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技立国”战略与“诺贝尔奖计划”——日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之路(胡智慧、王溯)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大小:822.52KB,文档页数:7,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wer Construction “科技立国”战略与“诺贝尔奖计划” 日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之路 胡智慧王溯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190 摘要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奖以来,日本共产生了22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关 注。文章以日本获诺贝尔奖为基点,着重分析了为日本科技强国建设打下扎实基础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的科 技政策与路径,并总结了相关经验。日本的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从一个側面体现了其科技战略与政策在推动 科技强国建设中的显著效果。 关键词日本,诺贝尔奖,科技政策,科技强国 DOI10.16418/issn.1000-3045.2018.05.009 日本的诺贝尔奖“井喷现象”及特点 本学者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大量的诺贝尔奖,特别 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是国际社会对基础研究领是2000年以来,获奖数量和频率都大幅增加。而且不 域最高层次的评价和奖励方式之一,是当今社会公认的少年份中出现同年多位日本学者同时获奖的情况,例 科学成就最高象征,获得者数量一直以来被看作是衡量如2008年同时有4位日本学者获奖,数量远超2000年以 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前每个获奖年份最多只有1位日本学者。 始颁奖以来,日本共产生了22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 (2)获奖领域以物理学和化学为主。日本获 尔奖获得者(含美籍日裔,以下统称为“日本学者”)得的22个诺贝尔奖中,物理学奖占了50%,化学奖 (表1) 占 综合来看,日本的诺贝尔奖“井喷现象”有以下显 (3)获奖成果产出时间段相对集中。日本的诺贝尔 著特点 奖成果以20世纪70-90年代的科研成果为主。 (1)获奖总量稳步增长。20世纪中期以来,日 (4)获奖研究成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实际应用转化 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规划战嗒管理与科技体制改革研究”项目(GH-ZLzX-2017-31)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8年5月15日 5202018年第33卷第5期

520 2018 年 . 第 33 卷 . 第 5 期 “科技立国”战略与“诺贝尔奖计划” ――日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之路 胡智慧 王 溯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 100190 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管理与科技体制改革研究”项目(GHJ-ZLZX-2017-31)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8年5月15日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wer Construction 1 日本的诺贝尔奖“井喷现象”及特点 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是国际社会对基础研究领 域最高层次的评价和奖励方式之一,是当今社会公认的 科学成就最高象征,获得者数量一直以来被看作是衡量 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1]。自 1901 年诺贝尔奖开 始颁奖以来,日本共产生了 22 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 尔奖获得者(含美籍日裔,以下统称为“日本学者”) (表 1)。 综合来看,日本的诺贝尔奖“井喷现象”有以下显 著特点。 (1)获奖总量稳步增长。20 世纪中期以来,日 本学者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大量的诺贝尔奖,特别 是 2000 年以来,获奖数量和频率都大幅增加。而且不 少年份中出现同年多位日本学者同时获奖的情况,例 如 2008 年同时有 4 位日本学者获奖,数量远超 2000 年以 前每个获奖年份最多只有 1 位日本学者。 ( 2 )获奖领域以物理学和化学为主。日本获 得的 22 个诺贝尔奖中,物理学奖占了 50%,化学奖 占 32%。 (3)获奖成果产出时间段相对集中。日本的诺贝尔 奖成果以20世纪70—90年代的科研成果为主。 (4)获奖研究成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实际应用转化 摘要 自1901 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奖以来,日本共产生了 22 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关 注。文章以日本获诺贝尔奖为基点,着重分析了为日本科技强国建设打下扎实基础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的科 技政策与路径,并总结了相关经验。日本的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科技战略与政策在推动 科技强国建设中的显著效果。 关键词 日本,诺贝尔奖,科技政策,科技强国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8.05.009

科技立国”战略与“诺贝尔奖计划” 表1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及其相关信息 获奖者获奖时间奖项 获奖理由 研究时间 研究产出机构 汤川秀树1949年物理字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35年大阪大学 朝永振一郎196年物理学奖在量子电动力字的基础性研究中,给基本粒子物理学带来了深 远影响 1947年东京教育大学 江崎玲于奈1973年物理学奖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的试验发现 1956-1957年东京通信工业有限公司(现“索尼公司”) 福井谦一1981年化学奖对化学反应的独立理论研究 1952年京都大学 生理学或 利根川进1987年 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透传学原理 1976-1981年瑞士巴塞尔免疫研究所 白川英树2000年化学奖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197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野依良治2001年化学奖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1974年名古屋大学 小柴昌俊2002年物理学奖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1987年东京大学 年化学奖发明了软激光解吸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了质谐分析 岛津研究所 下村修 8年化学奖发现和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196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益川英 