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10期 明理工大学学报吐会科学版) Vol 9. No. 10 2009年10月 Joumal of Kunm ing Univers 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bgy oct.2009 托马斯·哈代:在绝望中找寻希望的现实主义诗人 —从哈代的诗歌解读其人生哲学 黄闪',何孟秋 (1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02;2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摘要: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把哈代定位于一位悲观主义诗人。通过对哈代诗歌的认真研读,这 种论断受到了质疑。哈代实为一位反映生活本质,在更真实的层面上呼吁人们直面生活的痛楚,要勇于 去承担生活重负的现实主义诗人 关键词:哈代;诗歌;悲观主义;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n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09)10-0095-04 Tham as hardy: a Real ist i Poet in Quest of Hope n Despa r -An h ter preta t on of Hardy s Philo sophy ofL fe fr om the Per spect ive of H is Poetry HUANG Shan, HEM eng-qu (l Faculty of Fore gn Languages and Culures Kurm ng Unive 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pbg, Kurm ng 650092, Chin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unnan Nomal Unive rsity, Kurm ing 650092, China) Abstract: Recently, same Chine se scho la rs conside r Hardy as a pessm istic poet This argument is ques toned after a se rious study of Hardy s poetry. Hardy is a realistic poet who, dep icting the true na ture of ap peals b to face up b the sufe ring in the world and b bear the heavy burden in life Hardy, poe try; pessm ism; Realism 身于杰出小说家行列之时,他却毅然放弃了小说 诗人哈代 创作,转投诗歌领域。与其说这是一个惊人之 托马斯哈代(1840-1928)作为维多利亚举,不如说是哈代本人的兴趣所致。在以后的32 时期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享誉世界文坛。哈代年间,哈代一共出版了8卷诗集近千首诗歌。从 在小说上的成就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他所著最初的铖塞克斯诗集》(1898)到《命运的讽 的徳伯家的苔丝》,凭无名的裘德》等小说被刺》(1914)再到《梦幻时刻》(1917),几乎每 翻译成多国文字,备受文学爱好者的推崇。然 卷诗集里都有哈代生活的点滴。其中,有对已 而,哈代本人却始终以诗人自居,写小说对他而故妻子爱玛的悼念,有对战争的反思,有对自然 言,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所迫而赖以谋生的手段。的敏锐观察,也有对生命及死亡的严肃思考和深 近年来,哈代的诗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得切感悟。 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可。诗人哈代的声誉几乎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把哈代定位为一位悲 都要超越其作为小说家的声望。英国著名诗人如观主义诗人。王洪涛在铽试论托马斯·哈代的悲 奥登(W. H Auden)和菲利普·拉金(Phip剧意识》(《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98)中指 Lark in)等人就深受哈代诗风的影响,而拉金更出,“英国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就是这样 是推崇他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lp” 位艺术家。