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 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 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 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 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 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 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 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 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 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 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 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 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 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 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 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 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 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 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 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 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 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 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 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 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 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 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 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 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 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源:中国 社会科学网) 《哲学的贫困》(1847年) “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极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 是卡·马克思反对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比·约·蒲鲁东的主要作品。1846年12月底,马克思 在读了出版不久的蒲鲁东所著“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一书以后,就决定批判严 重地阻碍在工人中间传播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蒲鲁东观点,同时从科学唯物主义的立场来阐 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许多理论和策略问题。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给俄国文学家 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表明了许多极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马克思为反驳蒲鲁东 而写的这部著作的基础。从恩格斯在1847年1月15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可以看出,1847年1 月马克思就己经着手回答蒲鲁东。至1847年4月初,马克思的这部著作己基本完成并己付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 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 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 1000 字的表 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 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 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 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 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 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 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 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 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 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 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 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 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 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 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 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 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 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 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 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 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 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 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 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 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 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 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源:中国 社会科学网) 《哲学的贫困》(1847 年) “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极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 是卡·马克思反对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比·约·蒲鲁东的主要作品。1846 年 12 月底,马克思 在读了出版不久的蒲鲁东所著“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一书以后,就决定批判严 重地阻碍在工人中间传播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蒲鲁东观点,同时从科学唯物主义的立场来阐 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许多理论和策略问题。马克思在 1846 年 12 月 28 日给俄国文学家 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表明了许多极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马克思为反驳蒲鲁东 而写的这部著作的基础。从恩格斯在 1847 年 1 月 15 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可以看出,1847 年 1 月马克思就已经着手回答蒲鲁东。至 1847 年 4 月初,马克思的这部著作已基本完成并已付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