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6期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0年11月 Vol. [2 No, 6 OURNAL OF HUANGHE S&T UNIVERSITY Nov.2010 ·文学艺术研究 逍遥游世自在无为: 庄子人生哲学思辨范式的生命旨趣 张鹏飞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安徽蒙城233500) 摘要:庄周生活在战国中期社会大变革的特定时期,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事项,皆令他失望、迷茫、愤懑,他希冀在自己 造的自由理想天国里能让精神性灵获得暂时的陶醉、安适和恬静。庄子凭借先知睿智的目光审视社会、看穿世态、洞察万象、感 悟痛楚,并从主观精神上追求着自由逍遥、超越世俗、解脱苦难、游世无为的生命佳境 予;人生范式;逍遥游世;自在无为;自然皈依;生命旨趣 中图分类号:D2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424(2010)0600904 庄周生活在战国中期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新兴地物的根据、规则、由来中建立各自的理想境界。然则, 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争斗异常激烈,正所谓庄子学说尊崇的主体既不是“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也 “君臣似虎狼,人命如草芥”。长期的诸侯割据,造成非消极处世的社会观,而是抽象思辨的本体论,即庄 连年战祸、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现实惨剧。再者,人子在宇宙本原的认知、洞察、感悟上始终推崇宇宙万 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争名于朝,夺利于市”,渐趋物是统一的“物”或“有”,且“物”与“有”的依托又在 丧失了最为宝贵的本性、尊严和情操。故而身处乱世于“无”。盖因唯有绝对的混沌、无个性的“无”,才有 的庄子虽说生活贫困潦倒却精神尤其富有,并始终张在时间上的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无来无往,以及在空 扬着“视权势如粪土,戏千金于污泥”的高尚情怀。可间上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至爱无疆的宇宙生成 以说,庄子的“逍遥游”就是遨游于天地、自然、苍穹,譬如说,在形而上学的生命哲思苑囿,老子崇尚“大象 而最终完成了人的自然灵魂与宇宙精神的合流融通,无形”3,庄子倡导“大辩不言”4。同理观之,似乎 并在超越之中提升和完美人格,以及追求着实现绝对可推知“大有即无”的生命真谛。所谓“大有”者无所 自由的诗意人生的生命情趣。 不有,无所不有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有则“无有”,故而 庄子游世无为的性灵旨归 大有则无有、大有即大无、大无即大有。为此,庄子是 《庄子》以首篇《逍遥游》提纲挈领地印证了全书以抽象思辨的本体论哲学来实现对于世间万物的求 的思想精髓要义之所在。观乎《逍遥游》所言:“若夫证,并以对本体论的独特关注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体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认着韵味隽永的审美观照。 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开宗 庄子“游世”理念是其思想范式中一个颇为重要 明义提出了道家文化的理想人格,以及所追求的人生的建构基因。观乎《庄子》三十三篇,大多数篇章均涉 境界,并明示着庄子以超然的生命姿态独立置身于霸及了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阐释主题,而尤其以 业纷争、名禄迷茫、精神飘零之上而寻觅着一种自由内七篇中论证得更加深入、集中、精辟。究其缘由,概 恬淡、自主安乐、自在逍遥、自然无待的精神生活乐因人生面临诸多深广的痛苦酸楚,而如何寻觅到个人 土,从而探究着“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人生解脱的佳径,正是隐者思想传统文化嬗变中的根本原 乐园。束景南评介:“无己’,主要反映了庄子去知点。为此,庄子首先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的态度而承 去欲的认识观;无功’主要反映了庄子“无为’的政继、演绎、升华了历代隐者传统的心灰意冷的主题叙 治观;‘无名’主要反映了庄子独善其身的人生述,即以藐视现实、回归自然、躲避矛盾、皈依性灵来 观。”2可以说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皆是在探求世界万自发地保护一种弱势意义的生存欲求。同时,庄子强 收稿日期:2010-09-16 作者简介:张鹏飞(196-),男,江苏泗洪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中华国学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07DD19)、安省A类重点学科资助课题及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基金课题 (2009sK482)研究成果之
