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哲学与人生》课程拓展资料: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文件大小:252.1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30卷第1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月 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 王森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有关《老子》人生哲学的论述很多,而我们则从《老子》中的“水”所反映的“不争”思想的角度去审视其人生 哲学。要理解这种哲学需要用“不争”的心灵和态度,把“不争”作为处世为人的准则,并将之升华到对人生存状态 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先秦哲学;《老子》;人生哲学 作者简介:王森(1985-),男,安徽涡阳人,安徽师范大学08级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165(2010)01-0019-03收稿日期:2009-08-20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把善也。”此言极是!而且我们发现“若水”之后便 “道”作为其哲学的最高实体,深入阐述了自然万物是“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利,是不 产生、运行和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发现“水”竟是争;水“处众人之所恶"而毫无怨言,无欲无求,亦是 最接近于“道”,最能体现“道”之内核的自然实体。不争。世人往往认为“不争”者必无能无胆识,其实 他将具备天性、道性的“水”与万物之灵的人及其生不然。“不争”是一种胸怀,一种坦然处世,深悟生命 命存在相结合,阐述了“不争”的人生哲学,意味悠的品质,也是一种能够看清世态炎凉,洞悉社会人 长而深远 生的大智慧、大品格。所以《老子》才说:“夫惟不 上善无私——不争之争 争,故无尤。”宋代范应元注:“水之为物……天定而 靡不通,故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乃善利也。……上 (一)水之上善 善之人,则微妙玄通,常善利於人物而不争,故善亦 水,在中国哲学中,始终是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如水;众人好高而恶下,水独处下,上善之人常谦下 号。无论作为五行之一的水或佛家眼中的水还是也。由此之德,故近于道。”3河上公曰:“水者,自 儒家眼中的水都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这种然而始成形,故其理同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 德行使它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自视水亦然。然而既已成于形,则於道有间矣。故曰 高大,反而能自居处下,包容万象。道家对此做了·几於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也,故也‘上 更为具体的阐发。《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善’。"(2而人正是因为能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才会 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自然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才能做一个清醒 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自知的人,才会知道何处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何时 不争,故无尤。”(八章)水滋润万物,不但不与万物是事物发展的偶然,如此的话人生才会更自我、更 相争,而且“处众人之所恶”,愿意去一般的人所厌自然、更自在。所以才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恶的地方,以最谦卑的方式观察这个世界,认识事之争”(六十六章)的美妙结果。