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早期的贸易思想 (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出现分工交换思想的古罗马古希腊时代。荷马的 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就己经记述过,一个女奴隶等于四条公牛,一个铜制 的三角鼎等于二十条公牛等。荷马史诗中间接表现出来的经济思想,就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 意识到交换的好处 (二)柏拉图论分工和交换 古希腊思想家,(Plato,公元前427-347年) 在柏拉图的城邦国时代,每个城邦的经济都相对单一,需要与别的城邦进行交换以获取 必要的资源和商品。拍拉图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旧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 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而不得不有待于互助。他进一步指出 而为多数之事, 不如 人专心于一事。如果 人专门 一种和他性情相近之事,他所生产 出来的必定较优和较多。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 (三)六教神学中的国际留易思想 公元前4世纪的利巴程斯Lbus)写到:“上帝没有把所有的产品都赠给地球的每个部 分但他把物 布在不同的地区,到头来人们会力求建立起地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他 们需要互相帮 贸易产生,从而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享受地球上的果实,而无论 些果实是在何处生产的。 利巴涅斯和他的追随者提出了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产品不同。这种观点在17世纪以后 被扩展到生产要素禀赋、气候、技能以及偏好不同所产生的不同优势。到了20世纪,则进 北发居成为林克歇尔一俄林的留易理论。 重商主义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 居” 一恩格斯 (一)背景知识 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 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 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 东西”。 (一)重商主义的留易观点 1、货币(金银) 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 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 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人之所失: 2、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木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 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 3 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要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 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 1、早期重商主义 因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1页共10页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 1 页 共 10 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早期的贸易思想 (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出现分工交换思想的古罗马古希腊时代。荷马的 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就已经记述过,一个女奴隶等于四条公牛,一个铜制 的三角鼎等于二十条公牛等。荷马史诗中间接表现出来的经济思想,就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 意识到交换的好处。 (二)柏拉图论分工和交换 古希腊思想家,(Plato,公元前 427-347 年) 在柏拉图的城邦国时代,每个城邦的经济都相对单一,需要与别的城邦进行交换以获取 必要的资源和商品。柏拉图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 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而不得不有待于互助。他进一步指出,一人 而为多数之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如果一个人专门作一种和他性情相近之事,他所生产 出来的必定较优和较多。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 (三)宗教神学中的国际贸易思想 公元前 4 世纪的利巴涅斯(Libanius)写到:“上帝没有把所有的产品都赠给地球的每个部 分,但他把礼物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到头来人们会力求建立起地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他 们需要互相帮助。上帝使贸易产生,从而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享受地球上的果实,而无论这 些果实是在何处生产的。” 利巴涅斯和他的追随者提出了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产品不同。这种观点在 17 世纪以后 被扩展到生产要素禀赋、气候、技能以及偏好不同所产生的不同优势。到了 20 世纪,则进 一步发展成为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理论。 二、重商主义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 居”——恩格斯 (一)背景知识 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 世纪末到 18 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 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 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 东西”。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1、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 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 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人之所失 ; 2、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 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 3、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要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三)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从 15 世纪到 16 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 世纪下 半期到 18 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 1、早期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 政管主张,强调绝对的留易顺苏,士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笙交易和时每一个 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早 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2、晚期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 Mun) 政笛主张:在一定时期内的外留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留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 逆差,只要在 被称为贸易平衡论。