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21期 隹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 Vol 9 No 21 2011年11月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cademic Forum,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v. 2011 DOI:10.3969/.issn.1008-3499.2011.21.005 从“重生”到“知死” 简论孔子的人生哲学观 任静伟 (江苏豪森医药集团政策事务部,江苏连云港222000 摘要:以《论语》为原典,集中分析和讨论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和“志士仁人,无求 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等人生哲学思想,指出:孔子重视“生”并不意味着忽视“死”,强调人之“知 生死”就是“知命”,即明白“死生有命”;面对“求之在天者”而非“求之在我者”的生死问題,人所能做 的就是以“践仁”来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并借此获得对个体生死的超越 关键词:孔子;生死观;“重生”;“知死”;“践仁”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99(2011)21-0015-04 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在时间维度上乃是向死的格尔认为死亡是爱本身;弗洛伊德说死亡是一种才 存在,如苟子所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能;海德格尔则认为预谋死亡即预谋自由,向死而在 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历程,是个体存在并获得其意是人的自由原则;而苏格拉底更是因拒绝逃生坦 义的生命历程。人只有严肃地看待思考生死,才能然接受死亡,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圣事 够负责于自己的生命。而死亡的必然性意味着人无 神论”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则强 所逃,死亡和死后世界则更因其经验上的不可知性,调今生并不是生命的最终完结,它们肯定天堂和地 带给人或多或少的恐惧。作为对这种恐惧的克服,狱,并将其作为人今生行为所招来的因果报应和死 人们渴望永生,努力以衍生于文化中的智慧来认识后要继续生活的地方。印度教和佛教则持一种轮回 死亡,探求一种人能够坦然对待生死的思想。质言观,强调死亡乃是“因果”的作用,人死亡后会立即进 之,“死生,事大也”生死问题是人生之大问题,认识人下一个轮回中去,循环不休直至解脱。 死亡则是认识生命的必须。毫不夸张地说,生死问 按照传统的看法,孔子在这个人生根本问题上 题是任何文化形态都需慎重对待和严肃思考的问与以上这些大论“生死问题”的思想都不同,所持有 题,宗教更是将生死问题作为其终极关怀的最重要的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问题。那么,作为中华文化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孔 先进》)的观点,似乎这位中华文化的大圣人是只 子,如何看待生与死的关系,何者更为重要?人生最重生不重死,对死和鬼神存而不论的。而“未知生焉 后又是通过什么价值达到不朽从而超越死亡的局限知死”字面上凸显出的片面对生的强调,也招致了我 呢?显然,探讨这一问题是受中国文化传统哺育的们同样产生“未知死焉知生”的怀疑10。然而,我们 我们所不能逃避的。而要厘清孔子的生死观,就很并不能据此就简单认定,孔子不关注生死,尤其是不 有必要对西方贤哲和宗教就这一问题的看法作一回关注死亡。很显然,虽然孔子在《论语》中所直接论 顾,以作为我们阐发孔子生死观的对照。 述生死的字句并太多,但却也不是将其作为人生可 西方哲人对于生死问题的发问,则集中在“死是有可无的问题看待的(死字出现38次,与死丧、鬼神 什么?”的命题上。他们大多以肯定的方式来阐释自祭祀相关的文字达48处)。因此,我们必须承认, 己的思想。如毕达哥拉斯认为死亡是灵魂的暂时解“未知生焉知死”是讨论孔子生死观的核心,这其中 脱;赫拉克利特认为死亡很平常,它是我们醒时所看透露出了夫子对生的大重视,而孔子为什么如此重 到的一切;德漠克利特强调死亡是自然的必然性;黑视生,更应是所探讨问题的核心中的核心。 收稿日期:2011-10-15;修订日期:2011-11-02 作者简介:任静伟 ,男,江苏灌云人,江苏豪森医药集团政策事务部高级经理,主要从事先秦哲学方面的研究,( F-mail) jslyglw @126.com
第 9卷 第 2l期 2011年 I1月 淮海 工学 院学 报 ( 会科学版 ·学术论坛) Vo!.9 No.2l JournalofHuaihaiInstituteofTechnology(AcademicForum,SocialScienceEdition) Nov.20n DOI:10.3969/j.issn.1008—3499.20l1.21.005 从 “重 生 "到 “知 死 ’’ 简论孔子的人 生哲学观 任静伟 (江苏豪森 医药集团 政策事务部 ,江苏 连 云港 222000) 摘 要 :以《论 语 》为 原 典 ,集 中分 析 和 讨 论 了 孔 子 “未 知 生 焉 知 死 ”、“生 死 有 命 ”和 “志 士 仁 人 ,无 求 生 以 害仁 ,有 杀 生 以成 仁 ”等 人 生 哲 学 思 想 ,指 出 :孔 子 重 视 “生 ”并 不 意 味 着 忽视 “死 ”,强 调 人 之 “知 生 死 ”就 是 “知 命 ”,即 明 白 “死 生 有 命 ”;面 对 “求 之 在 天 者 ”而 非 “求之 在 我 者 ”的 生 死 问题 ,人 所 能 做 的 就 是 以“践 仁 ”来 实 现 生 命 的 永 恒 4k,ht,并 借 此 获 得 对 个 体 生 死 的 超 越 。 关 键 词 :孔 子 ;生 死 观 ;“重 生 ”;“知 死 ”;“践 仁 ” 中 图 分 类 号 :B222.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8~3499(2011)2卜O015-04 作 为 个 体 存 在 的 人 ,在 时 间 维 度 上 乃 是 向 死 的 存 在 ,如 苟 子 所 论 ,“生 ,人 之 始 也 ;死 ,人 之 终 也 ”。 从 出 生 到 死 亡 的 时 间 历 程 ,是 个 体 存 在 并 获 得 其 意 义 的 生 命 历 程 。人 只 有 严 肃 地 看 待 、思 考 生 死 ,才 能 够 负 责 于 自己 的 生 命 。 而 死 亡 的 必 然 性 意 味 着 人 无 所 逃 ,死 亡 和 死 后 世 界 则 更 因 其 经 验 上 的 不 可 知 性 , 带 给 人 或 多 或 少 的 恐 惧 。 