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基本内容,作为传教中心“波士顿和纳什维尔正在让位于汉城(现称首尔)和 内罗毕7。事实上就所派遣的海外基督教传教士的人数而言,韩国目前已经成为 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 20世纪基督教传教运动的大变局还包括五旬节派的崛起。五旬节派在长达 个世纪的时期内积蓄力量,以其本土化、自发性、包容性、草根性、跨国性、多 中心为特点的发展路线一举成为当前基督宗教的第三支力量,在世界范围促进了 基督教根基跨文化转移的“文化革命”,其在全球范围信徒人数据估计至少在2 亿以上。五旬节派在除了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之外的所有地区都获得了规模空前的 增长,如在拉美,新教各宗派尤其是五旬节派的增长正在挑战拉美社会天主教会 认同的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照本辑作者之一的英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伦敦 经济学院荣休教授戴维·马丁( David martin)的说法,具有自发性的五旬节派的 崛起甚至“标志着传教时代的终结,而不是新篇章的开始”。1当然也有学者对 “未加思考地使用‘五旬节派’称呼来概括正在增长的世界基督教”这种做法表 示异议。 也许目前断言20世纪是白人主导基督宗教的最后一个世纪还为时尚早,但上 述基督教新传教运动或传教运动新局面确实颠覆了关于传教运动和传教士的传 统形象,对人们理解传教运动的性质、趋势及其对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提 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基督宗教的重心南移,更具体地就是天主教会重心从欧洲向 拉丁美洲的转移及基督教会重心从美、欧洲向非、亚洲的转移,“基督宗教作为 A] Philip jenkins, The Next Christendom: The Coming of Global Christianity(New York:0 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该书有台湾立绪文化题为《下一个基督教王国》 的中译本; Philip jenkins, The New Faces of Christianity: Believing the Bible in the global south( Oxford:0 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另参上引 The Changing Face of World missions: Engaging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基督教人口重心南移,但神学、机构、经济资源的重点仍在“全球北部”。美国普林 斯顿大学的著名宗教学者罗伯特·伍斯诺( Robert Wuthnow)在考察了关于“新传教运动 的所有文献资料后认为,基督教传教运动的格局并无重大改观,美国基督教会在提供传教 人员、资金和人道主义援助方案在世界范围内不仅独占鳌头,而且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 积极。引自作者在2008年2月间对伍斯诺教授演讲所做的记录。 Dana L. Robert, "From Mission to Mission to Beyond Missi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American Protestant Foreign Mission since World War II, in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Oct. 1994) mhtml: file//C: \Documents%20and%20Settings\\Local%20Settings\Tempor..(June 9 2007),p.10 韩国世界宣教协商会(KWMA)称,截至2007年年底,韩国560个教会团体派遣的1.6616 万基督教传教士到世界173个国家和地区宣教,规模仅次于美国。而就基督教徒的宣教热 情、志愿和牺牲精神而言,韩国堪称世界第一。引自苏恩仙:《韩国基督教海外传教运动 对韩国对外关系的影响一一以阿富汗人质危机为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09年硕士论文,第10页。 °关于五旬节派在拉美尤其在南美和中美洲的发展,可参 Ted Gerard Jelen and Clyde Wilcox, eds,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e One, the Few, and the Many(Cambridge, Unv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chapters 9 and 10 David martin,“ Another kind of cul tural revolution?”此文撰于2008年,未正式发 表,第5页。 《向南移动:1945年以来的全球基督教》,第223-224页。 22 基本内容,6 作为传教中心“波士顿和纳什维尔正在让位于汉城(现称首尔)和 内罗毕” 7。事实上就所派遣的海外基督教传教士的人数而言,韩国目前已经成为 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8 20 世纪基督教传教运动的大变局还包括五旬节派的崛起。五旬节派在长达一 个世纪的时期内积蓄力量,以其本土化、自发性、包容性、草根性、跨国性、多 中心为特点的发展路线一举成为当前基督宗教的第三支力量,在世界范围促进了 基督教根基跨文化转移的“文化革命”,其在全球范围信徒人数据估计至少在 2 亿以上。五旬节派在除了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之外的所有地区都获得了规模空前的 增长,如在拉美,新教各宗派尤其是五旬节派的增长正在挑战拉美社会天主教会 认同的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9 照本辑作者之一的英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伦敦 经济学院荣休教授戴维·马丁(David Martin)的说法,具有自发性的五旬节派的 崛起甚至“标志着传教时代的终结,而不是新篇章的开始”。10 当然也有学者对 “未加思考地使用‘五旬节派’称呼来概括正在增长的世界基督教”这种做法表 示异议。11 也许目前断言 20 世纪是白人主导基督宗教的最后一个世纪还为时尚早,但上 述基督教新传教运动或传教运动新局面确实颠覆了关于传教运动和传教士的传 统形象,对人们理解传教运动的性质、趋势及其对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提 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基督宗教的重心南移,更具体地就是天主教会重心从欧洲向 拉丁美洲的转移及基督教会重心从美、欧洲向非、亚洲的转移,“基督宗教作为 6 可参 Philip Jenkins, The Next Christendom: The Coming of Global Christian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该书有台湾立绪文化题为《下一个基督教王国》 的中译本;Philip Jenkins, The New Faces of Christianity: Believing the Bible in the Global South(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另参上引 The Changing Face of World Missions: Engaging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基督教人口重心南移,但神学、机构、经济资源的重点仍在“全球北部”。美国普林 斯顿大学的著名宗教学者罗伯特·伍斯诺(Robert Wuthnow)在考察了关于“新传教运动” 的所有文献资料后认为,基督教传教运动的格局并无重大改观,美国基督教会在提供传教 人员、资金和人道主义援助方案在世界范围内不仅独占鳌头,而且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 积极。引自作者在 2008 年 2 月间对伍斯诺教授演讲所做的记录。 7 Dana L. Robert, “From Mission to Mission to Beyond Missi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American Protestant Foreign Mission since World War II,” in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Oct. 1994), mhtml: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x\Local%20Settings\Tempor...(June 9, 2007), p.10. 8 韩国世界宣教协商会(KWMA)称,截至 2007 年年底,韩国 560 个教会团体派遣的 1.6616 万基督教传教士到世界 173 个国家和地区宣教,规模仅次于美国。而就基督教徒的宣教热 情、志愿和牺牲精神而言,韩国堪称世界第一。引自苏恩仙:《韩国基督教海外传教运动 对韩国对外关系的影响——以阿富汗人质危机为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09 年硕士论文,第 10 页。 9 关于五旬节派在拉美尤其在南美和中美洲的发展,可参 Ted Gerard Jelen and Clyde Wilcox, eds.,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e One, the Few, and the Many (Cambridge, Unv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chapters 9 and 10. 10 David Martin,“Another Kind of Cultural Revolution?”此文撰于 2008 年,未正式发 表,第 5 页。 11 《向南移动:1945 年以来的全球基督教》,第 223-224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