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寸鳳海汗大擊学报茘鞏 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及其影响因素 郝志刚1,2 (1.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采用沿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1021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利用自相 关分析、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 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从等级和类型结构看,等级分布呈金字塔结构,类型以民 俗和传统技艺类为主。从总体空间分布看,陆岛空间上沿大陆海岸线60km内带状分布为主,北纬 30度附近岛屿分布为辅;海域空间上以东海海域为中心,向南北两側海堿递减;南北空间上南多北 少。从区域分布看,省域空间以浙、闽、鲁、粤、苏为“第一梯队”,其他沿海地区为“第二梯队”。从空 间集散特征看,我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总体上形成了2个高密度核心区(舟 山群岛核心区和温台核心区)、1个次密度核心区(莆泉核心区)。从时空演化规律看,主要形成于 宋元明清时期;空间分布范围在波动中扩大;重心均位于南方地区,呈“南北—南—北”的移动走 向;空间方向基本呈东北—西南方向。海岸线、沿海地形地貌、气候、岛屿、海洋历史是影响海洋非 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20)020041-14 DOl:10.16497/j.cnk.1672335X.202002005 中国是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国家,拥有32000km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空间,产生了数量众 多、海洋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相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海航道更路经、渔民开洋谢洋节、徐福东渡传说、海洋号子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数量众多的海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遗产是我国沿海先民开发利用海洋的“活”的体现,蕴含着独 特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经济等价值。在当前陆海统筹发展与海洋强国建设战略背景下,开展海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海洋非遗”)的保护、利用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多将海洋非遗纳入到海洋文化遗产的整体框架下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遗产的价值与 评估、保护与开发、25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国内研究相对较为具体,主要内容涉及海洋非遗的特 征、价值、保护与利用⑩等方面;研究视角大多基于民俗学、社会学、旅游学、创意学等领域,研究 区域以浙江、闽台、2山东、13广西、1上海1等地区为主缺乏从地理学视角对全国范围的整体性 收稿日期:2019-10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海洋战略背景下的南海海洋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15YCX850004);国家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128ZD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郝志刚(1980),男,山东莱芜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土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专业方向 为海洋文化资源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