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些复杂事项往往牵扯到多级多个部门,而普通群众受交通、时间、家庭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承受办事负 担的压力较大:一些部门管理不够严,人员素质不高,甚至个别部门的办事人员存在生、冷、硬、顶和吃 拿、卡、要等问题,让群众感到不满。 近年来,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课题。实行“为民服务全程 代理制”,就是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职能进行的一种探索 韩力争告诉记者,目前,贵阳市基本形成了一种“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办事找代理”的为民服 务全程代理制工作模式,农村基层工作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减轻了群众负担: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干部工作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此外,代理制试点工作推行以后,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 触角得到了延伸,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韩力争说,从去年5月推行代理制试点工作开始,有关部门就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建立了4项保 障机制,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说明,这项工作的开展的确是方便群众、服务群 众的一种好形式,也是农村工作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现在,贵阳正准备在全市推行这项工作.(编辑:孙 爱东) 贵阳乌当:干部为群众跑腿“跑出”和谐 实践篇 贵阳乌当:干部为群众跑腿“跑出”和谐 本刊记者周之江 20元车钱换来25公斤民政救济米一——对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罗吏村的特困残疾户刘正会来说 这已成为历史。从2006年5月起,每月中旬,村里的“为民服务代理员”会如数把民政补助钱粮送到家中。 搁在过去,26岁的刘正会得跑上一天:先到村民组开证明,村委会盖章,再到乡里找分管乡 长签字,才能到民政部门领取。儿时右手因电击致残的刘正会说:“过去来回20块钱车费,运气不好跑空 趙。50斤米,市价也就50多块钱,去掉开销,到手只有30斤米。”贵阳市乌当区推行“群众动嘴、干部 跑腿”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实施数月以来,刘正会成为诸多受惠农民之一。 乌当区选择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24个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作为首批为民服务全程代理 的内容。在4个乡镇及8个职能部门试点,组建了53个村级代理点、4个乡级代理室、8个区级代理窗口 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网络,建立了相关制度及保障措施。 46岁的刘顺华是金华镇三铺村的一名村级代理员。村里为其腾出一间办公室,还配备了电脑,专门 作为接待群众的代理点。2006年9月27日,记者看到,前来办事的农民络绎不绝,刘顺华一一将何人 何事、何时交办、办理情况乃至满意程度输入电脑。处理完毕,刘顺华夹起自己的皮包,跨上摩托车去镇 里的代理点送代办事项材料。他告诉记者:“带个包包,要正式些。比如户籍迁入迁出这类事情,只要资 料齐备,当天就能办结。” 三铺村12个村民组、676户、近2500名村民,最远的一个自然村到镇上走路要3个小时。过去, 很多农民不了解机关办事程序甚至根本找不到门,加之手续繁多,办事程序复杂,经常花了钱、跑了路还 办不成事。自开展代办工作以来,刘顺华每天要受理10件左右的代办事项,“每周二、周四 送宣传 资料,咨询群众是否有代办事项,顺便反馈办理情况”。 从镇里回来,刘顺华抽空找到十组村民罗元亮,看看他的房子修得咋样了。罗元亮一家4口,长 年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石棉瓦房里,屋子早已残破不堪。去年7月中旬申请办理建房手续,8月中旬办 结后,刘顺华亲自把有关手续送到罗元亮手中。眼下,新房已经挖好了地基些复杂事项往往牵扯到多级多个部门,而普通群众受交通、时间、家庭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承受办事负 担的压力较大;一些部门管理不够严,人员素质不高,甚至个别部门的办事人员存在生、冷、硬、顶和吃、 拿、卡、要等问题,让群众感到不满。 近年来,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课题。实行“为民服务全程 代理制”,就是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职能进行的一种探索。 韩力争告诉记者,目前,贵阳市基本形成了一种“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办事找代理”的为民服 务全程代理制工作模式,农村基层工作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减轻了群众负担;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干部工作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此外,代理制试点工作推行以后,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 触角得到了延伸,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韩力争说,从去年 5 月推行代理制试点工作开始,有关部门就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建立了 4 项保 障机制,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说明,这项工作的开展的确是方便群众、服务群 众的一种好形式,也是农村工作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现在,贵阳正准备在全市推行这项工作.(编辑:孙 爱东) 贵阳乌当:干部为群众跑腿“跑出”和谐 实践篇: 贵阳乌当:干部为群众跑腿“跑出”和谐 本刊记者 周之江 20 元车钱换来 25 公斤民政救济米———对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罗吏村的特困残疾户刘正会来说, 这已成为历史。从 2006 年 5 月起,每月中旬,村里的“为民服务代理员”会如数把民政补助钱粮送到家中。 搁在过去,26 岁的刘正会得跑上一天:先到村民组开证明,村委会盖章,再到乡里找分管乡 长签字,才能到民政部门领取。儿时右手因电击致残的刘正会说:“过去来回 20 块钱车费,运气不好跑空 趟。50 斤米,市价也就 50 多块钱,去掉开销,到手只有 30 斤米。”贵阳市乌当区推行“群众动嘴、干部 跑腿”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实施数月以来,刘正会成为诸多受惠农民之一。 乌当区选择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 24 个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作为首批为民服务全程代理 的内容。在 4 个乡镇及 8 个职能部门试点,组建了 53 个村级代理点、4 个乡级代理室、8 个区级代理窗口, 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网络,建立了相关制度及保障措施。 46 岁的刘顺华是金华镇三铺村的一名村级代理员。村里为其腾出一间办公室,还配备了电脑,专门 作为接待群众的代理点。2006 年 9 月 27 日,记者看到,前来办事的农民络绎不绝,刘顺华一一将何人、 何事、何时交办、办理情况乃至满意程度输入电脑。处理完毕,刘顺华夹起自己的皮包,跨上摩托车去镇 里的代理点送代办事项材料。他告诉记者:“带个包包,要正式些。比如户籍迁入迁出这类事情,只要资 料齐备,当天就能办结。” 三铺村 12 个村民组、676 户、近 2500 名村民,最远的一个自然村到镇上走路要 3 个小时。过去, 很多农民不了解机关办事程序甚至根本找不到门,加之手续繁多,办事程序复杂,经常花了钱、跑了路还 办不成事。自开展代办工作以来,刘顺华每天要受理 10 件左右的代办事项,“每周二、周四下组,送宣传 资料,咨询群众是否有代办事项,顺便反馈办理情况”。 从镇里回来,刘顺华抽空找到十组村民罗元亮,看看他的房子修得咋样了。罗元亮一家 4 口,长 年挤在一间 20 多平方米的石棉瓦房里,屋子早已残破不堪。去年 7 月中旬申请办理建房手续,8 月中旬办 结后,刘顺华亲自把有关手续送到罗元亮手中。眼下,新房已经挖好了地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