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11年6月 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June 2011 哲学与文化 儒家人生哲学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 阚和庆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北京100124 摘要:儒家人生哲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和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它既倡导昂扬的奋发进取精 神,又主张内心的平和与适足,能够有效协调个体与社会及个体身心的关系,把社会的发展与个人价值的 现有机结合起来。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能够超越时代的沟壑及族群、阶层价值观念的差异,成为 中华民族凝聚力量、沟通情感、安顿心灵的重要精神资源。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倡导儒家人生哲 学的精华,有助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 关键词:儒家;人生哲学;精神家园;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03(2011103007305 The Value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Life for the building of Spiritual Home KAN He-qing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life pursues self perfection on morality and maximal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 It advocates not only highly strenuous enterprising spirit, but also inner peace and self-contentment, so as to effectively coordin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mind and body, and organically combin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value of realization. The cultural spirit and value concept that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life contains will surpass the ravin of times and the difference of ethnic and class value, and become important spiritual resources by which the Chinese people gathers strength communicates emotion, and comforts souls. In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y, it is very helpful for the building of spiritual home of Chinese people to advocate essence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life Key words: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life; spiritual home; value 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的精神母优秀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如此才能有广泛的认同 体,是该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发展昌盛的精神生性和持久性。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 活、精神纽带、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建设它具有强烈的现世和人文关怀精神,能够直面人 民族的精神家园本质上在于营造一个能被社会普性的弱点和局限,深刻洞察心性智慧对社会、人生 遍认同的意义世界和价值系统。一个民族的精神的根本价值,注重良知道德的修养和生活智慧的 家园应当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须要继承历史上提炼,强调人的生命境界的提升。儒学的魅力和 收稿日期:201103-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杜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YJC710002) 作者简介:阑和庆,男,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第 3期 2011年 6月 华北 电 力大学 学报 (社 会科 学版 ) Journalof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NO.3 June2011 ● 哲 学 与 文 化 儒家人生哲学对 中华 民族精神家 园建设 的价值 阚和 庆 (北 京工 业大 学 人文 社科 学 院 ,北 京 100124) 摘 要 :儒家人生哲学追 求道 德的 自我完 善和 最大 限度地 实现 生命价 值 ,它既倡 导 昂扬 的奋发 进取 精 神 ,又主张 内心 的平和与适足 ,能够有效协 调个体 与社会及 个体 身心 的关系 ,把社会 的发展 与个人 价值 的实 现有机结合起来 。它所蕴含 的文 化精 神 、价值理 念能够 超越 时代 的沟 壑及族 群 、阶层价值 观念 的差异 ,成 为 中华 民族凝 聚力量 、沟通情感 、安 顿心灵的重要精神资源 。在 当前的市场 经济条件 下 ,弘扬 、倡导儒 家人生 哲 学的精华 ,有助于当代中华 民族精神家 园的建设 。 关键词 :儒家 ;人生哲学 ;精神家园 ;价值 中图 分 类 号 :B222.