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贸易差额。因此认为 保存金银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 使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是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贸易,贸 易增加货币”的精辟结论。 (四)商 义的主要缺 1、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2、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3、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 宫,而讲口则减少财宫 三、绝对成本理论 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1776年,《国富论》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 。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 兰。1790年7月,斯密逝世于 爱丁堡,享年68岁。 1776年3月9日,经济学巨 《国信论》问世,标志若政 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国富论》研究财富的起酒 及其产生和增长的条件。该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书的中心思想是基于人性论 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 即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 苏格兰哥尔克第的一个海关职员家庭,先后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1748年受聘 闲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2页共10顶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 2 页 共 10 页 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 政策主张: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 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早 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2、晚期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 Mun ) 政策主张: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 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 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因此,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 被称为贸易平衡论。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贸易差额。因此认为 保存金银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 使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是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贸易,贸 易增加货币”的精辟结论。 (四)重商主义的主要缺陷 1、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2、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3、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 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 三、绝对成本理论 18 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1776 年,《国富论》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 o 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 兰。1790年7月,斯密逝世于 爱丁堡,享年68岁。 o 1776年3月9日,经济学巨著 《国富论》问世,标志着政 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 。 o 《国富论》研究财富的起源 及其产生和增长的条件。该 书的中心思想是基于人性论 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 即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 苏格兰哥尔克第的一个海关职员家庭,先后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1748 年受聘
于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文学。1751年受聘于格拉斯哥大学,先讲授逻辑学,后任道 德哲学教授。1764年斯密以私人教师身份跟随布克列公爵赴欧洲大陆旅行,结识了重衣学 派主要代表魁奈和杜尔哥等人,且深受影响。1776年发表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的研究》(《国富论》),首先对如何进行贸易才能有效地积累财富和发展经济提出了系统完整 的命题。其政策代表了英国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主张国内和国际间实现贸易 的自由。1778年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税务司司长。他一生中的最后三年又被任命为格拉斯 哥大学校长。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认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力 量是自私利已的动机,全部人类行为都源 于自我保存这一本能。因此,自私自利和 雄心勃勃不是恶而是善,它指引人类努力 劳动并导致经济繁荣。 ·在亚当·斯密看来,国家应该最低限度地 保持它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便使个人及 社会福利达到最大限度。 保证资源得到最有效使用的机制就是市场 这只看不见的手。 