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偏南气流传播到东北麦区,随降雨沉落到小麦叶片上,并侵染小麦而引起发病。病菌的孢子 随气流传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遇到合适的条件即可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膨大形成 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直接穿透寄主表面的角质层,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表皮 细胞内产生吸器,吸取寄主营养。适宜条件下(10~20℃,较高的相对湿度),病原菌一天即 可完成侵入过程 再侵染:病菌完成侵染并建立寄生关系后,菌丝即可在寄主组织表面不断蔓延生长,随 后在菌丝中分化形成分生孢子梗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向周 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潜育期很短,21~-25℃时只有3d,整个生育期中再侵染十分 频繁。该病一般先在植株下部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逐步向上部蔓延。发病早期,病田中有 明显发病中心,由此向四周传播蔓延引起流行。河南省春季一般拔节期开始发病,抽穗至灌 浆期达到高峰,乳熟期停止发展,病情发展流行呈典型的S型曲线。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菌源数量等。 品种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病性差异很大,表现为从免疫、高抗到高 感等多种类型。根据抗病性表现,又可把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性分为低反应型抗病性、 数量性状抗病性和耐病性等。①低反应型抗病性:又称小种专化抗病性,由少数主效基因控 制,在白粉病菌侵入时迅速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表现为反应型级别低(0,0;1和2),如 白免3号、肯贵阿1号、郑州831等。目前国外已经明确的抗白粉病基因有20多个(Pm Pml7、Pm3b、Pm3c、Pm4b、Md、Mi、Mk和Mpb/四个尚未正式命名的抗病基因), 我国引进的抗白粉病基因中目前Pm2、Pm2x、Pm4、Pm2+6抗病性表现较好,而Pm9以后 的抗病基因尚未引进。②数量性状抗病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或慢病性,由多数微效基 因控制,表现为侵染率低,潜育期长,孢子堆小,产孢量少,病情増长较慢等,如望水白 阿勃、豫麦2号、豫麦15号、小偃6号等。③耐病性:由于植株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光合作用效率高,灌浆速度快等,具有较强的补偿作用,在植株感病后产量损失较小。 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影响十分明显,其中又以温度和湿度影 响最大。温度对春季小麦白粉病的影响包括3个方面:一是始发期的早晚,二是潜育期的长 短和病情发展速度的快慢,三是病害终止期的迟早。如冬季和早春气温偏高,始发期就较早 小麦白粉病在温度0~25℃均可发生,1520℃为发病最适温度,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 上病情发展受到抑制。病害潜育期4~6℃时为15~20d,8~11℃时为8-13d,1417℃时为5~7d 19~25℃时仅为4~5d。湿度和降雨对病害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干旱少雨不利于病害 发生,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相对湿度增加,病害会逐渐加重。虽空气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孢 子的形成和侵入,但湿度过大降雨过多则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对病害发展反而不 利 栽培条件:栽培条件如施肥、灌水、播种量和植株群体密度等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也有 重要影响。氮肥施用过多,灌水量大,往往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 侵染;同时植株生长过于密茂,贪青徒长,叶片幼嫩,而且易于倒伏,植株抗病性差,白粉 病发生较重。因此,肥水条件好的高产地块易于发病。但是,如田间水肥不足,土壤干旱, 植株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去膨压,抗病性下降,也会引起病害严重发生。如适期适量播种, 氮、磷、钾配合使用,进行合理灌溉,控制适宜的群体密度,则能够减轻病害的发生偏南气流传播到东北麦区,随降雨沉落到小麦叶片上,并侵染小麦而引起发病。病菌的孢子 随气流传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遇到合适的条件即可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膨大形成 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直接穿透寄主表面的角质层,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表皮 细胞内产生吸器,吸取寄主营养。适宜条件下(10~20℃,较高的相对湿度),病原菌一天即 可完成侵入过程。 再侵染:病菌完成侵染并建立寄生关系后,菌丝即可在寄主组织表面不断蔓延生长,随 后在菌丝中分化形成分生孢子梗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向周 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潜育期很短,21~25℃时只有 3d,整个生育期中再侵染十分 频繁。该病一般先在植株下部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逐步向上部蔓延。发病早期,病田中有 明显发病中心,由此向四周传播蔓延引起流行。河南省春季一般拔节期开始发病,抽穗至灌 浆期达到高峰,乳熟期停止发展,病情发展流行呈典型的 S 型曲线。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菌源数量等。 品种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病性差异很大,表现为从免疫、高抗到高 感等多种类型。根据抗病性表现,又可把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性分为低反应型抗病性、 数量性状抗病性和耐病性等。①低反应型抗病性:又称小种专化抗病性,由少数主效基因控 制,在白粉病菌侵入时迅速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表现为反应型级别低(0,0;1 和 2),如 白免 3 号、肯贵阿 1 号、郑州 831 等。目前国外已经明确的抗白粉病基因有 20 多个(Pm1 —Pm17、Pm3b、Pm3c、Pm4b、Mld、Mli、Mlk 和 M/pbl 四个尚未正式命名的抗病基因), 我国引进的抗白粉病基因中目前 Pm2、Pm2x、Pm4、Pm2+6 抗病性表现较好,而 Pm9 以后 的抗病基因尚未引进。②数量性状抗病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或慢病性,由多数微效基 因控制,表现为侵染率低,潜育期长,孢子堆小,产孢量少,病情增长较慢等,如望水白、 阿勃、豫麦 2 号、豫麦 15 号、小偃 6 号等。③耐病性:由于植株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光合作用效率高,灌浆速度快等,具有较强的补偿作用,在植株感病后产量损失较小。 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影响十分明显,其中又以温度和湿度影 响最大。温度对春季小麦白粉病的影响包括 3 个方面:一是始发期的早晚,二是潜育期的长 短和病情发展速度的快慢,三是病害终止期的迟早。如冬季和早春气温偏高,始发期就较早。 小麦白粉病在温度 0~25℃均可发生,15~20℃为发病最适温度,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 上病情发展受到抑制。病害潜育期 4~6℃时为 15~20d,8~11℃时为 8~13d,14~17℃时为 5~7d, 19~25℃时仅为 4~5d。湿度和降雨对病害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干旱少雨不利于病害 发生,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相对湿度增加,病害会逐渐加重。虽空气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孢 子的形成和侵入,但湿度过大降雨过多则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对病害发展反而不 利。 栽培条件:栽培条件如施肥、灌水、播种量和植株群体密度等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也有 重要影响。氮肥施用过多,灌水量大,往往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 侵染;同时植株生长过于密茂,贪青徒长,叶片幼嫩,而且易于倒伏,植株抗病性差,白粉 病发生较重。因此,肥水条件好的高产地块易于发病。但是,如田间水肥不足,土壤干旱, 植株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去膨压,抗病性下降,也会引起病害严重发生。如适期适量播种, 氮、磷、钾配合使用,进行合理灌溉,控制适宜的群体密度,则能够减轻病害的发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