物理学奖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 1972年京都大学 林诚 2008年 物理学奖 奖发现亚原子物理学中自发对称性破缺的机制 美国芝加哥大学 铃木章 1979年北海道大学 根岸英一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4 学 山中伸2012年医学奖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 2006年京都大学 物理学奖 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 具有明亮且节能的白色光 初期日业公司 2014年 物理学奖源 物理字奖 1992年名古屋大学 赤崎勇 大村智2015年医学奖发现治疗虫寄生虫新疗法 20世纪70年北里研究所 代初期 棍田隆章2015年物理学奖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该发现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 1998年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 大隅良典2016年生理学或 20世t90年代 医学奖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 东京大学 数据来源:2017年4月6日诺贝尔奖官方网站,《诺贝尔奖得主与出生国》(NobellaureatesandCoumtryofBirth)(htps/www.nobelprize.org/hobl_prizes/ists/ countries. html) 并取得成效。由于基础研究具有前瞻性,真正转化成实研发的大环境中,企业重视并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从相 用技术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通常需要20-30年的开应产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日本企业具备的竞争力和 发才能实用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基于前沿的基础研持续显现出来的发展后劲,这与在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 究成果,并将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转化为实用技术,其的同时,注重并支持基础研究有很大的关系。 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6)获奖科学家大部分具有京都大学、东京大学 (5)日本企业在支持基础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眼光东京工业大学等日本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这一事实在某 和远见。一般认为,日本企业研发工作的侧重点和经费种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些大学在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方面具有 投入,比起基础研究,更加注重应用技术的开发。但随定的特色和实力 着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和政策实日本的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与其实施的科技战 施,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如岛津制作所和索尼公司都产略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战 生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生产企业注重应用技术后科技前沿水平和发展科技环境的显著效果

院刊 521 “科技立国”战略与“诺贝尔奖计划” 并取得成效。由于基础研究具有前瞻性,真正转化成实 用技术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通常需要 20—30 年的开 发才能实用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基于前沿的基础研 究成果,并将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转化为实用技术,其 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5)日本企业在支持基础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眼光 和远见。一般认为,日本企业研发工作的侧重点和经费 投入,比起基础研究,更加注重应用技术的开发。但随 着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和政策实 施,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如岛津制作所和索尼公司都产 生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生产企业注重应用技术 研发的大环境中,企业重视并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从相 应产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日本企业具备的竞争力和 持续显现出来的发展后劲,这与在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 的同时,注重并支持基础研究有很大的关系。 (6)获奖科学家大部分具有京都大学、东京大学、 东京工业大学等日本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这一事实在某 种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些大学在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方面具有 一定的特色和实力。 日本的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与其实施的科技战 略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战 后科技前沿水平和发展科技环境的显著效果。 表1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及其相关信息 获奖者 获奖时间 奖项 获奖理由 研究时间 研究产出机构 汤川秀树 1949年 物理学奖 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1935年 大阪大学 朝永振一郎 1965年 物理学奖 在量子电动力学的基础性研究中,给基本粒子物理学带来了深 远影响 1947年 东京教育大学 江崎玲于奈 1973年 物理学奖 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的试验发现 1956—1957年 东京通信工业有限公司(现“索尼公司”) 福井谦一 1981年 化学奖 对化学反应的独立理论研究 1952年 京都大学 利根川进 1987年 生理学或 医学奖 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1976—1981年 瑞士巴塞尔免疫研究所 白川英树 2000年 化学奖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1976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野依良治 2001年 化学奖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1974年 名古屋大学 小柴昌俊 2002年 物理学奖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 1987年 东京大学 田中耕一 2002年 化学奖 发明了软激光解吸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了质谱分析 1985年 岛津研究所 下村修 2008年 化学奖 发现和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1962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益川敏英 