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8-2603(2011)03-0073-05 TheValue ofConfucian Philosophy ofLifefor theBuilding ofSpiritualHom e KAN He—qing (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 Abstract: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life pursues self perfection on morality and maximal realization ofthe value oflife. Itadvocates notonly highly strenuous enterprising spirit,butalso innerpeaceand self—contentment,SOastoeffectivelycoordinatethe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and society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mind and body,and organlically combine the social developmentand personalvalue ofrealization.The culturalspiritand value conceptthatConfucian philosophy oflife containswillsurpass the ravin oftimes and the difference of ethnic and class value,and become importantspiritualresources by which the Chinese people gathers strength, communicatesemotion,andcomfortssouls.Inthecurrentmarketeconomy,itisveryhelpfulforthe buildingofspiritualhomeofChinesepeopletoadvocate essence ofConfucian philosophyoflife. Key words:Confucian;philosophy oflife;spiritualhome;value 一 个 民族 的 精 神 家 园是 民 族 生 命 的精 神母 体 ,是 该 民族 得 以安 身 立 命 、发 展 昌盛 的精 神 生 活 、精 神纽 带 、精神 动力 和精神 信 仰 的总和 。建设 民族 的精神 家 园本质 上在 于 营造一 个能 被社 会普 遍 认 同的意 义世 界 和价值 系统 。一 个 民族 的精神 家 园应 当具 有 深厚 的历 史 根 基 ,须 要 继 承历 史 上 优 秀 的精神 传统 和文 化 ,如 此 才 能 有广 泛 的认 同 性 和持久 性 。儒 学 是 我 国 传 统文 化 的主 体 内容 , 它具 有 强烈 的现 世 和 人 文关 怀精 神 ,能 够 直 面 人 性 的弱 点和局 限 ,深刻 洞察 心性智 慧 对社会 、人 生 的根本价值 ,注重 良知道德的修养 和生活智慧的 提炼 ,强 调人 的生 命 境界 的提 升 。儒 学 的魅 力 和 收 稿 日期 :2011-03-21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 目的阶段性成果 (项 目编号 :09YJC710002)。 作者简介 :阚和庆 ,男 ,北京工业大学人 文社科 学院副教授 ,法学博 士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 价值突出体现在其人生哲学上。在漫长的历史长“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志 河中,儒家人生哲学熏陶和感染了亿万众生的心土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灵,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刻卫灵工》)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人皆 影响。 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著名命题,激励人 儒家人生哲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和最大限们重视道德教化和心性修养,追求至德至善。在 度地实现生命价值,它既倡导奋发进取的精神,又立身处世、日常交往中,孔子还主张严格以道律 主张内心的平和与适足,能够有效协调个体与社己,培育仁礼兼备的君子型理想人格。若“道之 会及个体身心的关系,把社会的发展与个人价值不行”,宁可“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具有西方文化、现代文化所朋友之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 不足的优长因素,至今依然散发着巨大的历史魅公》)。个人的进退选择皆以“道”为准,决不苟且 力和价值。它所蕴含的人生理想、人生精神、思维迁就。道之所在,亦即生命价值之所在,这种唯道 方式、人生态度能够超越时代的沟壑及族群、阶层是求的人生价值取向,既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指 价值观念的差异,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量、沟通情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人们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 感、安顿心灵的重要精神资源。弘扬儒家人生哲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学,有助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 可以看出,儒家认为道德是人性的升华,是人 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的道德主体性是 、儒家倡导“志于道”的人生理想,崇尚类文明的基本依托。开发和完善人的德性、人 仁”、“义"的道徳价值,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精神格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个人实现自身价 境界 值、进入理想人生境界的基本条件。儒家有志于 儒家人生哲学希望通过个体的内在心性修养“道”、追求仁义的人生态度,对于当前提升人们 和道德完善,修炼独立、崇高的人格,有效地处理的精神境界、引导我国的文化建设发展有着重要 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进入人生的理想境价值。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 界。儒家提倡君子要有“志于道”,“道”既是指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一方面调动了人们生产、创 天下大同”的最好的社会政治状态,也是指仁义造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物质 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儒家认为,人生的不朽价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值,在于“修己安百姓”,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也鲜明地打上了金钱和功利的印记,感情和道德 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即所谓“治国”、“平天在人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中失去了昔日的价值 下”,而实现这个理想的前提就是要“修身”、“齐和地位,“以利相交”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更 家”、诚心正意,不断加强自身心性修养,成为具有甚者,有人为了谋一已之私,不惜违背良知,损 有“仁”、“义”精神的君子。何为仁?孔子说:“爱人利已,干出非法的罪恶勾当。