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本章关键术语】 1.产业内贸易2.产业间贸易3.水平型产业内贸易4.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5.差异产品 6.新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7.新张伯伦模型8.兰卡斯特模型 9.相互倾销 10.重叠需求 20世纪中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世界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分工的形式由原来的产业间、垂 直型分工转化为产业内、水平型分工。作为国际分工表现形式的国际贸易也由产业间贸易向 产业内贸易转化。产业内贸易更多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表现出来了新的贸易特点。因此, 解释新贸易特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而大大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6.1产业内贸易概述 6.1.1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 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村农,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 这种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 国间的贸易。 在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进 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 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 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 实现。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 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 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 跨因公司通内部化市场以克服中佩品中的中场缺争交品用内实现产由的 贸易中的作用非常明显,根据联合因有关资料统计 十世纪90年代,全球鸭 内部 7年有人 易在其总出口中的此重。计算机行业为91.。3%,汽车为62.4%,机械为52·6%,石油为51%,电子为 6.5%、医药化工为35%
第 6 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 第6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本章关键术语】 1.产业内贸易 2.产业间贸易 3.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4.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5.差异产品 6.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7.新张伯伦模型 8.兰卡斯特模型 9.相互倾销 10.重叠需求 20 世纪中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世界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分工的形式由原来的产业间、垂 直型分工转化为产业内、水平型分工。作为国际分工表现形式的国际贸易也由产业间贸易向 产业内贸易转化。产业内贸易更多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表现出来了新的贸易特点。因此, 解释新贸易特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而大大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6.1 产业内贸易概述 6.1.1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 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 T 恤衫的 这种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 国间的贸易。 在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进 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 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 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 实现。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 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 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1。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 1 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化市场以克服中间产品交易中的市场缺陷,减少交易费用,实现生产、经营资源的合 理配置,以此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样就形成了区别公开竞争的外部市场的内部市场。由于跨国公司实 力强大,其内部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非常明显,根据联合国有关资料统计,二十世纪 90 年代,全球跨 国公司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为 33%,美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达到 36%,日本和德国分别为 23% 和 33%。1987 年有人对 32 个国家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母公司内部出口贸 易在其总出口中的比重,计算机行业为 91。3%,汽车为 62。4%,机械为 52。6%,石油为 51%,电子为 36。5%、医药化工为 35%
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市场。 由此可知,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 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6.1.2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为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产业内贸易,需要对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贸易和消费进行分类。 根据贸易是发生在不同生产阶段之间还是发生在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产业内 贸易可以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不包括中间产品的 贸易,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 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劳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在其《产 业内贸易一一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 的产业内贸易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1)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2)生产区位不 同:(3)制造时间不同。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以下情况: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例如水泥、黄沙和砖瓦等等,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占整个 产品成本的比重非常大,从而使这些产品的贸易半径比较小,这种产品的消费者会从最近的 原料生产点来获得这些产品,而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决定了这些产品生产的区位。因此会出现 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这些产品的情况。例如中国在其边境贸易中,在北部边境向某国出 口某一产品,在南部边境从邻国进口这一产品,而不必花费非常大的成本在国内将此产品从 北部运到南部。这样便出现了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香港和新加坡,进行大量的转口 贸易和再出口贸易,这种进出口贸易商品的基本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通过提供仓储、运 输等服务来实现商品的增值,成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一国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及其自然灾害可能会 引起一个国家进口一些其他时候出口的产品,简单的事例如一个南半球的国家可能在他的农 产品收获之前从北半球国家进口,而在收获之后向北半球的那个国家进行出口。这同样出现 了产业内同质产品的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如 在金融全球化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中的金融部门等经常同时“进口”与“出口”。 此外,还可能会由于政府干预造成了国内价格扭曲,而作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企业便从事同时进口和出口的活动。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产品 差别可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
