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卷第2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40 No. 2 200年3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Mar.2009 陶湖明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哲学 赵沛霖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天津300191) 摘要: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和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追求是陶渊明热心于人生哲学探索的根本原因。他 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是否取得功名成就,而在于顺应自然,复归本性,在与自然的融合中获得形而上的 慰藉,达到精神的自由。而退隐与躬耕的结合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理想生活方式。揭示陶渊明的人生哲学,把握 其具体内涵和本质特征,并由此出发认识其为人和作品,将有助于陶渊明研究的深化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创作;人生哲学;生活方式;人生意义;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09) 就诗歌创作与哲学思想关系之密切和深刻而言,在中国的原因之外,就其个人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古代诗人中大概要属陶渊明为最,有的学者因此称陶渊明为 是陶渊明充满了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人的生命有 “大思想家”,应当说,并不为夸张。通观陶诗,可以知道,陶限,有生即有死,是每一个人都必然面对的现实,因此这种焦 渊明所关注的主要不是社会问题,而是心灵的自由问题,所虑是普遍和永恒的,只是焦虑的强烈程度有所差别而已。人 他的诗歌所涉及的哲学探索也不是在客观的宇宙本体方越想完善自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实现自我,就越会感到时 面,而集中在人的内心世界方面,即关于人生意义、生命价值光易逝,人生短暂,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也就越加强烈。陶 和理想生活方式等方面。这说明,陶渊明所探索的不是哲学渊明就是如此。《还旧居》云:“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 的宇宙论,而是哲学的人生论(4-7页),是回答如何做人,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21(80-81页)《已酉岁九月九日 什么是理想生活方式以及如何体现生命价值的人生哲学 云:“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 与古代一般的哲学家、思想家不同,陶渊明探索人生哲焦。”2(83页)这种焦虑,在陶渊明各个时期的创作中,从欲 学不只是停留在认识上,更体现在他的生活实践上。由于这有所作为的年轻时代,到退隐田园,躬耕自食,直到老年生命 特点,为我们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认识陶渊明的经历和诗歌将尽,一直不绝如缕可以说贯穿了陶渊明的一生。这与他 创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一般认为,陶渊明的退隐,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有直接关系(详后)。正是对生命有 是由于厌恶官场的黑暗、腐败,这样认识当然不错,但从本质限性的焦虑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转化成对于生命的珍惜和 上看,不如说是他在实践自己的人生哲学,是他的人生哲学思完善生命的内在欲求,促使他对于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如 想所决定的人生追求。再如,关于陶渊明的诗歌,无论是反映何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也就是如何生活才有意义以最大限 田园生活的田园诗,还是抒写随遇感触的《杂诗》、《饮酒》以及度地体现生命价值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大量的赠答诗,表明看来各不相干,实际上都或显或隐地体现 陶渊明热心于人生哲学探索的另一个原因,与他特别重 着他的人生哲学,彼此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很多作品都视从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的角度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生活经 可以放在他的人生哲学的框架内加以把握。这说明,揭示陶历人生道路有直接关系。他的很多作品不但真实地记录了 渊明的人生哲学,把握其具体内涵和本质特征,并由此出发认他对人生道路的艰苦探索过程而且总结了很多有益的认识 识其为人和作品,将有助于陶渊明研究的深化。 和教训。这些作品构成了陶诗中颇具特色的反思人生道路 对人生道路的不断总结和反思 的主题。《饮酒》之十六云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自 陶渊明热心于人生哲学的探索,除了时代的和社会风气 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 (1938-),男,天津人,研究员,从事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与文化研究
第 40卷第 2期 2009年 3月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 学版 ) JOURNALOFNANCHANG UNIVERSrrY Vo1.40 No.2 Mar.2009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哲学 赵 沛 霖 (天津社 会科 学院 文 学研 究所,天津 300191) 摘 要 i对 生命有 限性 的焦虑和对人生意义 、生命价 值 的追求是 陶渊 明热心 于人 生哲 学探 索的根本原 因。他 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是否取得功名成就,而在于顺应 自然,复归本性,在与 自然的融合 中获得形而上的 慰藉 ,达到精神的 自由。而退 隐与躬耕 的结合正是达 到这 一 目的的理想 生活方 式。揭示 陶渊明 的人 生哲 学,把握 其具体内涵和本质特征 ,并由此出发认识其为人和作品,将有助于陶渊明研究的深化。