赤裸裸的利益关 人”(《论语·颜渊》),并对“仁”进一步解释为,系破坏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崇高感,严重冲击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了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人与人之间往往互相猜 公》)、“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以忌怨恨,彼此间缺少了真诚、信任和理解。由于利 及“恭、宽、信、敏、惠”等道德规范。所谓“义”,益关系缺少道德的支撑和维护,人对自己、他人和 《中庸》说:“义者,宜也”,即应该、应当之意,包括未来都缺乏可靠的期望及依赖,很多人生活在躁 社会正义和理性两重含义,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动、困惑、焦虑和不安之中 指“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 针对于此,我们有必要弘扬儒家人生哲学的 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仁爱”精神、倡导君子人格,以克服、缓解当前的 儒家主张“君子义以为上”,提倡整体利益、民族道德失范、心灵危机,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积极 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在历史上,儒家的仁的价值导向。精神生活对意义的追寻是无限的, 义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不断递进和提升的,其内容和水平具有层次性 儒家视“道”及其衍发出的仁义精神高于生和境界性,精神家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 命,认为生死和富贵都不应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不断开发人性深处本源的“善性”,激发人们问善 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求仁的潜在心愿,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层次和境
74 华 北 电力 大学 学报 (社会 科 学版 ) 2011年第 3期 价 值 突 出体 现 在其 人生 哲学 上 。在 漫长 的历 史长 河 中 ,儒家 人生 哲 学 熏 陶 和 感 染 了亿 万 众 生 的心 灵 ,对 中华 民族 精 神家 园 的形成 、发 展产 生 了深 刻 影 响 。 儒 家人 生哲 学追 求道 德 的 自我 完善 和最 大 限 度地 实 现生命 价值 ,它 既倡 导奋 发 进取 的精 神 ,又 主 张 内心 的平 和 与适 足 ,能够 有 效 协 调 个 体 与 社 会及 个 体身 心 的关 系 ,把 社 会 的发 展 与 个 人 价 值 的实 现 有机 结合 起来 ,具 有西 方文 化 、现代 文 化所 不 足 的优长 因素 ,至 今 依 然散 发着 巨大 的历 史 魅 力 和价 值 。它所 蕴 含 的人 生 理想 、人 生精 神 、思维 方 式 、人生 态度 能够 超越 时 代 的沟壑 及族 群 、阶层 价 值观 念 的差 异 ,成为 中华 民族凝 聚 力量 、沟 通情 感 、安 顿 心灵 的重 要 精 神 资 源 。弘 扬 儒 家人 生哲 学 ,有 助 于 当代 中华 民族精 神 家园 的建设 。 一 、 儒 家 倡 导 “志 于 道 ”的 人 生 理 想 。崇 尚 “仁 ”、“义”的 道 德 价值 ,有 利 于 提 升 人 们 的 精 神 境界 儒 家人 生哲 学希 望通 过 个体 的 内在心 性修 养 和道 德 完 善 ,修 炼 独 立 、崇 高 的人 格 ,有效 地 处 理 人 与 他 人 、人 与 社 会 的关 系 ,进 人 人 生 的 理 想 境 界 。儒 家 提 倡 君 子 要 有 “志 于 道 ”,“道 ”既 是 指 “天下 大 同”的最好 的社 会 政 治 状 态 ,也 是指 仁 义 道 德精 神 的 最 高境 界 。儒 家认 为 ,人 生 的不 朽 价 值 ,在 于 “修 己安百 姓 ”,以天 下 为 己 任 ,为 国 家 和 社会 的进 步做 出积 极 贡献 ,即所 谓 “治 国”、“平 天 下 ”,而实 现这 个 理 想 的前 提 就 是 要 “修 身 ”、“齐 家 ”、诚心 正 意 ,不 断 加 强 自身 心 性 修 养 ,成 为 具 有 “仁 ”、“义 ”精神 的君 子 。何 为仁 ?孔 子说 :“爱 人 ”(《论 语 ·颜 渊 》),并 对 “仁 ”进 一 步 解 释 为 , “己欲立 而 立人 ,己欲 达 而 达 人 ””(《论 语 ·卫 灵 公 》)、“己所 不欲 ,勿施 于 人 ”(《论 语 ·雍 也 》),以 及 “恭 、宽 、信 、敏 、惠 ”等 道 德 规 范 。所 谓 “义 ”, 《中庸》说 :“义者,宜也”,即应该 、应当之意 ,包括 社 会正 义 和理 性两 重含 义 ,是一 种绝 对 的道德 律 , 指 “社会 的 每 个 成 员 必 须 做 某 些 事 情 ,这 些 事 情 本 身 就是 目的 ,而 不 是 达 到其 他 目的的 手 段 。” 儒 家 主张 “君 子 义 以为 上 ”,提 倡 整 体 利 益 、民族 利益 高 于个 人 利益 的原 则 。在历 史 上 ,儒 家 的仁 义精 神深 刻影 响 了 中华 民族 精 神 的形成 和 发展 。 儒家 视 “道 ”及 其 衍 发 出 的 仁 义 精 神 高 于生 命 ,认 为 生死 和 富 贵都 不 应 是 人 生 追 求 的终 极 目 标 ,孑L子说 “朝闻道 ,夕死可矣”(《论语 ·里仁 》), “不 义而 富 贵 ,于我 如 浮 云 。”(《论 语 ·述 而》)“志 士仁 人 ,无求 生 以害仁 ,有 杀 身 以成 仁 。”(《论 语 · 卫 灵工 》)孟 子 发挥 了孔 子 的 思想 ,提 出“人 皆 可 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的著名命题 ,激励人 们 重视 道德 教 化 和心 性 修 养 ,追 求 至 德 至 善 。在 立 身 处 世 、日常 交 往 中 ,孔 子 还 主 张严 格 以 道 律 己 ,培 育仁 礼 兼 备 的君 子 型 理 想 人 格 。若 “道 之 不行 ”,宁 可 “乘 桴 浮 于 海 ”(《论 语 ·公 冶 长 》)。 朋友 之 间 ,“道 不 同 ,不 相 为 谋 ”(《论 语 ·卫 灵 公》)。个 人 的进退 选择 皆以“道 ”为准 ,决 不苟 且 迁就 。道 之所 在 ,亦 即生命 价值 之所 在 ,这种 唯道 是求 的人 生 价值 取 向 ,既 为个 人 实 现 人 生 价值 指 明 了前进 的方 向 ,也 为人 们 追 求 人 生 的 理想 境 界 提 供 了有力 的精 神支 撑 。 可 以看 出 ,儒 家认 为 道德 是人 性 的升华 ,是 人 区别 于其他 动 物 的根 本 标 志 ,人 的道 德 主体 性 是 人 类文 明 的基 本 依 托 。 开发 和 完 善 人 的德性 、人 格 是社 会进 步 的 重要 保 障 ,也是 个 人 实 现 自身 价 值 、进 入理 想 人 生 境界 的基 本 条 件 。儒 家 有 志 于 “道 ”、追求 仁 义 的人 生 态 度 ,对 于 当 前 提 升 人 们 的精 神境 界 、引导 我 国 的文 化 建设 发 展有 着 重 要 价值 。我 国 目前正 处 于 向市场 经济转 型 的历 史时 期 ,对物 质利 益 的追求 一方 面调 动 了人们 生 产 、创 造 的积极 性 ,极 大地 推 动 了生 产 力 的 进 步 和 物质 生 活水平 的提 高 。另 一 方 面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关 系 也 鲜 明地打 上 了金 钱 和 功 利 的 印记 ,感 情 和 道德 在 人 的社会 关 系 、社会 交 往 中失 去 了昔 日的价 值 和 地位 ,“以利相 交 ”成 为 越来 越 明显 的 趋势 。