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 存在主义与道家的人生哲学之比较 以海德格尔和庄子为例 刘建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海德格尔和庄子对“人”都有过深入的思考。荫者论证了“此在”先行存在于世界之中,并以“此在”为基础,从“此在” 身上追问存在的意义;后者則立足于个人生存中的困境,论证了人生困境的种种表现,以及超燧突破的途径和达到“逍遮”的方式。通过 比較,本文揭示了两者对人的看法上的差异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2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渊源之一,是东亚思想中的道家思“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大宗师)。人也是要加入这个“万化”的行列 想。据莱菌哈德*梅依考证,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熟悉是不能跃岀这个“始卒若环”的圈子之外的。因而,生与死,或者说死 一个由马丁*布伯编造的《庄子》德译本。这使得海尔格尔的哲学思想亡,是人生第一个无法跨越的界限 中或多或少的打上了道家思想的“烙印”。由于这层关系,使得两者在 所谓来自社会之限,是指来自天命的困境。庄子认为,人作为 很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有可比之处。对“人”的思考亦是如此。 气”的存在形式,毫无例外的摆脱不了“形化”的生死大限。然而, 海德格尔对“人”的基本思考 这种大限,具体到某个人,却是在某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以非自然的 海德格尔之所以要追问人之为人的依据,主要是为他追问存在本身形式实现的。不仅如此,庄子进一步认为,这些因素不仅是唯一的、规 问题服务的。海德格尔在晚年接受的电视访谈中强调:“存在问题和对定性的起着作用,而且是必然性的起作用。他将这种非人力所能干预的 这一问题的展开恰恰以此在为前提,就是说,以人的本质规定为前必然性称之为“命”。他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 提。”!他把人的存在规定为此在,我们可以把这一提法看作是“解释学宗师)。在庄子看来,这种未被认识的必然性就构成了人生途中阻碍人 和现象学化了的人本身”。也就是说,此在问题的提出是由存在指引着的精神自由的另一种困境:“楮小着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的。海德格尔认为对存在者的过度关心造成了对存在本身的遗忘。“我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行有所适,夫不可损益”(主乐)。即在庄 们用‘是’,或‘存在着’意指什么,我们今天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子看来,命运的安排,如同衣小不能怀大,绠短不可汲深,都是无法改 吗?没有。所以现在要重新提出存在意义的问题。”由此可见,海德格变的。 海德格尔的人,具有两个重要性质,一是存在的优先性,二是向来是人与生具有而不能除去的,他说,“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 我属性。作为一个存在者,此在早就以某种方式领会着自己的存在,他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知北游)。同样,“人卒未有不兴 的一切活动包含着存在之领会,这就是此在的存在优先性。此在的向来名就利者”(盗趾),即认为利害之欲也是人之所不能免,为人的本性 我属性是指,此在早就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对自身的存在有所作为,这是所固有。庄子对于这种情欲的发生机制,就像他对命的构成一样,感到 他最本己的可能性。这两个性质说明,世界和此在联在一起,此在的特十分模糊,觉得无法把握。 质之一就是“在世界中存在”。此在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操心而 上述人生之困,虽使庄子感到迷惑,但是,他明确的认为,这种困 展开,又通过畏而回归于自身。 