他是在叔本华和尼采两位哲人的同 当哈代已经以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跻时或稍后同样为人类悲剧命运所困扰的一位缪斯 收稿日期:200908-20 第一作者简介:黄闪(1981·),女,浙江安吉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第 9卷 第 10期 2009年 10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19, No110 Oct12009 收稿日期 第一作者简介 黄闪 ( ) , 女 , 浙江安吉人 , 讲师 , 主要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 托 马 斯 ·哈 代 : 在 绝 望 中 找 寻 希 望 的 现 实 主 义 诗 人 ———从哈代的诗歌解读其人生哲学 黄 闪 1 , 何孟秋 2 (1. 昆明理工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092; 2.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092) 摘 要 : 近年来 , 国内一些学者把哈代定位于一位悲观主义诗人 。通过对哈代诗歌的认真研读 , 这 种论断受到了质疑 。哈代实为一位反映生活本质 , 在更真实的层面上呼吁人们直面生活的痛楚 , 要勇于 去承担生活重负的现实主义诗人。 关键词 : 哈代 ; 诗歌 ; 悲观主义 ;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 : I1061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1254 ( 2009) 10 - 0095 - 04 Thom a s Ha rdy : a Rea list ic Poet in Quest of Hope in D espa ir ———An In ter preta tion of Har dyπ s Philosophy of L ife fr om the Per spective of H is Poetry HUAN G Shan 1 , HE M eng2qiu 2 (1. Faculty of Fore 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 s, KunmingUnive 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2,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unnan Norma lUnive rsity, Kunming 650092,China) Abstra ct: Recently, some Chine se schola rs conside r Hardy a s a pessimistic poet. This argument is ques2 tioned afte r a se rious study of Ha rdyπs poetry. Ha rdy is a realistic poe t, who, depicting the true na ture of life, appeals to people to face up to the suffe ring in the world and to bear the heavy burden in life. Key wor ds:Hardy; poe try; pessim ism; Realism 一、诗人哈代 托马斯 ·哈代 (1840 - 1928) 作为维多利亚 时期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享誉世界文坛。哈代 在小说上的成就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 他所著 的 《德伯家的苔丝 》, 《无名的裘德 》等小说被 翻译成多国文字 , 备受文学爱好者的推崇。然 而 , 哈代本人却始终以诗人自居 , 写小说对他而 言 , 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所迫而赖以谋生的手段。 近年来 , 哈代的诗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也得 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可。诗人哈代的声誉几乎 都要超越其作为小说家的声望。英国著名诗人如 奥登 (W. H. A uden) 和菲利普﹒拉金 (Philip Larkin) 等人就深受哈代诗风的影响 , 而拉金更 是推崇他为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 1 ] ( P1) ”。 当哈代已经以一系列 “性格与环境小说 ”跻 身于杰出小说家行列之时 , 他却毅然放弃了小说 创作 , 转投诗歌领域。与其说这是一个惊人之 举 , 不如说是哈代本人的兴趣所致。