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中国科学院:翟荣新、刘彦随)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大小:720.25KB,文档页数:6,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32卷,第6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VoL29,N0.6,pp49-54 2008年12月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 urces and r Pla December. 2008 农业区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 翟荣新12,刘彦随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要该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粮食生产变化态势做了简要回顾,并从生产和消费角度,分别基于 粮食总产量与人均占有量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特征,结果验证了粮食生产“北上西进”的 变动格局。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即使区域粮食作物总产量在全国没有优势,但仍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可能性。 基于比较优势模型和GS方法,该文分析了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的区域比较优势,为全 国层面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区的划分提供依据 关键词粮食生产区域格局比较优势 引言 粮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中国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粮 食生产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主体。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引发了 关于中国粮食的世界性讨论,使中国粮食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学者围绕“粮食生产能力与区 域安全34”、“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动因36”等展开研究:殷培红以人均粮食为指标、县域为单元划 分全国余粮区的类型;郭柏林分析了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阶段和地理特征,并探讨其与粮食增产的 关系。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的“南粮北调”格局正逐渐被“北粮南运”格局所取代,粮食生产重心不断由 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格局变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区域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表现出巨大差 异,其中粮食需求压力、生产知识和技术进步、经济体制变革是最基本的动力机制。此外,也有人从产业 结构、规模经济、人均耕地资源和非农就业拉力等角度探讨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η,王道龙等通过对 1994~1998年全国31个省(市、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总产、单产、经济效益、商品量 4个单项优势指数及其综合优势指数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比较优 势区。这些研究对于把握粮食生产规律,指导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和优化布局,制定因地制宜的粮食发展 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对近年来粮食生产及其主要作物的区域变化特征研究不多,难以揭示地区间 粮食生产变化及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的异质性。在“压粮扩经”成为各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亮点、注重推 进农产品优质化、市场规模化和区域特色化的同时,研究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格局特征及比较优势 就显得极为迫切。 近年来,国际粮价上涨较快,为维护本国粮食安全,一些国家(地区)先后出台了禁止粮食出口的措 施,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需求压力;在国内,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讨论又一次成为热点。作为粮食 生产与消费主体的“人口”是不能被忽视的因素,因为它也是决定区域间粮食流通及全国粮食格局变化的 关键要素。该文结合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粮食生产形势,以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和消费角 度,分别基于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比较优势模型和GIS方法系统分析了199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 的区域格局变动及其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的区域比较优势特征,以期为国家粮食安全背 景下的区域农产品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攸稿日期:2008-07-07翟荣新为博士生刘彦随为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40635029) 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cnkiner