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创作;人生哲学;生活方式 ;人生意义;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06—0448(2009)02—0133—04 就诗歌创作与哲学思想关 系之 密切 和深 刻而 言 ,在 中国 古代诗人中大概要属陶渊明为最 ,有的学者因此称陶渊明为 “大思想家 ”,应 当说 ,并 不为夸 张。通 观陶诗 ,可 以知 道 ,陶 渊明所关注的主要不 是社 会 问题 ,而是心灵 的 自由问题 ,所 以 ,他 的诗 歌所 涉及 的哲学探 索也不是在 客观的宇宙本 体方 面 ,而集 中在人的 内心世 界方 面,即关 于人生 意义 、生命价值 和理想生活方式等方 面。这 说明 ,陶渊 明所 探索的不 是哲学 的宇宙论 ,而是哲学的人生论 (4—7页),是 回答 如何做人 , 什么是理想生活方式以及如何体现生命价值的人生哲学。 与古代一般的哲学 家 、思想 家不 同 ,陶渊 明探 索人 生哲 学不 只是停 留在认识 上 ,更体现在 他的生 活实践上 。由于这 一 特点 ,为我们从人生哲学 的角度认 识 陶渊 明的经历 和诗歌 创作 ,提供 了很 大的方 便。例如 ,一 般认 为 ,陶渊 明的退 隐 , 是 由于厌恶官场 的黑暗 、腐败 ,这样认识 当然不错 ,但从 本质 上看 ,不如说是他在实践 自己的人生哲学 ,是他的人生哲学思 想所决定 的人生追求。再如 ,关 于陶渊明的诗歌 ,无 论是反映 田园生活的田园诗 ,还是抒 写随遇感触的《杂诗》、《饮酒》以及 大量的赠答诗 ,表 明看来各不相 干 ,实际上都或显或 隐地 体现 着他的人生哲学 ,彼此之间具有 内在的联系 ,因此很 多作 品都 可以放在他 的人生 哲学 的框 架 内加 以把握 。这说 明 ,揭 示 陶 渊明的人生哲学,把握其具体内涵和本质特征,并由此出发认 识其为人和作品,将有助于陶渊明研究的深化。 一 对人生道路 的不 断总结和反 思 陶渊明热心于人生哲学的探索,除了时代的和社会风气 的原因之外,就其个人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 是 陶渊 明充 满 了对 生命 有 限性 的焦 虑 。人 的生命 有 限 ,有生 即有死 ,是每一个人都必然 面对 的现 实 ,因此 这种焦 虑是普遍和永恒 的,只是焦虑的强烈程 度有所差别 而 已。人 越想完善 自己生命 ,提升 生命 价值 ,实 现 自我 ,就越会感 到时 光易逝 ,人生短 暂 ,对生命 有 限性 的焦虑也 就越 加强 烈。陶 渊明就是如此。《还旧居》云:“流幻百年中,寒暑 日相推。常 恐 大化尽 ,气 力不 及 衰。” (80—81页)《己酉 岁九 月九 日》 云 :“万 化 相 寻 绎 ,人 生 岂不 劳?从 古 皆有 没 ,念 之 中 心 焦。”L2(83页)这 种焦虑 ,在 陶渊 明各个 时期 的创作 中 ,从 欲 有所作为 的年 轻时代 ,到退隐 田园 ,躬耕 自食 ,直 到老年生命 将尽 ,一直不绝 如缕 ,可 以说贯 穿 了陶渊 明的一 生。这 与 他 的人 生理 想和人生态度 有直接关 系 (详后 )。正是对 生命 有 限性的焦虑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转化成对于生命的珍惜和 完善生命的内在欲求,促使他对于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如 何达 到人生 的理想境界 ,也就是如何生 活才有意 义以最大 限 度地体现生命价值进行 了不 断的探索 。 陶渊 明热心 于人生哲学探索 的另一个 原因 ,与他特别重 视从人生理想 和人 生态 度 的角 度总 结和 反思 自己的生活经 历 、人生道路有直接关系 。他的很多作 品不但真 实地记录 了 他对人生道路的艰苦探索过程,而且总结了很多有益的认识 和教训。这些作品构 成 了陶诗 中颇具 特色 的反思 人生 道路 的主题。《饮酒》之十六云: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自 无成。竞抱 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 ,荒草 收稿 日期 :2008—12一l5 作者简 介 :赵 沛霖 (1938一),男,天津人 ,研 究员 ,从事 先秦 、汉魏六朝文学与文化研究
134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 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 隐:一般的退隐多是离群索居,躲到风景胜境,不但远离世事 以翳吾情。(2(96页) 也远离人群。陶渊明退隐,但还要躬耕,因而不是去深山老 本诗以简洁朴素的笔触概括了诗人的人生道路和心灵林,也不是去佳景仙境,而是去普普通通的田园,实际是迁居 历程:从少年时代怀有远大抱负到年将不惑的一事无成,最于村落,与普通的农民居住在一起。如果不是为了躬耕实践 后只能以固守“穷节”相自慰,充满了人生感慨以及不被人所他的人生哲学,退隐有的是好去处,何必要做这样的选择? 理解的孤独和苦闷。全诗内刚外柔,辞气平和而精神严峻 这一点,即躬耕是他理想生活方式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反映出对于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 分,还可以从他所景仰的隐士得到进一步的证明。从上古到 《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是一首“从结发时说起,结陶渊明时代,历史上已经出现了很多隐士,在这诸多的隐士 发如何,弱冠如何,始室如何,目前如何,颇有总结平生之意”中,陶渊明深深景仰,并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的却只有这样 的诗歌(114页),但这样一首回顾自己生活经历的作品,却几个人:长沮桀溺、荷篠翁、“商山四皓”以及一位“东方之 以“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如此玄远庄严的诗句开头,充土”等。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 分显示了诗人对于自己命运的迷茫和怀疑:自己从结发时起于下潠田舍获》、《拟古》之五、《赠羊长史》等诗篇可以明显 即思欲立善成名,努力有所作为,但却饱经贫困和坎坷。诗看出陶渊明对于他们的无限景仰和追慕。 人虽勉强宽慰自己,不能怨天,但回首屡遭优患的经历还是 这些隐士的共同特点恰恰在于不但隐居,而且躬耕自 深感凄然,只有“慷慨独悲歌”,一泄其怨愤不平之情而已。食。对于他们的隐士身份,没有什么疑问;关于长沮、桀溺和 又《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写道:“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荷篠翁的躬耕生活,《论语·微子》篇有明确记载,也没有什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21(82么疑问。“东方之士”也是躬耕自食,上面所引诗足以说明 页)诗人回顾自己40年的岁月,有着无愧于天地的坦然和执“辛勤无此比”的“辛勤”不正是指躬耕吗,还有什么比躬耕 著:世事变化不居,内心充满波澜,但灵府杂尘未染,纯洁一更“辛勤”的呢?