第 12卷 第 6期 V01.12 No.6 黄河科技 大学学报 JOURNALOFHUANGHE S&T UNIVERSITY 2010年 11月 NOV.2010 · 文学艺术研 究 · 逍 遥 游世 自在 无为 : 庄子人生哲学思辨范式的生命 旨趣 张鹏 飞 (亳州师范高等 专科 学校 中文 系,安徽 蒙城 233500) 摘 要 :庄周生活在战 国中期社会 大变革的特 定时期 ,社会现 实生活 中的诸多事项 ,皆令他失 望、进 茫、愤懑 ,他希冀在 自己 创造的 自由理想天国里能让精神性灵获得暂时的陶醉、安适和恬静 。庄子凭借先知睿 智的 目光 审视社会 、看 穿世 态、洞察 万象、感 悟痛楚 ,并从主观精神上追求着 自由逍遥 、超越世俗 、解脱苦难、游世无为的生命佳境 。 关 键 词 :庄子 ;人生范式;逍遥游世 ;自在 无为 ;自然皈依 ;生命 旨趣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5424(2010)06-0090434 庄周生活在战国中期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新兴地 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 的争斗异常激烈,正所谓 “君臣似虎狼 ,人命如草芥 ”。长期的诸侯割据,造成 连年战祸 、民不聊生 、哀鸿遍野的现实惨剧。再者 ,人 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争名于朝,夺利于市”,渐趋 丧失了最为宝贵的本性 、尊严和情操。故而身处乱世 的庄子虽说生活贫困潦倒却精神尤其富有,并始终张 扬着 “视权 势如粪 土 ,戏 千金于污泥”的高 尚情怀 。可 以说 ,庄 子的“逍 遥游 ”就是 遨游 于天地 、自然 、苍 穹 , 而最终完成了人的自然灵魂与宇宙精神的合流融通, 并在超越之中提升和完美人格,以及追求着实现绝对 自由的诗意人生的生命情趣。 一 、 庄子游 世无为的性灵 旨归 《庄子》以首篇《逍遥游》提纲挈领地印证 了全书 的思想精髓要义之所在。观乎《逍遥游》所言:“若夫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 哉 !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即开宗 明义提 出了道 家文化 的理想人格 ,以及所 追求 的人 生 境界,并明示着庄子以超然的生命姿态独立置身于霸 业纷争 、名禄迷茫、精神飘零之上而寻觅着一种 自由 恬淡、自主安乐、自在逍遥 、自然无待 的精神生活乐 土 ,从 而探究着“逍遥于天地之 问而 心意 自得 ”的人 生 乐园。束景南评介 :“‘无已’,主要反映 丁庄子去知 去欲的认识观 ;‘无 功 ’主要 反映 庄 子 ‘无 为 ’的政 治观 ;‘无 名 ’主 要反 映 J,庄 子 独 善其 身 的人 生 观。” 可以说,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皆是在探求世界万 物的根据、规则、由来中建立各 自的理想境界。然则 , 庄子学说尊崇的主体既不是“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也 非 消极处 世的社会 观 ,而是抽 象思 辨 的本体 论 ,即庄 子在宇宙本原的认知 、洞察、感悟上始终推崇宇宙万 物是统一的“物”或“有”,且“物”与“有”的依托又在 于“无”。盖因唯有绝对的混沌、无个性的“无”,才有 在时间上的无古无今 、无始无终、无来无往,以及在空 间上的至大无外 、至小无 内、至爱无疆 的宇宙生成。 譬如说,在形而上学的生命哲思苑囿,老子崇尚“大象 无形” J,庄子倡导“大辩不言” J。同理观之,似乎 可推知“大有即无”的生命真谛。所谓“大有”者无所 不有 ,无所不有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有则“无有”,故而 大有则无有 、大有即大无 、大无即大有。为此 ,庄子是 以抽象思辨的本体论哲学来实现对于世间万物的求 证,并以对本体论的独特关注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体 认着韵味隽永的审美观照。 庄子“游世”理念是其思想范式中一个颇为重要 的建构基 因。观乎《庄子》三十三篇 ,大多数篇章均涉 及了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阐释主题 ,而尤其以 内七篇中论证得更加深入 、集中、精辟。究其缘由,概 因人生 面临诸多深广 的痛苦酸楚 ,而如何寻觅 到个人 解脱 的佳径 ,正是 隐者思想传统文化嬗 变 中的根本 原 点。为此 ,庄子首先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的态度而承 继、演绎、升华 历代隐者传统的心灰意冷 的主题叙 述,即以藐视现实 、回归 自然 、躲避矛盾 、皈依性灵来 自发地保护一种弱势意义的生存欲求。同时,庄子强 收稿 日期 :2010—09—16 作者简介 :张鹏飞(1967一),男,江苏泗洪人 ,副教授 ,主要从 事文 艺美学和中华国学文化研究。 基金项 目:本文 系国家社 科基金 艺术 学项 目(07DD19)、安徽 省 A 类重 点学科 资助课 题及 安徽 省教 育厅 人 文社科研 究项 目基金课 题 (2009SK482)研 究 成 果之 一
张鹏飞:逍遥游世自在无为:庄子人生哲学思辨范式的生命旨趣 调,在黑暗凄凉的存在背景中的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盾,但人们倘若能够依托博大纯净的心灵空间去排遺 出路是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干脆凭借一种看似故意不苦闷解放思想、拓宽天地,并以一颗平常心的坦荡胸 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对待现实世界、个人生死、人生怀去感知万物,就势必能在任何环境下从容自如、处 期待。故而在庄子游世思想中实质上隐含着一个崭乱不惊、潇洒一生,以致使自身演进至独立不移、品格 新的思考主题,即以带有某种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高洁、志趣高远、安康愉悦的生命佳境。 