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8期 £绸乏路 总第187期 THE SILK ROAD 政治与哲学s 论苦的产生和消除 —叔本华悲观人生哲学与古代东方佛教思想之比较 王煜国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叔本华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在他看来,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他对于苦的产生和消除的 理解,和古代佛教格外相似。佛家主张人有“八苦”,叔本华对苦的产生之理解多归于“求不得”,两者对苦的消除途径 也大相径庭 关键词]苦的产生;苦的消除;叔本华;佛教思想;悲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B51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8-0102-02 叔本华出生在一个极为富有的家庭,父亲的英年早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取蕴。笔者认为 逝使得他早早地继承了很多遗产。年轻的叔本华风流倜佛家对痛苦的概括和总结很全面。前四种是自然客观规 傥博学多才而富有,但他落魄的人生历程和悲剧命运对律所带来的苦,这些都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是恒常规 他的悲观人生哲学思想影响极大。叔本华作为西方著名律。比如在佛家看来: 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却有很多来源于东方的 生”指婴儿出生后被外界的灼热或者寒冷所侵袭 印度佛教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两者对于苦的理解。因而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这时的 “生”更加意味着痛苦的开始,“人生来便是受苦的" 、苦的产生 “老”指昔日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婀娜多姿、翩翩 叔本华说:“在这个世界中,惟有痛苦才是惟一真实起舞却落得今日的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弯腰瘸腿、耳聋 的东西,而幸福不过是痛苦暂时的缺乏,不过是欲望与目盲,岂不苦?属于自然规律,“老”更是每个人都避免不 无聊较为迅速的交替。”得不到固然痛苦,佛教所列举了的故人人都脱离不了“老”之苦 的“八苦”,在笔者看来大多可归结为“求不得苦”。 “病”指人自出生以来就不断地患这样那样的疾病 叔本华认为,“任何一部生活史,也就是一部痛苦虽然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的飞速发展,已经有许多绝症 史”。人们因为有需求和要求便有了追求,而求之不得可以治疗然而发展也带来了更多前所未有的疾病。 就产生了痛苦,如欲望不能被满足,理想不能实现。叔本 “死”指盖宇宙万象,周而复始,有生就必有死。“死” 华说:“即使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人们决不会满足于显得格外残忍,“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尤其是“壮 现有的得到,新的欲望和想法便又产生了。由于人心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和感慨使本就凄凉的“死”更多了 不足,人的欲望是无限扩张和永无止境的所以,痛苦也几分悲壮。 就没完没了。叔本华认为,欲求最重要的特征是缺乏。 而接下来的三种是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产生的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释的痛苦。 