《文子·道原篇》说 物最本真的状态,所以,水的品性最接近“道”的要“故圣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 求,“故几于道” 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是以上而民不重,居前 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者的品格,也就是说水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 的品格犹如“上善”者的品格,上善之人的品格也好 似水的品格。河上公注曰:“上善之人,如水之性。”11 ①文中所引《老子》原文皆出自陈鼓应注译,修订版,老子今 元代吴澄说:“上善,谓第一等至极之善,有道者之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版,并只注明章节

第 3O卷 第 1期 2010年 1月 大庆 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QING NORMALUNIVERSITY Vol|3O No.1 January,2010 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 王 森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 :有关《老子》人生哲学的论述很多,而我们则从《老子》中的“水”所反映的“不争”思想的角度去审视其人生 哲学。要理解这种哲学需要用“不争”的心灵和态度,把“不争”作为处世为人的准则,并将之升华到对人生存状态 的终极关怀。 关键 词 :先秦哲学;《老子》;人生哲学 作者简介 :王森(1985一),男,安徽涡阳人,安徽师范大学08级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B2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006—2165(2010)01—0019—03 收稿 日期 :2009—08—20 老 子 是 中 国 古 代 最 伟 大 的 哲 学 家 之 一 。 他 把 “道 ”作 为 其 哲 学 的 最 高 实 体 ,深 入 阐 述 了 自然 万 物 产 生 、运 行 和 发 展 的 根 本 规 律 。 同 时 发 现 “水 ”竟 是 最 接 近 于 “道 ”,最 能 体 现 “道 ”之 内 核 的 自然 实 体 。 他 将 具 备 天 性 、道 性 的 “水 ”与 万 物 之 灵 的 人 及 其 生 命 存 在 相 结合 ,阐述 了 “不争 ”的人 生 哲 学 ,意 味 悠 长 而 深 远 。 一 、 上善 无私— — 不争 之争 (一 )水 之 上 善 水 ,在 中国哲 学 中 ,始终 是 一 种特 殊 的象 征符 号 。 无 论 作 为 五 行 之 一 的 7k:-2/~家 眼 中 的 水 还 是 儒 家 眼 中 的水都 具 有 滋 养万 物 生 命 的德 行 。这 种 德行 使 它 永远 不 占据 高 位 ,更 不 会 把 持 要 津 、自视 高 大 ,反 而 能 自居 处 下 ,包 容 万 象 。 道 家 对 此 做 了 更 为 具 体 的 阐 发 。《老 子 》说 :“上 善 若 水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故 几 于 道 。 居 善 地 ,心 善 渊 ,与 善4_-,言善 信 ,政善 治 ,事 善 能 ,动 善 时 ,夫惟 不争 ,故无 尤 。”①(八章 )水 滋润 万物 ,不 但不 与万 物 相争 ,而 且 “处 众 人之 所恶 ”,愿 意去 一 般 的人所 厌 恶 的地 方 ,以最 谦 卑 的 方式 观察 这个 世 界 ,认 识 事 物 最 本 真 的 状 态 ,所 以 ,水 的 品 性 最 接 近 “道 ”的要 求 ,“故 几 于 道 ”。 老子 用水来 比喻 “上善 ”者 的 品格 ,也就 是说 水 的 品格 犹 如 “上 善 ”者 的 品 格 ,上 善 之 人 的 品 格 也 好 似水的 品格 。河上公 注 日:“上善之人 ,如水之 I生。”… 元 代 吴 澄 说 :“上 善 ,谓 第一 等 至极 之 善 ,有 道 者 之 善 也 。”_2此 言 极 是 ! 而 且 我 们 发 现 “若 水 ”之 后 便 是 “不 争 ”。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功 ,不 争 利 ,是 不 争 ;水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而 毫 无 怨 言 ,无 欲 无 求 ,亦 是 不 争 。 世 人 往 往 认 为 “不 争 ”者 必 无 能 无 胆 识 ,其 实 不 然 。“不 争 ”是 一 种 胸 怀 ,一 种 坦 然 处 世 ,深 悟 生 命 的 品 质 ,也 是 一 种 能 够 看 清 世 态 炎 凉 ,洞 悉 社 会 人 生 的大 智 慧 、大 品格 。