第 6 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2 市场。 由此可知,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 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6.1.2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为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产业内贸易,需要对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贸易和消费进行分类。 根据贸易是发生在不同生产阶段之间还是发生在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产业内 贸易可以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不包括中间产品的 贸易,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 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劳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在其《产 业内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 的产业内贸易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1)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2)生产区位不 同:(3)制造时间不同。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以下情况: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例如水泥、黄沙和砖瓦等等,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占整个 产品成本的比重非常大,从而使这些产品的贸易半径比较小,这种产品的消费者会从最近的 原料生产点来获得这些产品,而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决定了这些产品生产的区位。因此会出现 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这些产品的情况。例如中国在其边境贸易中,在北部边境向某国出 口某一产品,在南部边境从邻国进口这一产品,而不必花费非常大的成本在国内将此产品从 北部运到南部。这样便出现了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香港和新加坡,进行大量的转口 贸易和再出口贸易,这种进出口贸易商品的基本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通过提供仓储、运 输等服务来实现商品的增值,成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一国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及其自然灾害可能会 引起一个国家进口一些其他时候出口的产品,简单的事例如一个南半球的国家可能在他的农 产品收获之前从北半球国家进口,而在收获之后向北半球的那个国家进行出口。这同样出现 了产业内同质产品的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如 在金融全球化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中的金融部门等经常同时“进口”与“出口”。 此外,还可能会由于政府干预造成了国内价格扭曲,而作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企业便从事同时进口和出口的活动。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产品 差别可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
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 等等方面,如中国国产的红旗牌轿车与丰田、大众、沃尔沃、雷诺牌轿车是不完全一样的, 即便是碳酸饮料因不同厂家生产的品牌不同也被认为是差异产品。 差异产品又分为垂直差异产品和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是指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 异的产品。水平差异产品是指有若同样质量,但其特色(Characteristic)或特质不同的产品。 比如,不同质量的同一品牌的电视机即为垂直差异产品,同样质量的电视机在款式和外观色 彩上的不同即为水平差异产品。实际上,差异产品往往既表现出垂直差异的特点,又表现出 水平差异的性质。这种差异产品的区分对运用模型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非常重要。 对于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做出理论解释比较简单,对于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探讨 是产业内留易理论的重点。 根据贸易中不同的市场途径,产业内贸易可分为通过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和通过内部 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通过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是通常意义上的产业内贸易,这种贸易是指在没有跨国公司 直接投资条件下的,通过外部市场在各个独立的企业间进行的产业内贸易。这种形式的产业 内贸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南北贸易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这反映了生 产要素构成相异的产品间所进行的产业内贸易,往往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 型产品,比如将原料或原材料出口到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则是生产和出口技术、资本密集 型产品,比如将原料进行加工,然后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类贸易占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比 重大约为30%一40%:另一种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反映得使生产要素禀赋程度相 似,生产结构也相应比较接近的产品渐进性的产业内贸易。该类贸易占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比 重大约为60%一70%。此种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效应、产品的异质性以及 发达国家在高水平收入条件下的消费需求偏好相似所造成的。 通过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在跨国公司 内部的开展,形成了公司内产业内贸易所导致的。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市场进行产业内贸易 有许多优势:(1)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使得其在系列产品和异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更 具有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有利于形成更多的品牌,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最终导致要素构 成相似的产品在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2)跨国公司使外部市场内部化,就使得外 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更容易实现库存控制和交易成本的降低:(3)通过产业内贸易 更有利于实现垂直一体化的规模经济:(4)由于接受跨国公司投资的东道国在生产和成本方 面对跨国公司吸引中的区位优势,使得跨国公司能更好地利用世界各个区位在生产要素方面 的特定优势,按其全球经营战略安排最佳生产点,使要素构成相异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垂 直一体化进一步发展。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表现出这样以下特点:()一般来说,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 司及子公司之间距离越近,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量就越大,反之就小:(②)公司内的产业内