境,是人的精神得以自由飞翔的沉重累赞,因此,应该将其摆脱掉。而 此在在世界中生存着,与此在共同在世的还有其他人。“此在的世这种摆脱人生困境的努力,就形成了庄子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 主要是因为本是从根本上说其结构中还包括“共是”的方式,其结果,人,是那种能够超脱生死、天命、情欲之限的“真人”。“何谓真人? 虽然每个人有他本己的生存能力,但每个人不免依“他人”的方式去展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谋士 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 开自己的生存,海德格尔把这种结构描述为“沉沦"。沉沦表示人之初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大宗师)。《庄子》中这段 就是在一个自己不能做选择的环境中,也就是所谓的“被抛状态”。 对于 “真人”的描述,实际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神异和超越。 海德格尔更多地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沉沦来标明共同此在。日常此在“真 “登高不標,入水不濡,人火不热”,似乎具有某种奇特 是由“常人”统治着的。在那里,此在从来就不是其自身而是“常的超 而最重要的是,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不逆 人”,“常人”从此在身上拿走了存在。每个人的决断也非自身的决断,寡,不雄成,不谋土”等表现,则显示了其对人生困境的超越。 而是“常人”代替他做出的决断。“常人”卸除了此在的责任,此在以 当然,《庄子》中提到的理想人格,还有“至人”、“神人”、“圣 “常人”的身份存在,离本失真而沉沦,这是生存的非本真状态。在此人”等,但其所表述的精神境界的内容,也主要是神异和超越,因此可 基础上,海德格尔又进一步把此在的有限性和我属性极端化,提出向死以用“真人”概述之 庄子理性人格精神境界的本质内容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 此在是面向死亡的存在,死亡揭示了此在的有限性,而这种有限性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天地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也正是存在意义的源泉。海德格尔为追索存在的意义,从此在入手,强(逍遥游)。这种对“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的追求,庄子称 调了个人的存在对于其他一切存在的优先地位,宣布只有从个人存在出之为“逍遥”。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主观与客观无任何矛盾的个人自由自 发,才能理解其他一切存在。从这个角度出发,海德格尔的存在和此在在的存在,是对万物根源的“道”的直观体悟。由于“道”无形,故 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逍遥”亦无任何约束 二、庄子对“人”的基本看法 事实上,为了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的精神修养方法,也 中国人生哲学中,庄子最早开始了对人的境遇的思考。通过思确实是“无欲、去智、体‘道””。在庄子看来,只有通过“无待 索,庄子洞察到了阻碍人的生活展开的界限。《庄子》一书对该界限有“三无”、“坐忘”等阶段的修行,才能够做到“忘形去知”、“物我为 着种种描述,概况起来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自然的、社会的和自我 当达到返归于自然的境界时,也就到达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的 三、海德格尔的“人”与庄子的“人 所谓来自自然之困,是指来自生与死的困境。庄子认为,人是 通过上述论证,我们发现,海德格尔和庄子,在人的问题上,至少 气”的一种存在形式,“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秋水);人是自有以下几点差异。 然界的万物之一,所谓“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秋水);同时 第一,两者讨论“人”的哲学的起因不同。 作者简介:刘建,男,西南民族大学0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