2008年 物理学奖 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 的存在 1972年 京都大学 小林诚 物理学奖 南部阳一郎 (美国籍) 物理学奖 发现亚原子物理学中自发对称性破缺的机制 1961年 美国芝加哥大学 铃木章 2010年 化学奖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1979年 北海道大学 根岸英一 化学奖 1977年 美国雪城大学 山中伸弥 2012年 生理学或 医学奖 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 2006年 京都大学 中村修二 (美国籍) 2014年 物理学奖 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它具有明亮且节能的白色光 源 20世纪90年 代初期 日亚公司 天野浩 物理学奖 1992年 名古屋大学 赤崎勇 物理学奖 大村智 2015年 生理学或 医学奖 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 20世纪70年 代初期 北里研究所 梶田隆章 2015年 物理学奖 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该发现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 1998年 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 大隅良典 2016年 生理学或 医学奖 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 20世纪90年代 初期 东京大学 数据来源:2017年4月6日诺贝尔奖官方网站,《诺贝尔奖得主与出生国》(Nobel Laureates and Country of Birth)(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sts/ countries.html)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同时,基础研究的经费也不断增加,到1987年时已占到 2日本科技强国建设的政策与路径 研发总经费的14.5%,并保持增加趋势。 战后,日本的系列重建措施使之积累了雄厚的经 3)推进“产学官”合作制度。1981年,日本科学 济实力、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这些条件是日本取得诺技术厅推出“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制度”,以学术带头 贝尔奖成果的坚实基础。日本的技术引进是与其“贸易人为中心组建课题组,并由企业、大学、国立研究机构 立国”政策和引进外资结合在一起的。1949年日本通过的研究人员共同组成,构建了一种流动、弹性的研究体 《外贸及外汇管理法》,以及1950年制定《外资法》,制。同年,日本通产省推出了“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 迈出了战后技术引进的步伐。通过对外国专利技术和设究开发制度”,重点支持新材料、生物功能、新功能元 备的引进、消化、改良与利用,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实件等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的合作研发因。此外,科学技 现了产业的重化工化和经济的腾飞。这不仅为日本奠定术会议预算新设了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以支持“产学 了科技投入的经济条件,产业的发展也刺激了对教育的官”合作进行基础与尖端技术研究。 投资和对理工科人才的培养。 4)国家主导和支持大科学项目。为推动前沿 21“技术立国”,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机制 重大领域突破,支撑产业竞争力提升,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技术立国”战略,采以来日本政府主导了众多大型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其中 取综合性措施,将重点从产业技术的引进模仿转变为强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项目(VLSⅠ)为典型代表。 化自主基础性研究,并持续增大投入,使技术水平得以1976年,日本通产省组织富士通、日立、三菱、日本电 不断提高,并在半导体等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政府主气和东芝5家大公司,与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综合 导的大科学发展模式开始有起色,企业研发力量逐渐增研究所和计算机综合研究所这两家国立研究所组成研究 强,大学的基础研究也在积蓄力量,这些成为这个时期联合体共同实施该项目。到1979年,日本政府和企业总 科技发展的亮点。重要的政策措施包括4个方面。 共投资了720亿日元(政府负担40%,企业60%),产出 (1)组织技术预见,系统化地预测和定位前沿重了1000多项专利,从而成功地提高了日本在半导体领域 点领域。1971年,日本展开第一次技术预见,以掌握未的产业竟争力。到1989年,日本已经占了世界储存芯片 来30年技术发展的路径为目的,为科技规划和政策提市场的53%,远超过美国的37% 供依据。1994年,日本对第一次技术预见的评估显示 2.2“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向创新型国家跨越发展 28%的预见完全实现,36%的预见部分实现。这充分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竞 明技术预见能有效使日本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浪潮,争格局发生了改变,欧美等国与日本的竞争和技术保护 并支撑政府及时进行相关规划。目前,日本已经进行主义日益加剧,日本认识到基础研究才是形成长期技术 了10次技术预见,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法,以适应与产业竞争力的源泉。 新形势,提高准确性。 1995年是日本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 (2)增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投入。1971年,日折点。1995年11月,日本国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 本政府提出了在20世纪70年代将研发经费提高到占当法》,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从重技术转 年GDP比例3%的目标。虽然因为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向了科学与技术并重,各主要领域一起发力,齐头并进。 响未能实现,但仍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5年达成 (1)持续制定科技基本规划,不断调整科技发展 了2.11%的占比,超过了英、法两国研发费用的总和。方向。根据《科学技术基本法》,日本从1996年开始 5222018年第33卷第5期