第 6 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3 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 等等方面,如中国国产的红旗牌轿车与丰田、大众、沃尔沃、雷诺牌轿车是不完全一样的, 即便是碳酸饮料因不同厂家生产的品牌不同也被认为是差异产品。 差异产品又分为垂直差异产品和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是指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 异的产品。水平差异产品是指有着同样质量,但其特色(Characteristic)或特质不同的产品。 比如,不同质量的同一品牌的电视机即为垂直差异产品,同样质量的电视机在款式和外观色 彩上的不同即为水平差异产品。实际上,差异产品往往既表现出垂直差异的特点,又表现出 水平差异的性质。这种差异产品的区分对运用模型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非常重要。 对于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做出理论解释比较简单,对于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探讨 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重点。 根据贸易中不同的市场途径,产业内贸易可分为通过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和通过内部 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通过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是通常意义上的产业内贸易,这种贸易是指在没有跨国公司 直接投资条件下的,通过外部市场在各个独立的企业间进行的产业内贸易。这种形式的产业 内贸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南北贸易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这反映了生 产要素构成相异的产品间所进行的产业内贸易,往往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 型产品,比如将原料或原材料出口到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则是生产和出口技术、资本密集 型产品,比如将原料进行加工,然后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类贸易占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比 重大约为 30%—40%;另一种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反映得使生产要素禀赋程度相 似,生产结构也相应比较接近的产品渐进性的产业内贸易。该类贸易占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比 重大约为 60%—70%。此种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效应、产品的异质性以及 发达国家在高水平收入条件下的消费需求偏好相似所造成的。 通过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在跨国公司 内部的开展,形成了公司内产业内贸易所导致的。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市场进行产业内贸易 有许多优势:(1)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使得其在系列产品和异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更 具有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有利于形成更多的品牌,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最终导致要素构 成相似的产品在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2)跨国公司使外部市场内部化,就使得外 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更容易实现库存控制和交易成本的降低;(3)通过产业内贸易 更有利于实现垂直一体化的规模经济;(4)由于接受跨国公司投资的东道国在生产和成本方 面对跨国公司吸引中的区位优势,使得跨国公司能更好地利用世界各个区位在生产要素方面 的特定优势,按其全球经营战略安排最佳生产点,使要素构成相异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垂 直一体化进一步发展。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表现出这样以下特点:(1)一般来说,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 司及子公司之间距离越近,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量就越大,反之就小;(2)公司内的产业内
第6章因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贸易商品主要是中间产品,即中间产品占了很大比重:(3)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有的是为了 规避和减轻关税、所得税等税负而进行的,为此,在贸易过程中实行调拨价格或者叫做转移 定价。这种价格可能远远低于、也可能远远高于世界市场价格:(④)研发密集型产品通过内 部市场的产业内留易比重较高,一般占其总留易的50%以上。 6.1.3产业内贸易的测定 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在其论著中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由于产业 内贸易是同类产品的贸易,因此,对同类产品的界定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同类产品的“类” 界定得较为宽泛,则产业内贸易规模较大,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较高:相反,如果同 类产品的“类”定义的较狭窄,则产业内贸易规模会变小,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就相 应较低。 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时,同类产品是 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的。SITC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为 10大类(Section),大类以下分为63个部或章(Division),部以下又分为233个组(Group), 组以下又分为786个小组(Subgroup),小组以下又分为1924个项目(Item)。三位数的划 分即是在STC中为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但也有人采用较为宽松的划分标准。 即以同一“部”的产品作为同类产品)。 [专栏6一1]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联合国为了便于国际贸易商品资料的统计和国际间比较,制定了国际贸易商品的分类标 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将国际贸易的商 品合并为十大部类:(0)食物与活禽备:(1)饮料及烟类:(2)非食用或非燃料用的原料: (3)矿物燃料:(4)动植物油脂:(5)化学品:(6)按原料区分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 输设备:(8)杂项制造品:(9)特殊处理商品。此分类是由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所属统计委员 会根据战前国际联盟制定的《国际贸易统计简明商品目录》修订改编而成的。该分类在1950 年出版后经过几次修订,最终将国际贸易商品共分为10大类、63部、233组、786个小组 和1924个项目。其中0到4类为初级产品,5到8位制成品。目录编号为5位数,分别表 示类、部、组、小组和项目。该标准分类已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为了满足进一步分析的要求,各国可以自由地选择它们自己的种类以及所包括的内容 实际上,有的国家所作的分解达到了七位数字。如851.02.07代表胶底的沙滩鞋。一个项目 的位数越高,我们就能够更准确地界定它所包括的相似商品集合
