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8期 £绸乏路 总第187期 THE SILK ROAD 政治与哲学s 论苦的产生和消除 —叔本华悲观人生哲学与古代东方佛教思想之比较 王煜国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叔本华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在他看来,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他对于苦的产生和消除的 理解,和古代佛教格外相似。佛家主张人有“八苦”,叔本华对苦的产生之理解多归于“求不得”,两者对苦的消除途径 也大相径庭 关键词]苦的产生;苦的消除;叔本华;佛教思想;悲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B51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8-0102-02 叔本华出生在一个极为富有的家庭,父亲的英年早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取蕴。笔者认为 逝使得他早早地继承了很多遗产。年轻的叔本华风流倜佛家对痛苦的概括和总结很全面。前四种是自然客观规 傥博学多才而富有,但他落魄的人生历程和悲剧命运对律所带来的苦,这些都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是恒常规 他的悲观人生哲学思想影响极大。叔本华作为西方著名律。比如在佛家看来: 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却有很多来源于东方的 生”指婴儿出生后被外界的灼热或者寒冷所侵袭 印度佛教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两者对于苦的理解。因而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这时的 “生”更加意味着痛苦的开始,“人生来便是受苦的" 、苦的产生 “老”指昔日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婀娜多姿、翩翩 叔本华说:“在这个世界中,惟有痛苦才是惟一真实起舞却落得今日的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弯腰瘸腿、耳聋 的东西,而幸福不过是痛苦暂时的缺乏,不过是欲望与目盲,岂不苦?属于自然规律,“老”更是每个人都避免不 无聊较为迅速的交替。”得不到固然痛苦,佛教所列举了的故人人都脱离不了“老”之苦 的“八苦”,在笔者看来大多可归结为“求不得苦”。 “病”指人自出生以来就不断地患这样那样的疾病 叔本华认为,“任何一部生活史,也就是一部痛苦虽然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的飞速发展,已经有许多绝症 史”。人们因为有需求和要求便有了追求,而求之不得可以治疗然而发展也带来了更多前所未有的疾病。 就产生了痛苦,如欲望不能被满足,理想不能实现。叔本 “死”指盖宇宙万象,周而复始,有生就必有死。“死” 华说:“即使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人们决不会满足于显得格外残忍,“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尤其是“壮 现有的得到,新的欲望和想法便又产生了。由于人心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和感慨使本就凄凉的“死”更多了 不足,人的欲望是无限扩张和永无止境的所以,痛苦也几分悲壮。 就没完没了。叔本华认为,欲求最重要的特征是缺乏。 而接下来的三种是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产生的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释的痛苦。 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 比如“爱别离”,基于人们之间的交往而产生了 是痛苦,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爱”,“别离”之时依依不舍之情便就显而易见。生死离 在痛苦的手心里。”歌德曾说:“被拒之恋犹如置身于地别,天涯相隔都是人间惨事,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 狱之火之中,我真想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憎恶和懊丧子等死别,皆痛苦至极,其实也是由自然规律的“死” 恼的!”这样,爱就变成了恨。莎翁亦有诗云:“ love and所带来的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 hate you!叔本华也同样认为恨是由爱产生的,但他敏锐人生生分离,也就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 地觉察到得到之后随之而来的则是无聊与厌倦之苦。