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3.0 22.0 用该方法推断死亡时间在1.5~4小时之间的绝对误差为±45分钟,死亡时间在4~20小时的绝对误差为士1.3小时。由于死后钾从细胞内迅速 释放,有些学者对其在早期死亡时间推断上的价值表示怀疑 有学者报道家兔死后随死亡时间延长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逐渐减少;钠离子含量在死后12小时内变化不大,以后逐渐增加。红细胞内钾含量 与死亡时间呈线性负相关。其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脑脊液 Mason等(1951)首次揭示了脑池液( Cisternal fluid)钾浓度K与死亡时间(小时,h)的回归方程式 K=4856+61451gT T为死亡时间,标准差为±194mmol/L Naumann(1958)和 Murray等(1958)研究发现脑脊液钾浓度的上升受尸体温度下降的影响,而钠、镁、钙与死亡时间无明显关系。 Urban等 (1985~1987)研究发现在死后20小时内,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脑脊液钠浓度呈指数下降,钾浓度呈指数上升,均不受温度的影响,钙、镁无 明显变化。但目前上述结果在法医学上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玻璃体液 与血液和脑脊液相比,玻璃体液受外界影响较小,不易遭到污染或发生腐败,除非是眼部的直接损伤, 其他损伤一般不易波及玻璃体。因此,玻璃体液是用于尸体化学检验的良好检材。 玻璃体液的釆取方法,可用带20号针头的注射器从眼球的前外侧方约45度角刺入,缓慢小心抽吸,每侧 各抽吸约2nl。注意针头勿伤及小血管、虹膜、睫状体及视网膜影响检测结果,故操作要熟练、谨慎 以往的研究认为,玻璃体内部成分的变化与PMI的关系相对稳定,尤其是玻璃体液钾离子浓度与PM显 著正相关。死亡时刻玻璃体液钾离子浓度为34mmoL,死后大约每小时升高0.17mmol/。玻璃体液内钾离 子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见表4-5。 表4-5玻璃体液内钾离子含量与死亡时间 PMI(小时) 玻璃体液内钾离子浓度(mmol/L) 1~6 5.3156 6.2375 24~36 11.1696 36-48 13.4192 48-60 5.1125 60~87 20.56 应用该方法推算死亡时间,死后12小时内误差为1小时。 Turner(1963)测定54例尸体的玻璃体液钾浓度在死后100小时的变化,首次建立了玻璃体液钾浓度与死亡时间(小时,h)的回归方 程,被称为 Turner公式: =5476+0.14h或h=74K-391 5%可信限为±095小时 之后许多学者根据已知死亡时间的死者玻璃体液钾浓度建立起各自的直线回归方程,但不同报道存在较大差异,尚待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五、根据酶的测定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在生物体内存在多种酶,在活体组织,细胞对各类酶的作用均有其完善的屏障保护。死后,细胞屏障保 护消失,胞浆内的各种酶释放。死后某些组织中酶活性与死后经过时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用组织化学 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死后组织酶活性,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可望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1.肝酶活性的改变取死后6、12、18、24、36、48小时鼠肝与人肝组织观察各种酶的活性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死后鼠肝 与人肝酶活性改变相似,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种酶的活性逐渐下降。根据酶活性下降速度,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丁二酸脱氢酶、乳酸脱氢 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以及辅脱氢酶I等4种酶活性下降速度相似,即死后4小时内,上述酶尚保持相当强的活性:12~18小时,活性较4小时 略低:36小时更低:48小时活性完全消失。第二类,苹果酸脱氢酶与谷氨酸脱氢酶,这二种酶在6小时之内保持较高酶活性:18小时下降为中等 活性:24小时以后继续有下降:48小时完全消失。第三类,乙醇脱氢酶、辅酶I以及α-甘油磷酸酯脱氢酶,这三种酶在刚死时可保持较高的酶活 性:12小时下降至中等水平,一直保持到18小时:以后很快下降,36小时酶活性完全消失。上述这些方法最大的缺陷是缺少严格的定量标准 2.心肌与骨骼肌酶活性改变尸体心肌和骨骼肌酶活性改变,亦有一定的规律 后鼠与人心肌,观察丁二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 乳酸脱氢酶、葡萄糖-δ-磷酸脱氢酶、α-甘油磷酸酯脱氢酶与辅酧I等的活性变化。骨骼肌除观察上述活性外,并观察谷氨酸脱氢酶、乙醇脱氢酶 辅酶I等三种酶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上述这些酶的活性,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呈规律性的改变。死后6小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明1.5 7.23 5.0 15.2 2.0 11.1 10.0 16.0 3.0 13.0 15.0 22.0 4.0 14.9 20.0 29.8 用该方法推断死亡时间在1.5~4小时之间的绝对误差为±45分钟,死亡时间在4~20小时的绝对误差为±1.3小时。