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邵剑华:颗粒粒径对流态化还原铁矿粉黏结失流的影响 ·1279 并且没有发现多个颗粒烧结而成的颗粒团,各个颗粒 ■Fe,O (a)还原前原样 仍保持相对独立状态.可见低于1073K时该粒级的铁 ◆Si0 b)还原后未失流样 精粉颗粒会发生黏结失流,并非是低熔点物熔化成液 Fe ,C 相所致. *C 图9为不同粒径铁精粉还原前后颗粒的微观形 态.由图9(a)可见,还原前颗粒表面较为致密平整, b 并吸附了部分小颗粒的脉石和矿粉.图9(b)和(c)分 别为粒径0.074~0.11mm和0.11~0.15mm的铁精 (a) 粉颗粒经过还原黏结失流后试样表面的扫描电镜照 102030405060708090100110 片,发现颗粒表面形态较为接近,表面不仅出现部分窄 20/9 缝和空洞,还析出了大量胶状物.能谱分析发现其都 图70.15~0.18mm铁精粉还原前后试样X射线衍射谱 是铁晶体,多为致密状,部分为晶须状.由于还原新生 Fig.7 X-ray patterns of iron ore fines with the particle size of 0.15 to 0.18 mm before and after reduction 成的金属铁相在还原温度时具有一定黏性切,颗粒间 NONE SEI 200kV X500 WD 12.Bmm 10gmm 200k X WD 12.10gm 图8粒径小于0.058mm的颗粒试样扫描电镜照片.(a)原样:(b)中性气氛失流样 Fig.8 SEM images of iron ore fines with the particle size less than 0.058 mm:(a)original sample:(b)sticking sample in neutral atmosphere 都通过表面金属铁黏结一起的,最终导致了床层的 比表面积就越大,颗粒间的碰撞机会大大增加,在以下 失流. 黏附力的作用下易发生布朗团聚四: 图9(d)为粒径(0.15~0.18mm)相对大的铁精粉 第一,颗粒间的范德华力.通常矿粉还原前后的 经过较长时间的流态化还原后颗粒表面形貌.虽然颗 颗粒都是没有极性的,但由于构成颗粒的分子或原子, 粒整体上还维持原貌,但表面与图9(b,©)类似也出现 特别是颗粒表面分子和原子的电子运动,使得颗粒会 了部分裂缝和孔洞,通过能谱分析发现表面覆盖物主 有瞬时偶极.当两颗粒相互靠近接触时,由于瞬时偶 要为Fe和C元素,Fe、C和0原子数比约为12:88:0. 极的作用,两颗粒间将产生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即为颗 可见此时反应器内已经发生C0的析碳反应,并有大 粒间的范德华力.它是构成颗粒的原子或分子间相互 量的碳沉积于颗粒表面. 作用力的总和,且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范德华力作 2.5粒径对黏结失流影响机理分析 用于固体表面分子之间,一般在距离0.14m内起作 根据流化时间的不同,铁精粉颗粒可分为三大粒 用☒.根据Hamaker理论,等直径的两颗粒相互接触 径区间:在一定温度和表观气速条件下不能流化的$ 时,颗粒间的范德华力为 颗粒,即小颗粒(其逃逸速度须大于表观气速):相同 AD (1) 条件下可正常流化但还原过程中会发生黏结失流的M F=24Zo 颗粒,即中颗粒:相同条件下能流态化还原至较高的金 式中:A为Hamaker常数,材料的固有性质,磁铁矿颗 属化率(大于60%)时仍不发生失流的L颗粒,即大颗 粒为2.3×10~9J:Z。为颗粒间的距离,通常取为 粒(其起始流化速度须小于表观气速).这三类颗粒的 0.4nm;D,为颗粒的直径. 划分需要通过实验得到,因其主要受矿物颗粒本身属 第二,颗粒间的静电力.相互接触的颗粒或颗粒 性影响.他们在流化床中有以下不同的黏结机理. 与床壁间有相对运动,它们之间易发生电荷的转移. (1)S颗粒.一方面,颗粒粒径越小,颗粒数量和 当相互接触的颗粒为导体时,由于它们电子电动势的邵剑华: 颗粒粒径对流态化还原铁矿粉黏结失流的影响 图 7 0. 