthatthecountry'sresource-intensivedevelopmentiscausingenvironmentalproblems, andthatthereis uncoordinateddevelopmentbetweenhumansandnature. Thispaperanalyzestheprocessandtheoretical causesleadingtounbalancedregionaldevelopmentandassesses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a since 1978bytakingintoconsiderationthesustainabilityofthenaturalresourcebase,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aldevelopment Altogether52indicatorsin26thematic fieldsweredevelopedandusedforassessment. Current(2000-2005)andpast (1980-1985)trendsof eachoftheindicatorsareevaluated. China seconomicdevelopmenthasshownsignificantdevelopment trends, andthesustainabilityofsocialdevelopmentislargelyacceptableandcontrollable Environmenta developmentisabottleneckrestrictingthecountry ssustainabledevelopmentduetoserious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sourceconstraintsonlong -termsustainabledevelopmentshouldnotbeoverlookedduetothe factthatrapideconomicdevelopmentcreatesahighdemandfornaturalresources, whichwillexceed carryingcapat Keywords: Sustainability; Naturalresourcebase; Environmentaldevelopment; Social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status 20190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5) 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轨迹显现出中国文化 根源与当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契合 ,现代西方文化 的渗透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 利影响 ,充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建立生态文明观是 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References) : [1 ] 叶文虎, 仝川.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 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1997,7 (3) :83 ~87.[YEWen2hu,TONGChuan.Evaluationof sustainabledevelopmentindicatorsdevelopmentbyU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and Environment,1997,7 (3) :83~87.] [2 ] 张坤民. 环境可持续指数 : 尝试评价国家或地区环境可持续 能力的指标[J]. 环境保护 ,2002, (8) :24~29.[ZHANGKun 2 min.Indexof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indicatorforassessing sustainabilityofacountryorregion[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2, (8) :24 ~29.] [3 ] 张晓东 , 池天河.90 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 析. 地理研究 ,2001,20 (4) :506 ~515.[ZHANGXiao 2dong, CHITian2he.Coordinationdegreebetweenregionaleconomicsand environmentaldevelopmentatprovincialhierarchyofChinain1990s [J]. GeographicResearch,2001,20 (4) :506 ~515.] [4 ] Levett, R..Linkingtheindicators[J].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1996,65 (12) :327 ~330. [5 ] Maclaren, V.W..Urbansustainabilityreporting[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6,62 (2) :184 ~202. [6 ] Moffat, I.etal.Measuringandassessingindicators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forScotland:apilotsurvey[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World Ecology,1994,1:170 ~177. [7 ] 李燕. 人口问题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及其对策思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12 ( 6) :144 ~146.[LIYan. ConstrainsofpopulationdevelopmenttoChina ’s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wayou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2,12 (6) :144 ~146.] [8 ] 任东明 , 曹静. 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 态的综合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10 (1) :12 ~15.[RENDong 2ming,CAOJing.Comprehensiveassessmentof 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aunderrapideconomic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0 ,10 (1) :12 ~15.] [9 ] 陆大道 ,等.2002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 北京 : 商务印书 馆 ,2003.[LUDa 2dao,etal.ReportonChina ’sRegional Development[M].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2003.] [10] 陆大道 ,等.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 科学出版 社 ,2003.[LUDaoda,etal.TheoryandPracticeofChina ’s RegionalDevelopment[M].Beijing:SciencePress,2003.] [11] 谢高地 ,鲁春霞 , 成升魁 , 等. 中国的生态空间占用研究[J]. 资源科学 ,2001,23 (6) :20 ~23.[XIEGao 2di,LUChun 2xia, CHENGSheng2kui,etal.Evaluationofnaturalcapitalutilization withecologicalfootprintinChina[J]. ResourcesScience, 2001 ,23 (6) :20 ~23.] [12] 周海林.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地域 研究与开发 ,2000, ( 3) :12 ~16.[ZHOUHai 2lin.Studyon indicatorsystemforassess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ofnatural resourcesbasedCity[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0, (3) :12 ~16.] SustainabilityStatusandTrendsofChina ’sDevelopment : AnAssessmentbasedontheNaturalResourceBase XIEGao2di,ZHENLin,LUChun 2xia,ZHANGYu 2su,XIAOYu,CAOShu 2yan,LIUChun 2lan ( Institute of GeographicSciencesand Natural ResourcesResearch, CAS ,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SinceChina ’sadoptionofeconomicreformandopening 2upin1978,manyresearchershave beendebatingthesustainabilityofChina ’sdevelopmentunderthereformpolicies,reachingvarious conclusionsbothoptimisticandotherwise.Mostresearchersseemtoholdapessimisticopinionandpoint outthatthecountry ’sresource2intensivedevelopmentiscausingenvironmentalproblems,andthatthereis uncoordinateddevelopmentbetweenhumansandnature.Thispaperanalyzestheprocessandtheoretical causesleadingtounbalancedregionaldevelopmentandassesses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a since1978bytakingintoconsiderationthesustainabilityofthenaturalresourcebase,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aldevelopment.Altogether52indicatorsin26thematic fieldsweredevelopedandusedforassessment.Current (2000~2005) andpast (1980~1985) trendsof eachoftheindicatorsareevaluated.China ’seconomicdevelopmenthasshownsignificantdevelopment trends,andthesustainabilityofsocialdevelopmentislargelyacceptableandcontrollable.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isabottleneckrestrictingthecountry ’ssustainabledevelopmentduetoseriousenvironmental pollution.Resourceconstraintsonlong 2termsustainabledevelopmentshouldnotbeoverlookedduetothe factthatrapideconomicdevelopmentcreatesahighdemandfornaturalresources,whichwillexceed carryingcapacity. Keywords : Sustainability;Naturalresourcebase;Environmentaldevelopment;Social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status 第 30 卷第 9 期 谢高地等 :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 5531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