所 以《老 子 》才 说 :“夫 惟不 争 ,故 无 尤 。”宋 代 范 应 元 注 :“水 之 为 物 … … 天 定 而 靡 不 通 ,故 润 万 物 者 莫 润 乎 水 ,乃 善 利 也 。 … … 上 善 之 人 ,则 微 妙 玄 通 ,常 善 利 於 人 物 而 不 争 ,故 善 亦 如 水 ;众 人 好 高 而 恶 下 ,水 独 处 下 ,上 善 之 人 常 谦 下 也 。 由 此 之 德 ,故 近 于 道 。””河 上 公 日 :“水 者 ,自 然 而 始 成 形 ,故 其 理 同 道 ,无 所 不 在 ,无 所 不 利 ,而 水 亦 然 。 然 而 既 已 成 于 形 ,则 於 道 有 间 矣 。 故 日 ‘几 於 道 ’。然 而 可 名 之 善 ,未 有 若 此 者 也 ,故 也 ‘上 善 ’。” 而 人 正 是 因 为 能 像 水 那 样 与 物 无 争 ,才 会 自然 地 去 表 达 自己 的想 法 和 态 度 ,才 能 做 一 个 清 醒 自知 的人 ,才 会 知 道 何 处 是 事 物 发 展 的 必 然 ,何 时 是 事 物 发 展 的偶 然 ,如 此 的话 人 生 才 会更 自我 、更 自然 、更 自在 。所 以才 有 “夫 惟不 争 ,故天 下莫 能与 之争 ”(六 十 六 章 )的美 妙 结果 。《文 子 ·道 原篇 》说 : “故 圣人 不 以事 滑 天 ,不 以欲 乱情 ,不 谋 而 当 ,不 言 而 信 ,不 虑 而 得 ,不 为 而 成 ,是 以 上 而 民不 重 ,居 前 而 人 不 害 ,天 下 归 之 ,奸 邪畏 之 ;以其 无 争 于 万 物 ① 文中所引《老子》原文皆出自陈鼓应注译 ,修订版 ,老子今 注今译 ,商 务印书馆 2003版 ,并 只注明章节 。 l9

也。故莫敢与之争。”“此言是也 其若海”(二十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二)水之七善 大者宜为下”(六十一章)。宋代范应元注:惟谦而 老子又具体说了水的七种善。即“居善地,心居下,可以得众。”1这是一种静心容纳的气度与胸 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八怀。老子相信如水般谦下深静,遇事顺其自然,不 章)。这里的意思是说做人要像水般善于卑下处争名夺利,不妄自尊大,不自以为是,就会得到更好 低;心境要像水般沉静宽容;心性应如水般仁爱友的回馈。 好;说话要如潮水般准确信用;行政要如水般不偏 (二)人之不争之德 不倚;行事应如水般圆融通透;行动要像水般应时 般人都会力争上游,不甘人后,这一点无可 而动。从中我们看到了水之善利万物的品质与水厚非。可老子却要人用不争之德的心态作为实现 之宽广胸怀。它不择地而居,不择物而润,虚怀若人生目标的方式,通过处下不争达到居上之目的。 谷,无声施恩于天地万物。这是“道”之所必备品这看似消极,其实是更高层次的积极。“善为士者, 质,也是水之“不争”之性所必备品质。苏辙说:“有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 善而不兔於人非者,以其争也,水唯不争,故兼七善之下。是谓不争之德……”(六十八章)“……圣人 而无尤。”5此皆至言也。 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按照这种“不争 水性七善,升则为云霞暮霭,降则为雨雪甘露,德,就是让人不用生硬的手段去处世,不逞一时之 泽及万物,无所不利,自然而不争。在虚者为容,有勇,而用不争之德行去实践。使之自然地向合情理 容则为大;大乃无穷;无穷则不尽,不尽则能不争;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实现之。即“天之道,不争而善 知道万物的无穷尽与自己的渺小,便不会妄自尊胜。”(七十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元代 大,妄做妄为。明白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清楚事吴澄曰:“利者,害之对;为者,争之端。以不利利 物的逻辑走向,便能够顺着自然的脚步向前迈进,之,是以不害;以不为为之,是以不争。不争者,无 而不强为,不争执。它包含着微妙的晢学思辨。 我也。无我者,以其为而无为也。”不争即无我 谦下静深——不争之德 我不争,天下就不能与我争。深层的意义则是通过 “不争”去自然而然地做,不用流血牺牲,不用短兵 老子晚年虽然退隐,但作为圣人,他对现实生相见,在包容宽广的环境中去实现努力。那你活的 活的关注与关怀却从未隐退,而且一字一句无不彰就会更坦荡更自我,又何必去强求呢? 显着赋予生活的明澈智慧。 