更 有 甚 者 ,有 人 为 了谋 一 己之 私 ,不惜 违 背 良知 ,损 人 利 己 ,干 出 非 法 的罪 恶 勾 当 。赤 裸 裸 的利 益 关 系破坏 了人 们 内心 深处 的道 德 崇 高 感 ,严 重 冲击 了安 顿心 灵 的精 神 家 园 ,人 与 人 之 间往 往 互 相 猜 忌 怨 恨 ,彼 此 间缺少 了真诚 、信任 和理 解 。 由于利 益关 系缺 少道 德 的支撑 和 维护 ,人对 自己 、他 人 和 未来 都缺 乏 可靠 的期 望及 依赖 ,很 多人 生 活在 躁 动 、困惑 、焦 虑 和不安 之 中 。 针对 于此 ,我 们 有 必 要 弘 扬儒 家人 生哲 学 的 “仁 爱 ”精神 、倡导 君 子人 格 ,以克 服 、缓 解 当前 的 道德 失 范 、心 灵 危机 ,为人 们 的精 神生 活提供 积极 的价值 导 向 。精 神生 活 对 意 义 的 追 寻是 无 限 的 , 是 不 断递进 和 提 升 的 ,其 内容 和水 平 具 有 层 次 性 和境 界 性 ,精 神 家 园 建设 的 一个 重 要 目的 就 是 要 不 断 开发人 性深 处本 源 的 “善 性 ”,激 发人 们 问善 求 仁 的潜在 心 愿 ,提 升 人们 精 神 生 活 的层 次 和 境
阚和庆:儒家人生晢学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 界。从此意义上说,道德心性、仁爱精神绝不仅是为君子也”,(《论语·尧曰》)他的弟子曾参提倡知 外在的约束和倡导,更是人的内在需求,人总是识分子要“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还有一种把为社会服务、为他人献身、为人类牺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泰伯第 牲当作需要的一种更高级的(道德)需要”。2而八》)强调了知识分子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 社会愈是进步和发展,对人的道德和精神素质要奋斗精神。确实,无论是改造社会,还是提升自身 求也愈高,这些正是儒家人生哲学能够发扬光大精神境界都殊为不易,现实人生“任重而道远”, 的深厚基础。当然,对儒家人生哲学全盘肯定或而这正要求人们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唯有如此, 照搬套用的态度和做法都是不足取的,我们应剔社会才能进步,人生才有希望。在儒家的人生哲 除其不合理因素,同时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对其进学中,自强不息、刚毅有为是每位君子贤人都必须 行“创造性的转换”,并通过各种生动、鲜活的宣具有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这种人生哲学始终 传教育手段使其内化为当代人们的价值追求,促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人生精神,并经过历代哲人的 进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 发扬光大,已经内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百年 来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正义、进步事业 二、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担不屈不挠地奋斗。 当意识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 作为意义世界,精神家园容涵与负载着人关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 于自身存在意义的理性觉知、文化认同、心灵归属要因素,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提升文化软实 与情感寄托,3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深刻影响着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以文化软实力的极 社会成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中华民族精神大提升为重要前提,而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民 家园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和个人的进步、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形不成、或保持不住一种 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儒家人生哲学具有求民族精神,这个民族很难讲会有什么核心竞争 进取、讲现实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倡扬自强不息、力。”4儒家倡导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 刚毅有为的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这也是中华民神和担当意识在当前具有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和时 族精神的基色。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过程代价值,应当积极宣扬、倡导,转化为更多人的人 中,应当注重学习和借鉴儒家自强不息、刚毅有为生态度 的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及融入经济全球化 儒家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战乱动荡的年代,其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进步和国力提高,但拜金主 生命运多舛、道路坎坷,然而这一切都没能动摇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也一时泛起,对 他追求理想的坚强意志。《周易》中说:“天行健,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严重的冲击,并由此 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终生积极倡导并实践这引发了信仰迷失、心态浮躁精神颓废的现象,不 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他曾这样评价自己“其为人少人梦想一夜成名、快速暴富,追求不劳而获、及 也,发愤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时行乐,还有的信奉“人不利己,天诛地灭”,于是 (《论语·述而》)刚毅有为、自强不息突出展现了奉献受到嘲笑,崇高遭遇冷落,在一些人那里,投 一种正直充盈的独立人格和担当道义、不屈不挠机取巧、工于钻营、弄虚作假,被视为能事,艰苦奋 的社会责任感。孔子十分赞赏临大节而不夺志的斗和社会责任感则成了粗笨、迂腐、落伍的代名 品格,认为是刚毅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匹夫词,若任此风蔓延,将严重腐蚀民族意志和创造 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即是其生动写照。