情与黑暗的世界加以对抗到底;但对抗非为正面反抗 《大宗师》评曰:“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 方式,而是摆出面临一切皆不在乎的生命姿态来直视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养 黑暗世俗的任何可能的恶意摆布,并以近乎戏谑的欢生主》载:“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 迎态度去张扬对黑暗世界的嘲讽。如此一来,庄子游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外物》则云:“虽相与为君臣 世思想好像尤为深刻地表达了对人在天地之间无路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贱。”皆诠释个人在社会现实生活 可走的绝望处境所作的奇妙反馈。正如《逍遥游》所中的生命诞生、富贵贫贱、身世地位,均是在天道运行 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必然性之下的偶然或时遇。然则,人依循生死必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然、遵从于道、安于偶然、顺从必然,即谓之“安时处 飞,其翼若重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顺”。人之生死宛如来往于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生 冥者,天池也。”言说大鹏从北海向南迁徙且扶摇而上并不是获得,死也并不是丧失,生并不比死具有更大 九万里,并在一望无垠的太空中自由翱翔,可谓是气的意义,却是死比生更多一种回归万物、更新再造的 势恢宏、波澜壮阔、意象伟岸。表述了庄子通过奇特广阔空间而更接近于道,且由道所任意委托差遣,即 的想象而将自己的理想纵横驰骋于广袤辽阔的宇宙无为首领生为脊背死为尻尾,生死存亡为一体就是 时空,并在飘逸洒脱的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对自由精“生死如一”;或曰生死如来往,死是回归于万物,是为 神的无限向往、渴盼和希冀 道之大用而称做“视死如归”。由此,人生和宇宙万物 庄子的游世思想始终蕴涵了某种将游戏彻底化一样,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以至于循环往复、生 的生命寓意。彻底化就真正地意味着游戏绝非寻常生死死、生化不休的出于道而又入于道。凡此种种 意义所表述的普通游戏模式,而是以刻意选择的方式恰好印证了庄子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表白一种关于存在意义在本质上是尤为严肃的生命 的审美圣境4 叙说。换言之,庄子标榜的游戏意念业已消解了原来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集 意义上的轻松放达。可以说,庄子崇奉彻底的“游戏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 精神”的真正旨归,实际上就是隐蔽在表面戏谑的语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马克思的自 言背后,与黑暗的存在对抗到底的自我毁灭的决心,由观是将人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一种能动的自 并标志了一个壮怀激烈的不肯妥协的生命灵魂。观由,而不是个人主义的幻想式的自由,即自由本是在 乎中国隐者传统意识似乎一直在黑暗世道里觅求个人的主体性得到极大的肯定且在充分发挥了人的主 人出路,然这种寻找从宗教的和哲学的意义上说,就观能动性之后,所创造的适应个性发展的生命状态 是信赖存在的深层合理性或希图在抛弃现实社会以然则,庄子追求的自由并非是以自我的努力去发挥人 后,而以个人的某种稳妥生活方式与存在加以某种方在现实中的作用,而是在猛烈地抨击了黑暗现实以后 式的生命和解,即隐者所追求的长寿、稳定、温良、安又沉迷于空中楼阁式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幻境,即依 适的生活姿态,在本质上皆体现了个人与存在的某种托“心斋”、“坐忘”使自己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忘却 意味上的调和。但是,庄子对黑暗世道的激烈内心对礼义且将自我的形体、智慧感知尽数荡涤摒弃和否 抗,使之不能接受这种和解模式,且其所描述的游世定。换句话说,庄子崇奉“齐万物”或“天地与我并 者根本无法变成世俗民众所欢欣追随的样板,而只能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论,实质上泯灭了人的本质属 不停地否定、怀疑、调侃,并将一切可能的目的虚无化性,且使得庄子的自由观从极端地追求自我、尊重个 或使得生存的本质趋向于游戏化。换言之,庄子所阐性而发展到人与世界浑浊一体,故而某种程度上丧失 释的人生哲理、实践方法、寻觅样式旨在启发世人思了自我灵魂以及否定了人的本质属性,并致使“逍遥 考、开拓、追觅人生的更高境界,并极为有益于培养炎游”的自由境界只能是虚幻的“乌托邦”幻境,而最终 黄子民的开阔胸襟、期待视野、生命情调,且在生命的导入虚无的理想迷雾。再者,庄子《逍遥游》开篇所言 顺境或逆境中皆能保持良好心态,从而更好地安身立的身长千里而直飞九万里高空的“大鹏”形象,似乎就 命。虽说在缤纷繁冗的人世间确实无法回避诸多矛象征着某种不安闲适的激烈景观。故而庄子的齐