第 6 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4 贸易商品主要是中间产品,即中间产品占了很大比重;(3)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有的是为了 规避和减轻关税、所得税等税负而进行的,为此,在贸易过程中实行调拨价格或者叫做转移 定价。这种价格可能远远低于、也可能远远高于世界市场价格;(4)研发密集型产品通过内 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高,一般占其总贸易的 50%以上。 6.1.3 产业内贸易的测定 1975 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在其论著中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由于产业 内贸易是同类产品的贸易,因此,对同类产品的界定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同类产品的“类” 界定得较为宽泛,则产业内贸易规模较大,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较高;相反,如果同 类产品的“类”定义的较狭窄,则产业内贸易规模会变小,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就相 应较低。 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时,同类产品是 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的。SITC 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为 10 大类(Section),大类以下分为 63 个部或章(Division),部以下又分为 233 个组(Group), 组以下又分为 786 个小组(Subgroup),小组以下又分为 1924 个项目(Item)。三位数的划 分即是在 SITC 中为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但也有人采用较为宽松的划分标准, 即以同一“部”的产品作为同类产品)。 [专栏 6—1]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联合国为了便于国际贸易商品资料的统计和国际间比较,制定了国际贸易商品的分类标 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将国际贸易的商 品合并为十大部类:(0)食物与活禽畜;(1)饮料及烟类;(2)非食用或非燃料用的原料; (3)矿物燃料;(4)动植物油脂;(5)化学品;(6)按原料区分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 输设备;(8)杂项制造品;(9)特殊处理商品。此分类是由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所属统计委员 会根据战前国际联盟制定的《国际贸易统计简明商品目录》修订改编而成的。该分类在 1950 年出版后经过几次修订,最终将国际贸易商品共分为 10 大类、63 部、233 组、786 个小组 和 1924 个项目。其中 0 到 4 类为初级产品,5 到 8 位制成品。目录编号为 5 位数,分别表 示类、部、组、小组和项目。该标准分类已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为了满足进一步分析的要求,各国可以自由地选择它们自己的种类以及所包括的内容。 实际上,有的国家所作的分解达到了七位数字。如 851.02.07 代表胶底的沙滩鞋。一个项目 的位数越高,我们就能够更准确地界定它所包括的相似商品集合
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示例 节 项目 8 各种制成品 85 鞋类 851 鞋 851.01 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料材料的鞋 851.02 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皮革或者复合皮革的鞋,鞋 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料材料的鞋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B=1.0-1(X:-M)WX+M) (0≤B≤1) 上式中,B是反映产业内贸易的指标,称为i产业产业内贸易指数,X为某种产业产 品的出口量,M为某种产业产品的进口量。 当X=M时,B,=1,说明某种产业部门产品的进口和出口的流量相等,贸易是完全的 产业内贸易。 当X=0,M≠0,或者X≠0,M0时,B=0,说明该产业产品的贸易是完全的产 业间贸易。 通常情况下,0<B<1。 由以上公式可知:产业间贸易指数=1一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然是从一个产业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所以,产业内 贸易指数的大小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是与某种产业部门的产品特性有关,因为有些 产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难以发生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二是与该产 业部门的成熟程度有关,高度发达成熟的产业部门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幼稚工业部门就难 以发生产业内贸易:三是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细致,产业内贸易的 指数就比较小,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很粗略,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大。 6.1.4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 6 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5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示例 节 项目 8 各种制成品 85 鞋类 851 鞋 851.01 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料材料的鞋 851.02 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皮革或者复合皮革的鞋,鞋 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料材料的鞋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Bi=1.0-|(Xi-Mi)|/(Xi+Mi) (0≤B≤1) 上式中,Bi 是反映产业内贸易的指标,称为 i 产业产业内贸易指数,Xi 为某种产业产 品的出口量,Mi 为某种产业产品的进口量。 当 Xi = Mi 时,Bi =1,说明某种产业部门产品的进口和出口的流量相等,贸易是完全的 产业内贸易。 当 Xi =0, Mi≠0,或者 Xi ≠0,Mi=0 时,Bi = 0,说明该产业产品的贸易是完全的产 业间贸易。 通常情况下,0<Bi<1。 由以上公式可知:产业间贸易指数=1-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然是从一个产业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所以,产业内 贸易指数的大小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是与某种产业部门的产品特性有关,因为有些 产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难以发生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二是与该产 业部门的成熟程度有关,高度发达成熟的产业部门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幼稚工业部门就难 以发生产业内贸易;三是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细致,产业内贸易的 指数就比较小,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很粗略,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大。 6.1.4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 比较大。因为从生产或供给角度上,产业内贸易取决于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异质性,取决于 该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水平,因为异质产品可能以相同的技术被制造出来,也可能含有完全 相同的物质成份。