力,阻碍民族复兴大业的推进。因此,当前仍需要 孟子后来发展了这种思想,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要积极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担当 求更加严格,认为无论社会环境多么恶劣,都应奋意识,使这种民族精神焕发出时代风采,促进我国 发向上,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只有激发起刚健有为、自强 能屈”,(《孟子·腾文公下》)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每一个人才可以在 各自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 儒家认为,刚毅和有为密不可分,有志有德之自己的生命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在不同的 人既要刚毅,又要有时代使命感。“不知命,无以人生轨迹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
阚和庆 :儒 家人 生 哲学对 中华 民族精 神家 园建 设 的价值 75 界 。从此 意 义上 说 ,道 德 心性 、仁爱 精神 绝不 仅是 外 在 的约 束 和 倡 导 ,更 是 人 的 内在 需 求 ,人 总是 “还 有一 种把 为社 会 服 务 、为 他人 献 身 、为人 类 牺 牲 当作需 要 的 一种 更 高 级 的 (道 德 )需 要 ”。 而 社 会 愈是 进步 和 发 展 ,对 人 的 道德 和精 神 素 质 要 求 也 愈高 ,这些 正 是 儒 家 人 生哲 学 能 够 发 扬 光 大 的深厚 基础 。 当然 ,对 儒 家人 生哲 学 全 盘 肯 定 或 照 搬套 用 的态度 和做 法 都 是 不 足 取 的 ,我 们 应剔 除其不 合理 因素 ,同时结 合新 的 时代精 神 ,对其 进 行“创造性 的转换 ”,并通过各种 生动、鲜活 的宣 传 教育 手段 使其 内化 为 当代 人 们 的 价值 追 求 ,促 进 民族 的精 神家 园建 设 。 二 、儒 家刚健 有 为 、自强不 息 的奋斗 精神 和担 当意 识是 推 进 中华 民族复 兴的 强大精 神 动 力 作为 意义 世界 ,精 神 家 园容 涵 与 负 载 着 人 关 于 自身存 在意 义 的理性 觉知 、文化 认 同 、心灵归 属 与情感 寄 托 , 一 个 民族 的精 神 家 园深 刻 影 响 着 社 会成 员 的人生 态度 和精 神 面貌 。 中华 民族 精 神 家 园建 设 的重要 目的就 是 为 社 会 和 个 人 的进 步 、 发 展提供 强 大 的精神 动力 。儒 家人 生哲 学具 有求 进取、讲现实的特点 ,突 出表现为倡扬 自强不息 、 刚毅 有 为 的奋 斗 精 神 和 担 当 意识 ,这 也是 中华 民 族精 神 的基 色 。在 建设 中华 民族精 神家 园 的过程 中 ,应 当注重 学 习和借 鉴儒 家 自强不 息 、刚毅有 为 的奋 斗精 神 和担 当意识 。 儒家 创始人 孑L子 生 活 在 战 乱 动 荡 的 年代 ,其 一 生命 运 多舛 、道路 坎坷 ,然 而这 一切 都没 能动 摇 他追求理想 的坚强意志。《周易》中说 :“天行健 , 君 子 以 自强 不 息 。”孔 子 终 生 积 极 倡 导 并 实 践 这 种 自强 不 息 的 精 神 ,他 曾 这 样 评 价 自己 “其 为人 也 ,发 愤 忘 食 ,乐 以 忘 忧 ,不 知 老 之 将 至 云 尔 。” (《论语 ·述而》)刚毅有为 、自强不息 突出展 现了 一 种 正直 充盈 的独 立 人格 和担 当道 义 、不 屈 不 挠 的社 会 责任感 。孔 子 十分 赞赏 临大 节而 不夺 志 的 品格 ,认 为是 刚毅 表 现 ,所 谓 “三 军 可 夺 帅 ,匹 夫 不可夺 志 也 ”,(《论 语 ·子 罕》)即是 其 生 动 写 照 。 孟 子后 来发 展 了 这种 思 想 ,对 人 的道 德 行 为 的 要 求 更加 严格 ,认 为无 论社 会环 境多 么 恶劣 ,都应 奋 发 向上 ,做 到 “富 贵 不 能 淫 ,贫 贱 不 能移 ,威 武 不 能屈”,(《孟 子 ·腾 文公 下》)成 为顶 天立地 的大 丈 夫 。 儒 家认 为 ,刚毅 和有 为密不 可分 ,有 志有 德之 人既要刚毅 ,又要有时代使命感 。“不知命 ,无 以 为君子也”,(《论语 ·尧 日》)他的弟子 曾参提倡知 识 分子 要 “弘 毅 ”,“士 不 可 以不 弘 毅 ,任 重 而 道 远。仁以为 己任,不 亦重 乎?”(《论 语 ·泰伯 第 八》)强调 了知识分子要有担 当道义 、不屈不挠 的 奋 斗 精神 。确 实 ,无 论是 改 造社会 ,还 是提 升 自身 精 神 境界 都 殊 为 不 易 ,现 实 人 生 “任 重 而 道 远 ”, 而这 正要求 人 们奋 发进 取 、自强不 息 。唯有 如此 , 社 会才 能进 步 ,人 生才 有 希 望 。在 儒 家 的 人 生哲 学 中 ,自强 不息 、刚毅 有 为是 每位 君子 贤人 都必 须 具有 的精神 境界 和行 为方 式 。这种 人生 哲学 始终 是 中华 民族 追求 的人 生 精 神 ,并 经 过 历 代 哲人 的 发扬 光 大 ,已经 内化 为 民族 精神 的 一部分 ,千 百年 来一 直 激励着 中华 儿 女 为 了 民族 正 义 、进 步事 业 不屈 不挠 地奋 斗 。 当今 时代 ,文 化 越 来 越 成 为 民族 凝 聚 力 和 创 造 力 的重 要源 泉 、越 来 越 成 为综 合 国力 竞 争 的重 要 因素 ,世 界 各 国都 十分 重 视发 展 、提 升文 化软 实 力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 复 兴 必 然 以文 化 软 实 力 的极 大 提升 为重 要前 提 ,而文 化 软 实 力 的核 心 就 是 民 族 精神 ,“一 个 民族 如果 形 不 成 、或 保 持 不 住 一种 民族 精神 ,这个 民族很 难讲 会有什 么核心 竞争 力 。” 儒 家倡 导 的刚 健有 为 、自强 不 息 的奋 斗精 神 和担 当意识 在 当前 具有 突 出的现 实针 对性 和时 代 价值 ,应 当积 极 宣扬 、倡 导 ,转化 为 更 多人 的人 生态 度 。 我 国实行 市场 经 济体制 及融 入经 济 全球化 一 方 面促 进 了社 会 生产 进 步 和 国力 提 高 ,但 拜 金 主 义 、虚 无 主义 、享乐 主义 、消 费主义 也一 时泛 起 ,对 人 们 的价值 观 和人 生 观 造 成 严 重 的 冲击 ,并 由此 引 发 了信 仰 迷 失 、心 态 浮 躁 、精 神 颓 废 的 现象 ,不 少 人 梦想 一 夜 成 名 、快速 暴 富 ,追 求 不 劳 而获 、及 时行 乐 ,还 有 的信 奉 “人 不利 己 ,天 诛 地 灭 ”,于是 奉 献受 到 嘲 笑 ,崇 高遭 遇 冷 落 ,在 一 些人 那 里 ,投 机取 巧 、工 于 钻营 、弄虚 作假 ,被 视为 能事 ,艰苦 奋 斗 和社 会 责 任 感 则 成 了粗 笨 、迂 腐 、落 伍 的 代 名 词 ,若 任 此 风 蔓 延 ,将 严 重 腐 蚀 民族 意 志 和创 造 力 ,阻碍 民族 复兴大 业 的推进 。因此 ,当前 仍需 要 积 极倡 导 刚健有 为 、自强不 息 的奋 斗 精 神 和 担 当 意识 ,使这种民族精神焕发出时代风采 ,促进我国 文 化软 实力 的提 升 。 只有 激 发起 刚 健有 为 、自强 不 息 的奋 斗 精神 和 担 当意 识 ,每 一 个 人 才可 以在 各 自的岗位 上最 大 限 度 地 发挥 自己 的创 造 力 ,使 自己的生 命 能量 得 到 充分 的释 放 ,从 而在 不 同 的 人生 轨迹 上 实现 自己的人 生 价 值 ,为社 会 做 出贡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 献,并享受到劳动和创造带来的快乐。 情合理,为多数人所接受。