15 ~ 0. 18 mm 铁精粉还原前后试样 X 射线衍射谱 Fig. 7 X-ray patterns of iron ore fines with the particle size of 0. 15 to 0. 18 mm before and after reduction 并且没有发现多个颗粒烧结而成的颗粒团,各个颗粒 仍保持相对独立状态. 可见低于 1073 K 时该粒级的铁 精粉颗粒会发生黏结失流,并非是低熔点物熔化成液 相所致. 图 9 为不同粒径铁精粉还原前后颗粒的微观形 态. 由图 9( a) 可见,还原前颗粒表面较为致密平整, 并吸附了部分小颗粒的脉石和矿粉. 图 9( b) 和( c) 分 别为粒径 0. 074 ~ 0. 11 mm 和 0. 11 ~ 0. 15 mm 的铁精 粉颗粒经过还原黏结失流后试样表面的扫描电镜照 片,发现颗粒表面形态较为接近,表面不仅出现部分窄 缝和空洞,还析出了大量胶状物. 能谱分析发现其都 是铁晶体,多为致密状,部分为晶须状. 由于还原新生 成的金属铁相在还原温度时具有一定黏性[7],颗粒间 图 8 粒径小于 0. 058 mm 的颗粒试样扫描电镜照片. ( a) 原样; ( b) 中性气氛失流样 Fig. 8 SEM images of iron ore fines with the particle size less than 0. 058 mm: ( a) original sample; ( b) sticking sample in neutral atmosphere 都通过表面金属铁黏结一起的,最终导致了床层的 失流. 图 9( d) 为粒径( 0. 15 ~ 0. 18 mm) 相对大的铁精粉 经过较长时间的流态化还原后颗粒表面形貌. 虽然颗 粒整体上还维持原貌,但表面与图 9( b,c) 类似也出现 了部分裂缝和孔洞,通过能谱分析发现表面覆盖物主 要为 Fe 和 C 元素,Fe、C 和 O 原子数比约为 12∶ 88∶ 0. 可见此时反应器内已经发生 CO 的析碳反应,并有大 量的碳沉积于颗粒表面. 2. 5 粒径对黏结失流影响机理分析 根据流化时间的不同,铁精粉颗粒可分为三大粒 径区间: 在一定温度和表观气速条件下不能流化的 S 颗粒,即小颗粒( 其逃逸速度须大于表观气速) ; 相同 条件下可正常流化但还原过程中会发生黏结失流的 M 颗粒,即中颗粒; 相同条件下能流态化还原至较高的金 属化率( 大于 60% ) 时仍不发生失流的 L 颗粒,即大颗 粒( 其起始流化速度须小于表观气速) . 这三类颗粒的 划分需要通过实验得到,因其主要受矿物颗粒本身属 性影响. 他们在流化床中有以下不同的黏结机理. ( 1) S 颗粒. 一方面,颗粒粒径越小,颗粒数量和 比表面积就越大,颗粒间的碰撞机会大大增加,在以下 黏附力的作用下易发生布朗团聚[11]: 第一,颗粒间的范德华力. 通常矿粉还原前后的 颗粒都是没有极性的,但由于构成颗粒的分子或原子, 特别是颗粒表面分子和原子的电子运动,使得颗粒会 有瞬时偶极. 当两颗粒相互靠近接触时,由于瞬时偶 极的作用,两颗粒间将产生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即为颗 粒间的范德华力. 它是构成颗粒的原子或分子间相互 作用力的总和,且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范德华力作 用于固体表面分子之间,一般在距离 0. 1 μm 内起作 用[12]. 根据 Hamaker 理论,等直径的两颗粒相互接触 时,颗粒间的范德华力[13--14]为 Fvdw = ADp 24Z2 0 . ( 1) 式中: A 为 Hamaker 常数,材料的固有性质,磁铁矿颗 粒为 2. 3 × 10 - 19 J; Z0 为 颗 粒 间 的 距 离,通 常 取 为 0. 4 nm; Dp为颗粒的直径. 第二,颗粒间的静电力. 相互接触的颗粒或颗粒 与床壁间有相对运动,它们之间易发生电荷的转移. 当相互接触的颗粒为导体时,由于它们电子电动势的 ·1279·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