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庄子》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源性本体,是超越于万物之上的非总体性本体。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意识到始源性本体不足的 晢学家。在这种本体论下,一切(主体与客体)都被时空所限,坠人循环性的逻辑陷域,导使逻辑上的循 环与背谬。《庄子》内篇对此做了反思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 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齐物论》) 《庄子》内篇认为,古人习惯认为时间有一个开始,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界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 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齐物论》) 然而,如果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开始的话,那么在开始之前,还有开始;有无之前,还有没有有无的 无。这样下去,哪里还有穷尽呢? 饿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 谓乎?其果无谓乎?(《齐物论》) 宇宙中突然出现的无和有,真的存在吗?我现在真的说了这些话吗?《庄子》内篇首次意识到初始 时间假设的缺限。《庄子》内篇以罕见的反思品质,建构了超时空的道本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齐物论》)天地万物与个体自我在时空上同时存在,在本体上一体。由道的超时空性得出道的 总体实在性:“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 论》)“一”就是道。道不仅是事物存在的根源,也是万物的总体。它既超越万物,也存在于万物之 中 《庄子》内篇挖掘出产生错误命题的方法论根源:“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 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齐物论》)人的语言与是非标准,产生 了对“开始”与“界限”的认识判断;有是非判断,就有偏见,有偏见就如同处于大梦中,是不能认识道 的。“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齐物论》)《庄 子》内篇对道的时空超越性和万物总体实在性作了总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 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 于上古而不为老。……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大宗师》 《庄子》内篇通过超越时空的道本体,为作为主体的个体自我设定了超越性的本体理由。 四、《庄子》内篇的个体自我的哲学目标—无待、无己 《庄子》内篇将人分为普通凡人、圣人、神人(真人)、至人。前三类都“有所待”,只有至人才能达到 无待的境界。纵观《庄子》内篇全篇,个体自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超越主客二分化,超越人伦是非,超越生 死,超越得失,通于大道,成为无待、无己的至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 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只有“丧我”的至人才能听见大道的天籁之声,才能辩明万物的变化 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逍遥游》) 如何达成至人呢?庄子内篇提出了具体的过程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 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 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 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大宗师 这是一个逐步消解外物的过程:先外天下,外物,外生,然后能朝彻、见独;而后才能超越生死,任运接 105《庄 子》内篇超 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源性本体 ,是超越于万物之上的非总体性本体 。庄子在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意识 到始源性本体不足的 哲学家。在这种本体论下 ,一切(主体与客体)都被时空所限,坠人循环性的逻辑陷域 ,导使逻辑上 的循 环与背谬。《庄子》内篇对此做了反思 : 古之人 ,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 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 ,尽矣 ,不可 以加矣!其次 以 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 焉,而未始有是非也。(《齐物论》) 《庄子》内篇认为,古人习惯认为时间有一个开始 ,万事万物都有~个界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 者;有有也 者,有无也者 ,有 未始有 无也者 ,有未始有 夫未始有 无也者。(《齐物论》) 然而 ,如果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开始的话 ,那么在开始之前 ,还有开始 ;有无之前 ,还有没有有无的 无 。这样下 去 ,哪里 还有 穷尽 呢 ? 俄而有无矣 ,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 已有有谓矣 ,而 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 谓乎?其果无谓乎?(《齐物论》) 宇宙中突然 出现 的无和有 ,真 的存在吗?我现在真的说 了这些话吗?《庄子》内篇首次意识到初始 时间假设的缺限。《庄子》内篇 以罕见的反思品质 ,建构了超时空的道本体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 一 。 (《齐物论》)天地万物与个体 自我在时空上同时存在 ,在本 体上一体 。由道的超时空性得出道的 总体实在性 :“故为是举莛与楹 ,厉与西施 ,恢诡谲怪 ,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 ,复通为一0”(《齐物 论》)“一”就是道 。道不仅 是事 物存 在 的根 源 ,也是 万物 的总体 。它既 超越万 物 ,也 存在 于万物 之 中 。[ 《庄子》内篇挖掘 出产 生错误命题 的方法论 根源 :“夫 道,未始有 封 ;言,未始有 常。为是 而有畛 也 ,”是非之彰也 ,道之所 以亏也 。道之所 以亏,爱之所以成 。(《齐物论》)人 的语言与是非标准 ,产生 了对“开始”与“界限”的认识判断 ;有是非判 断,就有偏见 ,有偏见就如 同处 于大梦 中,是不能认识道 的。“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而愚者 自以为觉 ,窃窃然知之。君乎 ,牧乎 ,固哉 !”(《齐物论 》)《庄 子》内篇对道的时空超越性和万物总体实在性作 了总结 : 夫道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 而不可见 ;自本 自 根 ,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 存;神鬼神 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 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 于上古而不为老。……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大宗师》) 《庄子》内篇通过超越时空的道本体 ,为作为主体 的个体 自我设定了超越性的本体理 由。 四、《庄子》内篇的个体 自我的哲学目标—— 无待、无已 《庄子》内篇将人分为普通凡人 、圣人 、神人(真人 )、至人。前三类都 “有所待”,只有至人才能达到 无待的境界。纵观《庄子》内篇全篇 ,个体 自我的人生 目标就是超越主客二分化 ,超越人伦是非 ,超越生 死 ,超越得失 ,通于大道 ,成为无待 、无己的至人 :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 六 气之辩,以游 无穷者,彼且 恶乎待哉 !故 日:至人 无 己,神人无 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只有“丧我”的至人才能听见大道的天籁之声 ,才能辩明万物的变化 : 今者吾丧我 ,汝知之乎?汝闻人籁 而未闻地籁 ,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 !(《逍遥游》) 如何达成至人 呢?庄子内篇提出了具体的过程 : 吾犹守而告之 ,参 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 ,七 日而后 能外物 ;已外物矣, 吾 又守之 ,九 日而后 能 外生 ;已外 生矣 ,而后 能朝 彻 ;朝 彻 而后 能 见 独 ;见 独 而后 能无 古今 ;无 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 ,生生者不生。其 为物无不将也 ,无不迎也 ,无不毁 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 宁。(《大宗师》) 这是一个逐步消解外物的过程 :先外天下 ,外 物 ,外生 ,然后 能朝彻 、见独;而后才能超越生死 ,任运接 10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