522 2018 年 . 第 33 卷 . 第 5 期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 日本科技强国建设的政策与路径 二战后,日本的系列重建措施使之积累了雄厚的经 济实力、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这些条件是日本取得诺 贝尔奖成果的坚实基础。日本的技术引进是与其“贸易 立国”政策和引进外资结合在一起的。1949 年日本通过 《外贸及外汇管理法》,以及 1950 年制定《外资法》, 迈出了战后技术引进的步伐。通过对外国专利技术和设 备的引进、消化、改良与利用,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实 现了产业的重化工化和经济的腾飞。这不仅为日本奠定 了科技投入的经济条件,产业的发展也刺激了对教育的 投资和对理工科人才的培养。 2.1 “技术立国”,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机制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提出“技术立国”战略,采 取综合性措施,将重点从产业技术的引进模仿转变为强 化自主基础性研究,并持续增大投入,使技术水平得以 不断提高,并在半导体等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政府主 导的大科学发展模式开始有起色,企业研发力量逐渐增 强,大学的基础研究也在积蓄力量,这些成为这个时期 科技发展的亮点。重要的政策措施包括 4 个方面。 (1)组织技术预见,系统化地预测和定位前沿重 点领域。1971 年,日本展开第一次技术预见,以掌握未 来 30 年技术发展的路径为目的,为科技规划和政策提 供依据。1994 年,日本对第一次技术预见的评估显示, 28% 的预见完全实现,36% 的预见部分实现[2]。这充分说 明技术预见能有效使日本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浪潮, 并支撑政府及时进行相关规划。目前,日本已经进行 了 10 次技术预见,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法,以适应 新形势,提高准确性。 (2)增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投入。1971 年,日 本政府提出了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将研发经费提高到占当 年 GDP 比例 3% 的目标。虽然因为世界经济下滑的影 响未能实现,但仍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 1975 年达成 了 2.11% 的占比,超过了英、法两国研发费用的总和[3]。 同时,基础研究的经费也不断增加,到 1987 年时已占到 研发总经费的14.5%,并保持增加趋势[4]。 (3)推进“产学官”合作制度。1981 年,日本科学 技术厅推出“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制度”,以学术带头 人为中心组建课题组,并由企业、大学、国立研究机构 的研究人员共同组成,构建了一种流动、弹性的研究体 制。同年,日本通产省推出了“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 究开发制度”,重点支持新材料、生物功能、新功能元 件等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的合作研发[5]。此外,科学技 术会议预算新设了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以支持“产学 官”合作进行基础与尖端技术研究。 (4)国家主导和支持大科学项目。为推动前沿、 重大领域突破,支撑产业竞争力提升,20 世纪 70 年代 以来日本政府主导了众多大型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其中 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项目(VLSI)为典型代表。 1976 年,日本通产省组织富士通、日立、三菱、日本电 气和东芝 5 家大公司,与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综合 研究所和计算机综合研究所这两家国立研究所组成研究 联合体共同实施该项目。到 1979 年,日本政府和企业总 共投资了 720 亿日元(政府负担 40%,企业 60%),产出 了 1 000 多项专利,从而成功地提高了日本在半导体领域 的产业竞争力。到 1989 年,日本已经占了世界储存芯片 市场的53%,远超过美国的37%[6]。 2.2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向创新型国家跨越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竞 争格局发生了改变,欧美等国与日本的竞争和技术保护 主义日益加剧,日本认识到基础研究才是形成长期技术 与产业竞争力的源泉。 1995 年是日本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 折点。1995 年 11 月,日本国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 法》,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从重技术转 向了科学与技术并重,各主要领域一起发力,齐头并进。 (1)持续制定科技基本规划,不断调整科技发展 方向。根据《科学技术基本法》,日本从 1996 年开始

科技立国”战略与“诺贝尔奖计划” 每5年出台1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作为阶段性科技规 (3)建设囯家战咯性科技力量,持续在前沿领域发 划。每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都会分析当时面临的挑挥引领作用。2015年,日本推出了国立研究开发法人制 战、明确发展目标、定位优先发展领域(表2);同时,度,赋予一些国立硏究机构“特定国立研究开发法人” 每期都会大力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综合全面地从地位,充分发挥其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的作用,在一些 经费、人才、教育与研究中心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推重大前沿领域积极布局,推动国家科技战略的实施。其 动其发展。2001年的第2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 中以理化学研究所为典型代表,在2018-2025年的中长 日本又提出了50年内取得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即“诺期计划中,该所明确定位了创新智能集成、数理创造、 贝尔奖计划”,并围绕其推出了众多具体政策措施。 生命医学、生命机能、脑神经、光量子工学和加速器科 表21996-2020年5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定位的重点领域学等重点研究领域,并由国家稳定支持推进实施阿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重点领域布局 第1期 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纳米与材料 3日本科技强国建设经验 (1996-2000年)科技 3.1“产学官”合作产生重大成果 (2001-2005年) 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科学、纳米与材料 科学、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设施、科学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技术立国”战略总体上呈现 第3期 (2006-2010年) 出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技术开发为目标、基础研究为前 绿色创新(能源低碳化、能源效率捉升、社会 提的特点。而从20世纪70-90年代日本诺贝尔奖成果 第4期 基础设施绿色化等),生命科技创新(疾病预 (2011-2015年)防、早期诊疗、安全有效治疗、老年和残障人 的产出过程上看,有相当一部分受益于当时如火如荼展 士生活质量提升等 开的“产学官”合作研究活动。应用驱动的合作研究、 构建“超智能社会5.0”的必要技术(网络安 全、物联网、大数据解析、人工智能等) 多元协作,以及一些开明企业贡献科学的理念都与诺贝 (2016-2020年)进新价值产出的核心技术(机器人、传感器 生物技术、材料纳米技术、光量子等 尔奖成果有密切联系。如2001年名古屋大学教授野依良 治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一定程度上是与高砂香料工业 (2)改研发体制,加速研发成果转移转化。20世和帝人株式会社等产业界的合作结果。2002年东京大学 纪80年代日本开始对研发体制进行改革,以求打破原教授小柴昌俊因天体物理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研 有科研组织的封闭性和僵硬性,激发科研人员的主观能究过程中除了得到政府给予的“特定研究资助”外,三 动性和独创性。科技体制的改革是更为深层的变化。