第 3 2卷 ,第6期 中 国 农 业 资 源 与 区 划 Vol1 29 ,No1 6 ,pp49254 2 0 0 8 年 1 2 月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December , 2008 ·农业区划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3 翟荣新1 ,2 , 刘彦随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北京 100101 ;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北京 100039) 摘 要 该文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粮食生产变化态势做了简要回顾 , 并从生产和消费角度 , 分别基于 粮食总产量与人均占有量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特征 , 结果验证了粮食生产“北上西进”的 变动格局。按照比较优势理论 , 即使区域粮食作物总产量在全国没有优势 , 但仍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可能性。 基于比较优势模型和 GIS 方法 , 该文分析了主要作物 (稻谷、小麦、玉米、豆类) 的区域比较优势 , 为全 国层面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区的划分提供依据。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格局 比较优势 收稿日期 : 2008207207 翟荣新为博士生 刘彦随为研究员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40635029) 。 一、引言 粮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 , 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中国人多地少 , 粮食需求量大 , 粮 食生产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主体[1 ]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 美国学者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引发了 关于中国粮食的世界性讨论 , 使中国粮食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2 ] 。国内学者围绕“粮食生产能力与区 域安全[3 - 4 ]”、“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动因[ 5 - 6 ]”等展开研究 : 殷培红以人均粮食为指标、县域为单元划 分全国余粮区的类型 ; 郭柏林分析了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阶段和地理特征 , 并探讨其与粮食增产的 关系。研究表明 : 中国传统的“南粮北调”格局正逐渐被“北粮南运”格局所取代 , 粮食生产重心不断由 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格局变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区域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表现出巨大差 异 , 其中粮食需求压力、生产知识和技术进步、经济体制变革是最基本的动力机制。此外 , 也有人从产业 结构、规模经济、人均耕地资源和非农就业拉力等角度探讨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7 ] , 王道龙等通过对 1994~1998 年全国 31 个省 (市、区) 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总产、单产、经济效益、商品量 4 个单项优势指数及其综合优势指数的研究与分析 , 提出了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比较优 势区[ 8 ] 。这些研究对于把握粮食生产规律 , 指导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和优化布局 , 制定因地制宜的粮食发展 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但对近年来粮食生产及其主要作物的区域变化特征研究不多 , 难以揭示地区间 粮食生产变化及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的异质性。在“压粮扩经”成为各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亮点、注重推 进农产品优质化、市场规模化和区域特色化的同时[ 9 ] , 研究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格局特征及比较优势 就显得极为迫切。 近年来 , 国际粮价上涨较快 , 为维护本国粮食安全 , 一些国家 (地区) 先后出台了禁止粮食出口的措 施 , 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需求压力 ; 在国内 ,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讨论又一次成为热点。作为粮食 生产与消费主体的“人口”是不能被忽视的因素 , 因为它也是决定区域间粮食流通及全国粮食格局变化的 关键要素。该文结合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粮食生产形势 , 以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 , 从生产和消费角 度 , 分别基于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比较优势模型和 GIS 方法系统分析了 1990 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 的区域格局变动及其主要作物 (稻谷、小麦、玉米、豆类) 的区域比较优势特征 , 以期为国家粮食安全背 景下的区域农产品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态势 1990年以前,中国的粮食生产变化显著,总产量呈明显的增长趋势。1990~2006年粮食生产总量变 化大体上可划分为3个阶段(图1):波动增长阶段(1990~1998年)、快速下降阶段(1999~2003年) 恢复增长阶段(2004~2006年)。总体看,中国粮食生产最显著的特点是波动性强,1990~2006年的17 年间总体上出现了一次大波峰(1998年)和一次大波谷(200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总产量分 别比前一年增长813%、-9.09%、9.00%,是历年来波动最大的3年。20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经济转 型期,粮食产量基本上维持在45亿t左右,粮食生产和需求基本不能达到平衡。1995年开始实施粮食省 长负责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负责本地区粮食总量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粮食生产结束了长 达10年波动徘徊的局面,产量持续上升,1998年更是达到历史上产量最高值5.12亿t,实现了粮食供求 平衡,并净出口200万t。随后几年由于耕地大量被占用,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总产量连年减少 2003年粮食产量降到1990年以来最低点43亿t。