可见,产业内贸易常常并不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内容,并不像前面的生产要 素禀赋贸易理论那样强调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 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因为相对于高收入阶层的低收入阶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 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对产品品质不会有特殊的要求。随者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 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收入 水平决定消费结构,两国人均收入差异不显著,会导致两国间的需求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的需求结构和追求差异化的个性产品,必然使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内容广泛,比重较大。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间相距较近,则产业贸易的比重较大。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 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这些有利于两 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因素,从而,使它们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较大。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 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 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 少的产业。 6.1.5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本特征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 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效果的评价。20世纪50年代末期,欧 洲经济共同体组建以后,需要对一体化的各种效果进行分析论证,以便评价共同体的得与失。 经过巴拉萨(B.Balass✉)和格鲁拜尔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贸易 的研究发现:欧洲共同体内部贸易格局和专业化分工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式展 开的,大量的区域内部贸易的是同种类的产品,即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同种类产品的相互交 换。从此,把这种商品的交换称为产业内贸易。 通过经济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更适合于说明产业之间的贸易问 题,例如,用一国的农产品如大米去交换另一国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或者用一国制成品中 的纺织品和另一国的钢材进行贸易,这些产品间的国际贸易就是产业间贸易问题。这种产业 间的贸易已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或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解释。但 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共同体内成员国之间贸易流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同一个产业 部门内部同种类产品的相互交换所导致的。例如,法国既向德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德国进 6
第 6 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6 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 比较大。因为从生产或供给角度上,产业内贸易取决于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异质性,取决于 该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水平,因为异质产品可能以相同的技术被制造出来,也可能含有完全 相同的物质成份。可见,产业内贸易常常并不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内容,并不像前面的生产要 素禀赋贸易理论那样强调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 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因为相对于高收入阶层的低收入阶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 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对产品品质不会有特殊的要求。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 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收入 水平决定消费结构,两国人均收入差异不显著,会导致两国间的需求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的需求结构和追求差异化的个性产品,必然使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内容广泛,比重较大。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间相距较近,则产业贸易的比重较大。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 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这些有利于两 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因素,从而,使它们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较大。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 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 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 少的产业。 6.1.5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本特征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 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效果的评价。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欧 洲经济共同体组建以后,需要对一体化的各种效果进行分析论证,以便评价共同体的得与失。 经过巴拉萨( B. Balassa)和格鲁拜尔等人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对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贸易 的研究发现:欧洲共同体内部贸易格局和专业化分工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式展 开的,大量的区域内部贸易的是同种类的产品,即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同种类产品的相互交 换。从此,把这种商品的交换称为产业内贸易。 通过经济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更适合于说明产业之间的贸易问 题,例如,用一国的农产品如大米去交换另一国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或者用一国制成品中 的纺织品和另一国的钢材进行贸易,这些产品间的国际贸易就是产业间贸易问题。这种产业 间的贸易已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或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解释。但 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共同体内成员国之间贸易流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同一个产业 部门内部同种类产品的相互交换所导致的。例如,法国既向德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德国进