我们通过了解水的谦下静深来诠释“不争”之 (一)水之谦下静深 德,是为了让人们懂得处世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要懂得安静平和的力量,在“不争”之德之下,使 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为上民,必以言“争”变得更道德、更谦和与更有气度,避免无谓的 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蛮干和冲突 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宋代范应元注曰:“江海 所以能为众水以归者,以其善下之,而居不争之地, 三、柔弱胜刚——不争之功 譬天下之归王者,以其谦下而不争也。”《说文》 水是最平凡最普通的事物,却也是最接近和最 曰:“泉出通川为谷……;王,天下所归往也。因能体现天道,品质最高尚的事物。希腊哲学家泰勒 此,所谓“百谷王”是指江海的地位之高,然所处地斯就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来源。 势却低于百谷。换句话讲,就因其谦下不争的品质 (一)水之柔中带刚 才成就了它百谷王的地位。《淮南子·说山训》说 水无穷无尽,永不消失,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 江河所以能长百谷者,能下之也。夫惟能下之,是水。李先耕说:“老子及道家与古之晢人均喜水喻, 以能上之。”江海是另一种水,是水之精魂的大聚犹后人以气喻。盖皆流体,无色透明似虚无,无定 合。江海从未自夸其大、其深,但它本身就说明着形而善化。且水为生命之摇篮。原始人居处必近 其广、其深。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水。”黄河之水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文明 四章),“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河之水铸造了古印度恒久的灿烂文化,而尼罗河之 章),它是在自然自觉中完成的,是在谦下之德中孕水也成全了古埃及的辉煌与永恒。由此看来,水不 育的,也是在平静深邃中生长的 仅是生命之源,也是精神之源,文明之源;水养育的 因此说老子的谦下静深并非让人不思进取,消不仅是人类的生命,也滋润了人类的精神和灵魂 极退后,是以退为进,以反为正的超常规的思维策格与理想。 略,是一种别样的处世法则。 如此重要的水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事物。《老 水证明着大海的深静与宽广,大海也诠释着水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七十八章)一般人总认 的谦下和不争。“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澹兮为刚强是胜过柔弱的,而且所追求的也是刚强,舍

也 。故 莫敢 与之争 。”[4此言是 也 。 (二 )水之 七 善 老 子 又具 体说 了水 的七 种 善 。即 “居善 地 ,心 善 渊 ,与 善 4-,言 善 信 ,政 善 治 ,事 善 能 ,动 善 时 ”(八 章 )。 这 里 的 意 思 是 说 做 人 要 像 水 般 善 于 卑 下 处 低 ;心境 要像 水 般沉 静 宽 容 ;心 性应 如 水般 仁 爱友 好 ;说话 要 如潮 水般 准确 信用 ;行 政要 如水 般 不偏 不倚 ;行 事应 如 水般 圆融 通 透 ;行 动要像 水 般应 时 而 动 。 从 中 我 们 看 到 了 水 之 善 利 万 物 的 品 质 与 水 之 宽 广 胸 怀 。 它 不 择 地 而 居 ,不 择 物 而 润 ,虚 怀 若 谷 ,无 声 施 恩 于 天 地 万 物 。 这 是 “道 ”之 所 必 备 品 质 ,也 是水之 “不 争 ”之性 所必 备 品质 。苏辙说 :“有 善 而 不 免 於 人 非 者 ,以其 争 也 ,水 唯 不 争 ,故 兼 七 善 而 无 尤 。”【5此 皆 至 言 也 。 水 性七善 ,升则 为云 霞 暮霭 ,降则 为雨雪 甘露 , 泽 及 万 物 ,无 所 不 利 ,自然 而 不 争 。 在 虚 者 为 容 ,有 容 则 为 大 ;大 乃 无 穷 ;无 穷 则 不 尽 ,不 尽 则 能 不 争 ; 知 道 万 物 的 无 穷 尽 与 自 己 的 渺 小 ,便 不 会 妄 自尊 大 ,妄 做 妄 为 。 明 白 事 物 发 展 的 自然 规 律 ,清 楚 事 物 的 逻 辑 走 向 ,便 能 够 顺 着 自然 的 脚 步 向 前 迈 进 , 而 不 强 为 ,不 争 执 。它 包 含 着 微 妙 的哲 学 思 辨 。 二 、谦 下静 深— — 不争 之德 老 子 晚 年 虽 然 退 隐 ,但 作 为 圣 人 ,他 对 现 实 生 活的关 注与关 怀却从 未 隐退 ,而且 一字一 句无 不彰 显 着 赋 予 生 活 的 明 澈 智 慧 。 (一 )水 之 谦 下 静 深 《老子 》说 :“江海 之所 以能 为百 谷王者 ,以其 善 下 之 ,故 能 为 百 谷 王 。