一)绝对成本论的论证步骤 交换是人类天然的倾向一交换产生分工一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 一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 (二)举例说明 1、基本假设 2*2*1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规模报酬不变。 完全竞争 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无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因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3页共10页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 3 页 共 10 页 于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文学。1751 年受聘于格拉斯哥大学,先讲授逻辑学,后任道 德哲学教授。1764 年斯密以私人教师身份跟随布克列公爵赴欧洲大陆旅行,结识了重农学 派主要代表魁奈和杜尔哥等人,且深受影响。 1776 年发表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的研究》(《国富论》),首先对如何进行贸易才能有效地积累财富和发展经济提出了系统完整 的命题。其政策代表了英国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主张国内和国际间实现贸易 的自由。1778 年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税务司司长。他一生中的最后三年又被任命为格拉斯 哥大学校长。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 亚当·斯密认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力 量是自私利已的动机,全部人类行为都源 于自我保存这一本能。因此,自私自利和 雄心勃勃不是恶而是善,它指引人类努力 劳动并导致经济繁荣。 ◼ 在亚当·斯密看来,国家应该最低限度地 保持它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便使个人及 社会福利达到最大限度。 ◼ 保证资源得到最有效使用的机制就是市场 这只看不见的手。 (一)绝对成本论的论证步骤 交换是人类天然的倾向→交换产生分工→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 (二)举例说明 1、基本假设 2*2*1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规模报酬不变。 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无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2、论证过程 。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葡萄牙,他们 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设单位产 品两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如下。 国家葡萄酒毛呢 英国120人 70人 葡萄牙 80人 110人 分工后 国家 葡萄酒 毛呢 英国 120+70 70 =2.7 葡萄牙 110+80 =2.375 80 交换后 国家 葡萄酒 毛呢 英国 1 2.7-1=1.7 葡萄牙2.375-1=1.375 1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4页共10页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 4 页 共 10 页 2、论证过程 ◼ 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葡萄牙,他们 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设单位产 品两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如下。 分工后 交换后
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的福利比较 ·分工和贸易前 ·分工和贸易后 。总产出: 总产出: 。2单位毛呢+2单位酒 2.7单位毛呢+2.375单 ■消费量: 位酒 。英国: 消费量: 英国: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1.7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葡萄牙: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1单位毛呢+1.375单位 酒 3、贸易产生的基础 技术差别→劳动生产率差别一生产成本差别一商品价格的差别 国际贸易 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以至商品价格的不同。 这就是贸易产生的基础。 4、评价 (1)进步意义 现实积极作用:反对重商主义: 首次揭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利益。 (2)局限性 不带有普演意义,无法解释没有绝对成本优热时留易产生的原因 只能解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却无法为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 贸易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比较成本理论 “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那么比较优势理论一定能够夺得桂冠。” 萨零尔森 (一)理论产生的背景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禁止粮食进口: 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的激烈论争: 既然英国能比他国更便宜地生产粮食,何需进口? 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他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为 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想 因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5页共10页 李嘉图,D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 5 页 共 10 页 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的福利比较 ◼ 分工和贸易后 ◼ 总产出: ◼ 2.7单位毛呢+2.375单 位酒 ◼ 消费量: ◼ 英国: ◼ 1.7单位毛呢+1单位酒 ◼ 葡萄牙: ◼ 1单位毛呢+1.375单位 酒 ◼ 分工和贸易前 ◼ 总产出: ◼ 2单位毛呢+2单位酒 ◼ 消费量: ◼ 英国: ◼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 葡萄牙: ◼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3、贸易产生的基础 技术差别 劳动生产率差别 生产成本差别 商品价格的差别 国际贸易 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以至商品价格的不同。 这就是贸易产生的基础。 4、评价 (1)进步意义: 现实积极作用:反对重商主义; 首次揭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利益。 (2)局限性 不带有普遍意义,无法解释没有绝对成本优势时贸易产生的原因 只能解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却无法为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 贸易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比较成本理论 “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那么比较优势理论一定能够夺得桂冠。” -萨缪尔森 (一)理论产生的背景 1815 年,英国实施《谷物法》,禁止粮食进口; 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的激烈论争; 既然英国能比他国更便宜地生产粮食,何需进口? 李嘉图 1817 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他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为 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想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 完成者,生于英国犹太族大资产阶级家庭。14岁他就结束了正规教育并到他父亲的交易所 从事证券交易活动。20岁时他和异教徒女子普利丝娜恋爱,遭到父亲坚决反对,为此他与 家庭脱离关系。1793年,他和普利丝娜结婚,独立经营交易所业务,到1797年即成为大富 翁。此后,他把主要精力转向研究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矿物学和地理学等。179 年他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引起了对经济学的兴避,并于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 学及赋税原理》,被誉为继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经济学巨著。1819年他被选为下院议员 他代表新兴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提倡自由贸易,反对谷物法,主张修改选举法。 (二)李嘉图的分析切入点 李嘉图敏锐地发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解决下列问题时将面临两难困境:如果一个国 家在两种商品或者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么国际贸易还能否发生呢? 如果能,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对双方都有利呢这些问题显然己经超出了斯密理论的范防。在 斯密的理论中 鞋匠有制鞋的绝对优势,裁缝有做衣服的绝对优势,两者的分 工比较明确 但假如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做衣服,而其中一个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那么应该怎样 分工呢? (三)李嘉图的回答 根据李嘉图的理论,这要看两人在两种职业上的劳动生产率相差多少。加果一个人出另 一个人在制鞋上强13,而在做衣服上强1/5,那么这个较强的人应该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 应该去做农服。 李嘉图引语:“如果两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 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 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 (四)举例说明 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葡萄牙,他们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设单位产品两 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如下表所示: 国 家 葡萄酒 毛呢 英国 120人 100人 葡萄牙 80人 90人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6页共10页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 6 页 共 10 页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 完成者,生于英国犹太族大资产阶级家庭。14 岁他就结束了正规教育并到他父亲的交易所 从事证券交易活动。20 岁时他和异教徒女子普利丝娜恋爱,遭到父亲坚决反对,为此他与 家庭脱离关系。1793 年,他和普利丝娜结婚,独立经营交易所业务,到 1797 年即成为大富 翁。此后,他把主要精力转向研究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矿物学和地理学等。1799 年他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引起了对经济学的兴趣,并于 1817 年出版了《政治经济 学及赋税原理》,被誉为继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经济学巨著。1819 年他被选为下院议员。 他代表新兴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提倡自由贸易,反对谷物法,主张修改选举法。 (二)李嘉图的分析切入点 李嘉图敏锐地发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解决下列问题时将面临两难困境:如果一个国 家在两种商品或者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么国际贸易还能否发生呢? 如果能,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对双方都有利呢?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斯密理论的范畴。在 斯密的理论中,鞋匠有制鞋的绝对优势,裁缝有做衣服的绝对优势,两者的分工比较明确。 但假如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做衣服,而其中一个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那么应该怎样 分工呢? (三)李嘉图的回答 根据李嘉图的理论,这要看两人在两种职业上的劳动生产率相差多少。如果一个人比另 一个人在制鞋上强 1/3,而在做衣服上强 1/5,那么这个较强的人应该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 应该去做衣服。 李嘉图引语:“如果两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 不过制帽时只强 1/5 或 20%,而制鞋时则强 1/3 或 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 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 (四)举例说明 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葡萄牙,他们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设单位产品两 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如下表所示:
分工后 国家 葡萄酒 毛呢 英国 120+100 100 =2.2 80+90 葡萄牙 80 =2.125 交换后 国家 葡萄酒 毛呢 英国 1 2.2-1=1.2 葡萄牙 2.125-1=1.125 1 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的福利比较 ·分工和贸易前 ·分工和贸易前 。总产出: 。总产出 ·2单位毛呢+2单位酒 ■2.2单位毛呢+2,125单位 ·消费量: 酒 ·英国: ▣消费量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英国: 。葡萄牙: ·1.2单位毛呢+1单位酒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1单位毛呢+1.125单位酒 (五)模型分析 1.假设条件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完全的自由贸易,不存在运输费用。 不存在规模经济 要素能够在国家内部自由流动,不能跨国流动 2×2×1 基本假设 因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7页共10页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 7 页 共 10 页 分工后 交换后 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的福利比较 ◼ 分工和贸易前 ◼ 总产出: ◼ 2单位毛呢+2单位酒 ◼ 消费量: ◼ 英国: ◼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 葡萄牙: ◼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 分工和贸易前 ◼ 总产出: ◼ 2.2单位毛呢+2.125单位 酒 ◼ 消费量: ◼ 英国: ◼ 1.2单位毛呢+1单位酒 ◼ 葡萄牙: ◼ 1单位毛呢+1.125单位酒 (五)模型分析 1. 假设条件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完全的自由贸易,不存在运输费用。 不存在规模经济 要素能够在国家内部自由流动,不能跨国流动 2×2×1 基本假设
国家“劳动力总数 1单位x产品] “1单位y产品 2 b2 2.贸易前国内产品交换比例 1国: 2国: 3、贸易条件的限定 。贸易条件位于贸易前两国国内贸易条件之 间是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即满足: <R .a2 b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8页共10页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 8 页 共 10 页 国家 劳动力总数 1 单位 x 产品 1 单位 y 产品 1 L1 a1 b1 2 L2 a2 b2 2. 贸易前国内产品交换比例 1国: 2国: 1 1 1 x L a = 1 1 1 y L b = 1 1 a y x b = 2 2 1 x L a = 2 2 1 y L b = 2 2 a y x b = 3、贸易条件的限定 ◼ 贸易条件位于贸易前两国国内贸易条件之 间是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即满足: 1 2 1 2 s a a R b b
4. 贸易利益 y=R、X (六)评价 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拓展,特别是说明了在各个方面都绝对劣于发达国家的发 展中国家也可以参加贸易,而且能够获得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比较优势的思想非常深達,李嘉图本人只是探索了形成各国比较优 势的一个原因,即技术的差别。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比较优势还有一个动态化 的问题。由此,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发展整理出 一条清晰的线索,即影 响比较优势的因素为何。在此基础上,先后产生了赫俄理论、动态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但是这些理论无非是阐明了更多的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而已。 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如废除谷物法等。 局限性 静态理论,只能说明短期内贸易利益的问题,但是无法将开展国际贸易同各个国家的经 济增长和发展联系起来。 假定前提来与现实相去太远。 李嘉图未能解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问题 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不符合实际情况 忽略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五、相互需求理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1806一1873):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十九世纪中 叶英国政治经济学界的主要人物,曾任东印度公司官员。其主要著作有《略论政治经济学的 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政治经济学原理》等。 相互需求规律(Law of Reciprocal Deman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有关国际价值的学说 他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作了发展和补充,提出了国际价值理论,即国际间商品交换比率的 理论,以解释两国间利益是如何分配的。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的新古典学派国际贸易理论的基 石。穆勒认为,国际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国际价值。当两国进行交易而又限于两种商品时, 因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9页共10页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 9 页 共 10 页 4. 贸易利益 Y O A B C 国家2的贸易利益 国家1的贸易利益 D 国家2的非 贸易区间 1 1 a y x b = 2 2 a y x b = S y R x = 互利贸易区间 国家1的非 贸易区间 (六)评价 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拓展,特别是说明了在各个方面都绝对劣于发达国家的发 展中国家也可以参加贸易,而且能够获得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比较优势的思想非常深邃,李嘉图本人只是探索了形成各国比较优 势的一个原因,即技术的差别。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比较优势还有一个动态化 的问题。由此,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发展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即影 响比较优势的因素为何。在此基础上,先后产生了赫俄理论、动态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但是这些理论无非是阐明了更多的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而已。 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如废除谷物法等。 局限性 静态理论,只能说明短期内贸易利益的问题,但是无法将开展国际贸易同各个国家的经 济增长和发展联系起来。 假定前提来与现实相去太远。 李嘉图未能解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问题 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不符合实际情况 忽略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五、相互需求理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十九世纪中 叶英国政治经济学界的主要人物,曾任东印度公司官员。其主要著作有《略论政治经济学的 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政治经济学原理》等。 相互需求规律(Law of Reciprocal Deman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有关国际价值的学说。 他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作了发展和补充,提出了国际价值理论,即国际间商品交换比率的 理论,以解释两国间利益是如何分配的。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的新古典学派国际贸易理论的基 石。穆勒认为,国际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国际价值。当两国进行交易而又限于两种商品时
