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欧洲殖民压迫者宗教的年代正在更迅速地成为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过去”。全球基 督教徒也越来越具有所谓宗教迫害的“受害者”而非“施害者”身份,这在很大 程度上推动了由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发端的所谓国际宗教自由运动的发展。如果 说,往日“每位帝国赌博的新玩家都谋求以传教活动的辞令来证明其存在的正当 性”,那么今天的西方政治和宗教势力则通过“宗教自由”和“宗教人权”议题 来介入国际事务和他国内政。 目前在国际学术界,教会史取代宣教史,研究世界宣教取代研究海外宣教, 新宣教学取代老宣教学而成为学术研究主流,基督教传教运动已由宗派性差传让 位于普世合一性差传再过渡到对差传的超越,从过去单一性解释过渡到现在的去 中心和多元化的解释。“抱残守缺地坚持传统的“中心-边缘”、“差会-工场” “西教东渐”、“基督教扩张史”、“被传教受支配”的研究范式,不仅根本不能正 确反映当前传教运动的现实处境,也无法充分解释传教运动的历史发展趋势。就 中国基督教史而言,中国教会固然不能因“控诉运动”等的“彻底清算”而成为 “无根”的教会,也不能因缺乏对当代全球基督教布局和传教运动发展趋势的 关照而成为“例外”的教会。 其次是实现传教运动与国际关系“圣与俗”之间的跨越。美国著名宣教史学 者比弗(R. Pierce beaver)曾这样评论说,直到南北战争结束后很久,海外宣 教仍然是“美国花费最大且最为持续的对其他民族的善心和利他主义的表示,是 美国文化在草根层面对这些民族产生影响的最有效的方式,是亚洲、大洋洲、非 洲和拉丁美洲人民心目中美国大众形象的塑造者。此后它继续是国际关系中的 个主要因素。”在上世纪90年代,波士顿大学神学院教授、“基督宗教重心南移 论”的主要学者达纳·L.罗伯特( Dana l. Robert)亦指出:“差传事业对美国 历史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在于国际关系领域”。然而,除了基督教传教运动与中美 关系史及东亚国际关系史等少数领域外,“即使在西方学界,对传教运动与各国 外交政策和国际政治的关系的研究仍似“两股道上跑的车”,极少有交集与会合, 12《向南移动:1945年以来的全球基督教》,第221页。 The New Faces of Christianity: Believing the Bible in the Global South, p 35 可参上引 Dana L. Robert,“ From Mission to Mission to Beyond Mission:The Historiography of American Protestant Foreign Mission since World War II. “无根”的说法参照邢福增教授《基督教在中国的失败?》一书的《自序》,该书2008 年香港道风书社出版 此处跨越“圣与俗”的说法参照 Andrew Presto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Secular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in Diplomatic History, vol 30, no. 5( November 2006) R. Pierce Beaver, "Missionary Motivation through Three Centuries, in J. C. Brauer, ed, Reinterpretation in American Church History, vol. 5(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p.113.另参徐以骅:《宗教新右翼与美国外交政 策》,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一一美国宗教的“路线图”》,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年,第99-100页 From Mission to Mission to Beyond Missi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American Protestant Foreign Mission since World War II 可参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一一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王立新:《美国在华传教运动与中美关系:一个初步的阐释框架》 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一一多元一体的美国社会》,北京:时事出版社会2004 年,第299-320页。翻译著作有李本京主编:《美国基督教会对东亚之影响》,台北:正中 书局1991年等3 欧洲殖民压迫者宗教的年代正在更迅速地成为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过去”。12全球基 督教徒也越来越具有所谓宗教迫害的“受害者”而非“施害者”身份,这在很大 程度上推动了由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发端的所谓国际宗教自由运动的发展。如果 说,往日“每位帝国赌博的新玩家都谋求以传教活动的辞令来证明其存在的正当 性”,13那么今天的西方政治和宗教势力则通过“宗教自由”和“宗教人权”议题 来介入国际事务和他国内政。 目前在国际学术界,教会史取代宣教史,研究世界宣教取代研究海外宣教, 新宣教学取代老宣教学而成为学术研究主流,基督教传教运动已由宗派性差传让 位于普世合一性差传再过渡到对差传的超越,从过去单一性解释过渡到现在的去 中心和多元化的解释。14 抱残守缺地坚持传统的“中心-边缘”、“差会-工场”、 “西教东渐”、“基督教扩张史”、“被传教受支配”的研究范式,不仅根本不能正 确反映当前传教运动的现实处境,也无法充分解释传教运动的历史发展趋势。就 中国基督教史而言,中国教会固然不能因“控诉运动”等的“彻底清算”而成为 “无根”的教会,15也不能因缺乏对当代全球基督教布局和传教运动发展趋势的 关照而成为“例外”的教会。 其次是实现传教运动与国际关系“圣与俗”之间的跨越。16美国著名宣教史学 者比弗(R. Pierce Beaver)曾这样评论说,直到南北战争结束后很久,海外宣 教仍然是“美国花费最大且最为持续的对其他民族的善心和利他主义的表示,是 美国文化在草根层面对这些民族产生影响的最有效的方式,是亚洲、大洋洲、非 洲和拉丁美洲人民心目中美国大众形象的塑造者。此后它继续是国际关系中的一 个主要因素。”17在上世纪 90 年代,波士顿大学神学院教授、“基督宗教重心南移 论”的主要学者达纳·L.罗伯特(Dana L. Robert)亦指出:“差传事业对美国 历史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在于国际关系领域”。18然而,除了基督教传教运动与中美 关系史及东亚国际关系史等少数领域外,19即使在西方学界,对传教运动与各国 外交政策和国际政治的关系的研究仍似“两股道上跑的车”,极少有交集与会合, 12 《向南移动:1945 年以来的全球基督教》,第 221 页。 13 The New Faces of Christianity: Believing the Bible in the Global South, p.35. 14 可参上引 Dana L. Robert, “From Mission to Mission to Beyond Missi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American Protestant Foreign Mission since World War II.” 15 “无根”的说法参照邢福增教授《基督教在中国的失败?》一书的《自序》,该书 2008 年香港道风书社出版。 16 此处跨越“圣与俗”的说法参照 Andrew Preston,“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Secular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in Diplomatic History, vol.30, no. 5 (November 2006). 17 R. Pierce Beaver, “Missionary Motivation through Three Centuries,” in J. C. Brauer, ed., Reinterpretation in American Church History, vol. 5(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p.113.另参徐以骅:《宗教新右翼与美国外交政 策》,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美国宗教的“路线图”》,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 年,第 99-100 页。 18 “From Mission to Mission to Beyond Missi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American Protestant Foreign Mission since World War II,”p.11. 19 可参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 20 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北 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王立新:《美国在华传教运动与中美关系:一个初步的阐释框架》, 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多元一体的美国社会》,北京:时事出版社会 2004 年,第 299-320 页。翻译著作有李本京主编:《美国基督教会对东亚之影响》,台北:正中 书局 1991 年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