是 以 圣 人 欲 为 上 民 ,必 以 言 下 之 ;欲 先 民 ,必 以身 后 之 。 … … 以 其 不 争 ,故 天 下 莫 能与 之争 。”(六 十 六 章 )宋 代 范 应元 注 日 :“江 海 所 以 能 为 众 水 以 归 者 ,以其 善 下 之 ,而 居 不 争 之 地 , 譬 天 下 之 归 王 者 ,以 其 谦 下 而 不 争 也 。”【3《说 文 》 日 :“泉 出 通 川 为 谷 … … ;王 ,天 下 所 归 往 也 。” 因 此 ,所 谓 “百 谷 王 ”是 指 江 海 的 地 位 之 高 ,然 所 处 地 势却低 于百谷 。换 句话 讲 ,就 因其 谦 下不争 的 品质 才 成 就 了 它 百 谷 王 的 地 位 。《淮 南 子 ·说 山 训 》说 : “江 河 所 以能 长 百 谷 者 ,能 下 之 也 。 夫 惟 能 下 之 ,是 以 能 上 之 。” 江 海 是 另 一 种 水 ,是 水 之 精 魂 的 大 聚 合 。 江 海 从 未 自夸 其 大 、其 深 ,但 它 本 身 就 说 明 着 其 广 、其 深 。“以其终 不 自为大 ,故 能成其 大 ”(三十 四 章 ),“是 以 圣 人 终 不 为 大 ,故 能 成 其 大 ”(六 十 三 章 ),它 是 在 自然 自觉 中 完 成 的 ,是 在 谦 下 之 德 中孕 育 的 ,也 是 在 平 静 深 邃 中生 长 的 。 因此 说老 子 的谦 下 静深并 非 让人不 思进取 ,消 极 退后 ,是 以退 为进 ,以反 为 正 的超 常 规 的思维 策 略 ,是 一 种 别 样 的 处 世 法 则 。 水 证 明 着 大 海 的 深 静 与 宽 广 ,大 海 也 诠 释 着 水 的 谦 下 和 不 争 。“渊 兮 ,似 万 物 之 宗 ”(四 章 ),“澹 兮 20 其 若 海 ”(二 十 章 ),“牝 常 以 静 胜 牡 ,以 静 为 下 … … 大 者 宜 为 下 ”(六 十 一 章 )。 宋 代 范 应 元 注 :“惟 谦 而 居 下 ,可 以得众 。”[3这是一 种静 心容 纳 的气度 与胸 怀 。 老 子 相 信 如 水 般 谦 下 深 静 ,遇 事 顺 其 自然 ,不 争名夺 利 ,不 妄 自尊 大 ,不 自以为是 ,就会得 到更好 的 回馈 。 (二 )人 之 不 争 之 德 一 般人 都 会力 争 上游 ,不 甘人 后 ,这一 点无 可 厚 非 。 可 老 子 却 要 人 用 不 争 之 德 的 心 态 作 为 实 现 人 生 目标 的 方 式 ,通 过 处 下 不 争 达 到 居 上 之 目的 。 这 看 似消 极 ,其 实是 更高 层 次 的积极 。“善 为士 者 , 不 武 ;善 战 者 ,不 怒 ;善 胜 敌 者 ,不 与 ;善 用 人 者 ,为 之 下 。是 谓 不 争 之 德 … … ” (六 十八 章 )“… … 圣 人 之 道 ,为 而 不 争 。”(八 十 一 章 )按 照 这 种 “不 争 ”之 德 ,就 是 让 人 不 用 生 硬 的 手 段 去 处 世 ,不 逞 一 时 之 勇 ,而 用 不 争 之 德 行 去 实 践 。 使 之 自然 地 向合 情 理 的 方 向 发 展 并 最 终 实 现 之 。 即 “天 之 道 ,不 争 而 善 胜 。”(七 十 三 章 ) “为 无 为 ,则 无 不 治 。”(三 章 )元 代 吴 澄 日 :“利 者 ,害之 对 ;为者 ,争 之 端 。 以不 利 利 之 ,是 以不 害 ;以不 为为之 ,是 以不 争 。不争 者 ,无 我 也 。 无 我 者 ,以 其 为 而 无 为 也 。” 不 争 即无 我 , 我 不 争 ,天 下 就 不 能 与 我 争 。 深 层 的 意 义 则 是 通 过 “不 争 ”去 自然 而 然 地 做 ,不 用 流 血 牺 牲 ,不 用 短 兵 相 见 ,在 包 容 宽 广 的环 境 中去 实 现 努 力 。 那 你 活 的 就 会 更 坦 荡 更 自我 ,又 何 必 去 强 求 呢 ? 我 们 通 过 了 解 水 的 谦 下 静 深 来 诠 释 “不 争 ”之 德 ,是 为 了让人 们 懂得 处世 要 有谦 虚 谨慎 的态 度 , 要 懂 得 安 静 平 和 的 力 量 ,在 “不 争 ”之 德 之 下 ,使 “争 ”变 得 更 道 德 、更 谦 和 与 更 有 气 度 ,避 免 无 谓 的 蛮 干 和 冲 突 。 三、柔弱胜刚——不争之功 水 是最平 凡最 普通 的事物 ,却也 是最 接近和 最 能体 现天道 ,品质 最高 尚的事 物 。希腊 哲 学家泰 勒 斯 就 认 为 水 是 世 界 万 物 的来 源 。 (一 )水 之 柔 中 带 刚 水 无 穷 无 尽 ,永 不 消 失 ,万 物 生 于 水 又 复 归 于 水 。李 先耕说 :“老 子及道 家与古 之哲 人均喜 水喻 , 犹 后 人 以气 喻 。盖 皆流 体 ,无色 透 明 似虚无 ,无定 形 而 善化 。且 水 为 生命 之摇 篮 。原 始 人居 处 必 近 水 。” 黄 河 之水成 就 了 中华 民族 的几 千 年文 明 ,恒 河 之水铸 造 了古 印度恒久 的灿烂 文化 ,而尼 罗河之 水 也 成 全 了古 埃 及 的 辉 煌 与 永 恒 。 由 此 看 来 ,水 不 仅 是生命 之 源 ,也 是精神 之源 ,文 明之 源 ;水 养育 的 不 仅 是人 类 的 生命 ,也 滋润 了人 类 的精 神 和灵 魂 、 人 格与理 想 。 如 此 重 要 的水 却 是 世 界 上 最 柔 弱 的 事 物 。《老 子 》说 :“天下 莫柔 弱于水 。”(七 十八章 )一般 人总认 为刚 强是 胜过 柔 弱 的 ,而且 所追 求 的也 是 刚强 ,舍