2004年,中央陆续出台了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支 持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等措施,我国粮食生产获得恢复性增长,2006年产量接近50亿t,年净进口 2000万t。 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变化与粮食政策相关性极 恢复增长 强,国家实施“从紧从严”和“惠农”粮食政策 波动增长 时,粮食产量一般会有较大幅度提升。从图1粮 3s5食总产量与人均粮食产量的关系可以看出,两者 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990~1995年人均粮食占 y|∞有量在370-390g0徘,19年人均产量达到 一口粮食总产 一人均粮食产 38历史上最高值412kg,2003年迅速下滑至 3033kg,为1990年以来最低水平;之后,人均 产量陆续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总 图11990~2006年粮食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 之,由于中国人口增长平缓,人均粮食占有量与 粮食总产量相关性达07,在中国人口增长平缓的前提下,可以预测未来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主要因素 是粮食总产量。 三、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 (一)中国粮食生产集中化态势 粮食生产地域集中或分散的总体变化特征可以借鉴洛伦茨曲线构造集中化指数(D),即按照省级单位 粮食产量由小到大的次序构造产量曲线(图2),弧度越大,集中化程度越大。公式如下 0% B 图2集中化指数 31990~2006年中国粮食生产集中化指数 2o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p: //win. cnki. er

二、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态势 1990 年以前 , 中国的粮食生产变化显著 , 总产量呈明显的增长趋势。1990~2006 年粮食生产总量变 化大体上可划分为 3 个阶段 (图 1) : 波动增长阶段 (1990~1998 年) 、快速下降阶段 (1999~2003 年) 、 恢复增长阶段 (2004~2006 年) 。总体看 , 中国粮食生产最显著的特点是波动性强 , 1990~2006 年的 17 年间总体上出现了一次大波峰 (1998 年) 和一次大波谷 (2003 年) 。1996 年、2000 年、2004 年总产量分 别比前一年增长 8113 %、29109 %、9100 % , 是历年来波动最大的 3 年。20 世纪 90 年代初是我国经济转 型期 , 粮食产量基本上维持在 415 亿 t 左右 , 粮食生产和需求基本不能达到平衡。1995 年开始实施粮食省 长负责制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负责本地区粮食总量平衡。在这种情况下 , 中国粮食生产结束了长 达 10 年波动徘徊的局面 , 产量持续上升 , 1998 年更是达到历史上产量最高值 5112 亿 t , 实现了粮食供求 平衡 , 并净出口 200 万 t 。随后几年由于耕地大量被占用 , 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 , 总产量连年减少。 2003 年粮食产量降到 1990 年以来最低点 413 亿 t 。2004 年 , 中央陆续出台了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支 持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等措施 , 我国粮食生产获得恢复性增长 , 2006 年产量接近 510 亿 t , 年净进口 2 000 万 t 。 图 1 1990~2006 年粮食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 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变化与粮食政策相关性极 强 , 国家实施“从紧从严”和“惠农”粮食政策 时 , 粮食产量一般会有较大幅度提升。从图 1 粮 食总产量与人均粮食产量的关系可以看出 , 两者 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990~1995 年人均粮食占 有量在 370~390kg 徘徊 , 1996 年人均产量达到 历史 上 最 高 值 412kg , 2003 年 迅 速 下 滑 至 333kg , 为 1990 年以来最低水平 ; 之后 , 人均 产量陆续恢复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水平。总 之 , 由于中国人口增长平缓 , 人均粮食占有量与 粮食总产量相关性达 017 , 在中国人口增长平缓的前提下 , 可以预测未来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主要因素 是粮食总产量。 三、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 (一) 中国粮食生产集中化态势 粮食生产地域集中或分散的总体变化特征可以借鉴洛伦茨曲线构造集中化指数 (I) , 即按照省级单位 粮食产量由小到大的次序构造产量曲线 (图 2) , 弧度越大 , 集中化程度越大。公式如下 : I = A A +B ×100 % 图 2 集中化指数 图 3 1990~2006 年中国粮食生产集中化指数 50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年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翟荣新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 粮食生产集中化指数I(01且CI>1),Ⅱ总产高、人均低型(AI>1且CI1),ⅣV总产低、人均低型(AI小麦>玉米>稻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类粮食作物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受限于地理环境的 程度。具体来看,(1)稻谷是我国产量最大和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也是集中化程度最低的作物,17年 来集中化指数基本维持在50%的水平,是全国最稳定大宗食物来源。(2)小麦是集中化指数变动最显著 的作物,1990~2006年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但递增的速度近年呈现减缓态势,2006年高达7866% 由此判断小麦逐渐集中于优势主产区。(3)玉米的集中化指数除了1997年低于50%以外,其他年份均在 55%上下徘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4)豆类相对于稻谷是一种区域性较强的作物,不及稻谷适应环境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r.cnki.net

