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tritici Marchal,异名为 Erysiphe graminis DO.fsp. tritici Marchal,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 属: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 Oidium monilioides 病原形态:病菌为表面寄生菌,菌丝生于寄主体表,无色,仅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 菌丝上垂直生成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球形,梗上生有成串的分生孢子,一般可有6、7 个乃至10多个。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25-30um×8-10um。分生孢子寿 命较短,其侵染力只能保持3~4d。 病斑霉层内的黑色小颗粒为病菌的闭囊壳。闭囊壳为球形,黑色,直径135-280μm 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闭囊壳内含有子囊9~30个。子囊为长椭圆形,内含子囊孢子 8个或4个。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20~23um×10~13um 病原生物学:白粉病菌对湿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相对湿度0~100%之间分生孢 子均可萌发,一般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但在水滴中反而萌发率下降。分生孢子在0.5~30℃ 之间均可萌发,以10~17℃最为适宜。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在植株郁 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夏季寿命很短,一般只有4天左 右。在温度为10~20℃条件下,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都比较适宜 病原菌生理分化: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组织上生长发育。小麦白粉病 菌主要危害小麦,有时可侵染黑麦和燕麦,但不侵染大麦。大麦白粉病菌(B. graminis f sp hormel)也不侵染小麦。据报道,在温室人工接种条件下,小麦白粉病菌可侵染鹅冠草属 ( Roegneria)、披碱草属(E/ms)和冰草属( agropyron)的一些种。小麦白粉病菌内生 理分化现象十分明显,国内选用9个鉴别寄主并采用8进制编码命名生理小种,已鉴定出生 理小种70多个。 病害循环 病原菌的越夏和越冬: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方式目前认为有两种:一种是以分生孢子在 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不超过24℃)的自生麦苗上或夏播小麦植株上 越夏,海拔较高的山区如贵州的贵阳地区、四川的雅安和川北的阿坝州、湖北的鄂西北及鄂 西山区、河南的豫北和南阳山区、陕西关中秦岭北麓及渭北山区、甘肃天水地区等等,1981 年在河南省豫北辉县山区自生麦苗上白粉病病株率高达80%。而在广大的平原麦区,由于 夏季气温较高,病原菌难以存活,加上大多数自生麦苗到麦播前已经死亡,因此小麦白粉病 菌不能在这些地区越夏。小麦白粉病菌另一种越夏方式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 条件下越夏。河南、江苏等地闭囊壳混杂于小麦种子内非常普遍,而且存活率高,是当地秋 苗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在新疆、内蒙、宁夏、吉林、黑龙江等地存放的闭囊壳10月下旬 仍具有活力,可能成为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但多数情况下,闭囊壳很难越夏 病菌越夏后侵染秋苗,导致秋苗发病。在冬季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 内越冬。影响病菌越冬存活率高低主要因素是冬季气温和湿度,如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 壤湿度大,则有利于病菌的越冬。小麦白粉菌可以在东北南部大连冬麦区,以菌丝垫形态在 冬麦基部叶片和叶鞘上越冬,但越冬菌源量很小。东北地区春小麦白粉病初次侵染菌源主要 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孢子云从烟台传至沈阳只需95h。 传播和侵入: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传播,而且病菌可借助高空气流进 行远距离传播。东北春麦区的病菌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当地小麦白粉菌的分生孢子随tritici Marchal ,异名为 Erysiphe graminis DC. f.sp. tritici Marchal,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 属;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 Oidium monilioides。 病原形态:病菌为表面寄生菌,菌丝生于寄主体表,无色,仅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 菌丝上垂直生成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球形,梗上生有成串的分生孢子,一般可有 6、7 个乃至 10 多个。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 25~30μm×8~10μm。分生孢子寿 命较短,其侵染力只能保持 3~4d。 病斑霉层内的黑色小颗粒为病菌的闭囊壳。 闭囊壳为球形,黑色,直径 135~280μm, 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闭囊壳内含有子囊 9~30 个。子囊为长椭圆形,内含子囊孢子 8 个或 4 个。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 20~23μm×10~13μm。 病原生物学:白粉病菌对湿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相对湿度 0~100%之间分生孢 子均可萌发,一般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但在水滴中反而萌发率下降。分生孢子在 0.5~30℃ 之间均可萌发,以 10~17℃最为适宜。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在植株郁 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夏季寿命很短,一般只有 4 天左 右。在温度为 10~20℃条件下,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都比较适宜。 病原菌生理分化: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组织上生长发育。小麦白粉病 菌主要危害小麦,有时可侵染黑麦和燕麦,但不侵染大麦。大麦白粉病菌(B.graminis f.sp. hordei)也不侵染小麦。据报道,在温室人工接种条件下,小麦白粉病菌可侵染鹅冠草属 (Roegneria)、披碱草属(Elymus)和冰草属(Agropyrum)的一些种。小麦白粉病菌内生 理分化现象十分明显,国内选用 9 个鉴别寄主并采用 8 进制编码命名生理小种,已鉴定出生 理小种 70 多个。 病害循环 病原菌的越夏和越冬: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方式目前认为有两种:一种是以分生孢子在 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不超过 24℃)的自生麦苗上或夏播小麦植株上 越夏,海拔较高的山区如贵州的贵阳地区、四川的雅安和川北的阿坝州、湖北的鄂西北及鄂 西山区、河南的豫北和南阳山区、陕西关中秦岭北麓及渭北山区、甘肃天水地区等等,1981 年在河南省豫北辉县山区自生麦苗上白粉病病株率高达 80%。而在广大的平原麦区,由于 夏季气温较高,病原菌难以存活,加上大多数自生麦苗到麦播前已经死亡,因此小麦白粉病 菌不能在这些地区越夏。小麦白粉病菌另一种越夏方式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 条件下越夏。河南、江苏等地闭囊壳混杂于小麦种子内非常普遍,而且存活率高,是当地秋 苗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在新疆、内蒙、宁夏、吉林、黑龙江等地存放的闭囊壳 10 月下旬 仍具有活力,可能成为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但多数情况下,闭囊壳很难越夏。 病菌越夏后侵染秋苗,导致秋苗发病。在冬季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 内越冬。影响病菌越冬存活率高低主要因素是冬季气温和湿度,如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 壤湿度大,则有利于病菌的越冬。小麦白粉菌可以在东北南部大连冬麦区,以菌丝垫形态在 冬麦基部叶片和叶鞘上越冬,但越冬菌源量很小。东北地区春小麦白粉病初次侵染菌源主要 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孢子云从烟台传至沈阳只需 9.5h。 传播和侵入: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传播,而且病菌可借助高空气流进 行远距离传播。东北春麦区的病菌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当地小麦白粉菌的分生孢子随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