弃的是柔弱的心态。老子不这样认为,他说:“天下老子的独到之处。 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 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不敢为天 (七十八章)河上公注:“圆中则圆,方中则方,壅之下先”说的就是柔弱处下的不争之功,是取胜之道 则止,决之则行。水能怀山襄陵,磨铁消铜,莫能胜更是人生之道。 水而成功也。夫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山这里的 柔弱对人生的深刻意义,著名老学家詹剑峰阐 水是最柔弱的,无形无色,顺势而动,虚静而柔顺;释说:“因为柔弱是活泼,是生动,是流行,是灵活, 这里的水也是最坚强的,蚀铁穿石,排山倒海,无声是善变化……所以人们永远守着柔弱,就永远守着 无言,包容而坚韧。因此,最柔弱的水也是最坚强新生,亦即一生保存着朝气,蓬蓬勃勃,向前发展。” 的水!它代表着活力、新生、运动和生命。所以《老也就是说柔弱优于刚强且胜于刚强。它是让人用 子》又说:“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天下之至柔,谦和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学会灵活、圆融、耐 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宋代资政殿学士昌心和韧性。看似被动,实则是无形之主动,它包含 惠卿曰:“天下之物,为水为能。因物之曲直方圆而着功利的考虑和揣测,但这种考虑和揣测是不动声 从之,则是柔弱莫过于水者也。而流大物,转大石,色的,是谦和自然的。这是《老子》的聪明之处,也 穿陵谷,浮载大地,为水为能,则是攻坚强者无以先是一种老到的中国智慧。 之也。……夫水之为柔弱,而柔弱之胜刚强,天下莫 综上,老子之水是人格化的水,它有性格,有气 不知……而莫行也。水之柔弱,随遇而安,随形就度,有情感,有力量,有神韵,有魅力,宛如一个现实 形,可隐可显,可虚可实,可聚可散,可动可静,可升理想中的圣人,温和又值得尊敬,用绵绵不尽的智 可降,可曲可直,可容亦可载。但水之柔弱蕴藏着的慧推动着世事苍生的流转;水,孕育了老子“不争 却是巨大无穷的力量。大地是如此的博大而厚重,的独特人生态度和行为思考,在“不争”之中充溢着 水是如此的柔弱而细小,然而支撑着这个巨大的生宇宙生命之道,缥缈而有灵气,虚无却能流转;在 命空间的恰恰就是在其最深处的至柔至弱的水 “不争”之中,展示了他饱满情愫中的无穷魅力,给 李先耕说:“水没有固定的形体,………在哪儿都世人的心、情、理找到了一个在受到创伤之后的最 能发挥作用,变易坚强者的形质。……即以兵家而大关怀与最好归宿;使人总能在面临无路可走时发 言,孙子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以火佐攻者现一条在黑暗中找回感觉的路,并使那些悲怆的心 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火可以夺'。这里水灵,带泪的伤痕都能重新拾起勇气,无畏向前。 与强的联系,显然同于老子。”因此我们说,水具 有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之改变的最柔弱也是最坚强 [参考文献] 的心,也具有坚持始终、勇往直前的无穷力量 (二)水之柔弱胜刚 [1]河上公老子河上公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 柔弱有柔劲,有韧性,有弹力,温和而灵活。柔 版社,2002:12 而常谦卑虚静,静而常自然,自然而常不争,不争而[2]道德真经注卷[M]吴澄,注北京:中华书局 刚也。柔弱者往往被忽略,所以柔弱者又往往有 1991:8 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而不用担心外界的争执与斗[3]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直解[M]再造善本范应 争会使其受到伤害。因为其怀描着的是一颗水 元,集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1 般的不争之心,做其所当做的,得其所当得的顺其[4]文子译注[M]李德山,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 自然,不强求,不强为,那么这种“柔弱”就能达到情 民出版社,2003 理之中也是意料之中的美好效果。