在以后的 32 年间 , 哈代一共出版了 8卷诗集近千首诗歌。从 最初的 《威塞克斯诗集 》 (1898) 到 《命运的讽 刺 》 (1914) 再到 《梦幻时刻 》 (1917) , 几乎每 一卷诗集里都有哈代生活的点滴。其中 , 有对已 故妻子爱玛的悼念 , 有对战争的反思 , 有对自然 的敏锐观察 , 也有对生命及死亡的严肃思考和深 切感悟。 近年来 , 国内一些学者把哈代定位为一位悲 观主义诗人。王洪涛在 《试论托马斯 ·哈代的悲 剧意识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89. 8) 中指 出 , “英国诗人 , 小说家托马斯 ·哈代就是这样 一位艺术家。他是在叔本华和尼采两位哲人的同 时或稍后同样为人类悲剧命运所困扰的一位缪斯 : 2009 - 08 - 20 : 1981 -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徒 繭玉梅在巛论托马斯·哈代的伤感 同样的故事将继续重演 诗》(仙东外语教学》1995)中写到,“哈代是 纵然古往今来朝代更易 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的忧 (刘守兰译) 郁形象’,他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哈代 这首诗的诗名取自《日约》,“你是我的战斧 的诗歌也同样是悲观主义的,主题凄婉哀伤,充和武器,因为我要用你把万国砸个粉碎,我要用 满了伤感的情调。其伤感诗主要有两个主题, 你把万国摧毁。”( Thou art my ba ttle ax and weap 是哀叹爱情的幻灭,二是感叹生命的脆弱,人生 ons of war for with thee will I break in p iece s the 的短暂,人既是大自然的宠儿,又是大自然的牺 nations and with thee will I destroy kingdoms)当 牲品。 3J(P2) 然而,笔者在认真研读了哈代的诗时欧洲的局势与以上圣经引文的画面十分相似 集以及一些关于哈代诗歌的评述之后,认为托马借用其中的关键词作为本诗的题目可谓是十分贴 斯·哈代绝非是一位悲观主义论调的诗人。虽然切。全诗一共分为三节,每一节都给读者 哈代的爱情诗是对传统爱情诗的颠覆之作,没有展示了一幅普通的田园画面。在诗歌的第一节 把爱情一味地浪漫化,神圣化,而描述了爱的丧中,我们看到一幅萧瑟的农耕图,图中的农夫形 失和爱的困境,但是哈代对待爱情的态度并不悲单影只,沉默地耕作,只有一匹步履蹒跚的老马 观,这是诗人在经历了爱情之后所发出的感慨。与他相伴,不论人或是马,都是昏昏欲睡,没有 哈代的自然诗也是风格迥异,自成一派。他并没半点神采。这幅农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对 有一味地传承了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的崇拜与赞当时英国乡村生活的破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 美,哈代笔下的自然通常是阴郁的,也反映了自看,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即使战争带来了伤 然冷酷无情的一面。但是诗人在感叹自然无情的害,人们却依然坚强地生活,努力地耕作,期待 同时也看到了万物顽强的生存意志。在哈代的死来年的好收成。在第二节中,袅袅轻烟从茅草从 亡诗与生命诗中,种种磨砺与苦难只是为了体现中升起,这是农民用燃烧茅草的方法获得草木灰 人类那自强不屈的生命特征。在此,笔者选了三作为耕地的肥料,为来年的播种打下根基。虽然 首哈代的代表作来验证哈代实为一位揭露生活本战事纷繁,朝代更替,但是古朴的农耕生活并没 质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受此影响。袅袅轻烟象征着生生不息的耕作。 哈代的战争诗 而到了第三节,诗人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 面。少女和她的情郎正窃窃私语,与第一节中农 在哈代的战争诗中,《当万国崩溃时》(h夫的沉默形成鲜明的对比,顿时给全诗增添了 Tme of"“ The b reak ing of nations”)是一首为读者抹亮色。战火没有停歇,然而爱情也没有消亡。 熟悉的作品。当哈代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已诗人显然是想通过这对乡村青年恋爱的画面来 步入古稀之年。这首诗创作于1915年,时值第揭示了人类不断繁衍的规律,战争无法阻挡大自 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战争对生命的戕害,对生活然的客观规律,世界依然按照其原来的规律向前 的否定,对自然的荼毒深深震撼了诗人的心灵。发展”。耕作的农夫与老马,没有火光的 然而,哈代的诗歌中并没有像传统的战争诗一轻烟,喃喃低语的恋人或许永远不可能被载入史 样,落入控诉战争罪行的俗套。