存在主 义与道 家 的人生哲学 之 比较 文史研 究 -151. — — 以海德格 尔和庄子为例 刘 建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 :海德格 尔和庄子对 “人”都有过深入的恩考。前者论证 了 “此在” 先行存在 于世界之 中,并以 “此在” 为基础 ,从 “此在” l身上追 问存在的意义 ;后者则立足 于个人 生存 中的困境 ,论证 了人生 困境的种种表现 ,以及超越突破 的途 径和达到 “逍遥” 的方式 。通过 比较 ,本文揭示 了两者对人 的看法上的差异 。 关键词 :海德格 尔;庄子 ;人 中图分类号 :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26X (2011)03—0000—02 众所周知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的渊源之一 ,是东亚思想 中的道家思 想 。据莱茵哈德 梅依考证 ,海德格尔早在 2O世纪 3O年代就 已经熟悉 一 个 由马丁 布伯 编造 的 《庄子》 德译 本。这使得海尔格尔 的哲学思想 中或多或少的打上 了道家思想 的 “烙 印”。由于这层关 系 ,使得两 者在 很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有可 比之处 。对 “人” 的思考亦是如此 。 一 、 海德格 尔对 “人” 的基本思考 海德格尔之所 以要追问人之为人的依据 ,主要是为他追问存在本 身 问题 服务的。海德格尔在晚年接受的电视访谈 中强调 : “存 在问题 和对 这一问题 的展 开恰 恰 以此 在 为前 提 ,就 是说 ,以 人 的本 质 规 定 为 前 提。”!他把人的存 在规定为此在 ,我们可 以把这一提法看作是 “懈 释学 和现象学化 了的人本身”。也就 是说 ,此在 问题 的提出是 由存 在指 引着 的。海德格尔认为对存在者的过度关 心造 成 了对存 在本身 的遗忘。 “我 们用 ‘是 ’,或 ‘存在着 ’意指 什 么,我们 今 天对 这个 问题 有 了答案 吗?没有。所以现在要重新 提出存 在意义 的问题。” 由此可见 ,海德格 尔是在追问存在的过程中 ,提出他关 于 “人” 的问题 。 海德格尔的人 ,具 有两个重要性质 ,一是存在 的优先 性,二是向来 我属性 。作为一个存在者 ,此在早就 以某种方式领会着 自己的存在 ,他 的一切活动包 含着存在之领会 ,这就是此在 的存在优先性 。此 在的向来 我属性是指 ,此在早 就以这样那样 的方式对 自身的存在有所作 为 ,这是 他最本己的可能性 。这两个性质说明 ,世界和此在联在一起 ,此 在的特 质之一就是 “在世界 中存在”。此在的世界作 为一个整 体 ,通过操 心而 展开 ,又通过畏 而回归于 自身 。 此在在世界 中生存着 ,与此在共同在世 的还 有其他 人。 “此在 的世 界是共 同的世界 。‘在 之 中’就是 与他 人共 同存 在。” 为何会 这样 ?这 主要是 因为本是从根本上说其结构 中还包 括 “共是 ” 的方式 ,其结 果 , 虽然每个人有他本 己的生存能力 ,但每个人 不免依 “他人 ”的方式去展 开 自己的生存 ,海德格尔把 这种结构描述 为 “沉 沦”。沉沦表示 人之初 就是在一个 自己不能做选择的环境 中 ,也就是所谓 的 “被抛状态”。 海德格尔更多地通过 日常生活 中的沉沦来标 明共 同此 在。 El常此在 是由 “常人” 统治 着 的。在 那 里 ,此 在 从来 就 不 是其 自身 而是 “常 人 ”,“常人” 从此在身上拿走了存在 。每个人 的决 断也非 自身的决断 , 而是 “常人”代替他做出的决断。“常人” 卸除了此在 的责任 ,此在 以 “常人” 的身份存在 ,离本失真而沉沦 ,这是 生存 的非本真状 态。在此 基础上 ,海德格尔又进 一步把此在的有限性和我属性极端 化,提出向死 的存在。 此在是面向死亡 的存在 ,死亡揭示了此在的有限性 ,而这种 有限性 也正是存 在意义的源泉 。