井金属公司也提供了免费设备和试验场地,更以雄厚的 1997年日本的国立科研机构和17所国立大学先后引进了技术与工艺实力在仪器设备方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任期制”,以促进科研人员的创造能力,培养青年科面2002年,田中耕一以企业职员身份获得诺贝尔化学 学家。为激发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奖,凸显日本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 日本政府制定法律允许大学教授和国立科研人员流动,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推出的“创造性科学技术 通过产学合作有力推动了基础研究创造新产业的发展。推进制度”“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科 2004年开始实施“国立大学改革成为国立大学法人”制学技术振兴调整费”等制度,有效促进了“产学官”合 度,在预算使用和组织等方面确保大学独立自主的运营作和日本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这些制度使研 效率。改革公务员身份,引进竞争制度。加强与企业合究经费来源多元化,除了政府投入外,企业也成了基础 作,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创业中心等,使研究成果得以研究的重要经费来源。1989年的调查显示,民间大型企 顺利转移转化。 业的研发经费中有一半用于基础研究叫。另一方面,灵

院刊 523 “科技立国”战略与“诺贝尔奖计划” 每 5 年出台 1 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作为阶段性科技规 划。每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都会分析当时面临的挑 战、明确发展目标、定位优先发展领域(表 2);同时, 每期都会大力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综合全面地从 经费、人才、教育与研究中心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推 动其发展。2001 年的第 2 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 日本又提出了 50 年内取得 30 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即“诺 贝尔奖计划”,并围绕其推出了众多具体政策措施[7]。 表2 1996—2020年5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定位的重点领域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重点领域布局 第1期 (1996—2000年) 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纳米与材料 科技 第2期 (2001—2005年) 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科学、纳米与材料 科学、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设施、科学 第3期 前沿 (2006—2010年) 第4期 (2011—2015年) 绿色创新(能源低碳化、能源效率提升、社会 基础设施绿色化等),生命科技创新(疾病预 防、早期诊疗、安全有效治疗、老年和残障人 士生活质量提升等) 第5期 (2016—2020年) 构建“超智能社会5.0”的必要技术(网络安 全、物联网、大数据解析、人工智能等),促 进新价值产出的核心技术(机器人、传感器、 生物技术、材料纳米技术、光量子等) (2)改革研发体制,加速研发成果转移转化。20 世 纪 80 年代日本开始对研发体制进行改革,以求打破原 有科研组织的封闭性和僵硬性,激发科研人员的主观能 动性和独创性。科技体制的改革是更为深层的变化。 1997 年日本的国立科研机构和 17 所国立大学先后引进了 “任期制”,以促进科研人员的创造能力,培养青年科 学家。为激发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活力,20 世纪 90 年代 日本政府制定法律允许大学教授和国立科研人员流动, 通过产学合作有力推动了基础研究创造新产业的发展。 2004 年开始实施“国立大学改革成为国立大学法人”制 度,在预算使用和组织等方面确保大学独立自主的运营 效率。改革公务员身份,引进竞争制度。加强与企业合 作,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创业中心等,使研究成果得以 顺利转移转化[8]。 (3)建设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持续在前沿领域发 挥引领作用。2015 年,日本推出了国立研究开发法人制 度,赋予一些国立研究机构“特定国立研究开发法人” 地位,充分发挥其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的作用,在一些 重大前沿领域积极布局,推动国家科技战略的实施。其 中以理化学研究所为典型代表,在 2018—2025 年的中长 期计划中,该所明确定位了创新智能集成、数理创造、 生命医学、生命机能、脑神经、光量子工学和加速器科 学等重点研究领域,并由国家稳定支持推进实施[9]。 3 日本科技强国建设经验 3.1 “产学官”合作产生重大成果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技术立国”战略总体上呈现 出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技术开发为目标、基础研究为前 提的特点。而从 20 世纪 70—90 年代日本诺贝尔奖成果 的产出过程上看,有相当一部分受益于当时如火如荼展 开的“产学官”合作研究活动。应用驱动的合作研究、 多元协作,以及一些开明企业贡献科学的理念都与诺贝 尔奖成果有密切联系。如 2001 年名古屋大学教授野依良 治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一定程度上是与高砂香料工业 和帝人株式会社等产业界的合作结果。2002 年东京大学 教授小柴昌俊因天体物理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研 究过程中除了得到政府给予的“特定研究资助”外,三 井金属公司也提供了免费设备和试验场地,更以雄厚的 技术与工艺实力在仪器设备方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而 2002 年,田中耕一以企业职员身份获得诺贝尔化学 奖,凸显日本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10]。 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推出的“创造性科学技术 推进制度”“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科 学技术振兴调整费”等制度,有效促进了“产学官”合 作和日本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这些制度使研 究经费来源多元化,除了政府投入外,企业也成了基础 研究的重要经费来源。1989 年的调查显示,民间大型企 业的研发经费中有一半用于基础研究[11]。另一方面,灵