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 比如“爱别离”,基于人们之间的交往而产生了 是痛苦,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爱”,“别离”之时依依不舍之情便就显而易见。生死离 在痛苦的手心里。”歌德曾说:“被拒之恋犹如置身于地别,天涯相隔都是人间惨事,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 狱之火之中,我真想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憎恶和懊丧子等死别,皆痛苦至极,其实也是由自然规律的“死” 恼的!”这样,爱就变成了恨。莎翁亦有诗云:“ love and所带来的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 hate you!叔本华也同样认为恨是由爱产生的,但他敏锐人生生分离,也就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 地觉察到得到之后随之而来的则是无聊与厌倦之苦。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的知己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 与此相比,释迦对痛苦的描绘显得较为形象:生、其他?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谁也不可避免 102 THE SILK ROAD
2010年第 18期 总第 187期 盘 lI8乏垮 THESILKR0AD 政治与哲学。 论苦的产生和消除 叔本华悲观人生哲学与古代东方佛教思想之 比较 王 煜 国 (西北 师范 大学 政 法 学院 ,甘 肃 兰州 730070) [摘要 ]叔本华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 的悲观主义哲学家 。在他看来 ,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他对于苦的产 生和消除的 理解 ,和古代佛教格外相似 。佛家主张人有“八苦 ”,叔本华对苦 的产生之理解多归于“求不得”,两者对苦 的消除途径 也大 相 径 庭 。 [关键词 ]苦 的产生 ;苦 的消除 ;叔本华 ;佛教思想 ;悲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 ]B51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5—3115(2010)18—0102—02 叔本华出生在一个极为 富有 的家庭 ,父亲的英年早 逝使得他早早地继承 了很多遗产 。年轻 的叔本华风流倜 傥 、博学多才而富有 ,但他落魄的人生历程和悲剧命运对 他的悲观人生哲学思想影响极大。叔本华作为西方著名 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却有很多来源于东方的 古印度佛教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两者对于苦的理解 。 一 、 苦 的产 生 叔本华说 :“在这个 世界 中 ,惟有痛苦才是惟一真实 的东西 ,而幸福不 过是痛苦暂时的缺乏 ,不过 是欲望与 无聊较为迅速 的交替 。”①彳导不 到固然痛苦 ,佛教所列举 的“八苦”,在笔者看来大多可归结为 “求不得苦”。 叔本华认为 ,“任何 一部生活史 ,也 就是一部痛苦 史 ”。②人们因为有需求和要求便有 了追求 .而求 之不得 就产生了痛苦 。如欲望不能被满足 ,理想不能实现。叔本 华说 :“即使你 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但人们决不会满足 于 现有的得 到 。新的欲望和想法便又产生 了。”③由于人心 不足 ,人的欲望是无 限扩张和永无止境 的,所以 ,痛苦也 就没完没了。叔本华认为 ,欲求最重要的特征是缺乏 。 “欲求和挣 扎是人 的全部本质 ,完全可 以和不能解释 的 口渴相 比拟。但是一切欲求 的基地却是需要 、缺陷,也就 是痛苦 ,所 以 ,人生来就是痛苦的 ,由于他 的本质就是落 在痛苦的手心里 。”锨 德曾说 :“被拒之恋 ,犹如置身于地 狱之火之 中 。我真想知道还有什 么比这更让人憎恶 和懊 恼的 !”这样 ,爱就变成了恨。莎翁亦有诗云 :“Iloveand hateyou!”叔本华也 同样认 为恨是由爱产生的,但他敏锐 地觉察到 ,得到之后 随之而来 的则是无聊与厌倦之苦 。 与此相比,释迦对痛苦的描绘显得较为形象 :生 、 102 百 《l 《 老、病 、死 、怨憎会、爱别离 、求不得 和五取蕴。‘ 者认为 佛家对痛苦的概括 和总结很全面。前 四种是 自然客观规 律所带来的苦 ,这些都是人力所不 能挽 回的 ,是恒常规 律。比如在佛家看来 : “生”指婴儿出生后被外界的灼热或者寒冷所侵袭 . 因而呱呱大哭 ,实是 肉体上 的痛苦所 引起 的 。这时 的 “生”更加意味着痛苦的开始 ,“人生来便是受苦的”。 “老”指昔 日的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婀娜多姿、翩翩 起舞却落得今 日的鸡皮鹤发 、老态龙钟 、弯腰瘸腿 、耳聋 目盲 ,岂不苦 ?属于 自然规律 ,“老”更是每个人 都避免不 了的 ,故人人都脱离不 了“老”之苦。 “病”指人 自出生以来就不断地患这样那样的疾病 , 虽然 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 的飞速发展 ,已经有许多绝症 可以治疗 .然而发展也带来 了更多前所未有的疾病。 “死 ”指 盖 宇 宙 万象 ,周 而 复 始 ,有 生 就 必 有 死 。“死 ” 显得格外残忍 ,“万般带不去 ,惟有业 随身”,尤其是 “壮 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和感慨使本就凄凉 的“死”更 多了 几分悲壮 。 而接下来 的三种是人在社会生 活和交往 中产生 的 痛苦 比如 “爱别 离”,基 于人们 之间 的交 往 而产生 了 “爱”.“别离 ”之时依依不舍之情便就显而易见 。生死离 别 ,天涯相隔 ,都是人间惨事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 、老年 丧子等死别 ,皆痛苦至极 ,其 实也是由 自然规律的“死 ” 所带来 的。或 为谋求衣食 ,或 因迫于形势 ,与相亲相爱的 人生生分离 ,也就感 到痛苦。然而 ,天下没有 不散的宴 席 ,亲如父子 、近如夫妇的知己亦难得终身相守 ,又何况 其他?万法无常 ,“爱别离”之苦谁也不可避免
∵求不得”指人有了欲望和追求,由于不能满足而产受到苦行的迫害,他组织教派的目的之一就是反对当时 生痛苦。“求不得”之苦可以概括所有之苦。比如“生”、在印度盛行的苦行主义。 老”、“病”、“死”都可以说是“求不得”。“生”之苦则可以 说是求“不生”不得,“老”则是求“不老”不得,“病”苦则 三、苦的意义 是求“健康”不得,“死”之苦则是求“生”而不得。自然“爱 通过以上对古代东方佛教思想和叔本华的悲观人 别离”之苦便是求“团聚”不得 生哲学对于苦的剖析,笔者认为苦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 最后一种“五取蕴”是由人的意志需求带来的。此中意义: 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与“取”结合就构成了人的 首先,对于苦的产生的探究和思考,有助于人类反 各种贪欲,因为取而不得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痛苦。省自身、关注人性,提醒人们痛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也 告诫人们不要去为痛苦的产生提供可能和前提。其实 、苦的消除 叔本华自己的行为跟他的哲学思想正好相反。叔本华喜 叔本华消除痛苦的方法与佛教消除痛苦的方法大欢安静的沉思,他说:“所有的噪音中,最令人难以原谅 同小异。消除痛苦有以下三种方式 的、最不光彩的是噼噼啪啪的鞭打——尤其是在小镇狭 其一,艺术。