第6章因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口轿车:法国用自己生产的葡萄酒去交换英国的威士忌。这种贸易活动是典型的产业部门内 部的国际贸易问题。西欧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纵深发展显示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别越小 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贸易流量也越大。这种贸易现象显然用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 无法做出满意的解释,因为西欧国家的要素禀赋状况差别不大,技术水平差别不大,同一产 业部门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差别也不大,所以这种现象必须用新的贸易理论来说明。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突出特点是用国际贸易产品的异质性或差别性、需求偏好的相似性 和多样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收益递增等概念来解释同一产业部门内部同种类产品的国际贸 易问题。其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差别可用表61予以轮序反映 表6-1 国际贸易的传统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比较 市 场 产品 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市场 同质产品 传统理论 布兰德(1981 垂直差异产品 新H-O理论 谢克德和萨顿(1984) (法尔维1981) 对多样化的需求(克鲁格曼1979)伊顿和基尔奇考斯基 水平差异产品 对商品特色的需求(兰卡斯特1980) (1984) 2.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如果不同国家相同产业部门的产品要进行相互贸易和交换,那么这些被相互交换的产 品肯定不是同质产品,而是存在者广泛的产品差别,完全同质的产品没有必要去相互交换和 贸易。产品的异质性特征就是产品的差别性特征,产品差别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 差别、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淡的差别、广告、 售前、售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这种差别正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 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3.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 来自于不同国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因此,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 是相互融通的。 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人均收入水平 差别越大,社会需求结构差别就越大,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差别也就越大,此时, >
第 6 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7 口轿车;法国用自己生产的葡萄酒去交换英国的威士忌。这种贸易活动是典型的产业部门内 部的国际贸易问题。西欧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纵深发展显示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别越小, 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贸易流量也越大。这种贸易现象显然用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 无法做出满意的解释,因为西欧国家的要素禀赋状况差别不大,技术水平差别不大,同一产 业部门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差别也不大,所以这种现象必须用新的贸易理论来说明。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突出特点是用国际贸易产品的异质性或差别性、需求偏好的相似性 和多样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收益递增等概念来解释同一产业部门内部同种类产品的国际贸 易问题。其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差别可用表 6-1 予以轮廓反映。 表 6-1 国际贸易的传统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比较 市 场 产品 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市场 同质产品 传统理论 — 布兰德(1981) 垂直差异产品 新H-O理论 — 谢克德和萨顿(1984) (法尔维 1981) 对多样化的需求(克鲁格曼 1979) 伊顿和基尔奇考斯基 水平差异产品 — 对商品特色的需求(兰卡斯特 1980) (1984) 2.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如果不同国家相同产业部门的产品要进行相互贸易和交换,那么这些被相互交换的产 品肯定不是同质产品,而是存在着广泛的产品差别,完全同质的产品没有必要去相互交换和 贸易。产品的异质性特征就是产品的差别性特征,产品差别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 差别、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 售前、售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这种差别正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 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3.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 来自于不同国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因此,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 是相互融通的。 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人均收入水平 差别越大,社会需求结构差别就越大,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差别也就越大,此时
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家之间发生产业间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而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国家之间人 均收入水平越相近,社会消费需求结构也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越相似 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而发生产业间贸易的可能性越小。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仍然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 在于消费需求偏好的多样性: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消费需求结构越复杂,从而产品差别的重 要性越大,产品的细小差别都可能导致消费者的不满意而丧失市场。人均收入水平越低,消 费需求结构越简单,国民对产品差别的重视程度不高。人们只追求产品的主要使用价值而对 次要的产品差别不关心。由此可见,需求偏好的多样性既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也是产业内 贸易的利盏来源,这种利益主要是指不同的消费者偏好由于消费不同产品而得到了的满足 4.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产业内贸易是以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为前提的,产业内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精细、越多 样化,不同国家的生产厂家就越有条件减少产品品种和规格型号,从事更加专业化的生产。 这种生产上的专业化有助于企业采用更加专业化、高效率的生产设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如果生产厂家之间分工越精细、越多样化,那么一个企业生产一个品种或者一个 规格的产品,来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需要,这有助于减少生产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程度。