作 为 对 这 种 恐 惧 的 克 服 , 人 们 渴 望 永 生 ,努 力 以 衍 生 于 文 化 中 的 智 慧 来 认 识 死 亡 ,探 求 一 种 人 能 够 坦 然 对 待 生 死 的 思 想 。 质 言 之 ,“死 生 ,事 大 也 ”,生 死 问 题 是 人 生 之 大 问 题 ,认 识 死 亡 则 是 认 识 生 命 的 必 须 。 毫 不 夸 张 地 说 ,生 死 问 题 是 任 何 文 化 形 态 都 需 慎 重 对 待 和 严 肃 思 考 的 问 题 ,宗 教 更 是 将 生 死 问 题 作 为 其 终 极 关 怀 的 最 重 要 问 题 。 那 么 ,作 为 中 华 文 化 主 要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的 孔 子 ,如 何 看 待 生 与 死 的 关 系 ,何 者 更 为 重 要 ? 人 生 最 后 又 是 通 过 什 么 价 值 达 到 不 朽 从 而 超 越 死 亡 的 局 限 呢 ? 显 然 ,探 讨 这 一 问 题 是 受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哺 育 的 我 们 所 不 能 逃 避 的 。 而 要 厘 清 孑L子 的 生 死 观 ,就 很 有 必 要 对 西 方 贤 哲 和 宗 教 就 这 一 问题 的 看 法 作 一 回 顾 ,以作 为 我 们 阐 发 孔 子 生 死 观 的 对 照 。 西 方 哲 人 对 于 生 死 问题 的 发 问 ,则 集 中在 “死 是 什 么 ?”的 命 题 上 。 他 们 大 多 以 肯 定 的 方 式 来 阐 释 自 己 的思 想 。如 毕 达 哥 拉 斯 认 为 死 亡 是 灵 魂 的 暂 时 解 脱 ;赫 拉 克 利 特 认 为 死 亡 很 平 常 ,它 是 我 们 醒 时 所 看 到 的一 切 ;德 谟 克 利 特 强 调 死 亡 是 自然 的 必 然 性 ;黑 格 尔 认 为 死 亡 是 爱 本 身 ;弗 洛 伊 德 说 死 亡 是 一 种 才 能 ;海 德 格 尔 则 认 为 预 谋 死 亡 即 预 谋 自 由 ,向 死 而 在 是 人 的 自由 原 则 【1J1;而 苏 格 拉 底 更 是 因拒 绝 逃 生 坦 然 接 受 死 亡 ,成 为 西 方 思 想 史 上 的 一 大 圣 事 。 “ 一 神 论 ”宗 教 (犹 太 教 、基 督 教 、伊 斯 兰 教 )则 强 调 今 生 并 不 是 生 命 的 最 终 完 结 ,它 们 肯 定 天 堂 和 地 狱 ,并 将 其 作 为 人 今 生 行 为 所 招 来 的 因 果 报 应 和 死 后 要 继 续 生 活 的 地 方 。印 度 教 和 佛 教 则 持 一 种 轮 回 观 ,强 调 死 亡 乃 是 “因 果 ”的 作 用 ,人 死 亡 后 会 立 即进 入 下 一 个 轮 回 中 去 ,循 环 不 休 直 至 解 脱 。 按 照 传 统 的看 法 ,孔 子 在 这 个 人 生 根 本 问 题 上 , 与 以上 这 些 大 论 “生 死 问 题 ”的 思 想 都 不 同 ,所 持 有 的 是 “未 能 事 人 ,焉 能 事 鬼 ”、“未 知 生 焉 知 死 ”(《论 语 · 先 进 》)的 观 点 ,似 乎 这 位 中 华 文 化 的 大 圣 人 是 只 重 生 不 重 死 ,对 死 和 鬼 神 存 而 不 论 的 。 而 “未 知 生 焉 知 死 ”字 面 上 凸 显 出 的 片 面 对 生 的 强 调 ,也 招 致 了我 们 同 样 产 生 “未 知 死 焉 知 生 ”的 怀 疑 。然 而 ,我 们 并 不 能 据 此 就 简 单 认 定 ,孔 子 不 关 注 生 死 ,尤 其 是 不 关 注 死 亡 。很 显 然 ,虽 然 孔 子 在 《论 语 5中 所 直 接 论 述 生 死 的 字 句 并 太 多 ,但 却 也 不 是 将 其 作 为 人 生 可 有 可 无 的 问题 看 待 的 (死 字 出 现 38次 ,与 死 丧 、鬼 神 祭 祀 相 关 的 文 字 达 48处 )。 因 此 ,我 们 必 须 承 认 , “未 知 生 焉 知 死 ”是 讨 论 孔 子 生 死 观 的 核 心 ,这 其 中 透 露 出 了 夫 子 对 生 的 大 重 视 ,而 孔 子 为 什 么 如 此 重 视 生 ,更 应 是 所 探 讨 问 题 的 核 心 中 的 核 心 。 收稿 日期 :2011-1O-15;修订 日期 :201i-1卜O2 作者简介 :任静伟(1970一),男,江苏灌 云人,江苏豪森 医药集 团政 策事务部高级 经理 ,主要从 事先秦哲 学方面 的研究 ,(E-mail)jslyglw @ 126.eoFl
16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 2011年11月 “未知生,焉知死”——重枧生不等于忽视死 长地说:“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 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孟子·离 《论语·先进》记载:“季路间事鬼神,子曰:‘未娄上》) 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 对于死亡,除了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之 知死””。正是这句话,成为长期代表孔子生死观的外,其弟子曾子将死亡视作一种休息的观点,也可作 根本标志。而人们对这句话阐释的不同,也就代表为孔子生死观的补充。《论语》记载曾子临终前的 着对孔子生死观认识的不同。 段话说:“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如果从字面上看,孔子十分肯定的是人只有先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知生之道,方能后知死之道。但如果加以深究,或许知免夫!小子!”认为死亡可以免去人生时战战兢 可以发现“未知生,焉知死”起码有三种阐释的可能。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迫求。 的确可以 首先,肯定了死是可知的,只是人在认识生死之间有被看作是一种休息、一种解脱。这也显示出孔子及 个先后次序、难易程度的不同;其次结合具体的语其弟子既不喜悦也不害怕死亡的人生态度,他们的 境,或是夫子出于因材施教,针对子路刚烈勇武之个生死观是将生死视作了一体的大生命观。 性而发;最后则是承继三代以来的天命论传统,面对 综上所论,我们可以肯定,孔子及其弟子并不畏 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基于对生命和现实生活的重惧死亡,也不逃避谈论死亡。孔子认为死生一体,只 视,做出的为维系现实社会伦理关系之中庸回答。是有认识上的先后之别。而单就知生与知死相比, 三种中之最后一点尤其重要,对此,从《说苑·辨物》他更看重知生的重要。