儒家“贵和”、“尚中 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深刻洞悉了人性的矛盾 三、儒家人生哲学强调“贵和”、“尚中”的思和本质,体现出一种理性主义的精神,具有稳健 维方式,有助于促进现代人际关系的和谐 包容、调和的特色。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就业 的总和。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自身的社会交往实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 践中获得和感受生命的意义及价值的。人在生命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加,各种价值 历程和生活实践中,必须妥善处理自身与他人、社观念和利益的冲突频繁出现,人们所处的人际环 会的关系,这是个人完善道德的价值目标。儒家境弥漫着一种紧张、浮躁、冷漠、功利的氛围。倡 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出了“贵导并践行“贵和”、“尚中”的精神,将其作为各种 和”的处世原则。“和”是建立在差异性、多样性社会制度、政策的价值理念和方法原则,贯通于和 基础上的不同事物之间的一种有序稳定状态,反谐社会的全面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 映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和”主要表现为“团结、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大的价值。为此,当 和睦、宽容”。“贵和”即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前应树立和谐文化的理念,在坚持主导价值观的 同”。“儒家之所以‘贵和’,一是因为和能统,明前提下,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和价值,并善于从异 分得利,多元一统秩序好,二是因为和能中,权变质文化中汲取有益精神养料,做到“各美其美 达中,各有所归生活顺,三是因为和能生,生生不 美美与共”。 息,化生万物发展快,四是因为和能合,群策群力, 其力断金力量大,五是因为和能解,仇以和解,互 四、儒家乐观旷达的人生精神对于现代人缓 相让步破坏小。”5儒家认为,实现人际和谐是人解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身心和谐具有重要的启发 生的一种价值追求,它要求个人完善道德,加强自和借鉴意义 身心性修养,培育“仁爱”、“忠恕”、“诚信”精神 儒家人生哲学主张积极入世,奋发有为,但人 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儒家还提出为人处世生不可能完全一帆风顺,如何坦然面对人生的各 的道德底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失去这 种矛盾、挫折和痛苦,保持内心的和谐呢?儒家认 原则,“和”即无从谈起。 为人应该以实现大道为己任,追求理想的道德人 儒家主张的“和”并不是一味的迁就、退让,格,超越世俗物质名利的诱惑和束缚,获得将自身 而是把握“尚中”的原则,奉行中庸之道。“中庸”与天道、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愉悦,正如孟子所 即以“中”为用,不走极端,讲究适时、适当、适度。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礼记·中庸篇》讲:“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孟子尽心上》)这种愉悦不是贫困窘迫境遇下 明”指的是世事洞察,万物通观,“道中庸”说的是无奈的自我抚慰,也不是名利诱惑前刻意表现的 行事圆融,不偏不倚。“中庸”不同于“折中”。折清高,而是一种乐观、旷达的审美体验,是一种诗 中,是无原则的调和、妥协、让步,而中庸是追求至意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善、力争上游的进取哲学,它强调要从实际出发,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从这一点说,儒学虽不 选择合适恰当的角度,以达到最终目的。“中庸”是宗教,但具有宗教的精神超脱功能 是“极高明”的处事哲学,只有坚持“中庸”之道, 儒家以仁者的情怀面对人生与世界。“仁” 才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它贯通天人,凸显了人 园。可以看出,从促进社会的善与和谐的角度说,的主体性,赋予儒家以强有力的价值支撑和人文 中庸也是一种德行,是一种最高尚的德行,难怪孔主义的终极关怀。一旦内在的仁心充沛于胸,体 子在世时曾感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验、践履仁道就成为人生之大乐,“仁”就是儒家 鲜久矣。”(论语·雍也》) 快乐、自由的源泉,即所谓“仁者不忧”。(《论语 人性之中有三大要素:情欲、德性、理智,德性子罕》)儒家认为“仁”不应是外在的道德约束 是调节情欲与理智的杠杆。情欲强而理智弱则流强制,而是自我德性的体悟和自觉,也即“为仁由 于放荡,理智强而情欲弱则失于冷酷。一个健康已”。(《论语·颜渊》)“为仁由己”的快乐是一种 的人性,应是情与理的平衡,他所做的事情便会合“超越的自由感”,它超越了被动屈服于传统原则
76 华北 电力 大 学学 报 (社会 科学 版 ) 2011年 第 3期 献 ,并 享受 到 劳动 和创 造带 来 的快 乐 。 三 、儒家 人生 哲 学 强 调 “贵 和 ”、“尚 中”的 思 维方 式 。有助 于促 进现 代 人 际关 系的 和谐 马克 思 主义 认 为 ,人 的本 质 是 一 切 社 会 关 系 的 总和 。人 在很 大程 度上 是 从 自身 的社会 交往 实 践 中获得 和感 受 生命 的意 义 及价值 的 。人 在 生命 历程 和 生活 实践 中 ,必须 妥 善处 理 自身 与他人 、社 会 的关 系 ,这 是 个 人 完 善 道 德 的价 值 目标 。儒 家 重 视人 与 人 、人 与 社 会 的 和 谐 关 系 ,提 出 了 “贵 和 ”的处 世 原 则 。“和 ”是 建 立 在 差 异 性 、多 样 性 基础 上 的不 同事 物 之 间 的一 种 有 序 稳 定 状 态 ,反 映在人 与人 之 间关 系上 ,“和 ”主 要 表现 为 “团结 、 和 睦 、宽容 ”。“贵 和 ”即主 张 “和 为贵 ”、“和 而 不 同”。“儒 家之 所 以 ‘贵 和 ’,一 是 因为 和能 统 ,明 分 得 利 ,多 元 一 统秩 序 好 ,二 是 因为 和 能 中 ,权 变 达 中 ,各 有 所 归 生 活顺 ,三 是 因 为和 能 生 ,生 生 不 息 ,化 生 万物 发展 快 ,四是 因 为和 能合 ,群策 群 力 , 其 力 断 金 力 量 大 ,五是 因 为和 能 解 ,仇 以和 解 ,互 相让 步破 坏 小 。” 儒 家 认 为 ,实 现 人 际 和谐 是 人 生 的一种 价值 追 求 ,它要 求个 人 完善道 德 ,加 强 自 身心 性修 养 ,培 育 “仁 爱 ”、“忠 恕 ”、“诚 信 ”精 神 , 以获 得他 人 的理 解 和信任 。儒家 还提 出为人 处世 的道德 底 线 是 “己所 不 欲 ,勿 施 于 人 ”,失 去 这 一 原则 ,“和 ”即无 从谈 起 。 儒 家 主 张 的 “和 ”并 不 是 一 味 的迁 就 、退 让 , 而 是把 握 “尚中”的原则 ,奉 行 中庸 之 道 。“中庸 ” 即以 “中 ”为用 ,不走 极 端 ,讲究 适 时 、适 当 、适 度 。 《礼记 ·中庸 篇 》讲 :“极 高 明 而 道 中 庸 ”,“极 高 明 ”指 的是 世 事洞 察 ,万物 通 观 ,“道 中庸 ”说 的是 行 事 圆融 ,不 偏不 倚 。