张鹏飞 :逍遥游世 自在无为 :庄子人 生哲 学思辨范式的生命 旨趣 9l 调 ,在黑暗凄凉的存在背景中的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 出路是根本不可能实现 ,而干脆凭借一种看似故意不 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对待现实世界 、个人生死 、人生 期待 。故而在庄 子游 世 思 想 中实质 上 隐 含着 一 个 崭 新 的思 考主题 ,即以带有某种 自嘲意 味 的 自我放 逐 心 情与黑 暗的世界加 以对抗 到底 ;但对抗 非 为正 面反抗 方式 ,而是摆出面临一切皆不在乎的生命姿态来直视 黑暗世俗的任何可能的恶意摆布 ,并以近乎戏谑的欢 迎态度去 张扬对黑 暗世 界 的嘲讽 。如此 一来 ,庄 子游 世思想好像尤为深刻地表达了对人在天地之间无路 可走的绝望处境所作的奇妙反馈。正如《逍遥游》所 云:“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 , 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 飞,其翼若重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 冥者,天池也。”言说大鹏从北海向南迁徙且扶摇而上 九万里,并在一望无垠的太空 中自由翱翔 ,可谓是气 势恢宏 、波澜壮阔、意象伟岸。表述 了庄子通过奇特 的想象而将 自己的理想纵横驰骋于广袤辽阔的宇宙 时空,并在飘逸洒脱的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对 自由精 神的无限向往 、渴盼和希冀 。 庄子的游世思想始终蕴涵了某种将游戏彻底化 的生命寓意。彻底化就真正地意味着游戏绝非寻常 意义所 表述 的普通 游戏模式 ,而是 以刻 意选择 的方 式 表白一种关于存在意义在本质上是尤为严肃 的生命 叙说 。换 言之 ,庄子标 榜 的游 戏意念 业 已消解 了原 来 意义上的轻松放达。可 以说,庄子崇奉彻底的“游戏 精神”的真正旨归,实际上就是隐蔽在表面戏谑的语 言背后 ,与黑暗的存在对抗到底 的 自我毁灭的决心, 并标志了一个壮怀激烈的不肯妥协的生命灵魂 。观 乎中国隐者传统意识 ,似乎一直在黑暗世道里觅求个 人出路 ,然这种寻找从宗教的和哲学的意义上说,就 是信赖存在的深层合理性或希图在抛弃现实社会 以 后,而以个人的某种稳妥生活方式与存在加 以某种方 式的生命和解 ,即隐者所追求 的长寿、稳定、温 良、安 适的生活姿态,在本质上皆体现了个人与存在的某种 意味上 的调 和 。但是 ,庄 子对黑 暗世道 的激 烈 内心对 抗,使之不能接受这种和解模式 ,且其所描述 的游世 者根 本无法变 成世俗 民众所欢欣 追 随的样板 ,而 只能 不停地否定 、怀疑、调侃 ,并将一切可能的 目的虚无化 或使得生存的本质趋向于游戏化。换言之 ,庄子所 阐 释的人生哲理 、实 践方 法 、寻觅 样 式 旨在 启发 世 人 思 考、开拓 、追觅人生的更高境界 ,并极为有益于培养炎 黄子民的开阔胸襟、期待视野、生命情调,且在生命的 顺境或逆境 中皆能保持 良好心态 ,从 而 更好地 安 身立 命。虽说在缤纷繁冗的人世问确实无法 回避诸多矛 盾 ,但人们倘若能够依托博大纯净的心灵空间去排遣 苦闷、解放思想、拓宽天地,并以一颗平常心的坦荡胸 怀去感知万物,就势必能在任何环境下从容 自如、处 乱不惊 、潇洒一生 ,以致使 自身演进至独立不移、品格 高洁 、志趣高远、安康 愉悦的生命佳境。 《大宗师》评日:“夫大块载我以形 ,劳我以生,佚 我以老 ,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养 生主》载 :“适来 ,夫子时也 ;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 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外物》则云 :“虽相与为君臣, 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贱。”皆诠释个人在社会现实生活 中的生命诞生、富贵贫贱 、身世地位,均是在天道运行 的必然性之下的偶然或时遇。然则 ,人依循生死必 然、遵从于道、安 于偶然 、顺从必然,即谓之“安 时处 顺”。人之生死宛如来往于春夏秋冬 四时的更替 ,生 并不是获得 ,死也并不是丧失 ,生并不 比死具有更大 的意义,却是死 比生更多一种 回归万物、更新再造 的 广阔空间而更接近于道,且 由道所任意委托差遣 ,即 无为首领 、生为脊背、死为尻尾 ,生死存亡为一体就是 “生死如一”;或日生死如来往 ,死是 回归于万物 ,是为 道之大用而称做“视死如归”。由此,人生和宇宙万物 一 样 ,无动而不变 、无时而不移,以至于循环往复 、生 生死死 、生化不休的出于道而又入于道。凡此种种, 恰好印证了庄子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 一 ”的审美圣境 。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 出:“只有在集 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 说 ,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 自由。” 马克思的自 由观是将人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一种能动 的自 由,而不是个人主义的幻想式的 自由,即 自由本是在 人的主体性得到极大的肯定且在充分发挥了人 的主 观能动J性之后,所创造的适应个性发展 的生命状态。 然则,庄子追求 的自由并非是以自我的努力去发挥人 在现实 中的作用 ,而是 在猛烈地抨 击 了黑暗现 实 以后 又沉迷于空中楼 阁式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幻境 ,即依 托“心斋”、“坐忘”使 自己形如槁木 、心如死灰、忘却 礼义且将 自我的形体 、智慧 、感知尽数荡涤、摒弃和否 定。换句话说 ,庄 子崇奉“齐万物 ”或 “天地 与我并 生 ,万物与我 为一 ”的理论 ,实质上泯灭 了人 的本 质属 性 ,且使得庄子 的 自由观从极端地追求 自我 、尊重个 性而发展到人与世界浑浊一体 ,故而某种程度上丧失 了自我灵魂以及否定了人的本质属性 ,并致使“逍遥 游”的自由境界只能是虚幻的“乌托邦”幻境 ,而最终 导入虚无的理想迷雾。再者,庄子《逍遥游》开篇所言 的身 长千里 而直飞九万 里高空 的“大鹏 ”形象 ,似乎就 象征 着某种 不安 闲适 的激 烈 景 观。