专刊:建设世界和 科技强国 活的合作体制有利于人员的交流和知识的扩散,促进了合作水平,并且支持其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短期合作,以 人才培养和企业研究实力的提升。 建立国内外合作研究网络 32国际合作孵化原始创新 3.3持续强化基础研究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为了弥补本国在人才、研究设施等方面的不足,提 在“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构建的新科技政策体 高在前沿领域的创新能力,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系下,日本除了在每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提 始发起了一系列国际共同研发项目,包括1987年的人类高基础研究能力的政策思路之外,还为获得更多诺贝尔 前沿科学项目(HFSP)、1989年的超音速/扃超音速技术奖而积极推行各种政策措施。 项目和智能制造系统项目(IMS)等,积极与美国、欧共 (1)持续增大经费投入,保持对基础研究的保障, 体欧盟、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机构或企强化对大科学装置的支持。截至2016年,日本的研究与 业合作研发2。 开发(R&D)经费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 1995年以后,日本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经达到3.42%,第5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更提出要 略,发展重点从技术开发扩展为科学与技术全面发展,在计划期间实现4%的目标。其中,针对基础研究的经 立足现实、面向前沿、动态调整、夯实基础”成为新费达到总经费的14.5%(超过中国的5.1%)。而且, 战略的鲜明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了20世纪90年日本还在不断加大维持大科学装置正常运行的经费,制 代以来的诺贝尔奖成果中。这些成果中既有“高亮度蓝定了《特定尖端大科学装置的共同利用促进法律》,由 色发光二极管”这样基于国际合作产出的、面向应用的国家对大型放射性装置 Spring-8、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 先进技术,也有中微子震荡现象研究这样的前沿性探设施 SACLA、超级计算机“京”、高强度质子加速器设 索,还有细胞自噬机制和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这样既有明施 J-PARC等提供稳定经费支持。 确应用价值,又有较强前沿性的研究。这些成果的应用 (2)不断提高研究人员密度,加强青年人才培 性与前沿性兼具,既有国际合作成果,也有日本国内产养,构筑研究人员支撑体系。2015年,日本的研究人 出,并且在领域上呈现出能源、材料、空间和生命科学员总数大约为66万人,远低于中国的161.9万名和美 的多元化格局特征。 国的135.2万人(2014年),但其每万人经济活动人 2007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立了“世界顶级国际研口中的研发人员密度达到1035人,高于中国的19.1人 究中心计划”(wPI),通过重点、集中的支持,创造良(2014年)和美国的867人(2014年),且继续保持 好的硏究环境,吸引和凝聚世界高水平的一线硏究人员,增加趋势。2002年,日本推出了“21世纪卓越中心计 形成以高水平研究人员为核心的世界顶级研究基地13 划”(COE),在主要的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的若干 希望借此提升日本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优势尖端学科领域进行重点资助,以建立世界高水平的 2012年,日本最大的基础研究资助机构——日本学术振研究基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青年研究人员。2007年, 兴会(JSPS)推出了“强强合作计划”(Core-to-Core推出“全球卓越中心计划”(GCOE),在COE计划的 Program),旨在加强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与包括美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人才。2010年 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在内的共15个发达国家推出《强化基础研究的长期方针与政策》,提出加大对 或地区在科学前沿领域的合作。通过建立并加强日本与面向基础研究的青年人才的培养,包括建立新的青年人 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研究网络,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并才聘用制度,向青年研究人员提供独立的研究环境,以 提高日本大学和研究机构与其他科学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及确保青年人才的年薪制度等;同时,还提岀构筑硏究 5242018年第33卷第5期

524 2018 年 . 第 33 卷 . 第 5 期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活的合作体制有利于人员的交流和知识的扩散,促进了 人才培养和企业研究实力的提升。 3.2 国际合作孵化原始创新 为了弥补本国在人才、研究设施等方面的不足,提 高在前沿领域的创新能力,日本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 始发起了一系列国际共同研发项目,包括 1987 年的人类 前沿科学项目(HFSP)、1989 年的超音速/高超音速技术 项目和智能制造系统项目(IMS)等,积极与美国、欧共 体/欧盟、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机构或企 业合作研发[12]。 1995 年以后,日本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 略,发展重点从技术开发扩展为科学与技术全面发展, “立足现实、面向前沿、动态调整、夯实基础”成为新 战略的鲜明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了 20 世纪 90 年 代以来的诺贝尔奖成果中。这些成果中既有“高亮度蓝 色发光二极管”这样基于国际合作产出的、面向应用的 先进技术,也有中微子震荡现象研究这样的前沿性探 索,还有细胞自噬机制和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这样既有明 确应用价值,又有较强前沿性的研究。这些成果的应用 性与前沿性兼具,既有国际合作成果,也有日本国内产 出,并且在领域上呈现出能源、材料、空间和生命科学 的多元化格局特征。 2007 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立了“世界顶级国际研 究中心计划”(WPI),通过重点、集中的支持,创造良 好的研究环境,吸引和凝聚世界高水平的一线研究人员, 形成以高水平研究人员为核心的世界顶级研究基地[13], 希望借此提升日本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 2012 年,日本最大的基础研究资助机构——日本学术振 兴会(JSPS)推出了“强强合作计划”(Core-to-Core Program),旨在加强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与包括美 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在内的共 15 个发达国家 或地区在科学前沿领域的合作。通过建立并加强日本与 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研究网络,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并 提高日本大学和研究机构与其他科学先进国家或地区的 合作水平,并且支持其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短期合作,以 建立国内外合作研究网络[14]。 3.3 持续强化基础研究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构建的新科技政策体 系下,日本除了在每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提 高基础研究能力的政策思路之外,还为获得更多诺贝尔 奖而积极推行各种政策措施。 (1)持续增大经费投入,保持对基础研究的保障, 强化对大科学装置的支持。截至 2016 年,日本的研究与 开发(R&D)经费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 经达到 3.42%[15],第 5 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更提出要 在计划期间实现 4% 的目标[16]。其中,针对基础研究的经 费达到总经费的 14.5%(超过中国的 5.1%)[17]。而且, 日本还在不断加大维持大科学装置正常运行的经费,制 定了《特定尖端大科学装置的共同利用促进法律》,由 国家对大型放射性装置 Spring-8、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 设施 SACLA、超级计算机“京”、高强度质子加速器设 施 J-PARC 等提供稳定经费支持。 (2)不断提高研究人员密度,加强青年人才培 养,构筑研究人员支撑体系。2015 年,日本的研究人 员总数大约为 66 万人,远低于中国的 161.9 万名和美 国的 135.2 万人(2014 年),但其每万人经济活动人 口中的研发人员密度达到 103.5 人,高于中国的 19.1 人 (2014 年)和美国的 86.7人(2014 年),且继续保持 增加趋势[17]。2002年,日本推出了“21 世纪卓越中心计 划”(COE),在主要的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的若干 优势尖端学科领域进行重点资助,以建立世界高水平的 研究基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青年研究人员。2007 年, 推出“全球卓越中心计划”(GCOE),在 COE 计划的 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人才[18]。2010 年 推出《强化基础研究的长期方针与政策》,提出加大对 面向基础研究的青年人才的培养,包括建立新的青年人 才聘用制度,向青年研究人员提供独立的研究环境,以 及确保青年人才的年薪制度等;同时,还提出构筑研究