然而却以一种古册,但是对于诗人,他们比当时遍地硝烟的战争 朴凄美的田园诗的形式解读了战争,并以乐观豁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战争是短暂的,有如过眼 达的态度告诉世人战争是短暂的,而爱情,生活云烟,而人类的生活却是永恒的,代代相传,生 却是永恒的,不朽的 生不息。这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哈代的人生观,诗 只有一个人在耙地 人决不是那种对万事万物抱有消极态度的悲观主 沉默缓慢地徐行 义者,而是对人生,对未来都充满展望的文人 一匹老马步履蹒跚,垂头丧气, 三、哈代的自然诗 他们仿佛半睡半醒 只有几缕不冒火光的轻烟 在哈代关于自然的诗歌中,最受关注的还是 从茅草丛中袅袅升起。 凞暗中的鸫鸟》。这首诗与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
徒。[ 2] ( P73) ”蘜玉梅在 《试论托马斯 ·哈代的伤感 诗 》 (《山东外语教学 》1995) 中写到 , “哈代是 耸立在 ‘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的忧 郁形象 ’, 他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哈代 的诗歌也同样是悲观主义的 , 主题凄婉哀伤 , 充 满了伤感的情调。其伤感诗主要有两个主题 , 一 是哀叹爱情的幻灭 , 二是感叹生命的脆弱 , 人生 的短暂 , 人既是大自然的宠儿 , 又是大自然的牺 牲品。 [ 3 ] ( P42) ”然而 , 笔者在认真研读了哈代的诗 集以及一些关于哈代诗歌的评述之后 , 认为托马 斯 ·哈代绝非是一位悲观主义论调的诗人。虽然 哈代的爱情诗是对传统爱情诗的颠覆之作 , 没有 把爱情一味地浪漫化 , 神圣化 , 而描述了爱的丧 失和爱的困境 , 但是哈代对待爱情的态度并不悲 观 , 这是诗人在经历了爱情之后所发出的感慨。 哈代的自然诗也是风格迥异 , 自成一派。他并没 有一味地传承了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的崇拜与赞 美 , 哈代笔下的自然通常是阴郁的 , 也反映了自 然冷酷无情的一面。但是诗人在感叹自然无情的 同时也看到了万物顽强的生存意志。在哈代的死 亡诗与生命诗中 , 种种磨砺与苦难只是为了体现 人类那自强不屈的生命特征。在此 , 笔者选了三 首哈代的代表作来验证哈代实为一位揭露生活本 质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哈代的战争诗 在哈代的战争诗中 , 《当万国崩溃时 》 ( In Time of“The Breaking of Nations”) 是一首为读者 熟悉的作品。当哈代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 , 他已 步入古稀之年。这首诗创作于 1915 年 , 时值第 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战争对生命的戕害 , 对生活 的否定 , 对自然的荼毒深深震撼了诗人的心灵。 然而 , 哈代的诗歌中并没有像传统的战争诗一 样 , 落入控诉战争罪行的俗套。然而却以一种古 朴凄美的田园诗的形式解读了战争 , 并以乐观豁 达的态度告诉世人战争是短暂的 , 而爱情 , 生活 却是永恒的 , 不朽的: 只有一个人在耙地 沉默缓慢地徐行 一匹老马步履蹒跚 , 垂头丧气 , 他们仿佛半睡半醒。 只有几缕不冒火光的轻烟 从茅草丛中袅袅升起。 同样的故事将继续重演 纵然古往今来朝代更易。 (刘守兰 译 ) 这首诗的诗名取自 《旧约 》, “你是我的战斧 和武器 , 因为我要用你把万国砸个粉碎 , 我要用 你把万国摧毁。” (Thou art my ba ttle ax and weap2 ons of wa r: for with thee will I break in p iece s the nations, and with thee will I destroy kingdoms. ) 当 时欧洲的局势与以上圣经引文的画面十分相似 , 借用其中的关键词作为本诗的题目可谓是十分贴 切。 [ 4 ] ( P183)全诗一共分为三节 , 每一节都给读者 展示了一幅普通的田园画面。在诗歌的第一节 中 , 我们看到一幅萧瑟的农耕图 , 图中的农夫形 单影只 , 沉默地耕作 , 只有一匹步履蹒跚的老马 与他相伴 , 不论人或是马 , 都是昏昏欲睡 , 没有 半点神采。这幅农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对 当时英国乡村生活的破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 看 , 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 , 即使战争带来了伤 害 , 人们却依然坚强地生活 , 努力地耕作 , 期待 来年的好收成。在第二节中 , 袅袅轻烟从茅草丛 中升起 , 这是农民用燃烧茅草的方法获得草木灰 作为耕地的肥料 , 为来年的播种打下根基。虽然 战事纷繁 , 朝代更替 , 但是古朴的农耕生活并没 有受此影响。