海德格尔为追索存在的意义 ,从此在 人手 ,强 调 了个 人的存在对于其他一切存在的优先地位 ,宣布只有从个人存在 出 发 ,才能理解其他一切存在。从这个角度出发 ,海德格尔的存在 和此 在 具有一定意义上 的 “因果关 系”。 二 、庄子对 “人” 的基本 看法 在 中国人生哲学 中 ,庄子 最早 开始 了对人 的境 遇 的思考 。通 过思 索 ,庄子洞察到 了阻碍人的生活展开的界 限。 《庄子》 一书 对该界 限有 着种种描述 ,概况起来可以归纳为三个 方面,即 自然 的 、社 会的和 自我 的 。 所谓来 自自然之 困,是 指 来 自生 与 死 的 困境 。庄 子 认 为 ,人 是 “气 ”的一种存在形式 ,“比形于天地而受 气于阴 阳” (秋水 );人是 自 然界的万物之一 ,所谓 “号物 之数谓之万 ,人处一焉 ” (秋水 );同时, “万化而未始 有极也 ” (大宗师 )。人也是要加 入这个 “万化 ” 的行列 , 是不能跃出这个 “始卒若 环” 的圈子之外的。因而 ,生与死 ,或者说死 亡 ,是人生第一个无法跨越 的界 限。 所谓来 自社会 之 限,是 指来 自天命 的 困境 。庄 子认 为,人 作 为 “气” 的存在形式 ,毫 无例外 的摆 脱不 了 “形 化” 的生死 大限 然 而, 这种大限 ,具体到某个人 ,却是在某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 ,以非 自然 的 形式 实现的。不仅如此 ,庄子进一步认为 ,这些因素不仅是唯一 的、规 定性 的起着作 用 ,而且是必然性的起作用 。他将这种 非人力所能干预 的 必然性称之 为 “命 ”。他说 ,“死 生,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 ,天也 ” (大 宗师 )。在庄子看来 ,这种未被认识 的必 然性就构 成了人生途 中阻碍人 的精神 自由的另一种 困境 : “楮 小着不 可以怀大 ,绠 短者不可 以汲深 , 夫若是者 ,以为命有所成而行有所适 ,夫不可损 益” (主乐 )。即在庄 子看来 ,命运 的安排 ,如 同衣小不能怀大 ,绠短不可 汲深 ,都是无法改 变 的。 所谓来 自自我之限 ,是指来 自情与欲的困境 。庄子认 为 ,哀乐之情 是人与生具有而不能除去的 ,他 说 , “哀乐 之来 ,吾不能御 ,其去 ,弗 能止 。悲夫 ,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 (知北游 )。同样 , “人卒未有 不兴 名就利者” (盗趾 ),即认 为利害之 欲也是 人之所 不能免 ,为人的本 性 所固有 。庄子对于这种情 欲的发生 机制 ,就像他对命 的构成一 样 ,感 到 十分模糊 ,觉得无 法把握 。 上述人生之困 ,虽使庄子感到迷惑 ,但是 ,他明确 的认为 ,这种 困 境 ,是人的精 神得 以 自由飞翔 的沉重 累赘 ,因此 ,应该将其摆脱 掉。而 这种摆 脱人生困境 的努力 ,就形成 了庄子的理想人格和精 神境界 。 先秦各 派都有 自己的理想人格 ,一般 皆称之为 “圣 人”。庄 子的圣 人,是那种能够超脱 生死 、天命 、情欲 之限 的 “真人 ”。 “何谓 真人? 古之 真人 ,不逆寡 ,不雄成 ,不 谋 士… …爱 而喜之 ,忘而复 之 ,是之 谓不 以心捐道 ,不 以人助天 ,是之谓真人” (大宗师 )。《庄子》 中这段 对 于理想人格 “真人” 的描述 ,实际包含两方 面的 内容 :神异和超越 。 “真人” 能够 “登 高不傈 ,入水不 濡 ,人火不 热”,似乎 具有某种 奇特 的超人 的性能 ;而最重要的是 ,真人 “不知悦 生、不知恶 死”、 “不逆 寡 ,不雄成 ,不谋士” 等表现,则显示 了其对人生困境的超越。 当然 ,《庄子》 中提到 的理想人格 ,还 有 “至人 ”、 “神人 ”、 “圣 人” 等 ,但其所表述的精 神境界 的内容 ,也主要是神异和超越 ,因此可 以用 “真人” 概述之 。 庄子理性人格精神境 界的本 质内容 是对 个人精 神 的绝对 自由的追 求。“若 夫乘天地 之正 ,而御天 地之辩 ,以游 无穷者 ,彼且恶乎 待哉 !,' (逍遥游)。这种对 “无 待 、无 累、无 患” 的绝对 自由的追求 ,庄子 称 之为 “逍遥 ”。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主观与客观 无任何矛 盾的个 人 自由 自 在的存在 ,是对万物根 源的 “道 ”的直 观体悟 。由于 “道 ”无 形,故 “逍遥 ”亦无任何约束。 事实上 ,为了获得精神 的绝对 自由,庄子提出的精神修养方 法,也 确 实是 “无 欲 、去 智 、体 ‘道 … 。