科技立国”战略与“诺贝尔奖计划” 支撑体制,增加为研究人员配置的助手人数,使他们可9国立研究開凳法人理化学研究所国立研究開凳法人理化学 以专心进行研究工作 研究所中長期計画.[2018-03-301htp/www.riken.jp/-/media 经过二战以后60多年的积累,以日本科学家在21世 riken/about/plan/pdf/midplan2018-2025pdf 纪初接连获得诺贝尔奖为标志,日本的基础研究已经开10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 始结出丰硕的成果,引起世界的瞩目。二战后的日本在 史考察北京:清华大学,2004 科技强国建设中,大力提高创新意识,营造有利于创新11杨书臣.日本科技开发体制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日本 的学术氛围,创建有利于创新的机制,提供相对稳定的 经济,2000,(3):7-10,18. 经费与环境,以及加强国际的交流等经验为我们提供了1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olicy and Global Affairs, Office of 有益思考。 International Affairs, et al. Maximizing u.s. Interes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ions with Japan. Washington DC: The 参考文献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97 1郑二红,梁国钊.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自然13日本学術振興会.世界卜岁L八儿研究点少口夕厶 辩证法研究,2004,20(12)74-78 1018-04-17.http://www.jsps.gojp/j-toplevel/index.html 2陈春.技术预见与日本的成功实践.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4日本学術振興会.研究挺点形成事業Core-to- Core Program 2004,26(6):87-90 2018-04-17].http://www.jsps.gojp/j-c2c/gaiyou.html 3秦皖梅.21世纪初日本诺贝尔奖的井喷现象考察.安徼大学学15囯立研究開凳法人科学技術振輿禨構.研究開凳Φ俯瞰報告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4):29-37 書主要国①研究開凳戰略(2018年).[2018-04-17].htp:∥ 4王镜超,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北 www.jst.go.jp/crds/pdf/2017/fr/crds-fy2017-fr-ol.pd 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16鬧議決定科学技術基本計画.口2016-01-22]-htp/www8cao. 5 Harayama Y Japanese Technology Policy: History and a New Perspective.200l-08-0l]htps/ wwwrieti. go. jp/jp/publications/17文部科学省科学技術·学術政策研究所.科学技術指 dp/ole001. pdf. a2017.[2018-04-17].http://data.nistepgojp/dspace/ 6方厚政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的启示.日本学刊,2006, bitstream/11035/3178/3/NISTEP-RM261-Full J pdf. 3):ll-17 18日本学術振興会,制度概要.[2018-04-17htt;/www.jsp 7日本内閣府.第2期科学技術基本計画本文.[2018-04-16] go. jp/j-globalcoe/0l gaiyo. html http://www8.cao.go.jp/cstp/kihonkeikakw/honbun.html 19焾合科学技術会議.基礎研究強化仁向计了講寸八言長期的 8许艳华战后日本科技政策的三次转向及对中国的启示,山东 方策{V)乙[2018-04-17].http://www8.cao.go.jp/cstp/project/ 经济,2011,(6):83-88 kiso/haihul l/siryo3-1- pdf

院刊 525 “科技立国”战略与“诺贝尔奖计划” 支撑体制,增加为研究人员配置的助手人数,使他们可 以专心进行研究工作[19]。 经过二战以后 60 多年的积累,以日本科学家在 21 世 纪初接连获得诺贝尔奖为标志,日本的基础研究已经开 始结出丰硕的成果,引起世界的瞩目。二战后的日本在 科技强国建设中,大力提高创新意识,营造有利于创新 的学术氛围,创建有利于创新的机制,提供相对稳定的 经费与环境,以及加强国际的交流等经验为我们提供了 有益思考。 参考文献 1 郑二红, 梁国钊.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自然 辩证法研究, 2004, 20(12): 74-78. 2 陈春. 技术预见与日本的成功实践.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4, 26(6): 87-90. 3 秦皖梅. 21世纪初日本诺贝尔奖的井喷现象考察. 安徽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0(4): 29-37. 4 王镜超. 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 北 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5 Harayama Y. Japanese Technology Policy: History and a New Perspective. [2001-08-01]. https://www.rieti.go.jp/jp/publications/ dp/01e001.pdf. 6 方厚政. 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的启示. 日本学刊, 2006, (3): 111-117. 7 日本内閣府. 第2期科学技術基本計画本文. [2018-04-16]. http://www8.cao.go.jp/cstp/kihonkeikaku/honbun.html. 8 许艳华. 战后日本科技政策的三次转向及对中国的启示. 山东 经济, 2011, (6): 83-88. 9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理化学研究所.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理化学 研究所中長期計画. [2018-03-30]. http://www.riken.jp/~/media/ riken/about/plan/pdf/midplan2018-2025.pdf. 10 节艳丽. 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 史考察. 北京: 清华大学, 2004. 11 杨书臣. 