袅袅轻烟象征着生生不息的耕作。 而到了第三节 , 诗人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 面。少女和她的情郎正窃窃私语 , 与第一节中农 夫的沉默形成鲜明的对比 , 顿时给全诗增添了一 抹亮色。战火没有停歇 , 然而爱情也没有消亡。 “诗人显然是想通过这对乡村青年恋爱的画面来 揭示了人类不断繁衍的规律 , 战争无法阻挡大自 然的客观规律 , 世界依然按照其原来的规律向前 发展[ 4 ] (P 186 ) ”。耕作的农夫与老马 , 没有火光的 轻烟 , 喃喃低语的恋人或许永远不可能被载入史 册 , 但是对于诗人 , 他们比当时遍地硝烟的战争 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战争是短暂的 , 有如过眼 云烟 , 而人类的生活却是永恒的 , 代代相传 , 生 生不息。这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哈代的人生观 , 诗 人决不是那种对万事万物抱有消极态度的悲观主 义者 , 而是对人生 , 对未来都充满展望的文人。 三、哈代的自然诗 在哈代关于自然的诗歌中 , 最受关注的还是 《黑暗中的鸫鸟 》。这首诗与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 ·96·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9卷
第1 黄闪,何孟秋:托马斯哈代:在绝望中找寻希望的现实主义诗人 97 名作莺颂》以及雪莱的倣致云雀》堪称是及1895问世的凭名的裘德》在当时的英国社 同类诗歌中的典范。然而,哈代的自然观与浪漫会无疑是离经叛道的作品,受到了舆论界猛烈的 主义诗人的自然观是截然不同的。浪漫主义诗人攻击。此外,与爱玛的婚姻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 把纯净美好的自然与邪恶扭曲的人类社会进行对符。种种挫折使得诗人“似乎已丧失热情”。然 比,希望远离尘世的喧嚣重归大自然的怀抱,从而此时,一只瘦弱,老哀的鸫鸟却在诗人的头顶 自然中找寻那遗失的美好。而哈代笔下的自然通欢唱,诗人不由得地感问,是什么令它如此欣 常是阴郁的,甚至是悲凉的。自然与人类社会一喜,怀抱希望?全诗共有四节,而前两节与后两 样,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哈代对这种残酷的揭示节之间有一个分水岭。在第一二节里,诗人营造 在于找寻人类生存的意义。“虽然哈代是忧郁的了几分凄凉几分萧瑟的画面,幽灵”,“尸体”, 诗人,但决不是绝望的诗人。他表现生存的痛墓室”,“哀悼”,这种悲凉的氛围令人悚然 苦,却从来没有让人们放弃生存意志,而是希望诗人看似在描绘一番悲凉阴郁的自然景象,实则 人们以坚忍和刚毅的态度来对待生存的痛在暗指充满坎坷和遍地荆棘的人生道路。然而到 苦圳s。哈代的这种自然观在《黑暗中的鸫了第三节,诗人听到一只鸫鸟在暮色中欢唱。 鸟》一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它的歌声如此愉悦以至于诗人不禁猜想,这鸟 我倚在以树丛作篱的门边 是否具有人类所缺乏的更深沉的智慧?011”老 寒霜象幽灵般发灰 弱的鸫鸟在自然的生物链中处于劣势,面对即将 冬的沉渣使那白日之眼 吞噬它的狂风和黑暗却还能欣然高歌。通过对比 在苍白中更添憔悴 人和鸫鸟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的精神状态,诗人 纠缠的藤蔓在天上划线 赞美了鸫鸟顽强的生存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宛如断了的琴弦, 在诗的最后,诗人暗指幸福希望是存在的,只是 而出没附近的一切人类 艰苦的环境和种种挫折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使我 都已退到家中火边 们陷入悲观的境地而看不到希望所在。这不能不 说是诗人对自身的反思,也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 突然间,头顶上有个声音 中却仍要怀抱希望的决心。因此,英国学者梅林 在细枝萧瑟间升起, 威廉姆斯( Merryn William s)说,哪那些声称 一曲黄昏之歌满腔热情 哈代是悲观主义者的人从来不敢引用此诗 唱出了无限欣喜, 这是一只鸫鸟,瘦弱、老哀 四、哈代的死亡诗 羽毛被阵风吹乱, 哈代有极深的死亡情结,此情结深深地影响 却决心把它的心灵敞开, 着他的艺术思维,人格心理与文学创作。哈代的 倾泻向渐浓的黑暗 死亡诗在他的诗作中约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可 远远近近,任你四处寻找 见其重要性。哈代对死亡的探索实质上是对生命 在地面的万物上 意义的追寻,虽然人生的短暂是一种悲剧,但正 值得欢唱的原因是那么少, 是这种短暂才体现了生命的可贵。在哈代关于死 是什么使它欣喜若狂? 亡的思维篇中,《身后》无疑是其晚年的佳作。 这使我觉得,它颤音的歌词, 尽管死亡是历代文人所纠结的永恒主题,但是哈 它欢乐的晚安曲调 代这首死亡诗却没有落入空洞玄奥的俗套,而是 含有某种幸福希望一为它所知 选择了英国乡村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儿和自然纯 而不为我所晓。 朴气息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以简淡的 (飞白译)笔法,清晰的意象,幽默的语气和舒缓的节奏表 这首诗收录于哈代1901年出版的今昔诗达出自己对死亡的切合实际的思考1”)。 集》中。对于哈代来说,刚刚过去的这十年是 当我在惶恐中走完一生,“今世”随即把门 段艰难的时期。1891年出版的《德伯家的苔丝》锁上