在叔本华看来,在艺术直观中,对象与窄的街道上鞭打所造成的响亮的回音。我谴责这种声音 主体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也就被艺术暂时地感染,所破坏了宁静的生活打断了人们的深思。在我看来,对这 以,意志的追求暂时得到了缓解或停滞,也就是间歇性种鞭打声的容忍最清楚地反映了人类本性的愚昧无知 地停止了对欲望的追求,便就暂时忘记了痛苦。但这种和麻木不仁。”叔本华曾经因为房东太太在过道里吵闹 办法并不彻底,因为艺术带来的沉醉就好比酒醉后的思影响了他的思考,便发生争执,有意或无意间将其推下 维停滞一样,酒会醒来,梦也会很快醒来,从而使人原本楼梯,酿成残疾。法院败诉后每月都得支付其生活费,直 的痛苦很快地恢复原形。 通过艺术消除痛苦的办到房东太太去世,达15年之久。以至于最后还留下了 法并不彻底。 老妇死,重负释”的千古把柄。正是因为他给自己以后 其二禁欲。要想真正地得到永久的解脱,必须放弃的痛苦提供了前提和理由,所以重负于身。 追求,否定意志,也就是禁欲。其中关键在于放弃性欲并 其次,对于苦的消除方法的剖析可以说是当代人高 自甘痛苦。叔本华最推祟的是古印度那些斋戒禁欲、自压生活下的安身立命之本。社会发展,物质经济同时飞 鞭自苦的圣人,四但他自己在行为上好像并没有效仿他速发展,现代人欲望膨胀,所以,“求不得”之苦就遍地可 们的意思。叔本华自己有过无数次有激情但却没有爱情见。当欲望和追求不能实现的时候,除了自杀还可以选 的和异性身体本能上的邂逅,并且享乐的时候他挥金如择艺术和禁欲,也就是暂时忘却目标和干脆放弃追求。 这对于我们消减社会压力是一剂良药。当今社会的娱乐 其三,绝食自杀。这是禁欲的最高阶段,即将生的欲场所越来越丰富使得人们在高压下可以运用艺术陶冶 望也放弃。这种办法看起来有些荒唐但叔本华仍然为而忘却甚至是酒精麻醉来缓解痛苦。但是,如果说绝食 其找出了一些理由:彻底地禁欲只有自愿寻求死亡,然自杀的解脱方法也有其自身价值和哲学意义的话,就是 而主动自杀本身就是意志的冲动,所以,只有被动地饿提醒人们不要连生的欲望都放弃 死才是最高明的解脱方式。其实叔本华也知道这种说 叔本华关于苦的认识固然给人们审视自已生活的 法并不实际,当然叔本华自己更不可能以身试法,但这方式带来深刻的启示,但其悲观的论调和方法并不可 毕竟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与他的前提相一致。 取。面对苦的时候,作为万物尺度的人类难道只能选择 在佛教提出的解决方案中,也含有禁欲的成分。任逃避、屈服于命定的悲剧?是否还有一种理性的力量可 何一个理智的人都会适度收敛自己的欲望,就像佛洛伊以引导人们超越这种困惑,就如苏格拉底毅然走出洞 德所指出的,压制自己的欲望是自我的本能之一。然而穴,为人类的理性找到了阳光和揭示命运谜底的勇气 早期佛教却绝不会倡导苦行,恰恰相反,释迦自已因为 ①⑦⑧俄·阿古雷加、伊·安德烈耶娃著,冯申译:《叔本华 1982年版 传》,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⑤⑥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②③④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 THE SILA ROAD 103
“求不得 ”指人 有了欲 望和追求 ,由于不能满足而产 生痛苦 。“求不得”之苦可 以概括所有之苦 。比如“生”、 “老”、“病”、“死”都可以说是 “求不得”。“生”之苦则可 以 说是 求“不生”不得 ,“老”则是求“不 老”不得 ,“病 ”苦 则 是求 “健康”不得 ,“死”之 苦则是求 “生 ”而不得 。自然“爱 别离 ”之苦便是求“团聚”不得 。 最后一种“五取蕴”是 由人 的意志需求带来的。此 中 “五蕴 ”是指色 、受、想 、行 、识 ,与 “取”结合就构成了人 的 各种贪欲 ,因为取 而不得便产生 了各种各样的痛苦。⑥ 二 、苦 的消 除 叔本华 消除痛苦 的方法 与佛教 消 除痛 苦 的方法 大 同小异 。消除痛苦有 以下三种方式 : 其一 ,艺术。在叔本华看来 ,在艺术直观中 ,对象 与 主体 的界限 已经模糊不清 。也就被艺术暂时地感染 ,所 以 。