之所以如此,除了认识上的 中孔子回答子贡关于人死后有知还是无知之问的话先后之别之外,乃与他将生死看成是人之不能自我 语中可以找到旁证,他说“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做主的“命”所决定(“求在天者也”)有关。 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之不 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后自知也,犹未 二、“死生有命 晚也”。由此可见,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并非只 孔子继承的是三代文化传统,特别是周。他念 是简单的悦生恶死之论,而更多的是出于一种重视念不忘“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周人对天命的敬 生命、维护现实伦理秩序的考虑 畏和重视不言自明,特别是周人一向将其取代殷商 朱子在《四书集注》里解释“未知生,焉知死”时,视作是“以德配天”的结果,“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先引用程子的“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论语·颜渊》)、“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 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仲之命》是其最生动的说明。周人认为,人的命运 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包括生死)是天所赋予,人的大德就在于顺应天命 乃所以深告之也。”并进一步解释道:“死者,人之所“天生柔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彝德。”(《诗经 必有,不可不知,皆切问也。然非诚敬足以事人, 大雅·柔民》)人可以通过积极的行为影响天命 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以尽力保持天命所赋予自身的命运。 而知所以死。盖幽明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 孔子继承了周人的这种天命观,强调人应“知天 不可躐等,故夫子告知如此”3。显然,程朱将生命、畏天命”。在《论语·为政》中,夫子曾自述道“十 死视作一理,只是认识次第上有别,认为这句话非但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不是孔子对死亡问题的逃避,反而是一种慎告,即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尽管夫 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更进一步凸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但罕言不代 了孔子认为的只有敬畏生,才能敬畏死 表不言,也不代表天命不重要,而是惟其太重要,所 同时,此处的“未知生”之“生”,也并非单指人之以才不过多谈论而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 生物体意义上的身体之“生”,更代表着作为生生之语·尧曰》充分体现出了孔子对于天命的重视。而 道的“仁”,即“死犹生”也生死一也。也就是说,“人天命之于孔子有着两层意思,即上天所赋予人的使 有知“生’即“生生’之道,也才知晓‘死’之理;反命和上天所给予人的命运。而命运包括了人的富贵 ,不知·生’,即不知生生之道,又如何能够知‘死’生死。于是孔子在强调“知天命”的同时,也强调“君 3因此,我们认定“未知生,焉知死”可以解为: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 知道生生之道(为仁之道),也就知道死之理了;不知氏》)。而君子之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因为“大 道生生之道(仁之道),又焉能知道“死”之理呢? 人”、“圣人之言”皆是天命的代言,敬畏天命也就意 是在这一意义上,作为夫子嫡传的孟子也才语重心味着敬畏上天所给予人的命运。而人之知天命畏天
淮海 工 学 院学 报 (社会科 学版 ·学术论坛) 2011年 l1月 一 、 “未知生 ,焉知死”—— 重视 生不等 于忽视死 《论 语 ·先 进 》记 载 :“季 路 问 事 鬼 神 ,子 日 :‘未 能 事 人 ,焉 能 事 鬼 ?’日 :‘敢 问 死 ’。 日 :‘未 知 生 ,焉 知 死 ”’。正 是 这 句 话 ,成 为 长 期 代 表 孔 子 生 死 观 的 根 本 标 志 。 而 人 们 对 这 句 话 阐 释 的 不 同 ,也 就 代 表 着 对 孔 子 生 死 观 认 识 的不 同 。 如 果 从 字 面 上 看 ,孔 子 十 分 肯 定 的 是 人 只 有 先 知 生 之 道 ,方 能 后 知 死 之 道 。但 如 果 加 以 深 究 ,或 许 可 以发 现 “未 知 生 ,焉 知 死 ”起 码 有 三 种 阐 释 的可 能 。 首 先 ,肯 定 了 死 是 可 知 的 ,只是 人 在 认 识 生 死 之 间 有 一 个 先 后 次 序 、难 易 程 度 的 不 同 ;其 次 结 合 具 体 的 语 境 ,或 是 夫 子 出 于 因 材 施 教 ,针 ~,-j-子 路 刚 烈 勇 武 之 个 性 而 发 ;最 后 则 是 承 继 三 代 以 来 的天 命 论 传 统 ,面 x,-j- 礼 崩 乐 坏 的 社 会 局 面 ,基 于 对 生 命 和 现 实 生 活 的 重 视 ,做 出 的 为 维 系 现 实 社 会 伦 理 关 系 之 中 庸 回 答 。 三 种 中之 最 后 一 点 尤 其 重 要 ,对 此 ,从 《说 苑 ·辩 物 》 中孔 子 回答 子 贡 关 于 人 死 后 有 知 还 是 无 知 之 问 的 话 语 中 可 以 找 到 旁 证 ,他 说 “吾 欲 言 死 者 有 知 也 ,恐 孝 子 顺 孙 妨 生 以送 死 也 ;欲 言 无 知 ,恐 不 孝 子 孙 弃 之 不 葬 也 。 赐 欲 知 死 人 有 知 将 无 知 也 ,死 后 自知 也 ,犹 未 晚 也 ”。 由 此 可 见 ,孔 子 的“未 知 生 、焉 知 死 ”,并 非 只 是 简 单 的 悦 生 恶 死 之 论 ,而 更 多 的 是 出 于 一 种 重 视 生 命 、维 护 现 实 伦 理 秩 序 的 考 虑 。 朱 子 在 《四 书 集 注 》里解 释 “未 知 生 ,焉 知 死 ”时 , 先 引 用 程 子 的 “昼 夜 者 ,死 生 之 道 也 。 知 生 之 道 ,则 知 死 之 道 ;尽 事 人 之 道 ,则 尽 事 鬼 之 道 。 死 生 人 鬼 , 一 而 二 ,二 而 一 者 也 。 或 言 夫 子 不 告 子 路 ,不 知 此 乃 所 以 深 告 之 也 。”