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章) 圣王首先要消除乱天下的一切根源。然后,他就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 民自朴。”(第五十七章)“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家的又一个貌似矛盾的说法 。《老子》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道是万物之所以生者。道 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不能像万物那样“为”。可是万物都生出来了。所以道无为 而无不为。道,让每物做它自己能做的事。照道家说,国君自己应该效法道。他也 应该无为,应该让人民自己做他们能做的事。这里有“无为”的另一种含义,后来 经过一定的修改,成为法家的重要学说之 孩子只有有限的知识和欲望。他们距离原有的“德”还不远。他们的淳朴和天 真,是每个人都应当尽可能保持的特性。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第二十八章)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由于孩子的生活接近 于理想的生活,所以圣王喜欢他的人民都像小孩子。老子说:“圣人皆孩之。”( 第四十九章)他“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六十五章)“愚”在这里的意思是淳 朴和天真。圣人不只希望他的人民愚,而且希望他自己也愚。老子说:“我愚人之 心也哉!”(第二十章)道家说的“愚”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大优点 但是,圣人的“愚”,果真同孩子的“愚”、普通人的“愚”完全一样吗?圣 人的愚是一个自觉的修养过程的结果。它比知识更高:比知识更多,而不是更少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章) 圣王首先要消除乱天下的一切根源。然后,他就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 民自朴。”(第五十七章)“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家的又一个貌似矛盾的说法 。《老子》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道是万物之所以生者。道 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不能像万物那样“为”。可是万物都生出来了。所以道无为 而无不为。道,让每物做它自己能做的事。照道家说,国君自己应该效法道。他也 应该无为,应该让人民自己做他们能做的事。这里有“无为”的另一种含义,后来 经过一定的修改,成为法家的重要学说之一。 孩子只有有限的知识和欲望。他们距离原有的“德”还不远。他们的淳朴和天 真,是每个人都应当尽可能保持的特性。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第二十八章)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由于孩子的生活接近 于理想的生活,所以圣王喜欢他的人民都像小孩子。老子说:“圣人皆孩之。”( 第四十九章)他“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六十五章)“愚”在这里的意思是淳 朴和天真。圣人不只希望他的人民愚,而且希望他自己也愚。老子说:“我愚人之 心也哉!”(第二十章)道家说的“愚”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大优点。 但是,圣人的“愚”,果真同孩子的“愚”、普通人的“愚”完全一样吗?圣 人的愚是一个自觉的修养过程的结果。它比知识更高;比知识更多,而不是更少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