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殷德生、范剑勇: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进展 出口导向型增长和政府投资推动型增长模式交替现象的形成与政府过度使用行政资源密切相关。 例如,为了剌激出口,政府实施出口退税政策,涉及3000多类工业产品,不少产品退税率达到13%。政 府为了配合实施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人民币的三种价格——物价、利率和汇率——未能实现联动,价 格扭曲导致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失衡 政府主导型增长模式也是导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 国有经济的过度扩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虽然数量减少了一半,但资产规模却增长 了1倍多,资产扩张和账面利润主要来自于税收、信贷、资源租金等隐形补贴。2001-2008年间,这三 项补贴高达6万亿,而同期国企利润只有4.9万亿,实际亏损1.1万亿(魏杰,2011)。政府主导型增长 模式阻碍了居民收入与GDP、居民收入与财政收入在增长上的“同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 生产总值中劳动份额逐年减少,储蓄率不断增加,投资率不断提高,产能过剩也日益严重。中国的经济 事实与发达国家卡尔多经济事实之一劳动份额不变的情形不相吻合。最新经验硏究指出,中国的劳动 份额的变化与技术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以及要素市场扭曲等因素紧密相关( Young,2006;白重恩等 2008,2009;李稻葵等,2009;罗长远,2008) 产业结构的失衡首当其冲的原因可能是垄断,尤其是行政性垄断。要素难以在产业之间顺畅流动 严重影响了各产业之间的市场调节机制。虽然垄断行业放开股权投资,但国有经济仍处于绝对的控股 地位,国有企业投资中的预算软约東和投资饥渴症又进一步恶化了产业结构市场调整机制。 经济的地区结构失衡,尤其是扁平化城市体系的形成同样与政府主导型增长模式有关。20世纪90 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表现为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工业化与城市化又严重依 赖于对土地的征用,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垄断了城市土地供应的一级市场。财政分权决定了地方政府 间激烈的GD尸锦标赛竞争,导致环境日益恶化、土地与能源等要素价格扭曲,刺激了经济粗放式增长。 调整我国四个层次的经济结构的重点就在于改变目前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强化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靠市场机制实现经济的自主协调。其实,早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为中国的 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顶层设计,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四个层次的经济结构失衡中,首先要调 整的是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之间的结构。因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和增速缓慢导致消费无法 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样经济增长就只能依靠出口和政府投资,进而形成了出口、投资和消费之 间的结构失衡。出口和政府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失衡,尤其是行业的行政 性垄断和国有经济过度扩张。产业结构的地区分布以及财政分权体制造就了扁平化城市体系 五、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质量全面提升的难点 结构失衡的增长”是经济赶超的必然结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合理的经济解释,张平等 (2011)还为此提供了充分证据:后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系统性的高收益、高增长部门,动员大量资 源配置到这些部门就会产生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结构性的配置调整带来了明显的赶超增长( Jones&. Romer,2009; Barro8.Sala- I-Martin,1995;钱纳里等,1986)。这在中国表现为三条路径:一是政府主导 的工业化,政府动员资源并配置到高增长的工业部门。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为“世界工 二是 经济开放实现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在“入世”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中国就成为第二大出口大国。三是 城市化的空间集聚带来了巨大的规模报酬递增。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超50%。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导 致的规模报酬递增过程,在经济赶超的前期和中期大幅度提高了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但非均衡的赶超模 式和经济规模在高增长部门的快速扩张导致了经济结构的日益失衡。赶超带来的结构失衡导致了增长 和利益分配的路径依赖,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机制扭曲。 政府干预在经济赶超过程中似乎是个常态,无论是“中国奇迹”还是“东亚奇迹”,后进国家都是通过 集中资源和实施扭曲性政策达到了GDP快速增长的目的;但其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科尔奈,1992;青 木昌彦等,1998;张平、王宏淼,2011),例如,严重限制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和 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协调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这些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出口导向型增长和政府投资推动型增长模式交替现象的形成与政府过度使用行政资源密切相关. 