并 进 一 步 解 释 道 :“死 者 ,人 之 所 必 有 ,不 可 不 知 ,皆 切 问 也 。 然 非 诚 敬 足 以 事 人 , 则 必 不 能 事 神 ;非 原 始 而 知 所 以 生 ,则 必 不 能 反 终 而 知 所 以 死 。 盖 幽 明 始 终 ,初 无 二 理 ,但 学 之 有 序 , 不 可 躐 等 ,故 夫 子 告 知 如 此 ”[43”。 显 然 ,程 朱 将 生 死 视 作 一 理 ,只 是 认 识 次 第 上 有 别 ,认 为 这 句 话 非 但 不 是 孑L子 对 死 亡 问 题 的 逃 避 ,反 而 是 一 种 慎 告 ,即 非 诚 敬 足 以 事 人 ,则 必 不 能 事 神 ”,更 进 一 步 凸 显 了 孔 子 认 为 的 只 有 敬 畏 生 ,才 能 敬 畏 死 。 同 时 ,此 处 的“未 知 生 ”之 “生”,也 并 非 单 指 人 之 生 物 体 意 义 上 的 身 体 之 “生 ”,更 代 表 着 作 为 生 生 之 道 的 “仁 ”,即 “死 犹 生 ”也 ,生 死 一 也 。也 就 是 说 ,“人 只 有 知 ‘生 ’即 ‘生 生 ’之 道 ,也 才 知 晓 ‘死 之 理 ;反 之 ,不 知 ‘生 ’,即 不 知 生 生 之 道 ,又 如 何 能 够 知 ‘死 ’ 呢 ?”r 因 此 ,我 们 认 定 “未 知 生 ,焉 知 死 ”可 以 解 为 : 知 道 生 生 之 道 (为 仁 之 道 ),也 就 知 道 死 之 理 了 ;不 知 道 生 生 之 道 (仁 之 道 ),又 焉 能 知 道 “死 ’’之 理 呢 ?正 是 在 这 一 意 义 上 ,作 为 夫 子 嫡 传 的 孟 子 也 才 语 重 心 长 地 说 :“苟 不 志 于 仁 ,终 身 忧 辱 ,以 陷 于 死 亡 。《诗 》 云 :‘其 何 能 淑 ,载 胥 及 溺 。’此 之 谓 也 。”(《孟子 ·离 娄 上 》) 对 于 死 亡 ,除 了 孔 子 所 言 “未 知 生 ,焉 知 死 ”之 外 ,其 弟 子 曾 子 将 死 亡 视 作 一 种 休 息 的 观 点 ,也 可 作 为 孔 子 生 死 观 的补 充 。《论 语 》记 载 曾 子 临 终 前 的 一 段 话 说 :“曾 子 有 疾 ,召 门 弟 子 日 :启 予 足 。启 予 手 。 诗 云 :战 战 兢 兢 ,如 临 深 渊 ,如 履 薄 冰 。而 今 而 后 ,吾 知 免 夫 ! 小 子 !”认 为 死 亡 可 以 免 去 人 生 时 战 战 兢 兢 、如 临 深 渊 、如 履 薄 冰 的 追 求 。 对 “死 ”,的 确 可 以 被 看 作 是 一 种 休 息 、一 种 解 脱 。这 也 显 示 出 孔 子 及 其 弟 子 既 不 喜 悦 也 不 害 怕 死 亡 的 人 生 态 度 ,他 们 的 生 死 观 是 将 生 死 视 作 了 一 体 的 大 生 命 观 。 综 上 所 论 ,我 们 可 以 肯 定 ,孔 子 及 其 弟 子 并 不 畏 惧 死 亡 ,也 不 逃 避 谈 论 死 亡 。 孔 子 认 为 死 生 一 体 ,只 是 有 认 识 上 的 先 后 之 别 。 而 单 就 知 生 与 知 死 相 比 , 他 更 看 重 知 生 的 重 要 。 之 所 以 如 此 ,除 了 认 识 上 的 先 后 之 别 之 外 ,乃 与 他 将 生 死 看 成 是 人 之 不 能 自 我 做 主 的“命 ”所 决 定 (“求 在 天 者 也 ”)有 关 。 二 、“死 生有命” 孑L子 继 承 的 是 三 代 文 化 传 统 ,特 别 是 周 。 他 念 念 不 忘 “郁 郁 乎 文 哉 ,吾 从 周 ”。 而 周 人 对 天 命 的 敬 畏 和 重 视 不 言 自明 ,特 别 是 周 人 一 向 将 其 取 代 殷 商 视 作 是 “以 德 配 天 ”的 结 果 ,“周 虽 旧 邦 ,其 命 维 新 ” (《论 语 ·颜 渊 》)、“皇 天 无 亲 ,惟 德 是 辅 ”(《尚书 ·蔡 仲 之 命 》)是 其 最 生 动 的 说 明 。 周 人 认 为 ,人 的 命 运 (包 括 生 死 )是 天 所 赋 予 ,人 的 大 德 就 在 于顺 应 天 命 , “天 生 忝 民 ,有 物 有 则 ,民 之 秉 彝 ,好 是 彝 德 。”(《诗 经 · 大 雅 ·蒸 民 》)人 可 以 通 过 积 极 的 行 为 影 响 天 命 , 以 尽 力 保 持 天 命 所 赋 予 自身 的 命 运 。 孔 子 继 承 了 周 人 的 这 种 天 命 观 ,强 调 人 应 “知 天 命 、畏 天命 ”。 在 《论 语 ·为 政 》中 ,夫 子 曾 自述 道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三 十 而 立 ,四 十 而 不 惑 ,五 十 而 知 天 命 ,六 十 而 耳 顺 ,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 不 逾 矩 ”。尽 管 夫 子 “罕 言 利 与 命 与 仁 ”(《论 语 ·子 罕 》),但 罕 言 不 代 表 不 言 ,也 不 代 表 天 命 不 重 要 ,而 是 惟 其 太 重 要 ,所 以 才 不 过 多 谈 论 而 已 ,“不 知 命 ,无 以 为 君 子 也 ”(《论 语 ·尧 日 》)充 分 体 现 出 了孔 子 对 于 天 命 的 重 视 。而 天 命 之 于 孔 子 有 着 两 层 意 思 ,即 上 天 所 赋 予 人 的 使 命 和 上 天 所 给 予 人 的命 运 。 而 命 运 包 括 了 人 的 富 贵 生 死 。 于 是 孔 子 在 强 调 “知 天 命 ”的 同 时 ,也 强 调 “君 子 有 三 畏 ,畏 天 命 ,畏 大 人 ,畏 圣 人 之 言 ”(《论 语 ·季 氏 》)。而 君 子 之 畏 大 人 ,畏 圣 人 之 言 ,是 因 为 “大 人 ”、“圣 人 之 言 ”皆 是 天 命 的 代 言 ,敬 畏 天 命 也 就 意 味 着 敬 畏 上 天 所 给 予 人 的 命 运 。 而 人 之 知 天命 畏 天
第21期 任静伟:从“重生”到“知死”—一简论孔子的人生哲学观 命,亦即意味着人对生死之必然性的尊 都体现出了孔子对生命的大重视大关怀,但却都没 孔子相信,人的富贵贫贱、长寿、短命等命运都有对“仁是什么”做出明确解答,这中间既包括了个 是天命所安排的。他借子夏的口很清楚地表达了这体修身意义上的‘仁’,也包括了出于维持共同秩序 一点,《论语·颜渊》里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司马牛忧的‘仁’。而《中庸》说“仁”道,“仁者人也,亲亲为 日:“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大”,理学家则以人对天道世界万物的敏感来解释 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仁”冯友兰先生解释《中庸》的“仁者人也,亲亲为 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大”时说,“‘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 颜渊》),这是孔子在“知天命”后,面对困厄人生借准”6。