名作 《夜莺颂 》以及雪莱的 《致云雀 》堪称是 同类诗歌中的典范。然而 , 哈代的自然观与浪漫 主义诗人的自然观是截然不同的。浪漫主义诗人 把纯净美好的自然与邪恶扭曲的人类社会进行对 比 , 希望远离尘世的喧嚣重归大自然的怀抱 , 从 自然中找寻那遗失的美好。而哈代笔下的自然通 常是阴郁的 , 甚至是悲凉的。自然与人类社会一 样 , 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哈代对这种残酷的揭示 在于找寻人类生存的意义。“虽然哈代是忧郁的 诗人 , 但决不是绝望的诗人。他表现生存的痛 苦 , 却从来没有让人们放弃生存意志 , 而是希望 人们以 坚 忍和 刚毅 的 态度 来 对待 生存 的 痛 苦 ” [ 5 ] ( P66) 。哈代的这种自然观在 《黑暗中的鸫 鸟 》一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 我倚在以树丛作篱的门边 , 寒霜象幽灵般发灰 , 冬的沉渣使那白日之眼 在苍白中更添憔悴。 纠缠的藤蔓在天上划线 , 宛如断了的琴弦 , 而出没附近的一切人类 都已退到家中火边。 ⋯⋯ 突然间 , 头顶上有个声音 在细枝萧瑟间升起 , 一曲黄昏之歌满腔热情 唱出了无限欣喜 , ——— 这是一只鸫鸟 , 瘦弱﹑老哀 , 羽毛被阵风吹乱 , 却决心把它的心灵敞开 , 倾泻向渐浓的黑暗。 远远近近 , 任你四处寻找 , 在地面的万物上 值得欢唱的原因是那么少 , 是什么使它欣喜若狂 ? 这使我觉得 , 它颤音的歌词 , 它欢乐的晚安曲调 含有某种幸福希望 ———为它所知 , 而不为我所晓。 (飞白译 ) 这首诗收录于哈代 年出版的 《今昔诗 集 》中。对于哈代来说 , 刚刚过去的这十年是一 段艰难的时期。 年出版的 《德伯家的苔丝 》 及 1895问世的 《无名的裘德 》在当时的英国社 会无疑是离经叛道的作品 , 受到了舆论界猛烈的 攻击。此外 , 与爱玛的婚姻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 符。种种挫折使得诗人 “似乎已丧失热情 ”。然 而此时 , 一只瘦弱 , 老哀的鸫鸟却在诗人的头顶 欢唱 , 诗人不由得地感问 , 是什么令它如此欣 喜 , 怀抱希望 ? 全诗共有四节 , 而前两节与后两 节之间有一个分水岭。在第一二节里 , 诗人营造 了几分凄凉几分萧瑟的画面 , “幽灵 ”, “尸体 ”, “墓室 ”, “哀悼 ”, 这种悲凉的氛围令人悚然。 诗人看似在描绘一番悲凉阴郁的自然景象 , 实则 在暗指充满坎坷和遍地荆棘的人生道路。然而到 了第三节 , 诗人听到一只鸫鸟在暮色中欢唱。 “它的歌声如此愉悦以至于诗人不禁猜想 , 这鸟 是否具有人类所缺乏的更深沉的智慧 ? [ 6 ] (346) ”老 弱的鸫鸟在自然的生物链中处于劣势 , 面对即将 吞噬它的狂风和黑暗却还能欣然高歌。通过对比 人和鸫鸟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的精神状态 , 诗人 赞美了鸫鸟顽强的生存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诗的最后 , 诗人暗指幸福希望是存在的 , 只是 艰苦的环境和种种挫折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 使我 们陷入悲观的境地而看不到希望所在。这不能不 说是诗人对自身的反思 , 也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 中却仍要怀抱希望的决心。因此 , 英国学者梅林 ﹒威廉姆斯 (Me rryn W illiam s) 说 , “那些声称 哈代是悲观主义者的人从来不敢引用此诗。” 四、哈代的死亡诗 哈代有极深的死亡情结 , 此情结深深地影响 着他的艺术思维 , 人格心理与文学创作。哈代的 死亡诗在他的诗作中约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 , 可 见其重要性。哈代对死亡的探索实质上是对生命 意义的追寻 , 虽然人生的短暂是一种悲剧 , 但正 是这种短暂才体现了生命的可贵。在哈代关于死 亡的思维篇中 , 《身后 》无疑是其晚年的佳作。 尽管死亡是历代文人所纠结的永恒主题 , 但是哈 代这首死亡诗却没有落入空洞玄奥的俗套 , 而是 选择了英国乡村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儿和自然纯 朴气息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 , 诗人以简淡的 笔法 , 清晰的意象 , 幽默的语气和舒缓的节奏表 达出自己对死亡的切合实际的思考 [ ] ( ) 。 