两国的这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或比较优势决定了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 换此率介于该上下限之间。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随双方消费者的嗜好与环境而定,即由两国 间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的。其价值必须使该国总出口恰好能够支付该国总进口,即必须满足 其国际需求方程式:甲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乙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 穆勒(Ml,1848)《政治经济学原理》 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一)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 细棉布 亚麻布 国内交换比例 英国 10码 15码 10:15 德国 10码 20码 10:20 1、确定贸易格局? 2、确定两国交换比例? 3、结论: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英国内交换比例,对德越有利: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德 国内交换比例,对英越有利。 (二)国际需求方程式 比较成本理论仅论证互利性贸易的基础及贸易利益所在,没有说明贸易利益如何分配 因为比较成本理论没有考虑需求因素,故它只能说明交换比例的范围,无法说明具体贸易条 件怎样决定。而要考虑实际交换比例的决定,就不能只看供给,而要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 分析。约翰·穆勒在比较成本论基础上,着重从需求方面入手,探讨国际交换比例的现实决 定问题。 国际需求方程式:甲国进口需求量X国际价值=乙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指能使双 方总出口恰好等于其总进口的贸易条件。它由双方消费者对对方产品需求所决定。 若:英:17X1000亚麻布(进口D)10X1000细棉布(出口S) 德10X1000细棉布(进口D)17X1000亚麻布(出口S) 可见,贸易达到均衡状态(实物形态) 现在,英:17X800亚麻布(进口D) 10X800细棉布(出口S) 德:10X1000细棉布(进口D)17X1000亚麻布(出口S) 此时,亚麻布S>D一P!→英进口需求1 细棉布S<D→P↑→德进口需求! (三)相互需求强度响贸易利益的分配 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贸易的两种商品的贸易条件是根据双方消费 者的需求偏好和强度进行调整的,直到形成新的均衡的贸易条件。 (四)相互需求理论的局限性 以贸易收支平衡为前提来论证贸易条件即国际交换比例,而国际交换比例又由相互需求 所决定。另一方面,相互需求数量又由国际交换比例决定。这明显陷入了某种循环论证。 以贸易收支平衡为前提来论证贸易条件,而前者又恰恰是受后者影响和制约,这里也有 循环推论之嫌。 只能运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需求都能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的国家。 以物物交换为例,在一次活动中可求得平衡,但所有活动国际收支平衡不可能。 因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10页共10页
国际贸易教案第二讲第 10 页 共 10 页 两国的这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或比较优势决定了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 换比率介于该上下限之间。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随双方消费者的嗜好与环境而定,即由两国 间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的。其价值必须使该国总出口恰好能够支付该国总进口,即必须满足 其国际需求方程式:甲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乙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 穆勒(Mill,1848)《政治经济学原理》 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一)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 细棉布 亚麻布 国内交换比例 英国 10 码 15 码 10:15 德国 10 码 20 码 10:20 1、确定贸易格局? 2、确定两国交换比例? 3、结论: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英国内交换比例,对德越有利;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德 国内交换比例,对英越有利。 (二)国际需求方程式 比较成本理论仅论证互利性贸易的基础及贸易利益所在,没有说明贸易利益如何分配。 因为比较成本理论没有考虑需求因素,故它只能说明交换比例的范围,无法说明具体贸易条 件怎样决定。而要考虑实际交换比例的决定,就不能只看供给,而要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 分析。约翰·穆勒在比较成本论基础上,着重从需求方面入手,探讨国际交换比例的现实决 定问题。 国际需求方程式:甲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乙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指能使双 方总出口恰好等于其总进口的贸易条件。它由双方消费者对对方产品需求所决定。 若: 英:17X1000 亚麻布(进口 D) 10X1000 细棉布(出口 S) 德:10X1000 细棉布(进口 D) 17X1000 亚麻布(出口 S) 可见,贸易达到均衡状态(实物形态) 现在,英:17X800 亚麻布(进口 D) 10X800 细棉布(出口 S) 德:10X1000 细棉布(进口 D) 17X1000 亚麻布(出口 S) 此时,亚麻布 S>D→ P↓ →英进口需求↑ 细棉布 S<D →P↑ →德进口需求↓ (三)相互需求强度响贸易利益的分配 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贸易的两种商品的贸易条件是根据双方消费 者的需求偏好和强度进行调整的,直到形成新的均衡的贸易条件。 (四)相互需求理论的局限性 以贸易收支平衡为前提来论证贸易条件即国际交换比例,而国际交换比例又由相互需求 所决定。另一方面,相互需求数量又由国际交换比例决定。这明显陷入了某种循环论证。 以贸易收支平衡为前提来论证贸易条件,而前者又恰恰是受后者影响和制约,这里也有 循环推论之嫌。 只能运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需求都能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的国家。 以物物交换为例,在一次活动中可求得平衡,但所有活动国际收支平衡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