粮食生产集中化指数 I (0 1 且 CI > 1) , II 总产高、人均低型 (A I > 1 且 CI 1) , IV 总产低、人均低型 (AI 小麦 > 玉米 > 稻谷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类粮食作物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受限于地理环境的 程度。具体来看 , (1) 稻谷是我国产量最大和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 , 也是集中化程度最低的作物 , 17 年 来集中化指数基本维持在 50 %的水平 , 是全国最稳定大宗食物来源。 (2) 小麦是集中化指数变动最显著 的作物 , 1990~2006 年每年增长 1 个百分点 , 但递增的速度近年呈现减缓态势 , 2006 年高达 78166 % , 由此判断小麦逐渐集中于优势主产区。(3) 玉米的集中化指数除了 1997 年低于 50 %以外 , 其他年份均在 55 %上下徘徊 , 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4) 豆类相对于稻谷是一种区域性较强的作物 , 不及稻谷适应环境 第 6 期 翟荣新等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 5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能力强,是集中分布程度最高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集中化指数一直超过80%。 (二)基于比较优势的粮食作物区域 一稻谷 了小麦 上玉米 仁豆类]格局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即使某些地区所 。有粮食作物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不占有 绝对优势,但其某种粮食作物也是具有相 对优势的。计算农业(农产品)比较优势 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要素比率分析 法、专家调查法模糊评估、线性规划和投 子+产出表,国内资源成本分析法以及“显 40.0 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测算某种粮食 墨墨作物的生产比较优势指数( Scale com 图41990~2006年粮食作物的集中化指数 parative Index, SC) SCi-S/S 其中:SC表示i区j种粮食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指数,S、S分别为为i区j种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和 粮食总产量,S、S分别为i区j种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和粮食总产量。S、S分别为全国j各粮食作物的总 产量和粮食总产量。该指数反映了不同区域同一种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和同一区域内不同粮食作物生产能力 的相对优势。SC>1,说明i区域j种粮食作物在国内具有生产优势;SC2),湖南 湖南稻谷 宁夏小麦玉米 广西稻谷 山西 小麦玉米 是目前我国稻谷生产第一大省。伴随着东 北粮食主产区旱地改水田,加之适合优质 青海 小麦 豆类稻生长的自然条件,东北地区稻谷产量在 贵州 玉米 甘肃 小麦玉米豆类 玉米豆类内蒙古 玉米豆类逐年上升,特别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黑龙 浙江稻谷 豆类黑龙江 玉米豆类江省增长尤为明显,1990年其稻谷比较 安徽稻谷小麦 吉林 玉米豆类优势指数是0.32,2006年为094,有进 江苏稻谷小麦 玉米 步增长的潜力。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两 个优质水稻产业带已经被划为国家优质粮 食产业工程的重点产业带。由于稻谷的主体作物水稻的生长受水资源限制非常明显,2001~2006年各地 区比较优势指数及在全国的位次变化不十分显著,预测各地稻谷生产比较优势基本上维持现状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nr.cnki.net

能力强 , 是集中分布程度最高的粮食作物 , 近年来集中化指数一直超过 80 %。 图 4 1990~2006 年粮食作物的集中化指数 (二) 基于比较优势的粮食作物区域 格局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 , 即使某些地区所 有粮食作物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不占有 绝对优势 , 但其某种粮食作物也是具有相 对优势的。计算农业 (农产品) 比较优势 的方法有多种 , 主要包括要素比率分析 法、专家调查法模糊评估、线性规划和投 入产出表、国内资源成本分析法以及“显 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等。该文采用改进 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 , 测算某种粮食 作物的生产比较优势指数 (Scale Com2 parative Index , SC) 。 SCij = Sij / Si Si / S 其中 : SCij表示 i 区 j 种粮食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指数 , Sij 、Si 分别为为 i 区 j 种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和 粮食总产量 , Sj 、S 分别为 i 区 j 种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和粮食总产量。Sj 、S 分别为全国 j 各粮食作物的总 产量和粮食总产量。该指数反映了不同区域同一种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和同一区域内不同粮食作物生产能力 的相对优势。SCij > 1 , 说明 i 区域 j 种粮食作物在国内具有生产优势 ; SCij 2) , 湖南 是目前我国稻谷生产第一大省。伴随着东 北粮食主产区旱地改水田 , 加之适合优质 稻生长的自然条件 , 东北地区稻谷产量在 逐年上升 , 特别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黑龙 江省增长尤为明显 , 1990 年其稻谷比较 优势指数是 0132 , 2006 年为 0194 , 有进 一步增长的潜力。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两 个优质水稻产业带已经被划为国家优质粮 食产业工程的重点产业带。由于稻谷的主体作物水稻的生长受水资源限制非常明显 , 2001~2006 年各地 区比较优势指数及在全国的位次变化不十分显著 , 预测各地稻谷生产比较优势基本上维持现状。 52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年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6期 翟荣新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 2小麦生产比较优势格局。