陶渊明这句诗正是赞扬他不畏艰难困苦,坚 如从前,始终保持了贞刚的本性和坚持退隐躬耕的决心 持躬耕 此外,还有很多诗篇,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二 十分明显,陶渊明在诸多隐士中特别景仰和追慕长沮 《杂诗》、《饮酒》和《拟古》等,都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做了及时桀溺、荷礤翁和“商山四皓”等人,是由于与自己的理想生活 的总结和反思,充分肯定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方式完全一致。这说明,陶渊明赞颂这些人,实际也是对于 除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反思人生道路之外,陶渊明还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的肯定。 放眼历史和现实,结合时代思想的发展,从一般的意义上思 那么,在稼穑耕耘被视为卑贱之事的历史条件下,陶渊 考人生问题。在《形影神》中,以形、影、神分别代表魏晋时代明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理想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 三种不同的人生观,即苟且偷生,及时行乐;立善扬名,功德加赞赏并付诸实践呢?须知这实际是对于“劳心者治人,劳 垂世;乐天知命,委运乘化,有针对性地对人生观和价值观作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需要具有 出了全面的总结和反思,反映了陶渊明的内心矛盾和倾向以与之彻底决裂的思想勇气和魄力,因此不可能是很轻松地就 及为解决矛盾所做的艰苦探索(71页)。 作出的决定。事实上,陶渊明对此做过很多深刻的思考,并 找到了充分的根据。《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开 二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家明义即严正写道 理想的生活方式是指能够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令人有 生归有道,衣食因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 就感和幸福感的生活方式,按理想的生活方式生活可以說 自安!2(84页) 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归,归附,归属,可以引申为遵循或受……支配。道,原 陶渊明的一生,在付出了极大代价,克服了无数困难之则常理。端,开始,首。前两句是说,人生要遵循常理,经营 后,终于过上了理想式的生活;他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执著追衣食本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所谓“言人之生理,固有常 求可谓坚持终生。正是理想的生活方式使陶渊明保持了道德道”。5(108页)经营衣食主要就是务农,务农是人生的根本 尊严和人格独立,并使他有可能去追求归属给自己的人生价值。大计,是永恒的谋生正途。这一朴素的重农思想完全符合社 东晋时代,士大夫在“俯仰显默之际,优游可否之间”这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实际,是陶渊明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总 流行观念的影响下(906页),到山林湖海隐逸可谓蔚然结出来的人生大道理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成风。陶渊明虽然也十分向往隐逸,但单纯隐逸还不是他的 陶渊明不仅强调了农耕是提供衣食,满足生存需要的基 理想的生活方式。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本手段,而且把它作为人生值得追求的基本功业,从而将对 容,除了退隐之外还有躬耕,二者缺一不可。 农耕的认识提高到空前的历史高度。《杂诗》之八云: 以前一些学者认为陶渊明理想的生活方式主要是退隐,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2(119页) 而完全忽略了躬耕,是不符合陶渊明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的 代耕,指官禄此代指出仕为官。业,所从事的功业。诗 事实上,躬耕和退隐都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的不中不但将“田桑”与“代耕”并举而且称之为“业”,充分反映 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决定了他的退隐不同于一般的退了陶渊明对于农耕的新认识:农耕像为官一样,也是值得追
· 134·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 没前庭。披褐 守长夜 ,晨鸡不肯鸣。孟公 不在 兹,终 以翳吾情 。¨ (96页) 本诗 以简洁朴素 的笔触 概括 了诗人 的人生道路 和心灵 历程 :从少年时代怀有远 大抱负 到年将不 惑 的一事无成 ,最 后只能以固守 “穷节 ”相 自慰 ,充满了人 生感慨 以及不被人所 理解的孤独和苦 闷。全诗 内刚外柔 ,辞气 平和 而精神严 峻 , 反映出对于人生 问题 的严肃思考。 《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是一首“从结发时说起,结 发如何 ,弱冠如何 ,始室如何 ,目前如何 ,颇有总结平 生之意” 的诗歌 (114页),但这样一首 回顾 自己生活经历 的作 品 ,却 以“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如此玄远、庄严的诗句开头,充 分显示了诗人对于 自己命运的迷茫和怀疑 :自己从结发时起 即思欲立善成 名 ,努 力有所作 为 ,但 却饱经 贫困 和坎坷 。诗 人虽勉强宽慰 自己,不能 怨天 ,但 回首屡 遭忧患 的经历 还是 深感凄然 ,只有 “慷慨 独悲 歌”,一 泄其怨 愤不 平之 情而 已。 又《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写道:“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 ,灵府长独闲。贞刚 自有质 ,玉 石乃非坚。” (82 页)诗人 回顾 自己4o年的岁月 ,有着无愧 于天地 的坦 然和执 著 :世事 变化不居 ,内心充满 波澜 ,但 灵府杂尘 未染 ,纯 洁一 如从前 ,始终保 持了贞刚的本性和坚持退隐躬耕 的决心 。 此外 ,还有很 多诗 篇 ,如《癸卯 岁始 春怀 古 田舍》之二 、 《杂诗》、《饮酒》和《拟古》等,都对 自己的生活经历做了及时 的总结 和反思 ,充分肯定 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 除 了结合 自己的生活经历反思人 生道路之外 ,陶渊明还 放眼历史和现实 ,结 合时代 思想 的发展 ,从一般 的意义上 思 考人生 问题 。在《形影神》中,以形 、影 、神分别代 表魏 晋时代 三种不同的人生 观 ,即苟且 偷生 ,及时行乐 ;立善扬 名 ,功 德 垂世;乐天知命 ,委运乘化 ,有针对性地对人生观和价值观作 出了全 面的总结和反思 ,反映 了陶渊明的 内心矛盾 和倾 向以 及 为解决矛盾所做的艰 苦探索 (71页)。 