概括地说,孔子的“仁”是以伦理学的“仁” 子夏之口所作的最直白的回答,这也是孔子在历经为出发点,进而达到实践意义上的“仁”的政治理想 种种生死存亡考验,在不停寻找生命至道、践行天命要求,而修身学的“仁”就是实践前两者的根本和关 大道后的由衷感言。《公羊传》记载:颜渊死,子曰:键所在。可以说,“践仁”是孔子对待“何为人之 “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颜回和本”的明确答案,而“践仁”的实质也就是人以“求之 子路是孔子心爱的两大弟子,面对他们的先离己而在我者”来对“求之在天者”的一种超越,体现的是以 去,孔子的悲恸可想而知,但他也唯有悲伤地接受这积极入世为特征的传统儒家精神。 种天之所命了。这也从反面印证了孔子是肯定人的 人之“践仁”,其实就是一个求“心安”。当宰我 “死生有命”性,承认生死之必然。而面对由命所决嫌三年之丧太长而问孔子,是否一定要守三年之丧 定的生死,孔子则认为,人所不应做的就是戕害自己时,孔子以“心安否,心安则为之”答之。可见,“心 的生命,不应“死非命”。纵然,人的寿夭是天之所安”实乃属于人可以“求之在我者”,而非“求之在天 命,但人不应该面对可以生可以死时选择死,否则就者”。换句话说,人是可以追求得到和坚守住的,强 是非其命而亡。对此,孔子强调“危邦不人,乱邦不调心安也就意味着人有了安身立命之准则,道出了 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暴人活着若心不安则生不如死的痛苦经验,这里凸显 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的是一“道德精神6(意即强调实然胜过强调应 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人不应该随意地损伤然,是只求自我心中之所安而不求人人如我一般作 自己的生命,不应逞匹夫之勇而死于非命。特别是为),强调人应以是否感到心安作为修身、立身、处世 战争、疾病等更易招致人非命而死,因而他对“战、的根本。而心安与否,作为一件完全可以由自我做 疾”持有很慎重的态度,认为“子之所慎:齐、战、疾”主的事,实如康德所最赞赏和最肯定的“心中的道德 《论语·述而》)也 律”。由此而论,在孔子所开启的儒家学说中,生命 孔子强调“死生有命”,那么,除了面对由命所的意义(或者说人如何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有价值)也 决定的生死,又能够做什么呢?纵观《论语》,其中有就凸显为求其“心安”的“践仁”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志土仁人,无 孔子赞赏的是“践仁”的前贤,如《论语·微子》 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之“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 论。可见,孔子所强调的乃是应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有三仁焉”、“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 对待人生,也就是要人们积极地人世,这也是整个儒齐与!”;《论语·宪问》:“子路曰:“恒公杀公子纠 家的传统精神ω1。概括地说,尽管孔子认为死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恒公九 有命,但却对生有着更多的重视,尤其特别重视人不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应“非命而死”。在孔子的精神世界里,有限的生命,他鄙夷那些不能“践仁”之人,如《论语·季氏》:“齐 则将凭“践仁”而得到超越。 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曰,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 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论语 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中心,这乃千古定论。而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一正一反,体 生死观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仁”有何现了孔子对“践仁”的高度重视 关联呢?这是本文讨论孔子生死观所不能避开的问 虽然孔子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但却并没 题。尽管《论语》大谈特谈“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有消极地对待人生,反之是以积极的态度入世,并由 的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孝此更加重视人生。这一切源于孔子将生死问题视作 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论语·学而》)、“夫仁者,人不能自我做主(求之在天者),人之所能做也应做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等,的是避免“非命而死”。同时,孔子强调人在世间可
第 2i期 任静伟 :从 “重生”到“知死”+一一简论孔子的人生哲学观 l7 命 ,亦 即 意 味 着 人 对 生 死 之 必 然 性 的 尊 重 。 孔 子 相 信 ,人 的 富 贵 贫 贱 、长 寿 、短 命 等 命 运 都 是 天 命 所 安 排 的 。他 借 子 夏 的 口很 清 楚 地 表 达 了这 一 点 ,《论 语 ·颜 渊 》里 曾 有 这 样 一 段 记 载 ,司 马 牛 忧 日 :“人 皆 有 兄 弟 ,我 独 亡 。”子 夏 日 :“商 闻 之 矣 :死 生 有 命 ,富 贵 在 天 。君 子 敬 而 无 失 ,与 人 恭 而 有 礼 。 四 海 之 内 皆 兄 弟 也 — — 君 子 何 患 乎 无 兄 弟 也 ?”(《论 语 · 颜 渊 》),这 是 孔 子 在 “知 天 命 ”后 ,面 对 困厄 人 生 借 子 夏 之 口所 作 的 最 直 白 的 回 答 ,这 也 是 孑L子 在 历 经 种 种 生 死 存 亡 考 验 ,在 不 停 寻 找 生 命 至 道 、践 行 天 命 大 道 后 的 由衷 感 言 。 《公 羊 传 》记 载 :颜 渊 死 ,子 日 : “噫 ,天 丧 予 。”子 路 死 ,子 日 :“噫 !天 祝 予 。”颜 回 和 子 路 是 孔 子 心 爱 的 两 大 弟 子 ,面 对 他 们 的 先 离 己 而 去 ,孔 子 的 悲 恸 可 想 而 知 ,但 他 也 唯 有 悲 伤 地 接 受 这 种 天 之 所 命 了 。 