例如,为了刺激出口,政府实施出口退税政策,涉及3000多类工业产品,不少产品退税率达到13%.政 府为了配合实施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人民币的三种价格———物价、利率和汇率———未能实现联动,价 格扭曲导致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失衡. 政府主导型增长模式也是导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 国有经济的过度扩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虽然数量减少了一半,但资产规模却增长 了1倍多,资产扩张和账面利润主要来自于税收、信贷、资源租金等隐形补贴.2001-2008年间,这三 项补贴高达6万亿,而同期国企利润只有4􀆰9万亿,实际亏损1.1万亿(魏杰,2011).政府主导型增长 模式阻碍了居民收入与 GDP、居民收入与财政收入在增长上的“同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 生产总值中劳动份额逐年减少,储蓄率不断增加,投资率不断提高,产能过剩也日益严重.中国的经济 事实与发达国家卡尔多经济事实之一劳动份额不变的情形不相吻合.最新经验研究指出,中国的劳动 份额的变化与技术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以及要素市场扭曲等因素紧密相关(Young,2006;白重恩等, 2008,2009;李稻葵等,2009;罗长远,2008). 产业结构的失衡首当其冲的原因可能是垄断,尤其是行政性垄断.要素难以在产业之间顺畅流动, 严重影响了各产业之间的市场调节机制.虽然垄断行业放开股权投资,但国有经济仍处于绝对的控股 地位,国有企业投资中的预算软约束和投资饥渴症又进一步恶化了产业结构市场调整机制. 经济的地区结构失衡,尤其是扁平化城市体系的形成同样与政府主导型增长模式有关.20世纪90 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表现为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工业化与城市化又严重依 赖于对土地的征用,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垄断了城市土地供应的一级市场.财政分权决定了地方政府 间激烈的 GDP锦标赛竞争,导致环境日益恶化、土地与能源等要素价格扭曲,刺激了经济粗放式增长. 调整我国四个层次的经济结构的重点就在于改变目前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强化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靠市场机制实现经济的自主协调.其实,早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为中国的 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顶层设计,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四个层次的经济结构失衡中,首先要调 整的是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之间的结构.因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和增速缓慢导致消费无法 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样经济增长就只能依靠出口和政府投资,进而形成了出口、投资和消费之 间的结构失衡.出口和政府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失衡,尤其是行业的行政 性垄断和国有经济过度扩张.产业结构的地区分布以及财政分权体制造就了扁平化城市体系. 五、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质量全面提升的难点 “结构失衡的增长”是经济赶超的必然结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合理的经济解释,张平等 (2011)还为此提供了充分证据:后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系统性的高收益、高增长部门,动员大量资 源配置到这些部门就会产生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结构性的配置调整带来了明显的赶超增长(Jones& Romer,2009;Barro&SalaGIGMartin,1995;钱纳里等,1986).这在中国表现为三条路径:一是政府主导 的工业化,政府动员资源并配置到高增长的工业部门.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为“世界工厂”.二是 经济开放实现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在“入世”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中国就成为第二大出口大国.三是 城市化的空间集聚带来了巨大的规模报酬递增.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超50%.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导 致的规模报酬递增过程,在经济赶超的前期和中期大幅度提高了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但非均衡的赶超模 式和经济规模在高增长部门的快速扩张导致了经济结构的日益失衡.赶超带来的结构失衡导致了增长 和利益分配的路径依赖,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机制扭曲. 政府干预在经济赶超过程中似乎是个常态,无论是“中国奇迹”还是“东亚奇迹”,后进国家都是通过 集中资源和实施扭曲性政策达到了 GDP快速增长的目的;但其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科尔奈,1992;青 木昌彦等,1998;张平、王宏淼,2011),例如,严重限制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和 市场的边界在哪里? 如何协调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这些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 􀅰20􀅰 殷德生、范剑勇: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进展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