二 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 生活方式 理想的生活方式是 指能够达到理想 的人生境界 ,令人 有 成就感和幸福感的生活方式 ,按理想 的生活方式生活可 以 是人类 的共同追求。 陶渊明的一生,在付出了极大代价,克服了无数困难之 后 ,终于过上 了理想 式的 生活 ;他对理 想生 活方式 的执著追 求 ,可谓坚持终生。正是理想 的生活方式使 陶渊明保持 了道德 r 尊严和人格独立,并使他有可能去追求归属给自己的人生价值。 东晋时代 ,士大夫在“俯仰 显默之 际 ,优游 可否之 间”这 种流行观念的影 响下 (906页),到 山林湖海 隐逸可 谓蔚然 成风。陶渊明虽然也十分向往隐逸,但单纯隐逸还不是他的 理想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所追 求 的理想生 活方式 的基本 内 容 ,除 了退隐之外还有躬耕 ,二者缺一不可 。 以前一些学者认 为陶渊明理想 的生活方式 主要是退隐 , 而完全忽略 了躬耕 ,是 不符合 陶渊 明的思想和 生活 实际 的。 事实上,躬耕和退隐都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的不 可或缺的组 成部分。 由此决定 了他 的退隐不 同于一 般的退 隐:一般的退隐多是离群索居,躲到风景胜境,不但远离世事, 也远离人群 。陶渊 明退隐 ,但还 要躬耕 ,因而 不是去 深 山老 林 ,也不是去佳景仙 境,而是去普普通通 的田园,实际是迁 居 于村落,与普通的农民居住在一起。如果不是为了躬耕,实践 他的人生哲学 ,退隐有的是好去处 ,何必要做这样的选择? 这一点 ,即躬耕是他理想生活方式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分 ,还可 以从他所景仰 的隐士得到进一步的证 明。从上古到 陶渊明时代 ,历史上已经出现了很多隐士,在这诸多的隐士 中 ,陶渊明深深景仰 ,并 作为 自己的人生楷 模的却 只有这样 几个人 :长沮 、桀溺 、荷 葆翁 、“商 山 四皓 ”以及一位 “东 方之 士”等。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 于下渎田舍获》、《拟古》之五、《赠羊长史》等诗篇可以明显 看出陶渊明对于他们的无 限景仰和追慕 。 这些隐士的共同特点恰恰在于不但隐居,而且躬耕 自 食。对于他们的隐士身份,没有什么疑问;关于长沮、桀溺和 荷礤翁的躬耕生活,《论语 ·微子》篇有明确记载,也没有什 么疑问。“东方之士”也是躬耕 自食,上面所引诗足以说明: “辛勤无此比”的“辛勤”不正是指躬耕吗,还有什么比躬耕 更“辛勤”的呢?陶渊明这句诗正是赞扬他不畏艰难困苦,坚 持躬耕 。 十分 明显 ,陶渊 明在诸多 隐士 中特别 景仰 和追慕长 沮 、 桀溺 、荷葆翁和“商山 四皓 ”等人 ,是 由于与 自己的理 想生活 方式完全一致 。这说 明 ,陶渊明赞颂 这些人 ,实际也 是对 于 自己所选择 的生活方式的肯定 。 那么,在稼穑耕耘被视为卑贱之事的历史条件下,陶渊 明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理想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 加赞赏并付诸实践呢?须 知这实 际是对 于“劳 心者治人 ,劳 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需要具有 与之彻底决裂的思想 勇气 和魄力 ,因此不 可能是 很轻松地就 作出的决定。事实上,陶渊明对此做过很多深刻的思考,并 找到了充分的根据。《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开 宗 明义 即严正写道 :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 自安 ! (84页) 归 ,归 附,归属 ,可 以引 申为 遵循或 受 ……支配。道 ,原 则,常理。端,开始,首。前两句是说,人生要遵循常理,经营 衣食本 是 头 等 重 要 的 大 事 。所 谓 “言 人 之 生 理 ,固有 常 道 ”。 (108页)经营衣食主要就 是务农 ,务农是 人生 的根本 大计,是永恒的谋生正途。这一朴素的重农思想完全符合社 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实际,是陶渊明在 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总 结 出来的人 生大道理 ,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 陶渊明不仅强调了农耕是提供衣食,满足生存需要的基 本手段,而且把它作为人生值得追求的基本功业,从而将对 农耕的认识提高到空前的历史高度。《杂诗》之八云: 代耕本非望 ,所业在 田桑。【2(119页) 代耕,指官禄,此代指出仕为官。业,所从事的功业。诗 中不但将“田桑”与“代耕”并举,而且称之为“业”,充分反映 了陶渊明对于农耕的新认识:农耕像为官一样 ,也是值得追
第2期 赵沛霖: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哲学 求的“业”,对于人生来说具有相同的意义,都是实现人生价价值观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出仕为官,建功立业,光宗耀 值的途径 祖;人生道路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向走下去,才 当然,陶渊明更清楚地知道农耕对于人生虽有意义,但是完满和理想的人生,因而也是人生成功和幸福之所在。这 却意味着贫穷和辛苦,对于这一点他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是在整个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反映着广受群体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21认同的价值标准。然而,陶渊明却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标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潰田舍获》,85页)稼穑的贫穷和辛苦都不准:人生是否成功,生活是否幸福不一定走仕途经济的人生 在话下,所担心的就是“负所怀”,即“辜负归隐躬耕之初之路,退隐躬耕,自食其力,不要功名,同样可以取得人生成 衷”(233页),这个“初衷”,归根到底正是他对躬耕所寄托就获得幸福。换言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是否取得 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正是因为如此,陶渊明才能长期坚持农仕途功名成就,生的幸福也不在于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的 耕,并从中体验到无限快乐。 满足,而归隐田园的隐居生活,同样具有意义和价值,也是达 从官场走出来,且与各界广有交往的陶渊明深深地知到幸福的人生途径。这是因为山水田园具有“体玄”、“适 道,有些人向往退隐却难舍“尘缘”,主要原因固然在于功名性”的双重意义,所谓“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王徽之《兰亭 之念未绝,但衣食之虞也不可否认。