小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南北方都有分布,北方多于南方,其所在 位置大体是纬度偏中的黄淮海区、甘新区(图6)。2006年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的820%,小麦产量占 880%,属于名副其实的小麦主产区,其中又以河南、新疆、山东、青海、河北的比较优势最明显(SC >2),河南是目前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东北虽然土壤肥沃但小麦种植面积要远小于玉米和豆类,小麦 产量在逐年减少,成为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作物。我国小麦多集中在土壤条件较好的平原与绿洲,属需水量 大的灌溉型作物,一遇到旱灾极易减产。例如2000年全国旱灾严重,小麦减产208kg/hm2,而同年稻谷 仅减产73kg/hm2 稻谷比较优势指数 小麦比较优势指 05 1.5·2.5 1.5·2.9 图5稻谷生产的平均比较优势指数(2001~2006) 图6小麦生产的平均比较优势指数(2001~2006 米比较优势指数 豆类比较优势指数 T0.5-1 1512 图7玉米生产的平均比较优势指数(2001~2006) 图8豆类生产的平均比较优势指数(2001~2006 3.玉米生产比较优势格局。玉米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南北方都有分布,北方优于南方,主要分 布在三北及云贵高原区(图7)。2006年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48%,玉米产量占77.2%,玉米主产区 中又以吉林、内蒙古、辽宁、北京的比较优势最明显(SC>2),吉林是我国玉米的第一大主产省。中国 的玉米带从东北往华北至西南高原形成一个斜长弧形地带,春播玉米区主要集中在长城以北的东北3省 内蒙古和宁夏,年产量占全国的40%左右,华北平原属于夏播玉米区,以山东和河南为主,年产约占全 国30%左右,东北和黄淮海平原两个专用玉米产业带已经纳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4.豆类生产比较优势格局。豆类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及西南沿边省区(图 个省区2006年豆类播种面积占全国的520%,豆类产量占52.8%,豆类主产区又以黑龙江、青海的比较 优势最明显(SC>2)。豆类是我国粮食作物中生产最集中的作物,仅黑龙江2006年产量就占全国的 1.0%,比较优势指数高达461,是我国豆类的第一大主产省,由于黑龙江的高蛋白大豆具有绿色、非 转基因的特点,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豆类加工能力强的省基本上分布在沿海,这也客观 2 0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p: /hwns. cnki. net

21 小麦生产比较优势格局。小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南北方都有分布 , 北方多于南方 , 其所在 位置大体是纬度偏中的黄淮海区、甘新区 (图 6) 。2006 年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的 8210 % , 小麦产量占 8810 % , 属于名副其实的小麦主产区 , 其中又以河南、新疆、山东、青海、河北的比较优势最明显 (SC > 2) , 河南是目前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东北虽然土壤肥沃但小麦种植面积要远小于玉米和豆类 , 小麦 产量在逐年减少 , 成为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作物。我国小麦多集中在土壤条件较好的平原与绿洲 , 属需水量 大的灌溉型作物 , 一遇到旱灾极易减产。例如 2000 年全国旱灾严重 , 小麦减产 208kg/ hm 2 , 而同年稻谷 仅减产 73kg/ hm 2 。 31 玉米生产比较优势格局。玉米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南北方都有分布 , 北方优于南方 , 主要分 布在三北及云贵高原区 (图 7) 。2006 年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的 7418 % , 玉米产量占 7712 % , 玉米主产区 中又以吉林、内蒙古、辽宁、北京的比较优势最明显 (SC > 2) , 吉林是我国玉米的第一大主产省。中国 的玉米带从东北往华北至西南高原形成一个斜长弧形地带 , 春播玉米区主要集中在长城以北的东北 3 省、 内蒙古和宁夏 , 年产量占全国的 40 %左右 , 华北平原属于夏播玉米区 , 以山东和河南为主 , 年产约占全 国 30 %左右 , 东北和黄淮海平原两个专用玉米产业带已经纳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41 豆类生产比较优势格局。豆类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及西南沿边省区 (图 8) 。7 个省区 2006 年豆类播种面积占全国的 5210 % , 豆类产量占 5218 % , 豆类主产区又以黑龙江、青海的比较 优势最明显 (SC > 2) 。豆类是我国粮食作物中生产最集中的作物 , 仅黑龙江 2006 年产量就占全国的 3110 % , 比较优势指数高达 4161 , 是我国豆类的第一大主产省 , 由于黑龙江的高蛋白大豆具有绿色、非 转基因的特点 , 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豆类加工能力强的省基本上分布在沿海 , 这也客观 第 6 期 翟荣新等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 53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造成了中国的豆类加工原料的“南调”态势。 五、结论与对策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粮食生产波动较大的一段时期,粮食生产的 政策依赖性较强是总产量波动较大的关键因素。总体上看,随着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 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建立,各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得以稳定发展确保了国家粮食生产的战略安 全。对于各省级单位,粮食生产正逐步趋于集中化生产,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各地区粮食总产量与余缺 粮格局不一定完全吻合,因为人口也是影响粮食格局变动的主要因素。目前余粮区和缺粮区的格局基本形 成,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调入区,中部和东北地区成为粮食生产新的增长中心。 