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体在较低温度回火时分解,而Si、Al和Ni合金元素 13 不利于M,C碳化物的析出和长大,因此会将残余奥 2 11 氏体分解过程推迟至较高的回火温度.实验钢S、 10 Mn、Ni和Cr四种合金元素均有添加,他们的综合作 用使实验钢在450℃发生回火脆性, 7 (2)常化快冷至室温+300℃回火处理后(表2 6 中工艺d),马氏体板条明显细化,且板条宽度均匀, 4 约0.3um,如图4(d)所示,这也是其抗拉强度和屈 3 服强度相比常化空冷工艺(表2中工艺b)均提高 1 00 MPa以上的原因,同时板条内部和板条间出现 热处理工艺编号 碳化物,因此冲击功会下降.随着终冷温度的提高, 图5 不同工艺下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a)常化+回火(250 板条之间的小角度晶界逐渐消失,相邻板条合并,组 ℃);(b)常化+回火(300℃):(c)常化+回火(450℃):(d)常 织开始粗化,如图4(e)和(f)所示.且常化后快冷 化控冷(至室温)+回火:(©)常化控冷(至250℃)+回火:()常 至250℃+回火工艺(表2中工艺e)得到的马氏体 化控冷(至450℃)+回火 板条相对较宽且短小,如图4(©)所示;常化后快冷 Fig.5 Volume frac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after different processes: 至450℃+回火工艺(表2中工艺f)得到的马氏体 (a)N+T(250℃):(b)N+T(300℃):(c)N+T(450℃): (d)NCC (to room temperature)+T:(e)NCC (to 250 C)+T; 相对细长,如图4()所示.因此与工艺e相比,工艺 ()NCC(to450℃)+T 「得到的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均高,如表2所示 2.4残余奥氏体 他为体心立方结构,对应马氏体组织.可以看出,常 不同工艺参数下,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如图 化后空冷,得到的马氏体板条较为粗宽且短小,板条 5所示.N+T处理后,回火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 宽度不一,组织中有较多的大片状马氏体存在,残余 体积分数逐渐降低,说明回火温度升高促进了残余 奥氏体主要分布在板条间,如图6(a)所示:常化控 奥氏体的分解.常化控冷的终冷温度对残余奥氏体 冷处理后,马氏体板条显著细化,残余奥氏体数量增 体积分数产生明显影响,常化快冷至室温,残余奥氏 多,主要分布在粗大马氏体板条间,细小板条间分布 体体积分数降至最低,为3.41%;常化快冷至250 较少,说明常化控冷工艺促进了残余奥氏体在马氏 ℃,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最高,达到10.44%:终 体板条间的形成,如图6()所示. 冷温度提高到450℃时,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下 3结果分析 降为7.8%. 利用X射线衍射可以测得残余奥氏体的体积 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碳量远远超过基体中的平 分数,但不能看出残余奥氏体的分布.采用电子背 均含碳量.残余奥氏体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碳向奥 散射衍射(EBSD)分析技术,可以方便直观地观察 氏体扩散导致固溶碳浓度提高的过程.由于常化控 残余奥氏体的分布.图6为热处理后实验钢电 冷工艺冷却速度快,铁素体中碳来不及向富碳奥氏 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相分布图.图中红色块状物为 体中扩散,因此富碳奥氏体的碳浓度相对较低,降至 面心立方结构,在本文中对应残余奥氏体(RA);其 室温时富碳奥氏体易形成马氏体.因此,常化快冷 图6实验钢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相分布图.(a)常化+回火(300℃):(b)常化控冷(至250℃)+回火(300℃ Fig.6 Phase distribu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steel:(a)N+T (300 C):(b)NCC (to 250 C)+T (300C)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体在较低温度回火时分解,而 Si、Al 和 Ni 合金元素 不利于 M3C 碳化物的析出和长大,因此会将残余奥 氏体分解过程推迟至较高的回火温度. 