故 而庄 子 的齐 一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生死、行尸走肉、嘲弄世俗的游戏人间的思想本质,就界。成玄英评说:“叹苍生之业薄,伤道之陵夷,乃慷 与这种内心的激烈情怀默契融通。虽说从庄子的生慨发愤,爰著斯论。庄子自觉认同了“逍遥”的确 平事迹探究其并非自甘于卑贱的游戏或是对生死均是以一种悲剧审美意识和全方位、多视角、高品位的 已释怀,而是尤其喜好宁静、悠闲、淡泊;然其理论上美学视界,对文明社会的悖论结构及其所造成的人类 却偏偏依凭众多笔墨写尽世道黑暗、造化无情、人生两难困境和现实人生境遇的承担负载;并深刻地体征 如梦,且以戏谑嘲讽的口吻,将笔下的寓言人物从谨了庄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文明演绎误区的 慎平稳的生活程式中扔进多变遭难的黑色背景中,而深厚浓郁的忧患意识。故此,庄子用自己的人生实践 隐晦地凸显了内心的激烈情愫。 展示了一位超脱凡俗、笑傲人生、诗意游世的隐土的 二、庄子自在逍遥的生命意趣 生命风采,且以其对精神世界的大胆探索、逍遥境界 庄子始终认为,人类如若离开自然原始的本性愈的执著追求、生命性灵的诗性慰藉,为世人提供了一 远,就愈难自由逍遥;而只有回归自然且与自然融合个恬适、宁静、温馨的心灵港湾。 一体,方能达到“无已”的境界,并切实地实现真正的 庄子哲学始终推崇着“缘督以为经”是通向自然 精神自由、自在、自适。观乎庄子笔下演绎的“圣人”、跋涉的唯一佳径,故而为了自由无待的“逍遥游”,始 神人”、“至人”、“真人”、“天人”、“全人”等生命典终艰难不懈地努力探寻。由此,庄子依托“自然之子 型形象,就是进入到自由境界的理想化的人格模式,的生命感悟而立下了遗嘱性的誓约:“以天地为棺椁, 即高尚者就是合乎自然的本性旨趣,且其行为是合乎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再如,庄子 道,并真正做到了安时处顺、以和为贵、恬淡寡欲、哀妻死的“鼓盆而歌”,就是为自然、天理、性灵而欢唱。 乐莫人、寂寞无为、讳用心机,心灵与行为均达到了与概因庄子认为,凡夫俗子既然不能选择生死,就要善 道同一或与自然契合。为此,为道者皆是超凡脱俗待生死,即“生”就要生活得幸福而寻觅精神上的满 的虚构的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载体,或实际上就是足;“死”就要豁达地洋溢着生命的快乐。同样,关乎 道的性灵化身,并追寻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吾“得失”,理当是无所得就无所谓失。至于“毁誉”应 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是“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即对待 来”的理想境界6。可以说,庄子凭借先知睿智的目毁誉最好的办法就是忘记烦闷。谈及“贫富”,他主 光审视社会、看穿世态、洞察万象、感悟痛楚,而从主张贫穷是造物主善意的关怀体恤;而富贵的身心了无 观精神上去追求解脱苫难的、超越世俗的、自由逍遥自由,甚至有时会惹来杀身之祸。若论“权力”,如同 的生命境界。 楚国水田里的乌龟,不愿以死来换取“留骨而贵”,而 庄子《逍遥游》体认着“有待”与“无待”两个核心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诗意栖息。由此 概念。所谓“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或曰“若夫观之,庄子学说所注重表述的“逍遥”,可谓是一种以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自由开放的心灵境界,且让自然事物各适其性、如其 哉”,皆表征着庄子思想伦理的生命精华。庄子崇奉所是、自由自在地游荡世间的宽容态度,以及任由人 “有待”与“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种境界,即物质形生的根基潇洒于“无何有之乡”,并对这种无根基状态 体的活动是“有待”的,而精神的活动则可达到“无加以泰然任之的人生态度。它也是一种不为“见闻之 待”的境界。同时,“有待”就是事物的发展,以及人知”所困顿,且以开放的心灵投入到无限的、自由开放 的活动不可避免地须承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的自然事物中,而无所穷困的精神胜境。简而言之, “无待”则是无所依靠、无所依赖的,事物的发展、人的“逍遥”作为庄子整个思想哲思的生命指归,首要的就 活动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为此,庄子认为,唯有摆是对束缚、羁绊、桎梏世人心灵的异化之“待”的审美 脱“有待”而最终达到“无待”,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解构,并将人的精神解放到一个自然和谐的大道流行 以及演变到无拘无束的逍遥之境。王夫之在《庄子的生命境界。 解》中曾分别以“逍”、“遥”说明大鹏、小鸟的异趣 庄子主张“养生之道”,最根本的立足点在于将 逍者,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人视作自然尤物。《秋水》篇云,“号物之数谓之万, 心知之灵也。鹏游于大者也,遥也,而未能逍也;晏鸟人处一焉”,坦言人只不过是四海之内的自然万物,应 游于小者也,逍也,而未能遥也。小者笑大,大者悲意识到自己的“眇乎小哉”,并需将自已置于宇宙中适 小,皆未适于逍遥者也。”解析“逍遥”并非指代大宜的位置。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评介:“现实 鹏或小鸟的个体逍遥,而是喻示一种“无何有之乡,广中的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他生活的小圈子看成是世界 寞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的精神境的中心,并且把他的特殊的个人生活作为宇宙的标