当我在惶恐中走完一生 , “今世 ”随即把门 锁上 , 第 10期 黄 闪 , 何孟秋 : 托马斯 ·哈代 : 在绝望中找寻希望的现实主义诗人 ·97· 1901 1891 4 487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五月拍打如翼的鲜亮绿叶 忆中。在全诗看似阴郁的死亡意象的背后,我们 如新织的纤美丝绸,邻人是否会问 仍能感受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待死 “他过去是否一向注意到这番景象?” 亡的泰然与淡定。 当刺猬蹑足潜踪,穿过草坪, 五、结语 人们是否会说,“他曾为保护这些无辜生灵 随着哈代的诗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其 努力奋斗, 作品的认识也在日趋加深。曾经为哈代扣上悲观 然而却无所成就,而今他已阖然长逝。” 主义帽子的片面断言也受到了质疑。颜学军先生 倘若听说我终于仙逝,他们会倚门而立 在其著作°代诗歌研究》中提到,“哈代不是一 仰望冬日夜空的繁星熠熠 个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位对人生悲剧性和可能存 那些从此不见的人是否会冒出这样的念头,在的希望有充分认识的作家12”。他的诗歌 “他对这些奥秘还有些见地。” 中有着一种深沉的乐观主义倾向12”。张中载 当丧钟在黑暗中为我哀鸣 先生在瓴马斯·哈代一思想与创作》中说道 微风轻拂,钟声嘎然而止 在日记、论文和诗作中所表达的对未来的希望 旋即又轰然响起,仿佛是又一轮哀乐开始 和憧憬、对人所寄予的厚望、对人在逆境中奋斗 “他再也听不见了,可从前他不也注意这样的顽强精神的歌颂,都足以说明他并不是一个悲 的事?” 观主义者,尽管他身上的确有哀伤的灰色情绪” (刘守兰译) 诚然,我们不能因为哈代诗歌中描述的一些 在诗中,死亡的意象反复出现,“在惶恐中阴郁的画面而妄断他就是一位悲观主义者。对 走完一生”,“在黄昏中安息”,“在黑夜中离位作家深入的了解,必须通过解读他的所有作 去”,“仙逝”,“丧钟为我哀鸣”以及象征着死神品,才能有一个全面客观的结论。哈代不是一位 的苍鹰都让读者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然而,与盲目乐观,一路高歌生活美好的诗人,他向读者 之相对应的则是与生活相关的意象:“五月的绿展示了自然的残酷,爱情的缺失及战争的荒诞只 叶”让人想起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蹑足潜踪是在更真实的层面上呼吁人们直面生活的痛楚, 的刺猬”则让我们体察到诗人对动物的喜爱之要勇于去承担生活的重负。对于哈代来说,生命 情。从第一节中的阳光明媚,到黄昏,再到黑不仅仅是幸福与快乐,也有彷徨和痛苦,生活让 夜,从五月的春光到冬日的夜空,诗人描绘了人人爱,也让人痛,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怀 生从年少青春到中年沧桑再到垂垂暮年的历程。抱希望,坚强地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诗人在写死亡的同时也在写人生。生死交替是大 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死与生既对立又统一,一参考文献 个生命的终结也意味着另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虽1哈代梦幻时刻-哈代抒情诗选[M飞白,吴笛 然每个诗节的开头都展示了一幅死亡的意象,但 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 在结尾处,通过邻人之口,我们却看到一个卸去[2]王洪涛,试论托马斯·哈代的悲剧意识[J东北林 “诗人”,“小说家”光环的栩栩如生的哈代,他 业大学学报,1989,(17) 鞠玉梅,试论托马斯→哈代的伤感诗[J]山东外语 既是一个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对 动物充满怜悯之情的人,同时还是一位宇宙奥秘 教学,1995,(2) 的探索者。哈代是以一个已逝之人的角度来追忆4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2 自己一生的意义。“这首诗,是一首奇特的乐观[51颜学军,哈代诗歌研究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主义之作,与其说是关乎死亡,不如说是关于生 命的种种可能性”。纵使“今世”的大门已无情6] C leant Brooks, Robert Penn W arren Understandng 地锁上,人生就此戛然而止,但自然仍是一派欣 欣向荣,而诗人也与自然融为一体活在邻人的记
