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印度佛教哲学博大精深,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其理论也很复杂。我们可以从大致轮廓上介 绍一下它的发展。印度佛教是一种哲学思考。印度佛教的发展一般分为四期:原始佛教,从 释迦牟尼开始传教始,相当于中国的孔子时代:部派佛教,又称小乘佛教,相当于中国的秦 时期;大乘佛教,相当于中国的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密教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唐宋时 前后加起来一共1500年。这之后佛教就在印度消灭了 我们先来讲原始佛教。同集体自发而生的原始宗教不同,世界上三大宗教都有创始者。释迦 牟尼是佛教的创始者。释迦是族名。牟尼是圣人、贤人、有智慧的人。释迦牟尼的创教神话 很多。据说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王子,29岁出家,35岁在菩提树下证悟得道,之后传授子 弟,80岁圆寂 概括起来说,释迦牟尼创立的原始佛教的基本观念有二:四谛,三法印。四谛就是四个真理, 即苦、集、灭、道。什么是苦谛呢?就是说人生的诸种现象都是个苦字。就人生在世来讲 人生下来就是苦。随之而来的是衰老、疾病,到头来又不免一死。生活中又有求不得、怨憎 会和爱别离。哪个人不想求名利,可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太大。人际关系中,常常又是“不 是冤家不碰头”。自己深爱的人总是不在身边。这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普遍的。我这 生经历得多了。活得越大,经历得越多,就是一个苦字。在印度,那么多人,那么个国家都 是悲观厌世者,这的确很奇怪。所有这些都不算,最大的苦是五取蕴苦。就是说来到世上都 是偶然的,是五种元素齐聚起来偶然的作用。人被抛到世上来,是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的聚 会。在世界所有的学说中,佛教真实确切地把人生的苦说得淋漓尽致,没有哪一派能比得上 那么,这些苦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呢?佛教用来解说产生苦的现象的原因的就是集谛。这就是 佛教的十二支因缘说,或缘起说。产生苦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三个原因,即贪、嗔、痴, 又称三毒。十二支因缘从何开始呢?从无明开始。无明相当于基督教里的原罪。就是愚昧无 知。那么怎样才能从苦中解脱呢?这就是灭谛,灭十二支因缘。灭三毒,人要是贪心少一点, 忌妒心少一点,不那么痴迷,就会变得清醒、理性,就会看透而脱离苦海。就可以掌握自己 的命运。如果我们都学着去三毒,那么我们的社会道德就会大大的提高。如果真的能够灭了 毒,灭了十二支因缘,那么就进入了道谛。道谛就是真正的真理。它有八正道,即正见 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从四谛的观念,释迦牟尼提出了佛教思 想精髓的三个观念,三法印,就是诸法无常、诸行无我、涅槃静寂。佛教就是以这三法印来 判教,与之不相符合的就是外道。我们可以把这三法印同奥义书、吠陀梵书进行比较。奧义 书讲梵我合一,讲永恒不变真实的我。佛教说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而起,变化无常,没有什 么神我,我是偶然而来,五取蕴而来,没有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另有所在。那就是懂得四谛 把苦消灭,入于道,以八正道指导人生,才可得到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脱,获得真正的幸福 但是真正的解脱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从佛教的角度比较了贾宝玉和 妙玉哪个真正得道。贾宝玉历经磨难,把世苦体会得淋漓尽致,最后大彻大悟,了无牵挂。 而妙玉呢,从小出家坐禅,却走火入魔,摆脱不了爱欲。所以,解脱不是那么容易的。佛教 的根本理论,简单地说就那么两个,四谛和三法印。三法印是对婆罗门教的反动。 释迦牟尼逝世后,他的弟子围绕着四谛和三法印的思想而产生了分歧,分化成许多的派别 几十个派别为争得真传而相互辩白。于是分化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是保守派,大众部 是改革派。这两派斗争了好几百年。他们所争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时的 佛教已经形成社团,原始佛教教义要求佛教徒自食其力,不靠别人施舍。上座部主张自食其 力。