因此,要安心退隐,就必诗》),“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孙绰《游天台山赋》) 须树立“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的观念,解决衣食来源问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题。这就是说,要真正退隐,就必须坚持躬耕,躬耕是真正退 可见,对于陶渊明来说,归隐田园直接关系到人生意义 隐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手段。陶渊明的这一认识,来源于他的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具有超乎一般的意义。这是因为弃官引 退隐生活实践 是针对当时大量存在的“朝隐”、“充退,归隐田园,对他来说不单是生活方式的简单改变,也不单 隐”等现象。 是满足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爱好,而是去追求使人获得精神 由于躬耕自食彻底解决了衣食之虞,从而也就可以彻底自由和心灵超越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归园田 割断与官场和俗务的各种联系,安心于隐居生活。“田家岂居》之一和《饮酒》之五这两首诗对此做了集中的描绘 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2(《庚戌岁九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 月中于西田获早稻》,84页)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异患”,有的 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 学者解为“非常祸患,指当时兵凶战厄”(85页),将“异患 归国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解为“非常祸患”是完全正确的,但认为它仅仅指“兵凶战 复得返自然。(21(40 厄”却不全面。除“兵凶战厄”之外,还应包括官场的凶险、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势利以及种种丑恶现象给人带来的忧患。陶渊明认为,躬耕 自偏。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 虽“苦”和“疲”,但没有“异患”干扰,可以保持生活的安定和 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3(247页) 心灵的平静,这正是退隐生活的最大魅力 两首诗的题材不同,但表现的都是体现人生意义和生命 三陶渊明对于人生意义和生命价 价值的理想生活和人生境界,反映着陶渊明复归本性、融入 自然的人生追求和理想 值的理解 陶渊明认为,人要复归本性,使自然本性自由发展,唯 个人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与他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的办法就是挣脱尘网,彻底解除那些强加给人的各种各样的 态度以及对于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解是分不开的。那礼俗和尘念,使人从一切与功名利禄和荣辱得失有关的礼 么,陶渊明究竟如何理解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显然是认识俗、观念中解脱出来,重现纯洁、清静的自然本性。人一旦挣 他的人生哲学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 脱尘网,复归了自然本性,横在人与自然之间的那层厚厚的 渊明的诗歌对于这个问题有过明确的回答,《九日闲障壁也就随之消失,于是便可以主体之“真”面对“自然”之 居》是“秋菊盈园”重阳节,欲饮无酒的感怀之作,抒写他对人“真”,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饮酒》之五直接描写了 生和世事的感慨,诗的最后四句透露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种融合:鸟自由自在地飞翔,至日夕即自然而归;山气本不 敛襟独闲谣,緬焉起深情。楼迟固多娱,淹留岂 引人注意,于日夕而自然显现;东篱採菊的诗人不期然而见 到南山,致使默默不语的南山与之相契。这一切无不体现着 游息意,此指归隐田园的隐居生活。淹留,自然的生机、天趣和节律以及各种生命力之间的和谐:人不 久留,指长期隐居。成即成就。最后两句是说:长久隐居田园但是在欣赏自然美景,更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 多有乐趣,难道就没有成就了吗?显然,陶渊明是认为退隐不样《归园田居》之一所写的田园乡村的平和和静穆,与龌龊 仕同样可以取得人生成就,而不独求取功名才算得人生成就。黑暗的官场形成了强烈对比。而从混迹官场到躬耕自食的 表面看来,这句话写得很平常很轻松,但在思想内涵上田园生活,恰恰如同冲破樊笼来到自由的天地一样,使诗人 却极具分量:它象前面所引的“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内心充满了复归自然、重获自由的喜悦。总之,这两首诗形 样,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而包容着完全不同的象地描写了诗人复归本性融入自然以后的生活情景及其所 人生成就观。传统的人生成就观和价值观亦即儒家的人生体现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不但使人的灵魂和精神归于平
第 2期 赵沛霖 :陶渊 明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哲学 ·135· 求 的“业 ”,对 于人 生来说具 有相 同 的意 义 ,都 是实 现人生 价 值 的途径 。 当然 ,陶渊明更清楚 地 知道农 耕对 于人 生虽有 意义 ,但 却意味着贫穷和辛 苦 ,对 于这一 点他 有着 充分 的思 想准备 : “贫居依稼 穑 ,戮力 东林 隈。不 言春 作苦 ,常恐 负所 怀 。” J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渎田舍获》,85页)稼穑 的贫穷 和辛 苦都 不 在话下 ,所担 心 的就 是 “负所 怀 ”,即 “辜 负 归 隐 躬耕 之 初 衷” (233页),这个 “初衷”,归根 到底 正是他 对躬耕 所寄 托 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正是 因为如此 ,陶渊明才能 长期坚持农 耕 ,并从 中体验到无 限快乐 。 从 官场走 出来 ,且 与各 界广 有 交往 的 陶渊 明深 深 地 知 道,有些人向往退隐却难舍“尘缘”,主要原因固然在于功名 之念未绝 ,但衣食之虞也不可否认。因此,要安心退隐,就必 须树立 “人生归有道 ,衣食 固其端 ”的观念 ,解决 衣食来 源 问 题 。这就是说 ,要真正 退隐 ,就必须坚持躬耕 ,躬耕 是真正退 隐不可或缺 的前 提和手段 。陶渊明 的这 一认识 ,来 源于他 的 退隐生 活实践 ,同 时也是 针对 当时大 量存 在 的 “朝 隐 ”、“充 隐 ”等现 象。 