92 黄河科技 大学学报 生死 、行尸走肉、嘲弄世俗的游戏人间的思想本质 ,就 与这种内心的激烈情怀默契融通。虽说从庄子的生 平事迹探究其并非 自甘于卑贱的游戏或是对生死均 已释怀,而是尤其喜好宁静 、悠闲、淡泊;然其理论上 却偏偏依凭众多笔墨写尽世道黑暗、造化无情、人生 如梦,且以戏谑嘲讽的 口吻,将笔下的寓言人物从谨 慎平稳的生活程式中扔进多变遭难的黑色背景中,而 隐晦地凸显了内心的激烈情愫 。 二 、庄子 自在逍遥的 生命意趣 庄子始终认为,人类如若离开 自然原始的本性愈 远,就愈难 自由逍遥;而只有回归 自然且与 自然融合 一 体,方能达到“无己”的境界 ,并切实地实现真正的 精神自由、自在 、自适。观乎庄子笔下演绎的“圣人”、 “神人”、“至人”、“真人”、“天人”、“全人”等生命典 型形象,就是进入到 自由境界的理想化的人格模式, 即高尚者就是合乎 自然的本性旨趣,且其行为是合乎 道 ,并真正做到 了安时处顺、以和为贵、恬淡寡欲、哀 乐莫人 、寂寞无为 、讳用心机 ,心灵与行为均达到了与 道同一或与 自然契合。为此 ,为道者 皆是超凡脱俗 的、虚构的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载体,或实际上就是 道的性灵化身,并追寻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吾 与 日月参光 ,吾与天地为常”、“独与天地精神相往 来”的理想境界_6J。可以说,庄子凭借先知睿智的 目 光审视社会 、看穿世态、洞察万象 、感悟痛楚 ,而从主 观精神上去追求解脱苦难的、超越世俗的、自由逍遥 的生命境界。 庄子《逍遥游》体认着“有待”与“无待”两个核心 概念。所谓“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也”,或日“若夫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 哉”,皆表征着庄子思想伦理的生命精华。庄子崇奉 “有待”与“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种境界,即物质形 体的活动是“有待”的,而精神的活动则可达到“无 待 ”的境界 。同时 ,“有 待 ”就 是 事物 的发展 ,以及 人 的活动不可 避免地 须承受 到 主 、客 观条 件 的限制 ;而 “无待”则是无所依靠、无所依赖的,事物的发展 、人的 活动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为此,庄子认为,唯有摆 脱“有待”而最终达到“无待 ”,才 能实 现真正 的 自由 , 以及演变到无拘无束的逍遥之境。王夫之在《庄子 解》中曾分别以“逍”、“遥”说明大鹏 、小鸟 的异趣 : “逍者 ,向于消也 ,过 而忘也 ;遥者 ,引而 远也 ,不局 于 心知之灵也 。鹏游 于大者也 ,遥也 ,而未 能逍也 ;晏 鸟 游于小者也 ,逍 也 ,而 未 能遥 也 。小 者 笑 大 ,大 者悲 小,皆未适于逍遥者也。” 解析 “逍遥”并非指代大 鹏或小鸟的个体逍遥 ,而是喻示一种“无何有之乡 ,广 寞之野 ,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 卧其下 ”的精 神境 界。成玄英评说:“叹苍生之业薄,伤道之陵夷,乃慷 慨发愤 ,爰著 斯 论 。” 庄 子 自觉认 同 了“逍 遥 ”的 确 是以一种悲剧审美意识和全方位、多视角、高品位的 美学视界,对文明社会的悖论结构及其所造成的人类 两难困境和现实人生境遇的承担负载;并深刻地体征 了庄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文明演绎误区的 深厚浓郁 的忧患意识 。故此 ,庄子用 自己的人 生实践 展示了一位超脱凡俗、笑傲人生、诗意游世的隐士的 生命风采 ,且以其对精神世界 的大胆探索、逍遥境界 的执著追求 、生命性灵的诗性慰藉 ,为世人提供 了一 个恬适 、宁静 、温馨 的心灵 港湾。 庄子哲学始终推崇着“缘督 以为经”是通向 自然 跋涉的唯一佳径 ,故而为了自由无待的“逍遥游”,始 终艰难不懈地努力探寻。由此 ,庄子依托“自然之子” 的生命感悟而立下了遗嘱性的誓约:“以天地为棺椁 , 以日月为连璧 ,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再如,庄子 妻死的“鼓盆而歌”,就是为 自然、天理、性灵而欢唱。 概因庄子认为,凡夫俗子既然不能选择生死 ,就要善 待生死 ,即“生”就要生活得幸福而寻觅精神上的满 足;“死”就要豁达地洋溢着生命的快乐。同样,关乎 “得失”,理当是无所得就无所谓失。至于“毁誉”应 是“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即对待 毁 誉最好 的办法 ,就是忘 记烦 闷 。谈及 “贫 富”,他主 张贫穷是造物主善意的关怀体恤 ;而富贵的身心了无 自由,甚至有时会惹来杀身之祸。若论“权力”,如同 楚国水 田里的乌龟 ,不愿以死来换取“留骨而贵”,而 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 自由 自在地诗意栖息。由此 观之,庄子学说所注重表述的“逍遥”,可谓是一种以 自由开放的心灵境界,且让 自然事物各适其性、如其 所是 、自由 自在地 游荡 世 问的宽 容态 度 ,以及任 由人 生的根基潇洒于 “无何有之 乡”,并对这种无根基状态 加 以泰然任之的人生态度 。它也是一 种不为“见 闻之 知 ”所 困顿 ,且 以开放 的心灵投入到无 限的 、自由开放 的自然事物中,而无所穷困的精神胜境。简而言之, “逍遥”作为庄子整个思想哲思的生命指归,首要的就 是对束缚 、羁绊 、桎梏世人心灵的异化之“待”的审美 解构,并将人的精神解放到一个 自然和谐的大道流行 的生命境界。 庄子主张“养生之道”,最根本的立足点在于将 人视作 自然尤物。《秋水》篇 云,“号物之数谓之万 , 人处一 焉”,坦 言人 只不过是 四海之 内的 自然 万物 ,应 意识到 自己的“眇乎小 哉”,并 需将 自己置于宇宙 中适 宜的位置。恩斯特 ·卡西尔在《人论》中评介 :“现实 巾的人们总是倾 向于把他 生 活的小 圈子 看成是 世界 的中心 ,并且把他的特殊的个人生活作为宇宙的标