五月拍打如翼的鲜亮绿叶 , 一如新织的纤美丝绸 , 邻人是否会问。 “他过去是否一向注意到这番景象 ?” ⋯⋯ 当刺猬蹑足潜踪 , 穿过草坪 , 人们是否会说 , “他曾为保护这些无辜生灵 努力奋斗 , 然而却无所成就 , 而今他已阖然长逝。” 倘若听说我终于仙逝 , 他们会倚门而立 , 仰望冬日夜空的繁星熠熠 , 那些从此不见的人是否会冒出这样的念头 , “他对这些奥秘还有些见地。” 当丧钟在黑暗中为我哀鸣 , 微风轻拂 , 钟声嘎然而止 , 旋即又轰然响起 , 仿佛是又一轮哀乐开始。 “他再也听不见了 , 可从前他不也注意这样 的事 ?” (刘守兰 译 ) 在诗中 , 死亡的意象反复出现 , “在惶恐中 走完一生 ”, “在黄昏中安息 ”, “在黑夜中离 去 ”, “仙逝 ”, “丧钟为我哀鸣 ”以及象征着死神 的苍鹰都让读者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然而 , 与 之相对应的则是与生活相关的意象: “五月的绿 叶 ”让人想起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 “蹑足潜踪 的刺猬 ”则让我们体察到诗人对动物的喜爱之 情。从第一节中的阳光明媚 , 到黄昏 , 再到黑 夜 , 从五月的春光到冬日的夜空 , 诗人描绘了人 生从年少青春到中年沧桑再到垂垂暮年的历程。 诗人在写死亡的同时也在写人生。生死交替是大 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 , 死与生既对立又统一 , 一 个生命的终结也意味着另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虽 然每个诗节的开头都展示了一幅死亡的意象 , 但 在结尾处 , 通过邻人之口 , 我们却看到一个卸去 “诗人 ”, “小说家 ”光环的栩栩如生的哈代 , 他 既是一个热爱自然 , 观察自然的人 , 也是一个对 动物充满怜悯之情的人 , 同时还是一位宇宙奥秘 的探索者。哈代是以一个已逝之人的角度来追忆 自己一生的意义。“这首诗 , 是一首奇特的乐观 主义之作 , 与其说是关乎死亡 , 不如说是关于生 命的种种可能性 ”。纵使 “今世 ”的大门已无情 地锁上 , 人生就此戛然而止 , 但自然仍是一派欣 欣向荣 , 而诗人也与自然融为一体活在邻人的记 忆中。在全诗看似阴郁的死亡意象的背后 , 我们 仍能感受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待死 亡的泰然与淡定。 五、结语 随着哈代的诗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对其 作品的认识也在日趋加深。曾经为哈代扣上悲观 主义帽子的片面断言也受到了质疑。颜学军先生 在其著作 《哈代诗歌研究 》中提到 , “哈代不是一 个悲观主义者 , 而是一位对人生悲剧性和可能存 在的希望有充分认识的作家[ 5 ] ( P124) ”。“他的诗歌 中有着一种深沉的乐观主义倾向[ 5 ] ( P126) ”。张中载 先生在 《托马斯 ·哈代 —思想与创作 》中说道 , “他在日记﹑论文和诗作中所表达的对未来的希望 和憧憬﹑对人所寄予的厚望﹑对人在逆境中奋斗 的顽强精神的歌颂 , 都足以说明他并不是一个悲 观主义者 , 尽管他身上的确有哀伤的灰色情绪 ”。 诚然 , 我们不能因为哈代诗歌中描述的一些 阴郁的画面而妄断他就是一位悲观主义者。对一 位作家深入的了解 , 必须通过解读他的所有作 品 , 才能有一个全面客观的结论。哈代不是一位 盲目乐观 , 一路高歌生活美好的诗人 , 他向读者 展示了自然的残酷 , 爱情的缺失及战争的荒诞只 是在更真实的层面上呼吁人们直面生活的痛楚 , 要勇于去承担生活的重负。对于哈代来说 , 生命 不仅仅是幸福与快乐 , 也有彷徨和痛苦 , 生活让 人爱 , 也让人痛 , 只有明白这一点 , 我们才能怀 抱希望 , 坚强地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参考文献: [ 1 ] 哈代. 梦幻时刻 —哈代抒情诗选 [M ]. 飞白 , 吴笛 译. 北京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1992. [ 2 ] 王洪涛. 试论托马斯 ·哈代的悲剧意识 [J]. 东北林 业大学学报 , 1989, (17). [ 3 ] 蘜玉梅. 试论托马斯 ·哈代的伤感诗 [ J]. 山东外语 教学 , 1995, ( 2). [ 4 ]刘守兰. 英美名诗解读 [M ].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 , 2002. [ 5 ] 颜学军. 哈代诗歌研究 [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社 , 2006. [ 6 ] Cleanth Brooks, Robert Penn W arren. Understanding Poetry [M ].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 , ·98·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9卷 esearch P 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