由于死后钾从细胞内迅速 释放,有些学者对其在早期死亡时间推断上的价值表示怀疑。 有学者报道家兔死后随死亡时间延长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逐渐减少;钠离子含量在死后l2小时内变化不大,以后逐渐增加。红细胞内钾含量 与死亡时间呈线性负相关。其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脑脊液 Mason等(1951)首次揭示了脑池液(Cisternal fluid)钾浓度[K+ ]与死亡时间(小时,h)的回归方程式: [K+ ]=48.56+61.45lgT T为死亡时间,标准差为±19.4mmol/L。 Naumann(1958)和Murray等(1958)研究发现脑脊液钾浓度的上升受尸体温度下降的影响,而钠、镁、钙与死亡时间无明显关系。Urban等 (1985~1987)研究发现在死后20小时内,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脑脊液钠浓度呈指数下降,钾浓度呈指数上升,均不受温度的影响,钙、镁无 明显变化。但目前上述结果在法医学上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玻璃体液 与血液和脑脊液相比,玻璃体液受外界影响较小,不易遭到污染或发生腐败,除非是眼部的直接损伤, 其他损伤一般不易波及玻璃体。因此,玻璃体液是用于尸体化学检验的良好检材。 玻璃体液的采取方法,可用带20号针头的注射器从眼球的前外侧方约45度角刺入,缓慢小心抽吸,每侧 各抽吸约2ml。注意针头勿伤及小血管、虹膜、睫状体及视网膜影响检测结果,故操作要熟练、谨慎。 以往的研究认为,玻璃体内部成分的变化与PMI的关系相对稳定,尤其是玻璃体液钾离子浓度与PMI显 著正相关。死亡时刻玻璃体液钾离子浓度为3.4mmol/L,死后大约每小时升高0.17mmol/L。玻璃体液内钾离 子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见表4-5。 表4-5 玻璃体液内钾离子含量与死亡时间 PMI(小时) 玻璃体液内钾离子浓度(mmol/L) 1~6 5.3156 6~12 6.2375 12~24 9.8941 24~36 11.1696 36~48 13.4192 48~60 15.1125 60~87 20.56 应用该方法推算死亡时间,死后12小时内误差为1.1小时。 Sturner (1963)测定54例尸体的玻璃体液钾浓度在死后100小时的变化,首次建立了玻璃体液钾浓度[K+ ]与死亡时间(小时,h)的回归方 程,被称为Sturner公式: [K+ ]=5.476+0.14h或h=7.14[K+ ]-39.1 95%可信限为±0.95小时 之后许多学者根据已知死亡时间的死者玻璃体液钾浓度建立起各自的直线回归方程,但不同报道存在较大差异,尚待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五、根据酶的测定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在生物体内存在多种酶,在活体组织,细胞对各类酶的作用均有其完善的屏障保护。死后,细胞屏障保 护消失,胞浆内的各种酶释放。死后某些组织中酶活性与死后经过时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用组织化学 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死后组织酶活性,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可望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1.肝酶活性的改变 取死后6、12、18、24、36、48小时鼠肝与人肝组织观察各种酶的活性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死后鼠肝 与人肝酶活性改变相似,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种酶的活性逐渐下降。根据酶活性下降速度,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丁二酸脱氢酶、乳酸脱氢 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以及辅脱氢酶I等4种酶活性下降速度相似,即死后4小时内,上述酶尚保持相当强的活性;12~18小时,活性较4小时 略低;36小时更低;48小时活性完全消失。第二类,苹果酸脱氢酶与谷氨酸脱氢酶,这二种酶在6小时之内保持较高酶活性;18小时下降为中等 活性;24小时以后继续有下降;48小时完全消失。第三类,乙醇脱氢酶、辅酶I以及α-甘油磷酸酯脱氢酶,这三种酶在刚死时可保持较高的酶活 性;12小时下降至中等水平,一直保持到18小时;以后很快下降,36小时酶活性完全消失。上述这些方法最大的缺陷是缺少严格的定量标准。 2.心肌与骨骼肌酶活性改变 尸体心肌和骨骼肌酶活性改变,亦有一定的规律。取死后鼠与人心肌,观察丁二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 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α-甘油磷酸酯脱氢酶与辅酶I等的活性变化。骨骼肌除观察上述活性外,并观察谷氨酸脱氢酶、乙醇脱氢酶 及辅酶I等三种酶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上述这些酶的活性,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呈规律性的改变。死后6小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