在 庄 子看 来 ,只有 通 过 “无 待 ”、 “三无 ”、“坐忘” 等 阶段 的修行 ,才 能够做到 “忘 形去知 ”、 “物我 为 一 ” 。 当达到返归于 自然的境界时 ,也就到达了精神上 的绝对 自由。 三 、海德格 尔的 “人” 与庄子的 “人” 通过上述论证 ,我们发现 ,海德格尔和庄子 ,在人的问题上 ,至 少 有 以下 几点差异 。 第一,两者讨论 “人” 的哲学的起 因不同。 作者简 介:刘建 ,男,西南民族大学 09级研 究生,主要从事 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
152·文史研究 海德格尔的人,是在追问“是”的过程中引出的。海德格尔对的世界中的人的行动、任意的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这是一种意志的绝 “人”的定义不是从实体论的角度,不是作为一种实体主义,不是who,对自由。 不是“是什么”,而是从此在论角度,指出“人”是一种怎样的在者 由于存在主义把自由看作是存在本身,故在存在主义那里,一般不 是hao,是为了通过对“此在”的研究而通达存在的一种定义。在海德存在人为了获得自由而付出特殊的精神上和实践上的努力,人的自由就 格尔看来,人是此在,不过此在又不同于人,人不过是众多在者中的一是他的全部行动,全部事业,全部生活 个在者。此在是表示人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它是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 存在主义的自由和庄子的道遥是明显不同的。庄子 由,是对人生困境的超越,是通过恬淡无欲、“去知与故 的通体直自 庄子对“人”的思考则发端于个人生存中的困境。庄子不仅仅细致精神修养而获得的一种情态的自由。这种自由的获得,需要人放弃主观 的观察和具体的措述了人的生活境况及其自然和社会环境,而且深邃的 上的成见,“齐物”、“齐是非”、“齐物我”,“无己、无功、无名 觉察到囿域人的生活展开的障碍。他的人生哲学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无所待”,物我两忘,从而才能达到自我陶醉的自由境界 就是为了实现对人生障碍的超越,其出发点则立足于人的生存中的困 四、结论 本文主要是通过揭示海德格尔对人的看法和庄子对人的思考,来比 第二,两者对人生境遇的看法不同 较存在主义和道家在“人”的问题上的差异。在写的过程中,并没有对 海德格尔认为,人生最基本的状态就是烦恼、忧虑(care)。他说,海德格尔的人和庄子的人做全盘系统的梳理,而是仅就两者可以做比较 亲在的在,根本就是作为烦而其规定作用”。又说,“麻烦表明是亲在的方面加以论述。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虽然海德格尔吸收借鉴了道家 的一种存在状态……"。这表明,“烦”是人的存在(亲在)在世界本的思想,但两者在为什么要思考人、怎样去思考人,以及对人实现怎样 然(在)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实际的存在状态。即具体的生活状态,这种的思考方面,还是有质的区别的。这种区别,共同构成了东西哲学对人 状态,海德格尔称之为“沉沦”。这种“沉沦”的状态,本质上是偶然生问题探索的重要内容。 性的总和。因为“假如上帝不存在,一切事情都有可能……假如存在 确实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换言参考资料 之,不容有决定论”。这样,“烦”,也不是作为构成人类困境的否定因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出版社 素被克服被超越,而是做为人类生活本身被实践被发展 1999年 这一点与庄子是不同的。庄子认为,人生困境并不是起源于“偶然②莱菌吟德*梅依《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张志强译[M]中国社会科 性的总和”,而是来源于某种客观的外在必然性。