张鹏飞:遥游世自在无为:庄子人生哲学思排范式的生命旨趣93 准。”9人的狂妄自大终归会导致藐视自然,且过分地是找到它头上而被杀掉了。以家雁因不能鸣而被杀 自信人的力量而热衷于追逐富贵、求索知识、抗争搏的现实背景,喻示着人在乱世若要希冀避世隐居、全 斗,并认为人绝对能战胜自然,而终归导致了戕害自身免祸、渴盼自保,可谓是相当的艰难。陈鼓应评说: 身的生命窘境。嵇康在《养生论》中评曰:“精神之于“《逍遥游》可以说是一篇价值转换或价值重估之作 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庄子借此对俗众所汲于追求的社会价值提出反省性 于上,国乱于下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批评,指出它不仅束缚精神发展,使自己的心灵矮小 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腑脏,醴醪煮其肠化,亦容易在这种追逐中,戕害了自己的性命。庄子 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热爱生命,不肯把它耗费在立功立名的市场价值 乐殃其平粹。畅言芸芸众生,可谓是欲望弥漫,所上。”{3 谓富贵者养尊处优、声色犬马、争名夺利,味地追求 综上所述,庄子冀盼的自在逍遥的哲学义理,将 感官的刺激,最终摧垮了自己的形体;贫困者为了追有助于世人打破精神枷锁,从现实压迫、物欲诱惑、世 求金钱,营思谋虑、筋疲力竭、伤神害生,销毁了体魄俗观念的東缚中解救出来,并获得精神上的生命升 心机。继而阐释了庄子养形之源在于养神之意,即涤华。故而庄子的人生哲理可以建构强大的精神防线, 除物欲且莫使自我丧于外物就是养形,而要能做到不以抵御世俗欲望的诸种诱惑困扰,而最终获得怡然自 为利禄、名位、食色、权势所诱惑、困扰、受累的关键,得的生命逍遥。为此,世俗人生唯有在民间凡俗中摆 就在于内心虚静、少思寡欲、去知远情、忘却生死、宁脱功利、忘怀荣辱、超越生死,就必然会使得胸怀宽 静和谐的养神怡情。可以说,庄子养生之道就在于保 温雅畅融、心灵澄明,并在人类的精神家园里真正 持心气恬静、平和淡雅、合于心灵、顺乎自然、无思无地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人性的生命光环。可以说, 为、逍遥自适。正如《应帝王》所谓“游心于淡,合气庄子立足人的历史性生存对形而上学传统的解构性 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天下治矣”,崇奉世诠释,无疑是颇为有力的生命呐喊,而其出于对社会 人理当经受“心斋”的修养而达到“无己”的境界。现实中个体生存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传统形而上学思 “无己”就犹如庖丁牛刀之“无厚”,而可在社会生活维方式使得审美个体的主体意义的妄加剥夺的反抗 中“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并能保全“逍遥性批评指责,也切实地彰显了生动鲜明的超时代特 游”的人生梦境 色,并始终蕴藉着韵味悠长的生命意趣。 黑格尔指出:“在这种抽象的世界里,个人不得不 用抽象的方式在他的内心中寻求现实中找不到的满 [参考文献] 足;他不得不逃避到思想的抽象中去,并把这种抽象[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 当做实存的主体这就是说逃避到主体本身的内心[2来景南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自由中去。(2这就阐释了庄子内心世界深深地体味 社,2003:162 [3]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77 着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项皆令人失望迷茫、愤[4清]郭庆藩,庄子集释,齐物论[M,北家:中华书局,1961:21 懑,而希冀在自己创造的自由理想天国里能让精神获 得某种暂时的陶醉、安适和恬静。可以说,中国历代[5]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 隐者皆希冀在隐居避世中能始终坚守某种对个人形 版社,1972:82 象的自我期许。诸如战国时的巢父许由务光之类(7王之庄于解(M北京:中华书b“3: 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蹴[M].北京:中华书局,1998:77 中加以提升。此类形象仿佛蕴藉着隐者群体对社会[9][德]慝斯特·卞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泽文出版 现实失望以后而转向个人生活的最后希望,即渴望个 社,2003:101 最后希望,似乎业已被庄子以嘲弄的语气淡然地消11.王先谦.庄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B 人可以有意义地诗意地生存;但此种建立自我尊严的 [10]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解。比如说,《山木》篇曾记载有一则寓言,叙述庄子 [1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8. 带着弟子行于山中,看见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因(13]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30 其“不材”,未被木匠伐去而活得很好,但庄子等人出 [责任编辑汤保梅] 山住在故人家,却见主人将一只不会叫的雁鹅杀之招 待。试想,不会叫的雁究竟招惹了谁呢?最后灾祸还