《老子》说:“守柔[5]老子解[M]苏辙,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曰强。”(五十二章)宋·范应元注曰:“柔谓道也,道[6]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杭州:浙江古 乃一之母。弱而难守,守之必坚。志能守道,则真 籍出版社,1998 所谓强矣。”在他看来,把自己最柔弱最薄弱的环[7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节守护住,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并能自我完善,就[8]李先耕老子今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自然能成就自己,变得无坚不摧。那我们所做的就 社,2002 是恰恰如此而且事实也应该如此的事情了, [9]吕惠卿道德真经传[M].善本明正统10年 《淮南子》:“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 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俗话说的“四10]刘安淮南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6 两拨千斤”和“以柔克刚”便是这个道理。通常人们[11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武汉:湖 只知道也只愿意接受刚强不接受柔弱,老子却用水 北人民出版社,1982:350 的特性揭示了被人们忽略的一面。这不能不说是 [责任编辑:李伟

弃 的 是 柔 弱 的 心 态 。 老 子 不 这 样 认 为 ,他 说 :“天 下 莫 柔 弱 于 水 ,而 攻 坚 强 者 莫 之 能 胜 ,以 其 无 以 易 之 。弱 之 胜 强 ,柔 之 胜 刚 ,天 下 莫 不 知 ,莫 能 行 。” (七 十 八 章 )河 上公 注 :“圆 中则 圆 ,方 中则 方 ,壅 之 则止 ,决 之则 行 。水 能怀 山襄 陵 ,磨 铁 消铜 ,莫 能胜 水 而 成 功 "dz。 夫 攻 坚 强 者 元 以 易 于 水 。”…这 里 的 水 是 最 柔 弱 的 ,无 形 无 色 ,顺 势 而 动 ,虚 静 而 柔 顺 ; 这 里 的水 也 是 最 坚 强 的 ,蚀 铁 穿 石 ,排 山 倒 海 ,无 声 无 言 ,包 容 而 坚 韧 。 因 此 ,最 柔 弱 的 水 也 是 最 坚 强 的水 !它代 表着 活力 、新 生 、运动 和生 命 。所 以《老 子 》又说 :“柔弱 胜 刚强 ”(三 十六 章 )“天下 之 至柔 , 驰 骋 天 下 之 至 坚 。”(四 十 三 章 )宋 代 资 政 殿 学 士 吕 惠 卿 日 :“天 下 之 物 ,为 水 为 能 。 因 物 之 曲 直 方 圆 而 从 之 ,则 是 柔弱 莫过 于水 者也 。而流 大物 ,转大 石 , 穿 陵 谷 ,浮 载 大 地 ,为 水 为 能 ,则 是 攻 坚 强 者 无 以先 之 也 。 … … 夫 水 之 为 柔 弱 ,而 柔 弱 之 胜 刚 强 ,天 下 莫 不 知 … … 而 莫 行 也 。” 水 之 柔 弱 ,随 遇 而 安 ,随 形 就 形 ,可 隐 可 显 ,可 虚 可 实 ,可 聚 可 散 ,可 动 可 静 ,可 升 可 降 ,可 曲可直 ,可 容亦可 载 。但水 之柔弱 蕴藏着 的 却 是 巨 大 无 穷 的 力 量 。 大 地 是 如 此 的 博 大 而 厚 重 , 水 是 如 此 的 柔 弱 而 细 小 ,然 而 支 撑 着 这 个 巨大 的 生 命 空 间 的恰 恰 就 是 在 其 最 深 处 的 至 柔 至 弱 的水 。 李 先 耕 说 :“水 没 有 固 定 的 形 4#-,… … 在 哪 儿 都 能 发 挥 作 用 ,变 易 坚 强 者 的 形 质 。 … … 即 以 兵 家 而 言 ,孙 子 说 ‘激 水 之 疾 。至 于 漂 石 ’… … ‘以 火佐 攻 者 明 。以 水 佐 攻 者 强 。 水 可 以 绝 ,火 可 以 夺 ’。 这 里 水 与 强 的 联 系 ,显 然 同 于 老 子 。”_8因 此 我 们 说 ,水 具 有 任 何 东 西 都 不 能 使 之 改 变 的 最 柔 弱 也 是 最 坚 强 的 心 ,"dz具 有 坚 持 始 终 、勇 往 直 前 的 无 穷 力 量 。 (二 )水 之 柔 弱 胜 刚 柔 弱 有 柔 劲 ,有 韧 性 ,有 弹 力 ,温 和 而 灵 活 。柔 而 常 谦 卑 虚 静 ,静 而 常 自然 ,自然 而 常 不 争 ,不 争 而 胜 刚 也 。 