21990~2006年中国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化指数豆类>小麦>玉米>稻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类 粮食作物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受限于地理环境的程度。各类粮食作物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分布具有一定规律 性,稻谷、小麦、玉米大宗粮食作物南北区域差异显著,比较优势格局有小幅变动。每个地区都至少有 种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作物,有的地区高达到3种。206年国家实施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将集中建设 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根据这项规划,9个优势产业带基本覆盖了主要粮食作物的优势主产区 3.在“压粮扩经”成为各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注重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市场规模化和区域特 色化的同时,不能放松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警觉性。各地区应在深入发掘潜力的同时,根据各地的土地特 性、气候条件、人口基础、生产水平和流通市场等多方面的综合条件,按不同的粮食主产区特点实行各种 明确分工的专业化生产。粮食生产布局应该建立在地区间精细分工的基础之上,各个地区只生产一种或几 种国内、外市场所需的比较效益高的农产品。这有利于生产者集中精力生产某种拳头产品,根据自己的专 长和当地的条件确定最适宜的产品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吴传钧.因地制宜发挥地区农业优势农业现代化研究,1981,(3):1~8 2梁鹰.中国人能养活自己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殷培红,方修琦,田青,等.21世纪初中国主要余粮区的空间格局特征.地理学报,2006,61(2):190~198 4蓝海涛.我国不同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比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5):1~6 5鲁奇,吕鸣伦.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初探.地理科学进展,1997,16(1):31~36 6张晶,杨艳昭,王景平.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类型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3):11~1 7伍山林.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一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0,(10):38~45 8王道龙、屈宝香.中国粮食总量平衡与区域布局调整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9刘彦随,陆大道中国农业结枃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地理学报,2003,58(3):381~389 CHANGES IN REGIONAL PATTERN FOR GRAIN PROD UCTION IN CHINA SINCE THE 90S OF 20 CENTURY Zhai Rongx in", Liu Yansui (1. Geographic Science and Resources Institute of CAS, Beijing 100101 2. Post graduate School of CAS, Beijing 100039)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changing sit uation in grain production since the 90s of 20 century analyzes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in regional pattern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general outp ut of grain and per capita and from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gle. The results prove the chan- ging pattern of grain production "moving north and wes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superi- ority, even if the general outp ut of regional grain crop does not have any superiority, it may still pro bably has comparative superiority. 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superiority model and gis method, this paper an- provides reliance for regional planning of lay grain crop superiority industry all over Ching egume),thus lyzes the regio nal comparative superiorities of some major crops (rice, wheat, corn, food Key words grain production; regio nal pattern; comparative superiority 2C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nw.cnki.net

