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显下降,18小时消失:死后24~36小时,α·甘油磷酸酯脱氢酶活性显著下降,48小时仅有微弱活性:死后6~12小时,丁二酸脱氢酶与乳酸脱氢 酶活性缓慢下降,48小时下降明显:苹果酸脱氢酶及辅酶I活性于死后36小时及24小时才明显下降 3.脾酶活性的改变脾的丁二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及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改变,亦可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参考。死后即刻,脾脏这三种酶 的活性是相当高的:死后12小时丁二酸脱氢酶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增高:24小时,三种酶的活性皆下降:36小时 丁二酸脱氢酶的活性微量,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仍保持中等水平,酸性磷酸酶活性略增:48小时,丁二酸脱氢酶的活性几乎难以测出,其它两种 酶的活性亦明显的降低 六、根据DNA、RNA检测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存在于活细胞核内的DNA是一类具有显著生化稳定性的物质,在同一物种的不同组织的细胞核中, DNA含量是恒定的。机体死亡后,由于自溶作用,细胞形态结构崩解,在脱氧核糖核酸酶的作用下,核染色 质双螺旋结构的DNA崩解为小碎片,由于核膜破裂,DNA碎片分散于胞浆中,最后染色质中残余蛋白被溶 蛋白酶溶解,核便完全消失。故死后一段时间,细胞核DNA会发生分解、减少、直至消失。 早在上世纪π0年代苏联櫥列尼科夫等曾利用细胞荧光光度计研究了血液中小淋巴细胞的DNA含量,发现血液中小淋巴细胞DNA含量死后第2昼 夜为第1昼夜的80%,第3昼夜降到70%,第4昼夜降到63%。并用组化方法研究了死后心、肝组织细胞的DNA含量。心:6小时内几乎无变化, 12小时稍有下降,18小时再次下降,36小时剩少量,48小时只见DNA残迹。肝:12小时后降低,18小时以后明显下降,48小时以后DNA消失 近十几年来,国内法医工作者采用了DAP荧光法测定家兔死亡后短时间搁置过程中内脏器官DNA含量变化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Fow cytometer,FcM)碘化丙啶( Propidium iodide,P)荧光染色对大鼠死亡后不同时间的心、肝、肾、脾等组织细胞DNA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研 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 Image Analysis Technique,IAT)测定死后不同时间大鼠脑、肝、肾、脾、肺及心肌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与死亡时间 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死后DNA含量的变化受环境温度、淤血程度、细菌繁殖、损伤程度及所在部位的影响,会 造成一定的偏差 死后RNA的降解也已受到关注,据研究报道,mRNA在死后组织仍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扩增产物减少并最终消失 其死后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检测死后组织 可望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新的思路 七、根据胃、肠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和食糜及食物残渣通过小肠的时间有一定的生理规律,根据这种规律性变化,可 以推断死亡距最后一次进餐的时间,从而大致可推断死亡时间。一般认为:胃内充满食物呈原始状态而没有 消化时,为进食后不久死亡;胃内容大部分移向十二指肠,并有相当程度的消化时,大约为进食后2~3小时 死亡;胃内空虚或仅有少量消化物,十二指肠内含有消化物或食物残渣时,约为进食后4~5小时;胃和十二 指肠内均已空虚,为进食后6小时以上死亡。对于死亡前长时间未进食的,根据食糜在肠道下行的情况可进 步作出推断。 但应该注意的是,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和排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种类和性状、进食的量 进食习惯、胃肠功能状态和健康状况、个人的精神状态、药物和饮酒的影响等。一般来说,流体食物比固体 食物排空快,小颗粒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质排空快,蛋白质又比脂肪排空快。小儿由 于爱吃零食,推断时要注意结合案情。在根据胃肠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 素。 八、根据膀胱尿量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膀胱内尿量多少与饮水量、个体生活习惯、疾病等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在就寝前要排尿。若膀 胱内尿量少,则提示就寝后2~3小时内死亡:若尿量较多,可以推测为凌晨死亡。但要注意有时在濒死期会 发生尿失禁,排空膀胱。 九、综合参数法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死亡时间推断综合参数法是由德国埃森大学法医学研究所 Henssge c教授提出。该方法包括直肠温度列 线图、矫正体重参数表和尸体现象检测3个部分。