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历史研究 2007年第5期 地区内势力均衡,即防止任何一个大国成为该地区的强权霸主”;而对美国这一战略利益最具威 胁的是苏联、中国与日本。然而,未来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将继续朝着有利于美国战略上“最 大限度地发挥灵活性”的方向发展。根据研究小组的观察,东亚地区“大国对抗的格局”自50 年代以来便不断发生变化:“一个以美国为核心对抗铁板一块的共产主义阵营的安全体系,正在 构成一个以美国、中国、苏联、日本间互动关系为基础的制度。”①随着中苏争端“激化”以及 “中国的政策发展和国力增加”,报告推测,“共产主义阵营”的裂痕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 大”,而日本完全有可能更大地发挥“大国影响力”,以致为美国实施“旨在减少实际投入但能 维持核心利益的灵活战略进一步创造条件”。尽管中国的“长期目标仍是将西方在亚洲的影响与 存在降低到最小”,然而其“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仍将十分有限”;纵然中国会因“核力量的发 展”而增加“少许战略资本”,但由于必须面对来自北面苏联、东南面美国的威胁,其战略主动 性己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约。②面对如此“由于政局变化所带来的历史性的机缘”以及“以务 实的态度解决美国东亚战略的内在矛盾”的迫切性,报告建议新政府“抓住机遇”,实行“高端 战略(high strategy)”,以“实现美中苏三大国再加上日本在该地区的一体化”。③ 这份由国务院资深官员马歇尔·格林(Marshall Green)领衔跨部门小组完成的报告无疑完 全符合基辛格的心意。为了深化按照他的理念所形成的政策共识,基辛格不得不依仗“格林小 组”集中研究美国的对华政策选择,并将该小组产生的“NSSM106(中国政策)”和“NSSM 124(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下一步行动)”正式替代了“NSSM14”。④“NSSM124”承载的几 乎是原版的基辛格思想了。 三 运作中美“解冻”的“破冰之旅” 无论决策的政治基础如何牢靠,无论战略与政策设计多么严密,迈出实现创新性政策目标 的第一步是关键。对基辛格而言,“解冻”中美关系的一大瓶颈是如何建立双方高层接触的机 制。为此,他表现出了一个智慧型决策者的灵活运作能力。 基辛格最初的关注点是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华沙渠道。上任伊始,他便试图扩大华沙渠道的 功能。在1969年1月31日致尼克松的报告中,基辛格依据来自“波兰眼线”就中国对美态度可 能变化的“令人回味”的评论,建议通过华沙“探求能够缓和与中国人关系的机会”。两天后, 尼克松回复表示同意,但他提醒基辛格,“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悄悄地、私下里进行。”⑤当中美 经过磋商达成当年2月20日举行第135次华沙会谈的协议时,基辛格表现出特别的振奋。他在 2月11日致尼克松的报告中指出,“与近些年的交往相比”,“中方的答复少了指责性的话语,并 且重提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美会谈”。据此,他认为“有迹象表明中国开始 实施较温和的外交政策,重视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以革命为中心”。基辛格建议抓住这个 ①Green to Kissinger,November22,1969,pp.1→. 2 Green to Kissinger,November 22,199,pp.6-12. 3 Green to Kissinger,November 22,1969,p.16. 4"Response to National Security Study Memorandum 14,"August 8,1969,FRUS,vol.17,note 1,p. 57;NSSM 106,"China Policy,"November 19,1970,ibid.,pp.246-247;NSSM 124,"Next Step towar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ay 27,1971,ibid.,pp.323-331. ⑤Nixon to Kissinger,February1,1969,FRUS,vol.17,p.7;参见第156页注释2。 ·16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地区内势力均衡 , 即防止任何一个大国成为该地区的强权霸主”; 而对美国这一战略利益最具威 胁的是苏联、中国与日本。然而 , 未来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将继续朝着有利于美国战略上“最 大限度地发挥灵活性”的方向发展。根据研究小组的观察 , 东亚地区“大国对抗的格局”自 50 年代以来便不断发生变化 : “一个以美国为核心对抗铁板一块的共产主义阵营的安全体系 , 正在 构成一个以美国、中国、苏联、日本间互动关系为基础的制度。”① 随着中苏争端“激化”以及 “中国的政策发展和国力增加”, 报告推测 , “共产主义阵营”的裂痕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 大”, 而日本完全有可能更大地发挥“大国影响力”, 以致为美国实施“旨在减少实际投入但能 维持核心利益的灵活战略进一步创造条件”。尽管中国的“长期目标仍是将西方在亚洲的影响与 存在降低到最小”, 然而其“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仍将十分有限”; 纵然中国会因“核力量的发 展”而增加“少许战略资本”, 但由于必须面对来自北面苏联、东南面美国的威胁 , 其战略主动 性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约。② 面对如此“由于政局变化所带来的历史性的机缘”以及“以务 实的态度解决美国东亚战略的内在矛盾”的迫切性 , 报告建议新政府“抓住机遇”, 实行“高端 战略 (high strategy) ”, 以“实现美中苏三大国再加上日本在该地区的一体化”。③ 这份由国务院资深官员马歇尔 ·格林 (Marshall Green) 领衔跨部门小组完成的报告无疑完 全符合基辛格的心意。为了深化按照他的理念所形成的政策共识 , 基辛格不得不依仗“格林小 组”集中研究美国的对华政策选择 , 并将该小组产生的“NSSM 106 (中国政策) ”和“NSSM 124 (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下一步行动) ”正式替代了“NSSM 14”。④“NSSM 124”承载的几 乎是原版的基辛格思想了。 三 运作中美“解冻”的“破冰之旅” 无论决策的政治基础如何牢靠 , 无论战略与政策设计多么严密 , 迈出实现创新性政策目标 的第一步是关键。对基辛格而言 , “解冻”中美关系的一大瓶颈是如何建立双方高层接触的机 制。为此 , 他表现出了一个智慧型决策者的灵活运作能力。 基辛格最初的关注点是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华沙渠道。上任伊始 , 他便试图扩大华沙渠道的 功能。在 1969 年 1 月 31 日致尼克松的报告中 , 基辛格依据来自“波兰眼线”就中国对美态度可 能变化的“令人回味”的评论 , 建议通过华沙“探求能够缓和与中国人关系的机会”。两天后 , 尼克松回复表示同意 , 但他提醒基辛格 ,“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悄悄地、私下里进行。”⑤ 当中美 经过磋商达成当年 2 月 20 日举行第 135 次华沙会谈的协议时 , 基辛格表现出特别的振奋。他在 2 月 11 日致尼克松的报告中指出 ,“与近些年的交往相比”,“中方的答复少了指责性的话语 , 并 且重提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美会谈”。据此 , 他认为“有迹象表明中国开始 实施较温和的外交政策 , 重视国家之间的关系 , 而不再是以革命为中心”。基辛格建议抓住这个 ·162 · 历 史 研 究 2007 年第 5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Green to Kissinger , November 22 , 1969 , pp. 1 —4. Green to Kissinger , November 22 , 1969 , pp. 6 —12. Green to Kissinger , November 22 , 1969 , p . 16. “Response to National Security Study Memorandum 14 ,”August 8 , 1969 , FRUS , vol. 17 , note 1 , p. 57 ; NSSM 106 , “China Policy ,”November 19 , 1970 , ibi d. , pp . 246 —247 ; NSSM 124 , “Next Step toward the Peopleπs Republic of China ,”May 27 , 1971 , ibi d. , pp. 323 —331. Nixon to Kissinger , February 1 , 1969 , FRUS , vol. 17 , p . 7 ; 参见第 156 页注释 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