实验钢 Si、 Mn、Ni 和 Cr 四种合金元素均有添加,他们的综合作 用使实验钢在 450 ℃发生回火脆性. 图 6 实验钢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相分布图. ( a) 常化 + 回火( 300 ℃ ) ; ( b) 常化控冷( 至 250 ℃ ) + 回火( 300 ℃ ) Fig. 6 Phase distribu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steel: ( a) N + T ( 300 ℃ ) ; ( b) NCC ( to 250 ℃ ) + T ( 300 ℃ ) ( 2) 常化快冷至室温 + 300 ℃ 回火处理后( 表 2 中工艺 d) ,马氏体板条明显细化,且板条宽度均匀, 约 0. 3 μm,如图 4( d) 所示,这也是其抗拉强度和屈 服强度相比常化空冷工艺( 表 2 中工艺 b) 均提高 100 MPa 以上的原因,同时板条内部和板条间出现 碳化物,因此冲击功会下降. 随着终冷温度的提高, 板条之间的小角度晶界逐渐消失,相邻板条合并,组 织开始粗化,如图 4( e) 和( f) 所示. 且常化后快冷 至 250 ℃ + 回火工艺( 表 2 中工艺 e) 得到的马氏体 板条相对较宽且短小,如图 4( e) 所示; 常化后快冷 至 450 ℃ + 回火工艺( 表 2 中工艺 f) 得到的马氏体 相对细长,如图 4( f) 所示. 因此与工艺 e 相比,工艺 f 得到的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均高,如表 2 所示. 2. 4 残余奥氏体 不同工艺参数下,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如图 5 所示. N + T 处理后,回火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 体积分数逐渐降低,说明回火温度升高促进了残余 奥氏体的分解. 常化控冷的终冷温度对残余奥氏体 体积分数产生明显影响,常化快冷至室温,残余奥氏 体体积分数降至最低,为 3. 41% ; 常化快冷至 250 ℃,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最高,达到 10. 44% ; 终 冷温度提高到 450 ℃ 时,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下 降为 7. 8% . 利用 X 射线衍射可以测得残余奥氏体的体积 分数,但不能看出残余奥氏体的分布. 采用电子背 散射衍射( EBSD) 分析技术,可以方便直观地观察 残余奥氏体的分布[14]. 图 6 为热处理后实验钢电 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相分布图. 图中红色块状物为 面心立方结构,在本文中对应残余奥氏体( RA) ; 其 图 5 不同工艺下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 ( a) 常化 + 回火( 250 ℃ ) ; ( b) 常化 + 回火( 300 ℃ ) ; ( c) 常化 + 回火( 450 ℃ ) ; ( d) 常 化控冷( 至室温) + 回火; ( e) 常化控冷( 至 250 ℃ ) + 回火; ( f) 常 化控冷( 至 450 ℃ ) + 回火 Fig. 5 Volume frac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after different processes: ( a) N + T( 250 ℃ ) ; ( b) N + T ( 300 ℃ ) ; ( c) N + T ( 450 ℃ ) ; ( d) NCC ( to room temperature) + T; ( e) NCC ( to 250 ℃ ) + T; ( f) NCC ( to 450 ℃ ) + T 他为体心立方结构,对应马氏体组织. 可以看出,常 化后空冷,得到的马氏体板条较为粗宽且短小,板条 宽度不一,组织中有较多的大片状马氏体存在,残余 奥氏体主要分布在板条间,如图 6( a) 所示; 常化控 冷处理后,马氏体板条显著细化,残余奥氏体数量增 多,主要分布在粗大马氏体板条间,细小板条间分布 较少,说明常化控冷工艺促进了残余奥氏体在马氏 体板条间的形成,如图 6( b) 所示. 3 结果分析 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碳量远远超过基体中的平 均含碳量. 残余奥氏体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碳向奥 氏体扩散导致固溶碳浓度提高的过程. 由于常化控 冷工艺冷却速度快,铁素体中碳来不及向富碳奥氏 体中扩散,因此富碳奥氏体的碳浓度相对较低,降至 室温时富碳奥氏体易形成马氏体. 因此,常化快冷 ·6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