而大众部针对当时的条件,认为,许多富人信仰佛教,他们愿意把财产捐给社团,佛教印度佛教哲学博大精深,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其理论也很复杂。我们可以从大致轮廓上介 绍一下它的发展。印度佛教是一种哲学思考。印度佛教的发展一般分为四期:原始佛教,从 释迦牟尼开始传教始,相当于中国的孔子时代;部派佛教,又称小乘佛教,相当于中国的秦 汉时期;大乘佛教,相当于中国的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密教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唐宋时 期。前后加起来一共 1500 年。这之后佛教就在印度消灭了。 我们先来讲原始佛教。同集体自发而生的原始宗教不同,世界上三大宗教都有创始者。释迦 牟尼是佛教的创始者。释迦是族名。牟尼是圣人、贤人、有智慧的人。释迦牟尼的创教神话 很多。据说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王子,29 岁出家,35 岁在菩提树下证悟得道,之后传授子 弟,80 岁圆寂。 概括起来说,释迦牟尼创立的原始佛教的基本观念有二:四谛,三法印。四谛就是四个真理, 即苦、集、灭、道。什么是苦谛呢?就是说人生的诸种现象都是个苦字。就人生在世来讲, 人生下来就是苦。随之而来的是衰老、疾病,到头来又不免一死。生活中又有求不得、怨憎 会和爱别离。哪个人不想求名利,可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太大。人际关系中,常常又是“不 是冤家不碰头”。自己深爱的人总是不在身边。这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普遍的。我这一 生经历得多了。活得越大,经历得越多,就是一个苦字。在印度,那么多人,那么个国家都 是悲观厌世者,这的确很奇怪。所有这些都不算,最大的苦是五取蕴苦。就是说来到世上都 是偶然的,是五种元素齐聚起来偶然的作用。人被抛到世上来,是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的聚 会。在世界所有的学说中,佛教真实确切地把人生的苦说得淋漓尽致,没有哪一派能比得上。 那么,这些苦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呢?佛教用来解说产生苦的现象的原因的就是集谛。这就是 佛教的十二支因缘说,或缘起说。产生苦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三个原因,即贪、嗔、痴, 又称三毒。十二支因缘从何开始呢?从无明开始。无明相当于基督教里的原罪。就是愚昧无 知。那么怎样才能从苦中解脱呢?这就是灭谛,灭十二支因缘。灭三毒,人要是贪心少一点, 忌妒心少一点,不那么痴迷,就会变得清醒、理性,就会看透而脱离苦海。就可以掌握自己 的命运。如果我们都学着去三毒,那么我们的社会道德就会大大的提高。如果真的能够灭了 三毒,灭了十二支因缘,那么就进入了道谛。道谛就是真正的真理。它有八正道,即正见、 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从四谛的观念,释迦牟尼提出了佛教思 想精髓的三个观念,三法印,就是诸法无常、诸行无我、涅槃静寂。佛教就是以这三法印来 判教,与之不相符合的就是外道。我们可以把这三法印同奥义书、吠陀梵书进行比较。奥义 书讲梵我合一,讲永恒不变真实的我。佛教说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而起,变化无常,没有什 么神我,我是偶然而来,五取蕴而来,没有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另有所在。那就是懂得四谛, 把苦消灭,入于道,以八正道指导人生,才可得到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脱,获得真正的幸福。 但是真正的解脱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从佛教的角度比较了贾宝玉和 妙玉哪个真正得道。贾宝玉历经磨难,把世苦体会得淋漓尽致,最后大彻大悟,了无牵挂。 而妙玉呢,从小出家坐禅,却走火入魔,摆脱不了爱欲。所以,解脱不是那么容易的。佛教 的根本理论,简单地说就那么两个,四谛和三法印。三法印是对婆罗门教的反动。 释迦牟尼逝世后,他的弟子围绕着四谛和三法印的思想而产生了分歧,分化成许多的派别。 几十个派别为争得真传而相互辩白。于是分化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是保守派,大众部 是改革派。这两派斗争了好几百年。他们所争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时的 佛教已经形成社团,原始佛教教义要求佛教徒自食其力,不靠别人施舍。上座部主张自食其 力。而大众部针对当时的条件,认为,许多富人信仰佛教,他们愿意把财产捐给社团,佛教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