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子丙酮酸,两分子(NADH+H+)并净生成2分子ATP。NADH在有氧条件下可进入线粒体产能,共可得到2×2 或2×3分子ATP。故第一阶段可净生成6/8分子ATP。 2.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催化下氧化脱羧生成(NADH+H+)和乙酰CoA。此阶段可由两 分子(NADH+H+) 产生2×3分子ATP。丙酮酸脱氢酶系为关键酶,该酶由三种酶单体构成,涉及六种辅助因子,即NAD+ FAD、COA、TPP、硫辛酸和№g2+。 3.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 生成的乙酰CoA可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并释放能量合成ATP。一分子乙酰CoA氧 化分解后共可生成12分子ATP,故此阶段可生成2×12=24分子ATP 三羧酸循环是指在线粒体中,乙酰CoA首先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乙酰基 被氧化分解,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这一循环反应过程又称为柠檬酸循环或 Krebs循环 三羧酸循环由八步反应构成:草酰乙酸十乙酰CoA→柠檬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 →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①循环反应在线粒体中进行,为不可逆反应 ②每完成一次循环,氧化分解掉一分子乙酰基,可生成12分子ATP。 ③循环的中间产物既不能通过此循环反应生成,也不被此循环反应所消耗 ④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生成两分子CO2。 ⑤循环中有四次脱氢反应,生成三分子NADH和一分子FADH2。 ⑥循环中有一次直接产能反应,生成一分子GTP ⑦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且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的结构 与丙酮酸脱氢酶系相似,辅助因子完全相同 六、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是糖在体内分解供能的主要途径:(1)生成的ATP数目远远多于糖的无氧酵解生成的ATP数目:(2)机体内 大多数组织细胞均通过此途径氧化供能。 2.是糖、脂、蛋白质氧化供能的共同途径:糖、脂、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主要经此途径彻底氧化分解供能。 3.是糖、脂、蛋白质相互转变的枢纽:有氧氧化途径中的中间代谢物可以由糖、脂、蛋白质分解产生,某些中 间代谢物也可以由此途径逆行而相互转变 七、有氧氧化的调节和巴斯德效应 丙酮酸脱氢酶系受乙酰CoA、ATP和NADH的变构抑制,受AMP、ADP和NAD+的变构激活。异柠檬酸脱氢 酶是调节三羧酸循环流量的主要因素,ATP是其变构抑制剂,AMP和ADP是其变构激活剂 巴斯德效应:糖的有氧氧化可以抑制糖的无氧酵解的现象。有氧时,由于酵解产生的NADH和丙酮酸进入线粒 体而产能,故糖的无氧酵解受抑制 八、磷酸戊糖途径10 子丙酮酸,两分子(NADH+H+)并净生成 2 分子 ATP。NADH 在有氧条件下可进入线粒体产能,共可得到 2×2 或 2×3 分子 ATP。故第一阶段可净生成 6/8 分子 ATP。 2.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 CoA: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催化下氧化脱羧生成(NADH+H+)和乙酰 CoA。此阶段可由两 分子(NADH+H+) 产生 2×3 分子 ATP 。丙酮酸脱氢酶系为关键酶,该酶由三种酶单体构成,涉及六种辅助因子,即 NAD+、 FAD、CoA、TPP、硫辛酸和 Mg2+。 3.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 生成的乙酰 CoA 可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为 CO2 和 H2O,并释放能量合成 ATP。一分子乙酰 CoA 氧 化分解后共可生成 12 分子 ATP,故此阶段可生成 2×12=24 分子 ATP。 三羧酸循环是指在线粒体中,乙酰 CoA 首先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乙酰基 被氧化分解,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这一循环反应过程又称为柠檬酸循环或 Krebs 循环。 三羧酸循环由八步反应构成:草酰乙酸 + 乙酰 CoA→柠檬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酰 CoA→琥珀酸 →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①循环反应在线粒体中进行,为不可逆反应。 ②每完成一次循环,氧化分解掉一分子乙酰基,可生成 12 分子 ATP。 ③循环的中间产物既不能通过此循环反应生成,也不被此循环反应所消耗。 ④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生成两分子 CO2。 ⑤循环中有四次脱氢反应,生成三分子 NADH 和一分子 FADH2。 ⑥循环中有一次直接产能反应,生成一分子 GTP。 ⑦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且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的结构 与丙酮酸脱氢酶系相似,辅助因子完全相同。 六、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是糖在体内分解供能的主要途径:⑴ 生成的 ATP 数目远远多于糖的无氧酵解生成的 ATP 数目;⑵ 机体内 大多数组织细胞均通过此途径氧化供能。 2.是糖、脂、蛋白质氧化供能的共同途径:糖、脂、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主要经此途径彻底氧化分解供能。 3.是糖、脂、蛋白质相互转变的枢纽:有氧氧化途径中的中间代谢物可以由糖、脂、蛋白质分解产生,某些中 间代谢物也可以由此途径逆行而相互转变。 七、有氧氧化的调节和巴斯德效应: 丙酮酸脱氢酶系受乙酰 CoA、ATP 和 NADH 的变构抑制,受 AMP、ADP 和 NAD+的变构激活。异柠檬酸脱氢 酶是调节三羧酸循环流量的主要因素,ATP 是其变构抑制剂,AMP 和 ADP 是其变构激活剂。 巴斯德效应:糖的有氧氧化可以抑制糖的无氧酵解的现象。有氧时,由于酵解产生的 NADH 和丙酮酸进入线粒 体而产能,故糖的无氧酵解受抑制。 八、磷酸戊糖途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