由于躬耕 自食彻底解 决了衣食之虞 ,从 而也就可 以彻底 割断与官场和俗务 的各种 联 系,安 心于 隐居 生活 。“田家 岂 不苦 ,弗获辞此难 。四体 诚乃疲 ,庶 无异 患干 ” (《庚戌岁九 月中于西田获早稻》,84页)说 的正是 这种情 况 。“异患 ”,有的 学者解为“非 常祸患 ,指 当时兵 凶战厄” (85页),将 “异患 ” 解为“非 常祸 患 ”是 完全 正 确 的 ,但 认为 它 仅 仅 指 “兵 凶 战 厄”却不全面 。除 “兵 凶战 厄 ”之 外 ,还 应包 括 官场 的 凶 险、 势利以及种种丑恶现象给人带来 的忧患 。陶渊 明认 为 ,躬耕 虽“苦”和“疲”,但没有“异患”干扰,可以保持生活的安定和 心灵的平静 ,这正是 退隐生活的最大魅力 。 三 陶渊 明对 于人生 意义和 生命 价 值 的理解 一 个人采取什 么样 的生 活方 式与 他 的人 生理 想 和人生 态度 以及对 于人 生 意义 和生命 价值 的理解 是 分不 开的 。那 么 ,陶渊明究竟如何 理解人 生 意义 和生命 价值 ,显 然是认 识 他 的人生哲学必须 回答的重要问题 。 陶渊明的诗歌对 于这 个 问题有 过 明确 的回答 ,《九 日闲 居》是“秋菊盈园”重阳节,欲饮无酒的感怀之作,抒写他对人 生和世事的感慨 ,诗 的最后四句透露 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 敛襟独 闲谣 ,缅焉起 深情。接迟 固多娱 ,淹 留 岂 无成? (39页) “楱迟”,本为游息意 ,此指归 隐 田园 的隐居生活 。淹 留 , 久留,指长期隐居。成即成就。最后两句是说:长久隐居田园 多有乐趣 ,难道就没有成就 了吗?显然 ,陶渊 明是认 为退 隐不 仕同样可以取得人生成就,而不独求取功名才算得人生成就。 表面看来 ,这句 话写 得很平 常很 轻松 ,但 在思 想 内涵 上 却极具分量:它象前面所引的“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一 样 ,从根本上颠覆 了传统 的价值 观 念 ,而包 容着 完全不 同的 人生成就观。传统的人生成就观和价值观亦即儒家的人生 价值观认 为 ,人生 的 意义 在 于 出仕 为 官 ,建 功立 业 ,光 宗耀 祖 ;人生道路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向走下去,才 是完满和理想的人生 ,因而也是人生成功和幸福之所在。这 是在整个封建时代 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反映着广受群体 认同的价值标准。然而,陶渊明却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标 准 :人 生是 否成功 ,生活是 否幸福 不 一定走 仕途 经济 的人生 之路,退隐躬耕,自食其力,不要功名,同样可以取得人生成 就,获得幸福。换言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是否取得 仕途功名成就,人生的幸福也不在于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的 满足,而归隐田园的隐居生活,同样具有意义和价值,也是达 到幸福的人生 途 径 。这 是 因 为 山水 田园 具 有 “体 玄 ”、“适 性 ”的双重 意 义 ,所谓 “散 怀 山水 ,萧 然 忘羁 ”(王徽之《兰亭 诗》),“释域 中之常 恋 ,畅超 然之高 情”(孙绰《游天台山赋》), 说 的正是这个意思 。 可见 ,对于 陶渊 明来说 ,归隐 田园直接 关 系到人 生意 义 和生命 价值 的实现 ,具有超乎 一般的意义 。这 是因为弃 官引 退 ,归隐田园,对他来说不单是生活方式的简单改变,也不单 是满足 自己对于 田园生活 的爱好 ,而是去追求 使人获得精 神 自由和心灵超 越 的另一 种 完全 不 同 的人 生 境界 。《归 园 田 居》之一和《饮酒》之五这两首诗对此做了集中的描绘: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 山。误 落尘网中,一去三 十年 。羁 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 南野 际,守拙 归园田…… 户庭 无尘杂,虚 室有余 闲。久在 樊笼 里, 复得返 自然 。 (40页)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 自偏。探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此 中有真意 ,欲 辩 已忘言。 (247页) 两首诗 的题材不 同 ,但表现的都是 体现人生意 义和生命 价值的理想生活和人 生境 界 ,反 映着 陶渊明 复归本性 、融入 自然的人生追求和理想 。 陶渊明认为 ,人要复 归本 性 ,使 自然本性 自由发展 ,唯一 的办法就是挣脱尘 网,彻 底解 除那些强加 给人的各种各 样的 礼俗和尘念 ,使人 从 一切 与 功名 利 禄和 荣辱 得 失有 关 的礼 俗 、观念 中解脱 出来 ,重现纯洁 、清静的 自然本性 。人一 旦挣 脱尘 网 ,复归 了 自然本性 ,横 在人 与 自然之 间的那层 厚厚 的 障壁也就随之消失,于是便可以主体之“真”面对“自然”之 “真”,形成人与 自然之 间的融合 。《饮酒 》之五 直接 描写 了 这种融合 :鸟 自由自在地飞翔 ,至 日夕即自然而归 ;山气本不 引人注意,于 日夕而 自然显现;东篱探菊的诗人不期然而见 到南 山 ,致使默默不语 的南 山与之 相契 。这一切 无不体现着 自然 的生机 、天趣和 节律 以及各 种生命 力之 间 的和谐 :人不 但是在欣赏 自然美景,更是 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 样,《归园田居》之一所写的田园乡村的平和和静穆,与龌龊、 黑暗的官场形成了强烈对比。而从混迹官场到躬耕 自食的 田园生活 ,恰恰 如 同冲破 樊笼来 到 自由的 天地一样 ,使 诗人 内心充满 了复 归 自然 、重 获 自由 的喜 悦 。总之 ,这 两首诗 形 象地描写 了诗人复归本性 、融人 自然 以后 的生活情景 及其所 体现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不但使人的灵魂和精神归于平
13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 和和宁静,而且充分显示出自然景物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秦时代的“老庄哲学”,吸收了魏晋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 的美妙与和谐,而这正是蕴含着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美好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发展而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 人生的真谛 魏晋时代普遍存在的对于“道家之旨的再度阐扬与重新发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陶渊明是在儒家思想之外,从另一现”在人生哲学领域的具体表现(30-331页)。 