张鹏飞 :逍遥游世 自在无 为:庄子人 生哲学思辨 范式的生命 旨趣 93 准。” 人的狂妄自大终归会导致藐视 自然 ,且过分地 自信人的力量而热衷于追逐富贵、求索知识、抗争搏 斗,并认为人绝对能战胜 自然,而终归导致了戕害 自 身的生命窘境。嵇康在《养生论》中评 日:“精神之于 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 ,犹君 昏 于上 ,国乱于下也 。而世人不察 ,惟五谷是见 ,声色是 耽 ,目惑玄黄 ,耳务淫哇,滋味煎其腑脏,醴醪煮其肠 胃,香芳腐其骨髓 ,喜怒悖其正气 ,思虑消其精神 ,哀 乐殃其平粹。”ll畅言芸芸众生 ,可谓是欲望弥漫 ,所 谓富贵者养尊处优 、声色犬马、争名夺利 ,一味地追求 感官的刺激,最终摧垮了 自己的形体;贫 困者为了追 求金钱 ,营思谋虑、筋疲力竭、伤神害生,销毁 了体 魄 心机。继而阐释了庄子养形之源在于养神之意,即涤 除物欲且莫使 自我丧于外物就是养形 ,而要能做到不 为利禄 、名 位 、食 色 、权 势 所诱 惑 、困扰 、受 累 的关 键 , 就在于内心虚静、少思寡欲 、去知远情、忘却生死、宁 静和谐的养神怡情。可以说,庄子养生之道就在于保 持心气恬静 、平和淡雅 、合于心灵 、顺乎 自然 、无思无 为、逍遥 自适。正如《应帝王》所谓 “游心于淡 ,合气 于漠 ,顺物 自然,而无容私焉 ,天下治矣” ,崇奉世 人理 当经受 “心斋 ”的修 养而达 到“无 己”的境界。 “无己”就犹如庖丁牛刀之 “无厚”,而可在社会生活 中“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并 能保全 “逍遥 游”的人生梦境。 黑格尔指出:“在这种抽象的世界里,个人不得不 用抽象的方式在他的内心中寻求现实中找不到的满 足;他不得不逃避到思想的抽象 中去 ,并把这种抽象 当做实存的主体 ,这就是说 ,逃避到主体本身 的内心 自由中去。” 这就阐释了庄子内心世界深深地体味 着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项皆令人失 望、迷茫、愤 懑 ,而希冀在 自己创造的 自由理想天 国里能让精神获 得某种暂时的陶醉、安适和恬静。可以说 ,中国历代 隐者皆希冀在隐居避世 中能始终坚守某种对个人形 象的自我期许。诸如战国时的巢父、许 由、务光之类 隐者中的理想形象 ,就是从这种个人形象的 自我默认 中加以提升。此类形象仿佛蕴藉着隐者群体对社会 现实失望 以后 而转 向个人 生活 的最后希 望 ,即渴望 个 人可以有意义地诗意地生存;但此种建立 自我尊严的 最后希望 ,似乎业 已被庄子以嘲弄的语气淡然地消 解。比如说 ,《山木》篇曾记载有一则寓言 ,叙述庄子 带着弟子行于山中,看见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 ,因 其“不材”,未被木匠伐去而活得很好 ,但庄子等人出 山住在故人家 ,却见主人将一只不会叫的雁鹅杀之招 待。试想 ,不会叫的雁究竟招惹了谁呢?最后灾祸还 是 找到它头 上 而被 杀掉 了。以家雁 因不能 鸣 而被 杀 的现实背景 ,喻示着人在乱世若要希冀避世隐居 、全 身免祸、渴盼 自保,可谓是相当的艰难。陈鼓应评说 : “《逍遥游》可以说是一篇价值转换或价值重估之作。 庄子借此对俗众所汲于追求的社会价值提出反省性 批评 ,指出它不仅束缚精神发展 ,使 自己的心灵矮小 化,亦容易在这种追逐中,戕害 了自己的性命。庄子 热爱生命 ,不肯把 它耗 费在 立 功立名 的市 场价值 上 。’’[。] 综上所述 ,庄子冀 盼的 自在逍遥 的哲学义理,将 有助于世人打破精神枷锁,从现实压迫 、物欲诱惑、世 俗观念 的束缚 中解救出来 ,并获得精神上 的生命升 华。故而庄子的人生哲理可以建构强大的精神防线 , 以抵御世俗欲望的诸种诱惑困扰,而最终获得怡然 自 得的生命逍遥。为此,世俗人生唯有在民间凡俗中摆 脱功利 、忘怀荣辱 、超越生死 ,就必然会使得胸怀宽 广、温雅畅融 、心灵澄明,并在人类的精神家园里真正 地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人性的生命光环。可以说, 庄子立足人的历史性生存对形而上学传统的解构性 诠释 ,无疑是颇为有力 的生命呐喊,而其出于对社会 现实中个体生存的深切关怀 ,以及对传统形而上学思 维方式使得审美个体 的主体意义的妄加剥夺 的反抗 性批评指责,也切实地彰显 了生动鲜 明的超时代特 色 ,并始终蕴藉着韵味悠长的生命意趣 。 [参考文献] [1_J[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 :中华书局 ,1997:6. [2]束景 南.论庄 子哲 学体 系的骨架 [M].桂林 :广西 师范 大学 出版 社 ,2003:162. [3]朱谦之 .老子校释 【M].北京 :中华 书局 ,1984:77. [4][清 ]郭庆藩.庄子集释 ·齐物论[M].北京 :中华 书局 ,1961:21, l21. [5]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 思恩格斯 选集 :第一卷 [MJ.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1972:82. 【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 ,1983:108. [7]王夫之.庄子解[M].北京 :中华书局,1981:202. [8][唐]成 玄英.南华真经注疏 [M].北京 :中华 书局 ,1998:77. [9][德 ]恩斯特 ·卡 西尔.人 论[M].甘 阳,译.上海 :上 海译文 出版 社 .2003:101. [1O]戴明扬 .嵇 康集校 注[M].北京 :人 民文 学出版社 ,2001:122. [i1]王先谦.庄子集解[M].上 海:上 海书店 ,1987:56. [12][德 ]黑格 尔.哲学 史讲演 录:第 三卷 [M].北京 :商务 印书馆 , 1976:8. [13]陈鼓应.老庄新论 [M].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92:130. [责任编辑 汤保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