“中庸 ”不 同于 “折 中”。折 中 ,是 无原 则 的调 和 、妥协 、让 步 ,而 中庸 是 追求 至 善 、力 争 上游 的进 取 哲 学 ,它 强 调要 从 实 际 出发 , 选择 合适 恰 当 的角度 ,以达 到 最 终 目的 。 “中庸 ” 是 “极 高 明”的 处 事 哲 学 ,只 有 坚 持 “中庸 ”之 道 , 才 能创 造 和 谐 的人 际 关 系 和安 身 立 命 的 精 神 家 园 。可 以看 出 ,从 促 进社 会 的善 与和谐 的角度 说 , 中庸也 是一 种德 行 ,是 一种 最高 尚的德行 ,难 怪孔 子 在世 时 曾感 叹 :“中庸 之 为 德 也 ,其 至 矣 乎 !民 鲜 久矣 。”(论语 ·雍 也》) 人 性 之 中有三 大要 素 :情欲 、德 性 、理智 ,德性 是 调 节情 欲 与理智 的 杠杆 。情 欲强 而 理智 弱则 流 于放荡 ,理 智 强 而 情 欲 弱 则 失 于 冷酷 。一 个 健 康 的人性 ,应 是 情与 理 的平衡 ,他 所做 的事 情便 会 合 情 合 理 ,为多 数 人 所 接 受 。儒 家 “贵 和 ”、“尚 中” 的思 维方 式 和处 世 原 则 ,深 刻 洞 悉 了 人 性 的 矛盾 和本 质 ,体 现 出一 种理 性 主 义 的精 神 ,具有 稳 健 、 包 容 、调 和 的特色 。当前 ,随着 我 国经济 的转 型 和 利 益 格 局 的调 整 ,经 济方 式 、社 会 组 织 方式 、就业 方式 、利 益关 系 日益 多样 化 ,人 们 思想 活动 的独 立 性 、选择 性 、多变 性 、差 异性 也 明显 增加 ,各 种价值 观 念和 利益 的 冲 突频 繁 出现 ,人 们 所 处 的人 际 环 境 弥漫 着一 种 紧 张 、浮 躁 、冷 漠 、功利 的 氛 围 。倡 导并 践 行 “贵 和 ”、“尚 中”的精 神 ,将 其 作 为 各 种 社 会制 度 、政 策 的价 值理 念 和方法 原则 ,贯 通 于和 谐 社会 的全 面建 设 ,对 于构建 和 谐 的人 际 关 系 、建 设 中华 民族 精 神 家 园具 有 重 大 的价 值 。为 此 ,当 前 应树 立 和谐 文 化 的理 念 ,在 坚持 主导 价 值 观 的 前 提 下 ,尊 重 多元 文化 的存 在 和价值 ,并 善 于从异 质 文 化 中汲 取 有 益 精 神 养 料 ,做 到 “各 美 其 美 ”、 “美 美与 共 ”。 四、儒家 乐观 旷 达 的 人 生 精 神对 于 现 代 人 缓 解心 理 压力 、促 进 自我 身心 和 谐 具 有 重 要 的 启 发 和借 鉴 意义 儒 家人 生哲 学 主张 积极人 世 ,奋发 有 为 ,但 人 生不 可 能完 全一 帆风 顺 ,如 何 坦 然 面 对 人 生 的各 种 矛盾 、挫折 和 痛苦 ,保 持 内心 的和谐 呢 ?儒 家认 为 人应 该 以实 现 大道 为 己任 ,追 求 理 想 的道 德 人 格 ,超越世俗物质名利的诱惑和束缚 ,获得将 自身 与天 道 、自然 融 为 一 体 的 精 神 愉 悦 ,正 如 孟 子 所 言 ,“万 物 皆 备 于 我 矣 。反 身 而 诚 ,乐 莫 大 焉 。” (《孟子 ·尽心上》)这种愉悦不是贫困窘迫境遇下 无 奈 的 自我抚 慰 ,也 不 是 名 利 诱 惑 前 刻 意 表 现 的 清高 ,而是 一 种 乐 观 、旷 达 的审 美 体 验 ,是 一 种 诗 意 的生活 方式 ,体 现 了“先 天 下 之忧 而忧 ,后 天 下 之乐 而 乐 ”的 精 神 境 界 。从 这 一 点 说 ,儒 学 虽 不 是宗 教 ,但具 有 宗教 的精 神超脱 功 能 。 儒 家 以仁 者 的 情 怀 面 对 人 生 与 世 界 。 “仁 ” 的精 神 具有 一定 的超 越性 ,它 贯通 天人 ,凸显 了人 的主体性 ,赋予儒家以强有力 的价值支撑和人文 主义 的终极 关 怀 。 一旦 内在 的仁 心 充 沛 于 胸 ,体 验 、践 履仁 道 就 成 为 人 生 之 大 乐 ,“仁 ”就 是 儒 家 快 乐 、自由的源 泉 ,即所 谓 “仁者 不忧 ”。 (《论 语 · 子 罕》)儒 家认 为 “仁 ”不 应 是 外 在 的道 德 约 束 和 强 制 ,而是 自我 德 性 的体 悟 和 自觉 ,也 即“为 仁 由 己”。(《论 语 ·颜 渊 》)“为仁 由 己”的快 乐 是 一 种 “超越 的 自由感 ”,它超 越 了被 动屈 服 于 传 统 原则
阚和庆:儒家人生哲学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 的道德感。如果从功利欲求出发,就不能得真正导致严重社会危机。因此,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家 的自由,因为追求功利的过程总是受到他物的支园的建构迫切需要克服与扬弃精神生活的物化状 配束缚,总是指向外在于人的实体对象。正因为态。儒家的“仁者无忧”、“安仁之道”诸多精神元 此,真正的君子总是自觉践行仁道,修炼一颗淡泊素无疑是克服消费异化、社会严重物化的一剂解 宁静的心灵,以超越尘世的物欲名利羁绊,充分享毒良药,在深刻剖析、合理扬弃的基础上,倡导、宣 受到精神的自由和快乐。孔子曾说自己是“饭疏扬这些超越性精神,借鉴儒家养心、修身之道,可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以引导人们体悟和领略超乎感官享受的精神愉 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还赞美其最悦;可以完善人格、平衡心态;可以追求与天地、国 得意弟子颜回的行为:“贤哉,回也!一箪食 家共和谐的人间正道;可以促进亿万炎黄子孙共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论同尊崇的精神家园建设。 语·雍也》)可以看出,儒家人生哲学以道德体悟 当我们探讨当代中国人精神困境及民族精神 和心性自由为人生至乐,这种快乐具有沉静、淡家园建设时,不能不回眸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智慧, 泊、超越的特性,使得儒家能够直面人生的坎坷、并从中获取某种有益的启示。但这并非是发思古 困苦,始终拥有一颗乐观、旷达的心灵,使生活充之幽情,而是表达、倾诉人们心灵深处的际遇与渴 满活力和欣意。这也正是儒家人生哲学具有无穷望,呼唤传统文化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复归。 精神魅力,成为古代士人精神家园的重要原因。在这里,重温马克思高度评价古希腊文化和艺术 儒家乐观旷达的人生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家时所说的一段话也许并非多余:“一个成人不能 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资源和启发意义。因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 为,当前的现代社会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 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技术能力,但并没有相应带来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 精神的安适与和顺,人与人自身的和谐依然面临个时代,它固有的性格不是以其纯真性又活跃在 诸多难题、困境。由于市场经济以物欲、竞争作为儿童的天性中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 动力催生机制,但相应的价值和文化调节系统难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 以适时创造、产生出来。人们几乎把追求物质欲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 望的满足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却没有最终获得 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幸福。