生产 厂家之间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细,越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市场规模,充分实现企业生 产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因为生产和市场的细分化虽然减少了国内消费者数量,但企业可以 面对同类型的更大规模的国际消费群体进行生产和销售,从而使从事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的 微观企业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说明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 经济利益来源,但是,为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国际市场的开放和一体化 是必要的基础条件。 同时,这也为我们提出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以产品差别、内部规模收益 递增和需求多样性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可能意味着在差别产品上进行完全国际专业化 分工的可能性,这显然是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不相符的。 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作为产业内贸易的直接利益来源不是无条件的,它必须具备四 个前提条件:每一个产业内部存在着广泛的差别产品系列:每一个产业内部存在着不完全竞 争的国际市场条件,即差别产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垄断竞争关系:每一个产品品种的 生产收益随者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国际市场必须是开放的和一体化的。 6.2新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 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出现,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从而对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 歇尔一俄林模型提出了桃战。但是,通过对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假定作些调整,将产品特
第 6 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8 国家之间发生产业间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而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国家之间人 均收入水平越相近,社会消费需求结构也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越相似, 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而发生产业间贸易的可能性越小。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仍然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 在于消费需求偏好的多样性: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消费需求结构越复杂,从而产品差别的重 要性越大,产品的细小差别都可能导致消费者的不满意而丧失市场。人均收入水平越低,消 费需求结构越简单,国民对产品差别的重视程度不高。人们只追求产品的主要使用价值而对 次要的产品差别不关心。由此可见,需求偏好的多样性既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也是产业内 贸易的利益来源,这种利益主要是指不同的消费者偏好由于消费不同产品而得到了的满足。 4.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产业内贸易是以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为前提的,产业内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精细、越多 样化,不同国家的生产厂家就越有条件减少产品品种和规格型号,从事更加专业化的生产。 这种生产上的专业化有助于企业采用更加专业化、高效率的生产设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如果生产厂家之间分工越精细、越多样化,那么一个企业生产一个品种或者一个 规格的产品,来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需要,这有助于减少生产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程度。生产 厂家之间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细,越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市场规模,充分实现企业生 产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因为生产和市场的细分化虽然减少了国内消费者数量,但企业可以 面对同类型的更大规模的国际消费群体进行生产和销售,从而使从事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的 微观企业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说明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 经济利益来源,但是,为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国际市场的开放和一体化 是必要的基础条件。 同时,这也为我们提出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以产品差别、内部规模收益 递增和需求多样性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可能意味着在差别产品上进行完全国际专业化 分工的可能性,这显然是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不相符的。 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作为产业内贸易的直接利益来源不是无条件的,它必须具备四 个前提条件:每一个产业内部存在着广泛的差别产品系列;每一个产业内部存在着不完全竞 争的国际市场条件,即差别产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垄断竞争关系;每一个产品品种的 生产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国际市场必须是开放的和一体化的。 6.2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出现,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从而对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 歇尔—俄林模型提出了挑战。但是,通过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作些调整,将产品特
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性或差异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就使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具有 了广泛的解释力,也成为了对产业内贸易的一种理论解释。为区别于前述的要素禀赋理论, 我们称之为新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Neo-Heckscher-Ohlin Model)或新要素比例学说。 在早期的新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中,为简化问题起见,所作的分析局限在单一产业中, 后米经过发展,一些学者对两个产业部门情祝进行分析。在这两个部门中,一个是具有异质 产品的产业,另一个是同质产品的产业。这样,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 同时揭示了产业间的贸易和产业内的贸易。新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是在 对传统理论最小偏离下进行的。 由法尔维(Falvey)等人建立的新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仍然可称为2X2X2形式的模 型,即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产品的情况。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 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两种生产要素一一劳动和资本在两个国家中是同质的,并且假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业 间自由流动,但资本是一种特定化的要素: 3两个国家都存在两个产业,其中一个是生产无差异产品的农业产业,提供小麦产品: 另外一个是生产差异产品的制成品产业,提供布产品。