柔 弱 者 往 往 被 忽 略 ,所 以柔 弱 者 又 往 往 有 足 够 的 自我 发 展 空 间 而 不 用 担 心 外 界 的 争 执 与 斗 争 会 使 其 受 到 伤 害 。 因 为 其 怀 揣 着 的 是 一 颗 水 一 般 的不争 之 t2,,做 其所 当做 的 ,得其 所 当得 的 ,顺 其 自然 ,不 强 求 ,不 强 为 ,那 么 这 种 “柔 弱 ”就 能 达 到 情 理 之 中也 是 意料 之 中的美 好效 果 。《老子 》说 :“守 柔 日 强 。”(五 十 二 章 )宋 ·范 应 元 注 日 :“柔 谓 道 也 ,道 乃 一 之 母 。 弱 而 难 守 ,守 之 必 坚 。 志 能 守 道 ,则 真 所 谓 强矣 。” 在 他 看来 ,把 自己最柔 弱 最薄 弱 的环 节 守 护 住 ,敢 于 承 认 自身 的 不 足 并 能 自 我 完 善 ,就 自然 能成就 自己 ,变 得无 坚不 摧 。那 我们 所做 的就 是 恰 恰 如 此 而 且 事 实 也 应 该 如 此 的 事 情 了 。 《淮南 子 》:“欲 刚者 必 以柔守 之 。欲 强者 必 以 弱保 之 ,积 于柔则 刚 ,积 于弱则 强 。”[1们俗话 说 的“四 两 拨千斤 ”和 “以柔克 刚 ”便是 这个 道理 。通常 人们 只 知道 也 只愿意 接受 刚 强不 接受 柔弱 ,老 子却 用水 的 特 性 揭 示 了 被 人 们 忽 略 的 一 面 。 这 不 能 不 说 是 老 子 的 独 到 之 处 。 《老 子 》说 :“我有 三 宝 ,持 而 保 之 。一 日慈 ,二 日俭 ,三 日不 敢 为天 下 先 。”(六 十七 章 )“不 敢 为 天 下 先 ”说 的 就 是 柔 弱 处 下 的 不 争 之 功 ,是 取 胜 之 道 , 更 是 人 生 之 道 。 柔 弱对 人 生 的深刻 意义 ,著名 老学 家詹 剑峰 阐 释 说 :“因 为 柔 弱 是 活 泼 ,是 生 动 ,是 流 行 ,是 灵 活 , 是善 变化 … …所 以人们 永远 守着柔 弱 ,就 永远 守 着 新 生 ,亦 即一 生保 存 着朝 气 ,蓬 蓬 勃 勃 ,向前 发 展 。”【】l】 也 就 是 说 柔 弱 优 于 刚 强 且 胜 于 刚 强 。 它 是 让 人 用 谦 和 的 方 式 去 实 现 自己 的 目标 ,学 会 灵 活 、圆 融 、耐 心 和 韧 性 。 看 似 被 动 ,实 则 是 无 形 之 主 动 ,它 包 含 着 功 利 的 考 虑 和 揣 测 ,但 这 种 考 虑 和 揣 测 是 不 动 声 色 的 ,是谦 和 自然 的 。这 是 《老子 》的 聪 明之 处 ,也 是 一 种 老 到 的 中 国 智 慧 。 综 上 ,老 子 之 水 是 人 格 化 的水 ,它 有 性 格 ,有 气 度 ,有 情 感 ,有 力 量 ,有 神 韵 ,有 魅 力 ,宛 如 一 个 现 实 理 想 中 的 圣 人 ,温 和 又 值 得 尊 敬 ,用 绵 绵 不 尽 的 智 慧 推 动 着 世 事 苍 生 的 流 转 ;水 ,孕 育 了 老 子 “不 争 ” 的 独 特 人 生 态 度 和 行 为 思 考 ,在 “不 争 ”之 中 充 溢 着 宇 宙 生 命 之 道 ,缥 缈 而有 灵 气 ,虚无 却 能 流 转 ;在 “不 争 ”之 中 ,展 示 了他 饱 满 情 愫 中 的 无 穷 魅 力 ,给 世 人 的 心 、情 、理 找 到 了 一 个 在 受 到 创 伤 之 后 的 最 大 关 怀 与 最 好 归 宿 ;使 人 总 能 在 面 临 无 路 可 走 时 发 现 一 条 在 黑 暗 中 找 回感 觉 的 路 ,并 使 那 些 悲 怆 的 心 灵 ,带 泪 的 伤 痕 都 能 重 新 拾 起 勇 气 ,无 畏 向 前 。 [参 考 文 献 ] [1]河 上公 .老子 河上 公 章句 [M].上 海 :上海 古籍 出 版 社 ,2002:12. [2]道 德 真 经 注 卷 [M].吴 澄 ,注 .北 京 :中华 书 局 , 1991:8. [3]老子 道 德 经 古 本 集 注 直 解 [M].再 造 善 本 .范 应 元 ,集 注 .北 京 :北 京 图 书 馆 出 版 社 ,2003.11. [4]文子 译 注 [M].李德 山 ,译 注 .哈 尔滨 :黑龙 江 人 民 出 版 社 ,2003. [5]老 子解 [M].苏辙 ,注 .北京 :中华 书局 ,1985. [6]许 慎 .说 文解 字 注 [M].段 玉 裁 ,注 .杭 州 :浙 江古 籍 出版 社 ,1998. [7]淮 南子 [M].上海 :上 海古籍 出版社 ,1989. [8]李先 耕 .老 子今 析 [M].北 京 :中国社 会科 学 出版 社 ,2002. [9]吕 惠 卿 .道 德 真 经 传 [M].善 本 .明 正 统 10年 (1445). [1O]刘 安 .淮 南子 [M].上海 :商务 印 书馆 ,1926:6. [11]詹 剑 峰 .老 子其 人 其 书及 其 道 论 [M].武 汉 :湖 北 人 民 出 版 社 ,1982:350. [责 任 编 辑 :李 伟 ] 21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