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的知己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 与此相比,释迦对痛苦的描绘显得较为形象:生、其他?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谁也不可避免 102 THE SILK ROAD2010年第 18期 总第 187期 盘 lI8乏垮 THESILKR0AD 政治与哲学。 论苦的产生和消除 叔本华悲观人生哲学与古代东方佛教思想之 比较 王 煜 国 (西北 师范 大学 政 法 学院 ,甘 肃 兰州 730070) [摘要 ]叔本华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 的悲观主义哲学家 。在他看来 ,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他对于苦的产 生和消除的 理解 ,和古代佛教格外相似 。佛家主张人有“八苦 ”,叔本华对苦 的产生之理解多归于“求不得”,两者对苦 的消除途径 也大 相 径 庭 。 [关键词 ]苦 的产生 ;苦 的消除 ;叔本华 ;佛教思想 ;悲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 ]B51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5—3115(2010)18—0102—02 叔本华出生在一个极为 富有 的家庭 ,父亲的英年早 逝使得他早早地继承 了很多遗产 。年轻 的叔本华风流倜 傥 、博学多才而富有 ,但他落魄的人生历程和悲剧命运对 他的悲观人生哲学思想影响极大。叔本华作为西方著名 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却有很多来源于东方的 古印度佛教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两者对于苦的理解 。 一 、 苦 的产 生 叔本华说 :“在这个 世界 中 ,惟有痛苦才是惟一真实 的东西 ,而幸福不 过是痛苦暂时的缺乏 ,不过 是欲望与 无聊较为迅速 的交替 。”①彳导不 到固然痛苦 ,佛教所列举 的“八苦”,在笔者看来大多可归结为 “求不得苦”。 叔本华认为 ,“任何 一部生活史 ,也 就是一部痛苦 史 ”。②人们因为有需求和要求便有 了追求 .而求 之不得 就产生了痛苦 。如欲望不能被满足 ,理想不能实现。叔本 华说 :“即使你 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但人们决不会满足 于 现有的得 到 。新的欲望和想法便又产生 了。”③由于人心 不足 ,人的欲望是无 限扩张和永无止境 的,所以 ,痛苦也 就没完没了。叔本华认为 ,欲求最重要的特征是缺乏 。 “欲求和挣 扎是人 的全部本质 ,完全可 以和不能解释 的 口渴相 比拟。但是一切欲求 的基地却是需要 、缺陷,也就 是痛苦 ,所 以 ,人生来就是痛苦的 ,由于他 的本质就是落 在痛苦的手心里 。”锨 德曾说 :“被拒之恋 ,犹如置身于地 狱之火之 中 。我真想知道还有什 么比这更让人憎恶 和懊 恼的 !”这样 ,爱就变成了恨。莎翁亦有诗云 :“Iloveand hateyou!”叔本华也 同样认 为恨是由爱产生的,但他敏锐 地觉察到 ,得到之后 随之而来 的则是无聊与厌倦之苦 。 与此相比,释迦对痛苦的描绘显得较为形象 :生 、 102 百 《l 《 老、病 、死 、怨憎会、爱别离 、求不得 和五取蕴。‘ 者认为 佛家对痛苦的概括 和总结很全面。前 四种是 自然客观规 律所带来的苦 ,这些都是人力所不 能挽 回的 ,是恒常规 律。比如在佛家看来 : “生”指婴儿出生后被外界的灼热或者寒冷所侵袭 . 因而呱呱大哭 ,实是 肉体上 的痛苦所 引起 的 。这时 的 “生”更加意味着痛苦的开始 ,“人生来便是受苦的”。 “老”指昔 日的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婀娜多姿、翩翩 起舞却落得今 日的鸡皮鹤发 、老态龙钟 、弯腰瘸腿 、耳聋 目盲 ,岂不苦 ?属于 自然规律 ,“老”更是每个人 都避免不 了的 ,故人人都脱离不 了“老”之苦。 “病”指人 自出生以来就不断地患这样那样的疾病 , 虽然 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 的飞速发展 ,已经有许多绝症 可以治疗 .然而发展也带来 了更多前所未有的疾病。 “死 ”指 盖 宇 宙 万象 ,周 而 复 始 ,有 生 就 必 有 死 。“死 ” 显得格外残忍 ,“万般带不去 ,惟有业 随身”,尤其是 “壮 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和感慨使本就凄凉 的“死”更 多了 几分悲壮 。 而接下来 的三种是人在社会生 活和交往 中产生 的 痛苦 比如 “爱别 离”,基 于人们 之间 的交 往 而产生 了 “爱”.“别离 ”之时依依不舍之情便就显而易见 。生死离 别 ,天涯相隔 ,都是人间惨事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 、老年 丧子等死别 ,皆痛苦至极 ,其 实也是由 自然规律的“死 ” 所带来 的。或 为谋求衣食 ,或 因迫于形势 ,与相亲相爱的 人生生分离 ,也就感 到痛苦。然而 ,天下没有 不散的宴 席 ,亲如父子 、近如夫妇的知己亦难得终身相守 ,又何况 其他?万法无常 ,“爱别离”之苦谁也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