精神生活的物化导致参考文献 了内在意义感的丧失和虚无化的困境。物化的精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4:3 神生活使人们只能找到“感觉的幸福”,却难以获 2]罗国杰.罗国杰文集(下卷)[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 得“幸福的感觉”。只要人们总是为身外之物所 社,200:194-195 牵,他就必定要随着物欲之满足与否而心绪波动; [3]庞立生,王艳华。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 即使不为身外之物牵累,如果丧失精神生活的追构[].现代哲学,200(3) 求与活泼自在的生命力之抒发,他依然会内心空 [4]周和平.民族精神是最核心的软实力[N].人民日报, 虚和惆怅,缺乏幸福感。6 2008-12-19 [5]平飞.橘家和谐文化八大理念[J].天府新论,2008 严重物化的社会使人们陷入心灵的困惑甚至 危机之中,这方面的突出反映就是现代人心理疾 [6]徐宗良.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8 患、精神压力普遍增加。无数事实证明,一个民族(4) 和国家如果单纯依靠物欲作为发展动力,没有恒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久的价值系统作为精神支撑,繁荣只是暂时的喧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9 嚣,前途注定一片暗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 (责任编輯:杜红琴) 由于没有精神家园的抚慰和栖息,幸福和快乐也 是浅薄、短暂的,最后会陷人精神的寂灭或疯狂
阚和庆 :儒 家人 生哲 学对 中华 民族 精神 家 园建设 的价值 77 的道 德感 。如果 从 功 利 欲 求 出发 ,就不 能得 真 正 的 自由 ,因为 追求 功 利 的过 程 总是 受 到他 物 的支 配束 缚 ,总是 指 向外 在 于人 的实 体 对 象 。正 因为 此 ,真正 的君 子总是 自觉践行 仁 道 ,修 炼一 颗淡 泊 宁静 的心 灵 ,以超越 尘世 的物 欲 名利羁 绊 ,充分 享 受到 精神 的 自由和快 乐 。孔 子 曾 说 自己是 “饭 疏 食 饮水 ,曲肱 而枕之 ,乐亦 在 其 中矣 。不义 而富 且 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他还赞美其最 得 意弟 子 颜 回 的行 为 :“贤 哉 ,回也 !一 箪 食 ,一 瓢 饮 ,在 陋 巷 ,人 不堪 其 忧 ,回也 不 改 其 乐 。”(论 语 ·雍也》)可 以看 出,儒 家人 生哲学 以道德体悟 和 心 性 自由为 人 生 至 乐 ,这 种 快 乐 具 有 沉 静 、淡 泊 、超 越 的 特性 ,使 得 儒 家 能够 直 面 人 生 的坎 坷 、 困苦 ,始终 拥 有 一 颗乐 观 、旷达 的心灵 ,使生 活 充 满 活力 和欣 意 。这 也 正是儒 家人 生哲 学具 有无 穷 精神 魅力 ,成 为古 代士 人精 神家 园 的重要 原 因。 儒家 乐观 旷达 的人 生精 神 为 中华 民族 精神 家 园建设 提 供 了重 要 的 借 鉴 资 源 和 启 发 意 义 。 因 为 ,当前 的现代 社 会 生 产 方式 极 大地 提 高 了人 们 的物质 生 活水 平 和技 术 能 力 ,但 并 没 有 相 应 带 来 精 神 的安适 与 和顺 ,人 与人 自身 的和 谐 依 然 面 临 诸 多难 题 、困境 。 由于市 场经 济 以物 欲 、竞争 作 为 动 力催 生机 制 ,但 相 应 的价 值 和 文 化 调 节 系 统难 以适 时创造 、产 生 出来 。人 们 几 乎 把 追 求 物 质 欲 望 的满 足作 为生 活 的全 部 内容 ,却 没 有 最终 获得 心 灵 的 自由和精 神 的幸福 。精 神生 活 的物化 导致 了内在 意义感 的丧失 和虚无 化 的 困境 。物化 的精 神生 活使 人们 只 能找 到 “感觉 的幸 福 ”,却 难 以获 得 “幸福 的感 觉 ”。只 要 人 们 总是 为 身 外 之 物 所 牵 ,他 就 必定要 随 着物 欲之 满足 与否 而心 绪波 动 ; 即使 不为 身外 之 物 牵 累 ,如果 丧失 精 神 生 活 的追 求 与 活泼 自在 的 生命 力 之 抒 发 ,他 依 然 会 内心 空 虚和惆 怅 ,缺乏 幸福 感 。 严 重 物化 的社会 使人 们 陷入 心灵 的 困惑甚 至 危 机之 中 ,这方 面 的 突 出反 映就 是 现 代 人 心 理疾 患 、精 神压力 普 遍增加 。无数 事实 证 明 ,一个 民族 和 国家 如果 单纯 依 靠 物 欲 作 为 发展 动力 ,没有 恒 久 的价 值系 统作 为 精 神 支 撑 ,繁 荣 只 是 暂 时 的 喧 嚣 ,前途 注定 一 片暗淡 。在这样 的社 会环 境 中 ,人 由于没 有精 神家 园 的抚 慰 和 栖 息 ,幸福 和快 乐 也 是 浅薄 、短暂 的 ,最 后 会 陷入 精 神 的寂灭 或 疯 狂 , 导致 严重 社会 危机 。因此 ,当代 中华 民族 精 神 家 园 的建构 迫切 需要 克服 与扬 弃精 神生 活 的物化状 态 。儒家 的“仁 者无 忧 ”、“安 仁之 道 ”诸 多精 神元 素 无 疑是克 服 消 费异 化 、社会 严 重 物 化 的一 剂解 毒 良药 ,在 深刻 剖析 、合 理扬弃 的基 础上 ,倡 导 、宣 扬 这 些超 越 性 精 神 ,借鉴 儒 家 养 心 、修 身 之道 ,可 以引导 人 们 体 悟 和 领 略 超 乎 感 官 享 受 的 精 神 愉 悦 ;可 以完善 人格 、平 衡心 态 ;可 以追 求 与天地 、国 家 共和谐 的人 间正 道 ;可 以促 进 亿 万 炎 黄子 孙 共 同尊崇 的精 神家 园建设 。 当我们 探讨 当代 中 国人 精 神 困境 及 民族精 神 家 园建设 时 ,不能 不 回眸传 统文 化 的精 神 和智 慧 , 并 从 中获 取某 种有 益 的启示 。但 这并 非是 发思 古 之 幽情 ,而是 表达 、倾 诉 人们 心灵 深处 的 际遇与 渴 望 ,呼 唤 传 统 文 化 在 否 定 之 否 定 意 义 上 的复 归 。 在 这 里 ,重 温 马克 思 高 度 评 价古 希 腊 文 化 和 艺术 时所说 的一 段 话 也 许 并 非 多 余 :“一 个 成 人 不 能 再 变成 儿童 ,否 则就 变得 稚气 了 。但是 ,儿 童的天 真 不使 成人 感 到愉快 吗 ?他 自己不 该努 力在 一个 更 高 的阶梯 上把 儿童 的真 实再 现 出来 吗?在 每一 个 时代 ,它 固有 的性 格 不 是 以其 纯 真 性 又 活跃 在 儿 童 的天 性 中 吗 ?为 什 么 历 史 上 的人 类 童 年 时 代 ,在它 发展 得最 完美 的地 方 ,不该作 为永 不 复返 的 阶段 而显示 出永 久 的魅力 呢 ?” 参 考 文 献 : [1]冯 友兰.中 国哲 学 简史 [M].北 京 :新 世 界 出版 社 , 2004:37. [2]罗国杰.罗 国杰文集 (下卷 )[M].保定 :河北 大学出版 社 ,2000:194—195. [3]庞立 生,王艳华 .精神生活的物化 与精神家 园的当代建 构 [J].现代哲 学 ,2009(3). [4]周 和平.民族精神 是最核 心的软实力 [N].人 民 日报 , 2008—12 —19. [5]平 飞.儒 家 和 谐 文化 八 大 理念 [J].天府 新 论 ,2008 (3). [6]徐宗 良.幸福 问题 的伦 理思 考 [J].道德 与文 明,2008 (4). [7](德 )马克 思 ,恩 格斯 .马 克 思恩 格 斯选 集 (第 2卷 ) [M].北京 :人 民出版社 ,1995:29. (责任 编辑 :杜 红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