个角度探索人生理想,寻求人生的意义和生命价值,以解决参考文献 人与本体沟通,为人生提供终极意义,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订]冯友兰人生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值不在于是否取得功名成就,而在于复归本性,顺应自然,无 拘无束地生活在与自然的融合中获得形而上的慰霜,达到[2]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精神自由和心灵超越,求得人生之最大满足和幸福。这样的[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人生才能充分体现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因而也才是理想的[4]晋桓宣堿碑[M]∥/艺文类聚:卷50.职官部:6《太守)上 美好人生。这就是说:生命的支撑点,也就是人生的终极寄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托主要不是在生命之外的世界,而在生命自身之内的精神追[5]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1 求,因此,必须为心灵和精神找到真正的归宿和寄托 [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陶渊明人生哲学的思想性质显然属于道家:它渊源于先 社,2001 Tao Yuanming,s Poem Composition and His Philosophy of life ZHAO Pei-li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1, China) Abstract: The basic reason why Tao Yuanming explored the philosophy of life with enthusiasm is that he was anxious about the limitation of life and pursued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he believed that life 's meaning and value did not depend on whether one achieved success and won recognition, but on complying with the nature and returning to the nature, to acquire metaphysical comfort in the harmony of the nature and get the mental freedom The combination of retiring from political life and cultivation is indeed an ideal life style to achieve From revealing Tao Yuanmings philosophy of life, holding its specific intension and essential character, we can recognize him and his works. All these can help us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ao Yuanming Key words: Tao Yuanming; philosophy of life; life style;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value of life (责任编辑周声柱) (上接第94页) Reflections on a New Pattern of Social Insurance for the aged in Rural Areas WANG Zhang-hua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quickening aging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a serious impoverishment of the elder popula tion, the weakening function of family providing for the aged, design defects in former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for the rural aged, it is imperative 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for the aged in rural areas. It is held that a new type of social insurance for the rural aged adopted by the current pilot projects is in line with the values of social insurance which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our country. It's also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in meeting the basic needs of peoples life. However,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a lack of uniform guid- ning methods for the paying bas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as soon as possible work out the guidance on a new type of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for the aged in rural areas adopted by the current pilot projects. Clear alloc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on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tandard determining methods for the paying base, sound legislation and reinforced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at the basic level are all expected Key words: rural areas; a new type of social insurance for the rural aged; social security (责任编輯刘斌)