假定布产品的差异性体现在布的质量 上,即布这种产品是垂直差异产品。进一步假定布的质量是在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生产 出来的连续的不同质量。这种连续不同的质量用P表示,质量越高,对应的ρ值就越大。 4.在生产不同质量的布产品中,生产质量越高的产品相应所需要的每单位劳动的资本数 量也越高,由此可知,p的含义表示了生产质量为p的单位布产品需要一个单位的劳动和p 单位的资本。 5.对不同质量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假定每个消费者在每个时 期都购买一定数量的不同质量的布产品,并且消费者在收入水平较低时,虽然很喜欢高质量 产品,但在受到收入约束的条件下,仍将大部分收入用于购买低质量产品,而在收入水平较 高时,消费者会消费较多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较少的低质量产品。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任何质量的布产品来讲,价格等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即 有如下等式关系: Pi(p)=Ci(p)=W1+pR P:(p)=C:(p)=W:+PRz 在上面的两式中,字母下表的1、2表示两个不同的国家,W表示劳动力的工资报酬, R表示特定资本的报酬。 为使该模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我们假定W>W2并且同时有R<R2。通过此假定可以 推导出R/W<R/W,根据相对要素密集度的价格定义,意味若相对于国家2,国家1是 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相对于国家1,国家2则是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依照赫克歌尔一俄 林定理,国家1为降低生产成本,必然大量生产较少使用劳动而更多使用资本的高质量布产
第 6 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9 性或差异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就使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具有 了广泛的解释力,也成为了对产业内贸易的一种理论解释。为区别于前述的要素禀赋理论, 我们称之为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Neo-Heckscher –Ohlin Model)或新要素比例学说。 在早期的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为简化问题起见,所作的分析局限在单一产业中, 后来经过发展,一些学者对两个产业部门情况进行分析。在这两个部门中,一个是具有异质 产品的产业,另一个是同质产品的产业。这样,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 同时揭示了产业间的贸易和产业内的贸易。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是在 对传统理论最小偏离下进行的。 由法尔维(Falvey)等人建立的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仍然可称为 2×2×2 形式的模 型,即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产品的情况。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 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在两个国家中是同质的,并且假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业 间自由流动,但资本是一种特定化的要素; 3.两个国家都存在两个产业,其中一个是生产无差异产品的农业产业,提供小麦产品; 另外一个是生产差异产品的制成品产业,提供布产品。假定布产品的差异性体现在布的质量 上,即布这种产品是垂直差异产品。进一步假定布的质量是在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生产 出来的连续的不同质量。这种连续不同的质量用 表示,质量越高,对应的 值就越大。 4.在生产不同质量的布产品中,生产质量越高的产品相应所需要的每单位劳动的资本数 量也越高。由此可知, 的含义表示了生产质量为 的单位布产品需要一个单位的劳动和 单位的资本。 5.对不同质量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假定每个消费者在每个时 期都购买一定数量的不同质量的布产品,并且消费者在收入水平较低时,虽然很喜欢高质量 产品,但在受到收入约束的条件下,仍将大部分收入用于购买低质量产品,而在收入水平较 高时,消费者会消费较多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较少的低质量产品。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任何质量的布产品来讲,价格等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即 有如下等式关系: P1( )=C1( )=W1+ R1 P2( )=C2( )=W2+ R2 在上面的两式中,字母下表的 1、2 表示两个不同的国家,W 表示劳动力的工资报酬, R 表示特定资本的报酬。 为使该模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我们假定 W1>W2 并且同时有 R1<R2。通过此假定可以 推导出 R1/ W1< R2/ W2,根据相对要素密集度的价格定义,意味着相对于国家 2,国家 1 是 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相对于国家 1,国家 2 则是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依照赫克歇尔—俄 林定理,国家 1 为降低生产成本,必然大量生产较少使用劳动而更多使用资本的高质量布产
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品。国家2则正好相反,生产出较少使用资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小麦和低质量的布产品。由 于布的质量是连续的,因此,总有一种质量为P的布,其单位成本在两国都相同。因此, 在p质量下,有如下等式: Wi+p'Ri=W:+p'Rz 推导出 p5化-g R2-R 这样,可将两国生产任何其它质量布的单位成本相对于这一边际质量商品成本差别写 成: C2(p)-Ci(p)=W:+pR:-(Wi+pRi) =(W2-W:)+D(R2一R:) =,-w)+p形- W-形(p-p 国家1在生产质量为P的布时,只有当该品种产品的单位成本低于国家2,即 C(p)XC:(p,也就是严-业(p一p0时,才会有比较优势.由于我们假定国家1 和国家2相比,资本是相对丰裕、而劳动相对稀缺的状况,则意味着W>W2,要使 -(p一p0,只有当P>p时才能成立。由此分析可知,家1生产的布产品要 想相对于国家2有成本优势或者比较优势,其必须生产质量优于边际质量p的所有布的品 种,或者说,对于资本相对便宜的国家1,在生产质量高于ρ的布产品品种具有比较优势, 2来说,在生产质量低于D的布 品品种具有比较优势, 品品 种具有比较劣势。其几何直观图示如下: P(p)或C(p) C2(p) C (p) 图6-1国家生产垂直差别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 6 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0 品。国家 2 则正好相反,生产出较少使用资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小麦和低质量的布产品。由 于布的质量是连续的,因此,总有一种质量为 /的布,其单位成本在两国都相同。因此, 在 /质量下,有如下等式: W1+ /R1 =W2+ /R2 推导出 / = 2 1 1 2 R R W W − − 这样,可将两国生产任何其它质量布的单位成本相对于这一边际质量商品成本差别写 成: C2( )-C1( )=W2+ R2 -(W1+ R1) =(W2-W1)+ (R2-R1) =(W2-W1)+ W1 −W2 = W1 −W2 ( - / ) 国家 1 在生产质量为 的布时,只有当该品种产品的单位成本低于国家 2,即 C1( )0 时,才会有比较优势。由于我们假定国家 1 和国家 2 相比,资本是相对丰裕、而劳动相对稀缺的状况,则意味着 W1>W2,要使 W1 −W2 ( - / )>0,只有当 > /时才能成立。由此分析可知,国家 1 生产的布产品要 想相对于国家 2 有成本优势或者比较优势,其必须生产质量优于边际质量 /的所有布的品 种,或者说,对于资本相对便宜的国家 1,在生产质量高于 /的布产品品种具有比较优势, 而在生产质量低于 /的布产品品种具有比较劣势。同理可得,对于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 2 来说,在生产质量低于 /的布产品品种具有比较优势,而在生产质量高于 /的布产品品 种具有比较劣势。其几何直观图示如下: P( )或 C( ) C2 ( ) C1 ( ) W1 W2 O / 图 6-1 国家生产垂直差别产品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