这 也 从 反 面 印 证 了孑L子 是 肯 定 人 的 “死 生 有 命 ”性 ,承 认 生 死 之 必 然 。 而 面 对 由命 所 决 定 的 生 死 ,孔 子 则 认 为 ,人 所 不 应 做 的 就 是 戕 害 自己 的 生 命 ,不 应 “死 非 命 ”。 纵 然 ,人 的 寿 天 是 天 之 所 命 ,但 人 不 应 该 面 对 可 以生 可 以 死 时选 择 死 ,否 则 就 是 非 其 命 而 亡 。 对 此 ,孔 子 强 调 “危 邦 不 入 ,乱 邦 不 居 。天 下 有 道 则 见 ,元 道 则 隐 。”(《论 语 ·泰 伯 》)“暴 虎 冯 河 ,死 而 元 悔 者 ,吾 不 与 也 。必 也 临 事 而 惧 ,好 谋 而 成 者 也 。”(《论 语 ·述 而 》)人 不 应 该 随 意 地 损 伤 自 己 的 生 命 ,不 应 逞 匹 夫 之 勇 而 死 于 非 命 。 特 别 是 战 争 、疾 病 等 更 易 招 致 人 非 命 而 死 ,因 而 他 对 “战 、 疾 ”持 有 很 慎 重 的 态 度 ,认 为 “子 之 所 慎 :齐 、战 、疾 ” (《论 语 ·述 而 》)也 。 孔 子 强 调 “死 生 有 命 ”,那 么 ,人 除 了 面 对 由命 所 决 定 的 生 死 ,又 能 够 做 什 么 呢 ? 纵 观 《论 语 》,其 中 有 “朝 闻 道 夕 死 可 矣 ”(《论 语 ·里 仁 》)、“志 士 仁 人 ,无 求 生 以 害 仁 ,有 杀 身 以 成 C-”(《论 语 ·卫 灵 公 》)之 论 。可 见 ,孔 子 所 强 调 的 乃 是 应 以 积 极 进 取 的 心 态 对 待 人 生 ,也 就 是 要 人 们 积 极 地 人 世 ,这 也 是 整 个 儒 家 的传 统 精 神 [6]1”。概 括 地 说 ,尽 管 孔 子 认 为 死 生 有 命 ,但 却 对 生 有 着 更 多 的 重 视 ,尤 其 特 别 重 视 人 不 应 “非 命 而 死 ”。 在 孔 子 的 精 神 世 界 里 ,有 限 的 生 命 , 则 将 凭 “践 仁 ”而 得 到 超 越 。 三 、“无求 生 以害仁 ,有杀 身 以成 仁 ” 孔 子 的 学 说 以 “仁 ”为 中 心 ,这 乃 千 古 定 论 。 而 生 死 观 作 为 孔 子 思 想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与 “仁 ”有 何 关 联 呢 ? 这 是 本 文 讨 论 孔 子 生 死 观 所 不 能 避 开 的 问 题 。尽 管 《论 语 》大 谈 特 谈 “仁 ”,其 中 比 较 有 代 表 性 的 如 “樊 迟 问 仁 ,子 日 ‘爱 人 (《论 语 ·颜 渊 》)、“孝 悌 也 者 ,其 为 人 之 本 欤 ”(《论 语 ·学 而 》)、“夫 仁 者 ,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已 欲 达 而 达 人 ”(《论 语 ·雍 也 》)等 , 都 体 现 出 了孔 子 对 生 命 的 大 重 视 大 关 iT,,但 却 都 没 有 对 “仁 是 什 么 ’’做 出 明 确 解 答 ,这 中 间 既 包 括 了 个 体 修 身 意 义 上 的 ‘仁 ’,也 包 括 了 出 于 维 持 共 同 秩 序 的 ‘仁 ’。而 《中 庸 》说 “仁 ’’道 ,“仁 者 人 也 ,亲 亲 为 大 ”,理 学 家 则 以 人 对 天 道 世 界 万 物 的 敏 感 来 解 释 “仁 ”,冯 友 兰 先 生 解 释 《中 庸 》的 “仁 者 人 也 ,亲 亲 为 大 ”时 说 ,“‘仁 ’是 ‘修 身 ’所 要 达 到 的 最 高 标 准 ”Ⅲ 。。概 括 地 说 ,孔 子 的 “仁 ”是 以伦 理 学 的 “仁 ” 为 出 发 点 ,进 而 达 到 实 践 意 义 上 的 。‘‘仁 ”的 政 治 理 想 要 求 ,而 修 身 学 的 “仁 ”就 是 实 践 前 两 者 的 根 本 和 关 键 所 在 ]。 可 以 说 ,“践 仁 ”是 孔 子 对 待 “何 为 人 之 本 ”的 明确 答 案 ,而 “践 仁 ”的 实 质 也 就 是 人 以 “求 之 在 我 者 ”来 对 “求 之 在 天 者 ”的 一 种 超 越 ,体 现 的 是 以 积 极 人 世 为 特 征 的 传 统 儒 家 精 神 。 人 之 “践 仁 ”,其 实 就 是 一 个 求 “心 安 ”。 当 宰 我 嫌 三 年 之 丧 太 长 而 问 孑L子 ,是 否 一 定 要 守 三 年 之 丧 时 ,孔 子 以 “心 安 否 ,心 安 则 为 之 ”答 之 。 可 见 ,“心 安 ”实 乃 属 于 人 可 以 “求 之 在 我 者 ”,而 非 “求 之 在 天 者 ”。换 句 话 说 ,人 是 可 以 追 求 得 到 和 坚 守 住 的 ,强 调 心 安 也 就 意 味 着 人 有 了 安 身 立 命 之 准 则 ,道 出 了 人 活 着 若 心 不 安 则 生 不 如 死 的 痛 苦 经 验 ,这 里 凸 显 的 是 一 “道 德 精 神 ”[g]1。(意 即 强 调 实 然 胜 过 强 调 应 然 ,是 只 求 自我 心 中 之 所 安 而 不 求 人 人 如 我 一 般 作 为 ),强 调 人 应 以 是 否 感 到 心 安 作 为 修 身 、立 身 、处 世 的 根 本 。而 心 安 与 否 ,作 为 一 件 完 全 可 以 由 自我 做 主 的 事 ,实 如 康 德 所 最 赞 赏 和 最 肯 定 的 “心 中 的 道 德 律 ”。 由 此 而 论 ,在 孔 子 所 开 启 的 儒 家 学 说 中 ,生 命 的 意 义 (或 者 说 人 如 何 i,l-自 己 的 生 命 过 得 有 价 值 )也 就 凸 显 为 求 其 “心 安 ”的 “践 仁 ”。 孔 子 赞 赏 的 是 “践 仁 ”的 前 贤 ,如 《论 语 ·微 子 》: “微 子 去 之 ,箕 子 为 之 奴 ,比干 谏 而 死 。 孔 子 日 :‘殷 有 三 仁 焉 ”’、“子 日 :‘不 降 其 志 ,不 辱 其 身 ,伯 夷 、叔 齐 与 !”’;《论 语 ·宪 问 》:“子 路 日 :‘恒 公 杀 公 子 纠 , 召 忽 死 之 ,管 仲 不 死 。’日 :‘未 仁 乎 ?’子 日 :‘恒 公 九 合 诸 侯 ,不 以 兵 车 ,管 仲 之 力 也 。如 其 仁 ,如 其 仁 。”’ 他 鄙 夷 那 些 不 能 “践 仁 ”之 人 ,如 《论 语 ·季 氏 》:“齐 景 公 有 马 千 驷 ,死 之 日 ,民 无 德 而 称 焉 。 伯 夷 叔 齐 饿 于 首 阳 之 下 ,民 到 于 今 称 之 。其 斯 之 谓 与 ?”;《论 语 · 宪 问 》:“原 壤 夷 俟 。子 日 :‘幼 而 不 孙 弟 ,长 而 元 述 焉 ,老 而 不 死 ,是 为 贼 。’以 杖 叩 其 胫 。”一 正 一 反 ,体 现 了孑L子 对 “践 仁 ”的 高 度 重 视 。 虽 然 孔 子 认 为 “死 生 有 命 ,富 贵 在 天 ”,但 却 并 没 有 消 极 地 对 待 人 生 ,反 之 是 以 积 极 的 态 度 人 世 ,并 由 此 更 加 重 视 人 生 。这 一 切 源 于 孔 子 将 生 死 问 题 视 作 人 不 能 自我 做 主 (求 之 在 天 者 ),人 之 所 能 做 也 应 做 的 是 避 免 “非 命 而 死 ”。 