造成了中国的豆类加工原料的“南调”态势。 五、结论与对策 11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 , 也是粮食生产波动较大的一段时期 , 粮食生产的 政策依赖性较强是总产量波动较大的关键因素。总体上看 , 随着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 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建立 , 各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得以稳定发展确保了国家粮食生产的战略安 全。对于各省级单位 , 粮食生产正逐步趋于集中化生产 , 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各地区粮食总产量与余缺 粮格局不一定完全吻合 , 因为人口也是影响粮食格局变动的主要因素。目前余粮区和缺粮区的格局基本形 成 , 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调入区 , 中部和东北地区成为粮食生产新的增长中心。 211990~2006 年中国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化指数豆类 > 小麦 > 玉米 > 稻谷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类 粮食作物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受限于地理环境的程度。各类粮食作物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分布具有一定规律 性 , 稻谷、小麦、玉米大宗粮食作物南北区域差异显著 , 比较优势格局有小幅变动。每个地区都至少有一 种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作物 , 有的地区高达到 3 种。2006 年国家实施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 将集中建设 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 , 根据这项规划 , 9 个优势产业带基本覆盖了主要粮食作物的优势主产区。 31 在“压粮扩经”成为各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注重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市场规模化和区域特 色化的同时 , 不能放松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警觉性。各地区应在深入发掘潜力的同时 , 根据各地的土地特 性、气候条件、人口基础、生产水平和流通市场等多方面的综合条件 , 按不同的粮食主产区特点实行各种 明确分工的专业化生产。粮食生产布局应该建立在地区间精细分工的基础之上 , 各个地区只生产一种或几 种国内、外市场所需的比较效益高的农产品。这有利于生产者集中精力生产某种拳头产品 , 根据自己的专 长和当地的条件确定最适宜的产品结构 , 形成各具特色的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 吴传钧.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农业优势.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1 ,(3) :1~8 2 梁鹰. 中国人能养活自己吗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3 殷培红 ,方修琦 ,田青 ,等. 21 世纪初中国主要余粮区的空间格局特征. 地理学报 ,2006 ,61 (2) :190~198 4 蓝海涛. 我国不同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比较.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28 (5) :1~6 5 鲁奇 ,吕鸣伦.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初探. 地理科学进展 ,1997 ,16 (1) :31~36 6 张晶 ,杨艳昭 ,王景平. 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类型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28 (3) :11~16 7 伍山林.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 ———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证分析. 经济研究 ,2000 ,(10) :38~45 8 王道龙、屈宝香. 中国粮食总量平衡与区域布局调整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4 9 刘彦随 ,陆大道.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 地理学报 ,2003 ,58 (3) :381~389 CHANGES IN REGIONAL PATTERN FOR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SINCE THE 90’S OF 20 CENTURY Zhai Rongxin 1 ,2 , Liu Yansui 1 (1. Geographic Science and Resources Institute of CAS , Beijing 100101 ; 2. Postgraduate School of CAS , Beijing 100039)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changing sit uation in grain production since t he 90’s of 20 cent ury , analyzes t 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in regional pattern of grain p roduction in China , based on the general outp ut of grain and per capita and from t 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gle. The results prove t he chan2 ging pattern of grain production“moving north and west”. According to t he t heory of comparative superi2 ority , even if t he general outp ut of regional grain crop does not have any superiority , it may still probably has comparative superiority. On t he basis of comparative superiority model and GIS met hod , t his paper an2 alyzes the regional comparative superiorities of some major crop s (rice , wheat , corn , food legume) , thus provides reliance for regional planning of lay grain crop superiority industry all over China. Keywords grain production ;regional pattern ;comparative superiority 54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年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