它以尸体直肠温度测量为基础,以尸体体重、所处环境、显下降,18小时消失;死后24~36小时,α-甘油磷酸酯脱氢酶活性显著下降,48小时仅有微弱活性;死后6~12小时,丁二酸脱氢酶与乳酸脱氢 酶活性缓慢下降,48小时下降明显;苹果酸脱氢酶及辅酶I活性于死后36小时及24小时才明显下降。 3.脾酶活性的改变 脾的丁二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及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改变,亦可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参考。死后即刻,脾脏这三种酶 的活性是相当高的;死后12小时丁二酸脱氢酶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增高;24小时,三种酶的活性皆下降;36小时, 丁二酸脱氢酶的活性微量,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仍保持中等水平,酸性磷酸酶活性略增;48小时,丁二酸脱氢酶的活性几乎难以测出,其它两种 酶的活性亦明显的降低。 六、根据DNA、RNA检测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存在于活细胞核内的DNA是一类具有显著生化稳定性的物质,在同一物种的不同组织的细胞核中, DNA含量是恒定的。机体死亡后,由于自溶作用,细胞形态结构崩解,在脱氧核糖核酸酶的作用下,核染色 质双螺旋结构的DNA崩解为小碎片,由于核膜破裂,DNA碎片分散于胞浆中,最后染色质中残余蛋白被溶 蛋白酶溶解,核便完全消失。故死后一段时间,细胞核DNA会发生分解、减少、直至消失。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梅列尼科夫等曾利用细胞荧光光度计研究了血液中小淋巴细胞的DNA含量,发现血液中小淋巴细胞DNA含量死后第2昼 夜为第1昼夜的80%,第3昼夜降到70%,第4昼夜降到63%。并用组化方法研究了死后心、肝组织细胞的DNA含量。心:6小时内几乎无变化, 12小时稍有下降,18小时再次下降,36小时剩少量,48小时只见DNA残迹。肝:12小时后降低,18小时以后明显下降,48小时以后DNA消失。 近十几年来,国内法医工作者采用了DAPI荧光法测定家兔死亡后短时间搁置过程中内脏器官DNA含量变化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FCM)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荧光染色对大鼠死亡后不同时间的心、肝、肾、脾等组织细胞DNA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研 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Image Analysis Technique,IAT)测定死后不同时间大鼠脑、肝、肾、脾、肺及心肌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与死亡时间 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死后DNA含量的变化受环境温度、淤血程度、细菌繁殖、损伤程度及所在部位的影响,会 造成一定的偏差。 死后RNA的降解也已受到关注,据研究报道,mRNA在死后组织仍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扩增产物减少并最终消失, 其死后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检测死后组织mRNA,可望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新的思路。 七、根据胃、肠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和食糜及食物残渣通过小肠的时间有一定的生理规律,根据这种规律性变化,可 以推断死亡距最后一次进餐的时间,从而大致可推断死亡时间。一般认为:胃内充满食物呈原始状态而没有 消化时,为进食后不久死亡;胃内容大部分移向十二指肠,并有相当程度的消化时,大约为进食后2~3小时 死亡;胃内空虚或仅有少量消化物,十二指肠内含有消化物或食物残渣时,约为进食后4~5小时;胃和十二 指肠内均已空虚,为进食后6小时以上死亡。对于死亡前长时间未进食的,根据食糜在肠道下行的情况可进 一步作出推断。 但应该注意的是,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和排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种类和性状、进食的量、 进食习惯、胃肠功能状态和健康状况、个人的精神状态、药物和饮酒的影响等。一般来说,流体食物比固体 食物排空快,小颗粒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质排空快,蛋白质又比脂肪排空快。小儿由 于爱吃零食,推断时要注意结合案情。在根据胃肠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 素。 八、根据膀胱尿量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膀胱内尿量多少与饮水量、个体生活习惯、疾病等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在就寝前要排尿。若膀 胱内尿量少,则提示就寝后2~3小时内死亡;若尿量较多,可以推测为凌晨死亡。但要注意有时在濒死期会 发生尿失禁,排空膀胱。 九、综合参数法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死亡时间推断综合参数法是由德国埃森大学法医学研究所Henssge C教授提出。该方法包括直肠温度列 线图、矫正体重参数表和尸体现象检测3个部分。它以尸体直肠温度测量为基础,以尸体体重、所处环境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