意 志的追求暂时得到 了缓解 或停滞 ,也 就是间歇性 地停止 了对欲望的追求 ,便就暂时忘记 了痛苦。但这种 办法并不彻底 。因为艺术带来 的沉醉就好 比酒 醉后 的思 维停滞一样 ,酒会醒来 ,梦也会很快醒来 ,从 而使人原本 的痛苦很快 地恢复原形 。所 以.通过艺 术消除痛苦 的办 法并不彻底 。 其二 ,禁欲 。要想真正地得到永久的解脱 ,必须放弃 追求 ,否定 意志,也就是禁欲。其中关键 在于放弃性欲并 自甘痛苦 。叔本华最推崇的是古印度那些斋戒禁欲 、自 鞭 自苦的圣人 ,‘!怛 他 自己在行 为上好像并没有效仿他 们的意思 。叔本华 自己有过无数次有激情但却没有爱情 的和异性身体本能上的邂逅 ,并且享乐 的时候他挥金如 土 。⑧ 其三 ,绝食 自杀。这是禁欲的最高 阶段 ,即将生 的欲 望也放弃 。这种办法看起来有些荒唐 ,但叔本华仍然为 其找 出了一些理由 :彻底地禁欲只有 自愿寻求死亡 。然 而主动 自杀本身就是意志 的冲动 ,所 以 ,只有被动地 饿 死才 是最高明的解脱方式 。其实叔本华也 知道这种说 法并不实 际 ,当然叔本华 自己更 不可能 以身试 法 ,但 这 毕竟是一个合乎逻辑 的推论 ,与他的前提相一致 。 在佛教提出的解决方案 中,也含有禁欲的成分 。任 何一个理智 的人都会适度收敛 自己的欲望 。就像佛 洛伊 德所指出的 ,压制 自己的欲望是 自我的本 能之一 。然而 早期佛教却绝不会倡 导苦行 ,恰恰相反 。释迦 自己因为 受 到苦行 的迫害 ,他组织教派的 目的之一就是反对 当时 在印度盛行 的苦行主义 。 三 、苦 的意义 通过 以上对古代东 方佛教思想 和叔本华 的悲观人 生哲学对 于苦 的剖析 ,笔者认为苦至少有以下两方 面的 意 义 : 首先 ,对于苦 的产 生的探究和思 考 ,有助 于人类反 省 自身 、关注人性 ,提醒人们痛苦产生的原 因和条件 ,也 告诫人们不要去为痛苦 的产生提供可能和前 提。其实 , 叔本华 自己的行为跟他 的哲学思想正好 相反 。叔本华喜 欢安静 的沉思 ,他说 :“所有 的噪音 中 。最令人难 以原谅 的、最不光彩的是噼噼啪啪的鞭打——尤其是在小镇狭 窄 的街道上鞭打所造成的响亮 的回音 。我谴 责这种声音 破坏 了宁静 的生活 ,打断了人们 的深 思。在我看来 ,对这 种鞭 打声 的容忍最清楚 地反映 了人类本 性 的愚 昧无知 和麻木不仁 。”‘ 本华 曾经因为房东 太太在过道里吵闹 影 响了他 的思考 .便 发生争执 ,有 意或无 意 间将其 推下 楼梯 ,酿成残疾。法院败诉后 每月都得 支付其生活费 ,直 到房东太太去世 .达 15年之久 。以至于最后还 留下 了 “老妇死 。重负释”的千古把柄 。正是 因为他给 自己以后 的痛苦提供了前 提和理 由,所 以重负 于身 。 其次 ,对于苦 的消除方法 的剖析可 以说是 当代 人高 压生活下的安身立命之本 。社会发展 ,物质经济同时飞 速发展 ,现代人 欲望膨胀 ,所 以,“求不得”之苦就遍地 可 见 。当欲望和追求不能实现 的时候 ,除 了自杀还可以选 择艺术 和禁欲 ,也就是暂时忘却 目标和干脆放弃追求 。 这对 于我们消减社会压力是一剂 良药 。当今社会的娱乐 场所越来越 丰富 .使得人们在高压下可 以运用艺术 陶冶 而忘却甚至是酒精麻醉来缓解痛苦。但是 .如果说绝食 自杀 的解脱方法也有其 自身价值和哲学意义的话 ,就是 提醒人们不要连生的欲望都放弃。 叔本 华关于苦 的认识 固然给人们 审视 自己生活 的 方式带来 深刻 的启示 ,但其悲观 的论 调和方法 并不可 取 。面对苦的时候 ,作 为万物尺度 的人类难道 只能选择 逃避 、屈服于命 定的悲剧 ?是否还有一种理性 的力量可 以引导人们 超越这种 困惑 .就如苏格拉 底毅然 走出洞 穴 ,为人类的理性 找到了阳光 和揭示命运谜底 的勇气 。 [注 释 ] ①⑦⑧俄·阿·古雷加、伊·安德烈耶娃著 ,冯申译:《叔本华 传》,人 民出版社 2007年版 。 ②③④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 1982年 版。 ⑤⑥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商务印书馆 1933年版。 i鞭 氛 0 ;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