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国际视野、当代关怀 一一传教运动与当代国际关系 复旦大学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徐以骅 2008年8月6至7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宗教与国际关系研 究中心联合美国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举办了“传教运动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 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在该次会议上,针对国 内各宗教传教运动尤其是基督教传教运动研究的现状,本人提出了实现以下“四 大跨越”的研究设想供与会者讨论: 首先是实现从研究基督教传教运动历史到传教运动现状的“旧与新”之间的 跨越。就国内学界而言,对基督教传教运动的研究重历史轻现状的现象十分严重, 而且两者基本上处于割裂状况,因此国内的传教史研究往往缺乏对现状的关照, 尽管目前国内宗教学者如卓新平教授对当代基督宗教的发展已有较为系统的研 从全球范围来看,上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宗教复兴造成了基督宗教传教运动从 全球处境、运动方向到传教战略等方面的具有颠覆性的变化。2基督教传教运动 不仅一举摆脱二次大战以来的颓势,迎来了继传教运动史学家赖德烈( Kenneth Scott latourette)所说“伟大世纪”(19世纪)后的所谓的“更伟大世纪”或 “哥白尼式的革命”,而且在基督徒人口分布上发生了重心向全球南部的结构性 转移,在差会背景上发生了从传统/老线差会向福音/新兴差会的方向性转移,在 传教领导权上发生了从外国差会到本地独立差会的战略性转移。320世纪末一位 典型的基督徒已不再是欧洲人,而是拉美人或非洲妇女;·更多是生活在社会边 缘尤其是第三世界的穷人,而不是来自全球北方富庶国家的中产和富裕阶层;而 21世纪初一位典型的基督教传教士也已非男性白人,而更可能是女性或其他种 族。“第三教会崛起”、“传教士肤色改变”、“反(逆)向传教”、“移民教会”、“下 个基督教王国”等,也正在成为“基督教的新面孔”和“世界宣教大变脸”的 1其中尤值得重视的是卓新平所著《当代基督宗教教会发展》,该书2007年由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以及《“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该书200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另可参涂怡超:《现代福音派国际网络的形成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一一以葛培理为中心 的考察》,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一一宗教与国际关系》(上),北京:时事出版 社2007年,第234-263页 2从宣教学观点看待当代传教运动发展趋势的著作可参 Michael pocock, Cailkyn Van Rheenen and Douglas McConnell, The Changing Face of World Missi Enga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Academic, 2005) 3可参徐以骅:《美国新教海外传教运动史述评》,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一一美 国宗教的“路线图”》,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320-350页。 引自达纳·L.罗伯特( Dana l. Robert)著、徐以骅译:《向南移动:1945年以来的全球 基督教》,载徐以骅、张庆熊主编:《基督教学术》(第7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211页。 5其中女性传教士的增加率要远高于男性传教士的增长率,可参涂怡超:《基督教福音派海 外传教运动与当代国际关系》,载徐以骅等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一一当代传教运动》(第 6辑),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1 国际视野、当代关怀 ——传教运动与当代国际关系 复旦大学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徐以骅 2008 年 8 月 6 至 7 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宗教与国际关系研 究中心联合美国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举办了“传教运动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 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 20 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在该次会议上,针对国 内各宗教传教运动尤其是基督教传教运动研究的现状,本人提出了实现以下“四 大跨越”的研究设想供与会者讨论: 首先是实现从研究基督教传教运动历史到传教运动现状的“旧与新”之间的 跨越。就国内学界而言,对基督教传教运动的研究重历史轻现状的现象十分严重, 而且两者基本上处于割裂状况,因此国内的传教史研究往往缺乏对现状的关照, 尽管目前国内宗教学者如卓新平教授对当代基督宗教的发展已有较为系统的研 究。1 从全球范围来看,上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宗教复兴造成了基督宗教传教运动从 全球处境、运动方向到传教战略等方面的具有颠覆性的变化。2基督教传教运动 不仅一举摆脱二次大战以来的颓势,迎来了继传教运动史学家赖德烈(Kenneth Scott Latourette)所说“伟大世纪”(19 世纪)后的所谓的“更伟大世纪”或 “哥白尼式的革命”,而且在基督徒人口分布上发生了重心向全球南部的结构性 转移,在差会背景上发生了从传统/老线差会向福音/新兴差会的方向性转移,在 传教领导权上发生了从外国差会到本地独立差会的战略性转移。 3 20 世纪末一位 典型的基督徒已不再是欧洲人,而是拉美人或非洲妇女;4 更多是生活在社会边 缘尤其是第三世界的穷人,而不是来自全球北方富庶国家的中产和富裕阶层;而 21 世纪初一位典型的基督教传教士也已非男性白人,而更可能是女性或其他种 族。5“第三教会崛起”、“传教士肤色改变”、“反(逆)向传教”、“移民教会”、“下 一个基督教王国”等,也正在成为“基督教的新面孔”和“世界宣教大变脸”的 1 其中尤值得重视的是卓新平所著《当代基督宗教教会发展》,该书 2007 年由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以及《“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该书 2008 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另可参涂怡超:《现代福音派国际网络的形成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葛培理为中心 的考察》,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宗教与国际关系》(上),北京:时事出版 社 2007 年,第 234-263 页。 2 从宣教学观点看待当代传教运动发展趋势的著作可参 Michael Pocock, Cailkyn Van Rheenen and Douglas McConnell, The Changing Face of World Missions: Engaging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Academic, 2005). 3 可参徐以骅:《美国新教海外传教运动史述评》,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美 国宗教的“路线图”》,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 年,第 320-350 页。 4 引自达纳·L.罗伯特(Dana L. Robert)著、徐以骅译:《向南移动:1945 年以来的全球 基督教》,载徐以骅、张庆熊主编:《基督教学术》(第 7 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第 211 页。 5 其中女性传教士的增加率要远高于男性传教士的增长率,可参涂怡超:《基督教福音派海 外传教运动与当代国际关系》,载徐以骅等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当代传教运动》(第 6 辑),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9 年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