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因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由图6-1可看出,在生产0~P'之间质量的布产品上,国家2的成本小于国家1的成 本,具有比较优势:在生产p以上质量的布产品上,国家1的成本小于国家2的成本,具 有比较优势。 在贸易开放的条件下,两国各自都有对质量高于p的布产品和质量低于p'的布产品的 需求使两国间发生产业内的贸易。由此形成的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格局是资本相对丰裕的 国家会生产并出口较密集使用资本要素的高质量的布产品,而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会生产利 出口较密集使用劳动要素的小麦以及不太密集使用资本的较低质量的布产品 另外,还可以通过把生产要素中劳动细分为技术工人或含有人力资本的熟练劳动和普通 的非熟练劳动,并假定某种产品中质量较高的品种含有较高比例的人力资本。在这种假定条 件下,仍然能够采用“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一种解释:人力资本禀 赋较多的国家会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人力资本的产品和品种,并进口密集使用非熟练劳动的 产品和品种。 6.3新张伯伦模型 20世纪70一8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 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该贸易理论认为除了资源差异外,规模经 济是国际贸易起因和贸易利益来源的又一独立决定要素。1978年,克鲁格曼在其博士论文 中首次将迪克西(Dixt)和斯蒂格利茨(Sgi忆)两人所共同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 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从模型上证明了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是国 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原因。此垄断竞争模型又称为新张伯伦模型(Neo-Chamberlinian Models). [专栏6一2]张伯伦模型 张伯伦模型(Chamberlin's Model)是张伯伦关于垄断竞争的一种理论模型。它是在古诺 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比古诺模型较接近于现实.张伯伦自己称之为“工人的相互依存 模型。 张伯伦模型的假定条件铜鼓诺模型基本相同。首先,市场上一个行业中只存在两家厂商, 没有新厂商的进入:他们生产相同的产品,成本一样:充分了解需求。其次,每一厂家都知 道其它厂商有相同的成本,而且两家厂商都希望获得最大利润。尽管前提相同,但张伯伦仍 然的除了与古诺模型不同的结论。他认为,在寡头条件下,目光短浅的削价几乎不可能发生 因为每一厂家都知道,其它厂商也将同样削价。在这种条件下,由于生产的产品是相同的 每一厂家必然索取同样的价格。所以,在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相同的成本时,一家厂商通 第 6 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1 由图 6-1 可看出,在生产 O~ /之间质量的布产品上,国家 2 的成本小于国家 1 的成 本,具有比较优势;在生产 /以上质量的布产品上,国家 1 的成本小于国家 2 的成本,具 有比较优势。 在贸易开放的条件下,两国各自都有对质量高于 /的布产品和质量低于 /的布产品的 需求使两国间发生产业内的贸易。 由此形成的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格局是资本相对丰裕的 国家会生产并出口较密集使用资本要素的高质量的布产品,而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会生产和 出口较密集使用劳动要素的小麦以及不太密集使用资本的较低质量的布产品。 另外,还可以通过把生产要素中劳动细分为技术工人或含有人力资本的熟练劳动和普通 的非熟练劳动,并假定某种产品中质量较高的品种含有较高比例的人力资本。在这种假定条 件下,仍然能够采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一种解释:人力资本禀 赋较多的国家会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人力资本的产品和品种,并进口密集使用非熟练劳动的 产品和品种。 6.3 新张伯伦模型 20 世纪 70—80 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 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该贸易理论认为除了资源差异外,规模经 济是国际贸易起因和贸易利益来源的又一独立决定要素。1978 年,克鲁格曼在其博士论文 中首次将迪克西(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两人所共同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 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从模型上证明了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是国 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原因。此垄断竞争模型又称为新张伯伦模型(Neo-Chamberlinian Models)。 [专栏 6—2] 张伯伦模型 张伯伦模型(Chamberlin/ s Model)是张伯伦关于垄断竞争的一种理论模型。它是在古诺 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比古诺模型较接近于现实.张伯伦自己称之为“工人的相互依存” 模型。 张伯伦模型的假定条件铜鼓诺模型基本相同。首先,市场上一个行业中只存在两家厂商, 没有新厂商的进入;他们生产相同的产品,成本一样;充分了解需求。其次,每一厂家都知 道其它厂商有相同的成本,而且两家厂商都希望获得最大利润。尽管前提相同,但张伯伦仍 然的除了与古诺模型不同的结论。他认为,在寡头条件下,目光短浅的削价几乎不可能发生, 因为每一厂家都知道,其它厂商也将同样削价。在这种条件下,由于生产的产品是相同的, 每一厂家必然索取同样的价格。所以,在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相同的成本时,一家厂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