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之以无道,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然后奸伪并起, 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贾谊《过秦论》)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判断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 D.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 甘:认为甘美 1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 B.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D.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8、下列各句括号内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奉之(指秦)弥繁,侵之(指六国)愈急 B.刺客(指荆轲)不行,良将(指李牧)犹在 C.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其中①②③之“后人”指代对象相同 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指秦之暴政) 19、上述三段文字中,哪两段作者的观点更接近?为什么?(3分) 答 20、选择下列的一个历史事件,作个性化的思考,谈谈它给今人的历史教训。(4分) (1)六国沦丧 (2)秦国(朝)的兴亡 2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②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 译文6 重之以无道,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然后奸伪并起, 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贾谊《过秦论》)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判断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族灭 D.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 甘:认为甘美 1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分) ( ) A.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 B.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D.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8、下列各句括号内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奉之.(指秦)弥繁,侵之.(指六国)愈急 B.刺客..(指荆轲)不行,良将..(指李牧)犹在 C.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 ①哀之;后人.. 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 ③而复哀后人.. ④也 (其中①②③之“后人”指代对象相同) D.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指秦之暴政) 19、上述三段文字中,哪两段作者的观点更接近?为什么?(3 分) 答: 20、选择下列的一个..历史事件,作个性化的思考,谈谈它给今人的历史教训。(4 分) ⑴六国沦丧 ⑵秦国(朝)的兴亡 答: 2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②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