日本科技开发体制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现代日本 经济, 2000, (3): 7-10, 18. 1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olicy and Global Affairs,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et al. Maximizing U.S. Interes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ions with Japan.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97. 13 日本学術振興会. 世界トップレベル研究拠点プログラム. [2018-04-17]. http://www.jsps.go.jp/j-toplevel/index.html. 14 日本学術振興会. 研究拠点形成事業 Core-to-Core Program. [2018-04-17]. http://www.jsps.go.jp/j-c2c/gaiyou.html. 15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研究開発の俯瞰報告 書主要国の研究開発戦略(2018年). [2018-04-17]. http:// www.jst.go.jp/crds/pdf/2017/FR/CRDS-FY2017-FR-01.pdf. 16 閣議決定. 科学技術基本計画. [2016-01-22]. http://www8.cao. go.jp/cstp/kihonkeikaku/5honbun.pdf. 17 文部科学省科学技術 . 学術政策研究所. 科学技術指 標2017. [2018-04-17]. http://data.nistep.go.jp/dspace/ bitstream/11035/3178/3/NISTEP-RM261-Full_J.pdf. 18 日本学術振興会. 制度概要. [2018-04-17]. http://www.jsps. go.jp/j-globalcoe/01_gaiyo.html. 19 総合科学技術会議. 基礎研究強化に向けて講ずべき長期的 方策について. [2018-04-17]. http://www8.cao.go.jp/cstp/project/ kiso/haihu11/siryo3-1.pdf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Constructing Nation via S&T Strategy" and"Nobel Prizes Planning apanese Way to World s&t power HU Zhihui WANG S 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Since Nobel Prize was first assigned in 1901, 22 Japanese scientists have achieved this honor, which has led wide interests over the world. This article, beginning from this phenomenon, focuses on analyzing Japanese S&t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path since 1970s, which set significant foundation for the country to be an S&T great power, and summarizes some important experience. Japan's great achievement in Nobel Prizes indicates that those policies are apparently effective in consolidating Japan's s&T abilities Keywords Japan, Nobel Prizes, S&T policies, S&T great power 胡智慧中囯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技政策、创新管理与国际合作等情报研 究,主持重大战略研究和战略情报研究课题多项,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8部、译著1部。 E-mail: huh @mail. las ac cn HU Zhihui Senior fellow of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 keeps engaging in intelligence studies ov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 policies, innovation management,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and directs multiple S&T strategic intelligence study projects. She has published 8 books and I translation work independently or jointly. E-mail: huzh @mail. lasaccn 5262018年第33卷第5期

526 2018 年 . 第 33 卷 . 第 5 期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Constructing Nation via S&T Strategy” and “Nobel Prizes Planning” —Japanese Way to World S&T Power HU Zhihui WANG Su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Since Nobel Prize was first assigned in 1901, 22 Japanese scientists have achieved this honor, which has led wide interests over the world. This article, beginning from this phenomenon, focuses on analyzing Japanese S&T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path since 1970s, which set significant foundation for the country to be an S&T great power, and summarizes some important experience. Japan’s great achievement in Nobel Prizes indicates that those policies are apparently effective in consolidating Japan’s S&T abilities. Keywords Japan, Nobel Prizes, S&T policies, S&T great power 胡智慧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技政策、创新管理与国际合作等情报研 究,主持重大战略研究和战略情报研究课题多项,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8部、译著1部。 E-mail: huzh@mail.las.ac.cn HU Zhihui Senior fellow of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 keeps engaging in intelligence studies ov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policies, innovation management,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and directs multiple S&T strategic intelligence study projects. She has published 8 books and 1 translation work independently or jointly. E-mail: huzh@mail.las.ac.cn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