同 时 ,孔 子 强 调 人 在 世 间 可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 2011年11月 以求道求仁,践行仁义,这是人完全能够自我做主的而突破“小我”的限制而达到“大我”的事实。“心安” (求之在我者)。在孔子看来,人固然应珍视自己生同时也表现为人在世间的一种生命敏感和对他人自 命,避免遭遇“非命而死”,但一旦“道”、“仁”和生死觉的切身感,意即人看到小孩即将落入井中的那种 冲突,则应选择前者,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不忍而自觉地伸出援手,这种敏感就是一种心安,是 有杀身以成仁”,“道”、“仁”对人的价值大于单纯的 种作为人世间规则秩序的“仁”。这种“仁”所凸显 生死。这一思想也可通过《论语·里仁》中的另一段出的生命价值和成就的乃是一种自我赖以存在其中 话得到证实,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的共同体的价值,而非仅仅成就自我一己之利的价 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值。凡是人,都可通过选择“死守善道”来践行仁义,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日之间违并以“立德、立功、立言”积极弘道,以“求之在我者 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这里虽未明言生的精神不朽超越“求之在天者”的肉身衰坏,从而达 死,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却点明了他是将生死富到真正的不朽。而由此作论,人之价值则大于生死, 贵视为同一类的,所以可以说“生,是人之所欲也;不既可以获得“心安”,亦可避免生不如死,同时也可通 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死,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过践仁获得对个体生死的超越 得之,不去也”。这个“道”也就是“仁”和“践仁”。显 然,生固然可贵,然道、仁的价值更高。这一点在孟参考文献 子那里说的更加明确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1]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2]毕治国,孔子死亡观刍议[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 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2):49-51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3]毕治国.“未知死,焉知生”——一中国古代死亡观探究 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4):18-2 也。”(《孟子·告子上》),对“践仁”者,所害怕的不是 [4][宋]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884 死亡,而是离道失义”做一些不合“仁”的事,造成5郑晓江生命与死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 心不安”而悔恨终生。正因如此,孟子才说:“故士 [6]陈永明.儒家与中国宗教传统[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 对于个体而言,“践仁”除了在价值上高于生死,[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同时也意味着对个体生死的超越。这种“心安”、“践 社,1984 ”的落实处与超越处,本就是天命在人身上的一种[8]陈远宁.孔子的“仁”[J.伦理学研究,2006(2);39-40. 流行,并进而拓展为人心所固有的共同准则,意即孟[9]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子以心善言性善时所特别强调的“不忍人之心” From“ Rebirth”to“ Knowledge of Death”: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Life REn Jing-wei (Dept, of Policy Affairs, Jiangsu Hausen Pharmaceutical Group, Lianyungang 222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life reflected in the Chinese classic The Analects, inclu- ding"If you don't know what the Living is, how can you get to know what is Death? ",Life and death are de creed by fate", and"A man with noble ideals or a humane man never gives up humanity to save his life, but may sacrifice his life to gain humanity. It concludes that the Confucian attention to life does mean his neglect of death and his philosophy on life and death is one of predestined fate. When faced up with life and death, what a noble man should do is practice humanity through which he can realize the eternal value of life and transcend individual e and death Key words: Confuciu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death;“ rebirth”";“ knowledge of death”;“ practice of humanity (責任編辑:张锐戟实习編辑:马娉娉)