如上文所述,人生困 学出版社2003年 境中的生与死,天命,都是自然而然的外在的存在 ③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M]商务印书馆2007年 第三,两者对人生自由追求的理解不同 ④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2年 对自由的追求,是包括存在主义和道家在内的众多哲学派别的共同⑤邹诗鹏《生存论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追求之一。不同的是,存在主义的“自由”,这个在别的哲学思想体系⑥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M]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 中需要经过艰苦的理论过程和实践奋斗之后才能成长和获得的果实,在 存在主义哲学的开端就成长和被摘下了。存在主义从“存在先于本质 的基本理论前提出发,一下子就推出了“人是自由的”的结论,一下子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2010年中国哲学重点学 长出了“自由”的果实。这种自由,就是存在和人本身,就是无决定论科建设经费资助。 1]任均,新诗的歧途 新诗话[M]。上海::新中国出版杜, 联学者契尔卡斯曾批评“李金发那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诗”,“既 不是中国式的也不是法国式的。它没有民族面目”。这种观点是对李[2]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A],第七页 金发诗歌艺术的评价,没有注意到李金发诗歌的思想价值。当我们把契3]周良沛,“诗怪”李金发 序《李金发诗集》[A].李金发诗 尔卡斯这段话转用到对李金发诗歌思想价值的评价时,就可以这么说 集[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 我们今天看来,这种批评正是对李金发诗歌特色和独特的文学史价值的[4]王本朝,《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建构[冂.《贵州社会科 反向肯定,即他那“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诗”既不是中国式的,也不是法 学》.2001.第一期(总一六九期):第49页社会科 国式的,而是跨越国界的。这种诗歌充满了人类的终极关怀,思考着人[5]王榖,价值中心的损失、替代与现代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冂] 《西南师大推荐论文》:第253页 6〕契尔卞斯基,论中国象征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 参考文献 年,第2期
152·室塞堑 海德格 尔的人 ,是 在 追 问 “是 ” 的过 程 中 引 出 的。姆 德 格 尔 对 “人” 的定义不是从实体论 的角度 ,不是作为一种实体 主义 ,不是 who, 不是 “是什 么”,而是从此 在论角度 ,指 出 “人” 是一种 怎样 的在者 , 是 hao,是为了通过对 “此 在” 的研究 而通 达存在的一种定 义。在海德 格尔看来 ,人是此在 ,不过此在又不同于人 ,人不过是众 多在者中的一 个在者。此在是表示人与存在之间的关系 :它是存在在此存 在出来的境 遇 。 庄子对 “人 ”的思考则发端于个人生存 中的困境。庄子不仅仅 细致 的观察和具体的描述 了人 的生活境况及其 自然 和社会环 境,而且深邃 的 觉察到 囿域人的生活展开 的障碍 。他 的人生哲学理 想人格 的精 神境界 , 就是为 了实现对人生障 碍的超越 ,其 出发 点则立 足于 人 的生存 中的 困 境 。 第二 ,两者对人 生境遇的看法不同。 海德格尔认为 ,人生最基本 的状 态就是烦恼 、忧虑 (care)。他说 , “亲在 的在 ,根本就是作 为烦 而其 规定作 用”。又说 ,“麻烦表 明是 亲在 的一种存在状态… …”。这表明 ,“烦” 是人的存 在 (亲在 )在世界本 然 (在 )中涌现出来 的一种实际的存在状态。即具体 的生活状态 ,这种 状态 ,海德格尔称之为 “沉沦”。这种 “沉 沦” 的状态 ,本质上是偶 然 性 的总和 。因为 “假如上 帝不存在 ,一 切事情都有 可能 … …假如存 在 确实先于本质 ,那么 ,就无法用一个现成 的人性来说明人 的行 动,换 言 之 ,不容有决定论”。这样 , “烦”,也不是作为构成人类 困境 的否定 因 素被克服被超越 ,而是做为人类生 活本身被实践被发展 。 