· l36· 南 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 和和宁静,而且充分显示 出 自然景物以及人 与 自然之间关系 的美妙与和谐,而这正是蕴含着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美好 人生的真谛。 综上所述 ,可以知道 陶渊明是 在儒家思 想之外 ,从 另一 个角度探索人生理想 ,寻求人生的意义和生命价值 ,以解决 人与本体沟通,为人生提供终极意义,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 值不在于是否取得功名成就,而在于复归本性,顺应 自然,无 拘无束地生活,在与 自然的融合中获得形而上的慰藉,达到 精神 自由和心灵超越 ,求得人生之最大 满足和幸福。这样 的 人生才能充分体现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因而也才是理想的 美好人生。这就是说:生命的支撑点,也就是人生的终极寄 托主要不是在生命之外 的世界 ,而在生命 自身之 内的精神追 求,因此,必须为心灵和精神找到真正的归宿和寄托。 陶渊明人生哲学的思想性 质显然 属于道家 :它渊源于先 秦时代的“老庄哲学”,吸收了魏晋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 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发展而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 魏晋时代普遍 存在 的对 于“道 家之 旨的再度 阐扬 与重 新发 现”在人生哲学领域 的具体表现 (330—331页)。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人生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袁行 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4]晋桓宣城碑[M]//艺文类聚:卷 50.职官部:6<太守》.上 海 :上海 古籍 出版社 ,1965. [5]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 1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 .2001. Tao Yuanming’sPoem Com position and HisPhilosophy ofLife ZHA0 Pei—lin (ResearchInstituteofLiterature,TianjinAcademyofSocialSciences,Tianjin300191,China) Abstract:Thebasic reason why TaoYuanmingexplored thephilosophyoflifewith enthusiasm isthathewas anxiousaboutthe limitation oflifeandpursued themeaningand valueoflife.He believed thatlife’smeaningan d valuedid notdependon whetheroneachieved successand won recognition,buton complying with thenatureand returningtothenature,toacquiremetaphysical comfortin the harmony ofthe nature and getthe mental freedom . Th ecombinationofretiringfrom politicallifeand cultivation isindeed an ideal lifestyletoachieve.From revealing TaoYuanming’sphilosophyoflife,holdingitsspecificintensionandessential character,wecan recognizehim an d hisworks.Allthesecan help usdeepen theresearch on TaoYuanming. Key words:TaoYuanming;philosophyoflife;lifestyle;themeaningoflife;thevalueoflife (责任编辑 周声柱 ) (t-接第 94页) Reflectionson a New Pattern ofSocialIns urancefortheAged in RuralAreas W ANG Zhang—-hua (SchoolofPoliticsandLaw,Jiangxi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330022,China; ResearchInstituteofPopulatio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Abstra ct:Duetothe quickening aging ofthe rural population,a seriousimpoverishmentofthe elderpopulation,theweakeningfunction offamilyprovidingfortheaged,design defectsinformersocialinsurancesystem forthe ruralaged,itisimperativetoestablish anew type ofsocialinsurance system fortheaged in ruralalias .Itisheld thatanewtypeofsocial insurancefortheruralagedadoptedbythecurrentpilotprojectsisinlinewiththevalues ofsocialinsurancewhichconformsto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societyinourcountry.It’salso efectivean d sustainableinmeetingthebasicneedsofpeople’slife.However,someproblemsstillexist:alackofuniform guidaliceinthepilotprojects,unclear allocationofresponsibilitiesongovernmentsatalllevels,non—standarddetermi— ningmethodsforthepayingbase.Thecentral governmentshouldassoonaspossibleworkouttheguidanceonanew typeofsocial insurancesystem fortheagedinrural areasadoptedbythecurentpilotprojeets.Clearallocationof responsibilitiesongovernmentsatalllevels,standarddeterm iningmethodsforthepayingbase,soundlegislationand reinforced implementationofpoliciesatthebasiclevelare allexpected. Key words:rural areas;anew typeofsocial insuranceforthe rural aged;socialsecurity (责任编辑 刘雷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