l8 淮 海 工 学 院学 报 (祉会科学版 ·学术论坛 ) 2Ol1年 l1月 以 求 道 求 仁 ,践 行 仁 义 ,这 是 人 完 全 能 够 自我 做 主 的 (求 之 在 我 者 )。 在 孔 子 看 来 ,人 固 然 应 珍 视 自 己 生 命 ,避 免 遭 遇 “非 命 而 死 ”,但 一 旦 “道 ”、“仁 ”和 生 死 冲 突 ,则 应 选 择 前 者 ,即 “志 士 仁 人 ,无 求 生 以 害 仁 , 有 杀 身 以成 仁 ”,“道 ”、“仁 ”对 人 的 价 值 大 于 单 纯 的 生 死 。这 一 思 想 也 可 通 过 《论 语 ·里 仁 》中 的 另 一 段 话 得 到 证 实 ,即“富 与 贵 ,是 人 之 所 欲 也 ;不 以其 道 得 之 ,不 处 也 。贫 与 贱 ,是 人 之 所 恶 也 ;不 以其 道 得 之 , 不 去 也 。 君 子 去 仁 ,恶 乎 成 名 ,君 子 无 终 日之 间 违 仁 ,造 次 必 于 是 ,颠 沛 必 于 是 。”孔 子 这 里 虽 未 明 言 生 死 ,但 “生 死 有 命 ,富 贵 在 天 ”却 点 明 了他 是 将 生 死 富 贵 视 为 同 一 类 的 ,所 以 可 以说 “生 ,是 人 之 所 欲 也 ;不 以其 道 得 之 ,不 处 也 。 死 ,是 人 之 所 恶 也 ,不 以其 道 得 之 ,不 去 也 ”。 这 个 “道 ”也 就 是 “仁 ”和 “践 仁 ”。显 然 ,生 固 然 可 贵 ,然 道 、仁 的 价 值 更 高 。这 一 点 在 孟 子 那 里 说 的 更 加 明 确 了 :“鱼 ,我 所 欲 也 ;熊 掌 亦 我 所 欲 也 ,二 者 不 可 得 兼 ,舍 鱼 而 取 熊 掌 者 也 。生 ,亦 我 所 欲 也 ;义 ,亦 我 所 欲 也 ,二 者 不 可 得 兼 ,舍 生 而 取 义 者 也 。 生 亦 我 所 欲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故 不 为 苟 得 也 ;死 亦 我 所 恶 ,所 恶 有 甚 于 死 者 。故 患 有 所 不 辟 也 。”(《孟 子 ·告 子 上 》),对 “践 仁 ”者 ,所 害 怕 的 不 是 死 亡 ,而 是 “离 道 失 义 ”,做 一 些 不 合 “仁 ”的 事 ,造 成 “心 不 安 ”而 悔 恨 终 生 。正 因 如 此 ,孟 子 才 说 :“故 士 穷 不 失 义 ,达 不 离 道 。”(《孟 子 ·尽 心 上 》) 对 于 个 体 而 言 ,“践 仁 ”除 了在 价 值 上 高 于 生 死 , 同 时 也 意 味 着 对 个 体 生 死 的 超 越 。这 种 “心 安 ”、“践 仁 ”的 落 实 处 与 超 越 处 ,本 就 是 天 命 在 人 身 上 的 一 种 流 行 ,并 进 而 拓 展 为 人 心 所 固有 的 共 同 准 则 ,意 即 孟 子 以心 善 言 性 善 时 所 特 别 强 调 的 “不 忍 人 之 心 ”,从 而 突 破 “小 我 ”的 限制 而 达 到 “大 我 ”的 事 实 。“心 安 ” 同 时 也 表 现 为 人 在 世 间 的 一 种 生 命 敏 感 和 对 他 人 自 觉 的 切 身 感 ,意 即 人 看 到 小 孩 即将 落 人 井 中 的 那 种 不 忍 而 自觉 地 伸 出援 手 ,这 种 敏 感 就 是 一 种 心 安 ,是 一 种 作 为 人 世 间 规 则 秩 序 的 “仁 ”。这 种 “仁 ”所 凸 显 出 的 生 命 价 值 和 成 就 的 乃 是 一 种 自我 赖 以存 在 其 中 的 共 同 体 的价 值 ,而 非 仅 仅 成 就 自我 一 己 之 利 的 价 值 。凡 是 人 ,都 可 通 过 选 择 “死 守 善 道 ”来 践 行 仁 义 , 并 以 “立 德 、立 功 、立 言 ”积 极 弘 道 ,以 “求 之 在 我 者 ” 的 精 神 不 朽 超 越 “求 之 在 天 者 ”的 肉 身 衰 坏 ,从 而 达 到 真 正 的 不 朽 。 而 由 此 作 论 ,人 之 价 值 则 大 于 生 死 , 既 可 以 获 得 “心 安 ”,亦 可 避 免 生 不 如 死 ,同时 也 可 通 过 践 仁 获 得 对 个 体 生 死 的 超 越 。 参 考 文 献 : [1] 段 德 智 .西 方 死 亡 哲 学 [M].北 京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6. [2] 毕 治 国.孔 予 死 亡 观 刍 议 [J].黑 龙 江 社 会 科 学 ,2001 (2):49-51. [3] 毕 治 国 .“未 知 死 ,焉 知 生 ”—— 中 国 古 代 死 亡 观 探 究 口].黑 龙 江 社 会科 学 ,2003(4):18-23. [4] [宋 ]朱 熹 .四书 集 注 [M].北 京 :中 国 书店 ,1884. [5] 郑 晓江 .生 命 与 死亡 [M].北 京 :北 京 大学 出版 社 ,2011. [6] 陈 永 明 .儒家 与 中国宗 教传 统 [M].北 京 :宗 教 文化 出版 社 ,2003. [7] 冯 友 兰 .中 国 哲 学 史 新 编 :上 [M].北 京 :人 民 教 育 出版 社 ,1984. [83 陈选宁.孔子的“仁”口].伦理学研究 ,2006(2):39—40. [9] 钱 穆 .中 国学 术 思 想 史 论 丛 [M].合 肥 :安 徽 教 育 出版 社 ,2004. From “Rebirth’’to “KnowledgeofDeath": REN Jing—wei (Dept.ofPolicyAHairs。JiangsuHausenPharmaceuticalGroup,Lianyungang222000,China)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Confucian philosophy oflifereflected in theChineseclassicTheAnalects,inclu— ding “Ifyou don’tknow whatthe Living is, how can you gettO know whatis Death?”,“Life and death are de— creed by fate”。and “A m an with nobleidealsora humane m an nevergivesup hum anity tO save hislife,butm ay sacrifice his lifetO gain hum anity”. ItconcludesthattheConfucian attention to lifedoesm ean hisneglectofdeath, and hisphilosophy on lifeand death is one ofpredestined fate. W hen faced up with life and death, whata noble man should doispracticehumanitythrough which hecan realizetheeternalvalueoflife and transcendindividual lifeand death. Key words:Confucius;philosophy oflifeand death;“rebirth”;“knowledge ofdeath”;“practiceofhum anity" (责任 编辑 :张锐戟 实 习编辑 :马娉 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