这一点 与庄子是不同的。庄子认为 ,人生 困境并不是起源于 “偶 然 性的总和”,而是来源于某种 客观的外在 必然性 。如 上文所述 ,人 生困 境 中的生与死,天命 ,都是 自然而然的外在 的存在 。 第三 ,两者对人 生 自由追求的理解不同。 对 自由的追求 ,是包括存在主义和道 家在 内的众多哲学 派别的共同 追求之一。不同的是 ,存在主义的 “自由”,这个在别 的哲学思想 体系 中需要经过艰苦 的理论过程和实践奋斗之后才 能成长和 获得 的果实 ,在 存在主义哲学的开端就成长和被摘下 了。存在 主义从 “存在先 于本质 ” 的基本理论前提 出发 ,一下子就推出了 “人是 自由的” 的结论 ,一下子 长 出了 “自由”的果实。这种 自由,就是存在和人本身 ,就是无决定论 (下接 第 159页) 苏联学者契尔卡斯 曾批评 “李金 发那超 越时 间和空 间的诗 ”, “既 不是 中国式的也不是法 国式的 。它没有 民族面 目”l6j。这种观 点是对李 金发诗歌艺术的评价,没有注意到李金发诗歌的思想 价值。当我们把契 尔卡斯这段话转用到对李 金发诗歌思 想价值 的评 价时 ,就 可以这么说 : 我们今天看来 ,这种批评 正是对李金发诗歌特色和独特 的文学史价值 的 反向肯定 ,即他那 “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诗”既不是 中国式的 ,也不是法 国式 的,而是跨越国界 的。这种诗歌充满了人类的终 极关怀 ,思考着人 类的共 同命运。 参考文献 的世界中的人 的行动 、任意 的自我设计 、自我选择。这 是一 种意志的绝 对 自由。 由于存 在主义把 自由看作是存在本身 ,故在存在 主义那里 ,一般不 存在人为了获得 自由而付 出特殊的精神上和实践上的努力 ,人的 自由就 是他的全部行动 ,全 部事业 ,全部生活 。 存在主义的 自由和庄子 的逍遥是明显不同的。庄子 的逍遥或者说 自 由,是对人生困境 的超越 ,是通过恬淡无欲 、“去知与故”、“体道 ” 的 精神修养而获得的一种情态 的 自由。这种 自由的获得 ,需要人放弃 主观 上的成见 , “齐物 ”、 “齐是非”、 “齐物我 ”, “无 己、无功 、无名 ”、 “无所待”,物我两忘 ,从而才能达到 自我陶醉的 自由境界 。 四 、结 论 本文主要是通过揭示海 德格 尔对人 的看法和庄子对人 的思 考,来 比 较存在主义和道家在 “人 ”的问题上的差异。在写 的过程 中,并没有对 海德格尔的人和庄子的人做 全盘 系统 的梳理 ,而是仅就两者可 以做 比较 的方面加 以论述。通过 比较 ,我们 发现 ,虽然海德格尔吸收借鉴 了道家 的思想 ,但两者在为什么要思考 人、怎样去思考人 ,以及对人实现 怎样 的思考方面 ,还是有质的区别的。这种 区别,共 同构成 了东西 哲学对人 生 问题探索 的重要 内容。 参考资料 ① 海德格 尔 《存在 与 时问》 [M] 陈嘉映 王庆节 译 三联 书店 出版社 1999 卑 ② 莱茵哈德 梅依 《海德格 尔与 东亚思想》张志强译 [M]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2003年 ③ 陈鼓应 《庄子今译今 注》 [M]商务印书馆 2007年 ④ 崔大华 《庄学研 究》 [M]人 民 出版社 1992年 ⑤ 邹诗 鹏 《生存论研 究》 [M]上海人民 出版社 2005年 ⑥ 施 太格 缪勒 《当代 哲学主流》 (上卷) [M] 王炳文等译 商务印 书馆 1986 点 基金项 目:本项 目得到 西南 民族 大学政治 学院 2010年 中国哲 学重点 学 科建设经 费资助。 [1]任 均.新诗 的歧 途 [A].新 诗话 [M]. 上海 ::新 中国 出版 社, 1936 [2] 朱 自清.《中国新文学大 系 ·诗集 -导言》 [A],第七页 [3]周 良沛.“诗怪” 李金发— — 序 《李金发诗集》 [A]. 李金 发诗 集 [Cj.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7 [4]王本朝.《圣经》 与 中国现代 文学的文体 建构 [J]. 《贵 州社 会科 学》.2001. 第一期 (总一六九期):第 49页社会科 [5]王毅.价值 中心 的损 失、替代 与现代 中国的现代 主 义诗歌 [J]. 《西南师大推荐论文》:第 253页 [6]契 尔卞斯基 .论 中国象征 派 [j]. 中国现 代文 学研 究丛刊.1983 年 ,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