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舶宀刊 2012年第3期 二、《庄子》内篇的哲学主体—与道通为一的超越式个体自我 什么是自我?这是科学和哲学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在庄子之前,中国哲学没有提及这个问题 (后来禅宗将此做为核心问题)。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 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 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 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对“我”对进行了反思:自我与外物对立而存。没有外物(彼)就没有我,反之亦然。但 《庄子》内篇认为,这一自我一定有真君(真我)在 《庄子》内篇的另一个假设是:社会化的我与通于大道的我,是相对立的(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 君子,天之小人也。《大宗师》);社会化的我,被异化,社会伦常及其是非标准是人为的,是道的“骈拇 枝指”。从“道通为一”得出,个体自我是道化自我,而不是社会化、伦理化自我。与老子不同,道并不在 庄子哲学占主体地位,国家、社会和人也不是庄学的主体,《庄子》内篇以反思性寓言式的笔触,将个体 自我放在中心位置。 在《逍遥游》中,作者通过列举寓言、事例,直接为个体自我提出了逍遥自适、自由自在的人生目的。 只要做到无己,就可以不像动物那样,受自身和寿命所限;不像俗人那样,受到见识、荣辱和社会责任所 累,识得自我的大用途作逍遥之旅;《齐物论》为个体自我的自由人生哲学开启新途径,主张齐一万物 等同是非,超脱论争,混同万物,通于大道;《养生主》为个体自我开启了自养自得的生活方式,提出了 养神重于养形”、“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的养生哲学;《人间世》为个 体自我提出了内修处世的“心斋”方法;《德充符》为个体自我提出了精神修持理论。通过四个形体残 缺、却有德行之人的事迹,借孔子的口吻,提出了一套与儒家完全不同的“德不形”的道德理论。倡导合 于自然(道),不合于俗情的德。如果说《人间世》是为了让个体自我在行为上顺世、合世,那么,《德充 符》则进一步让个体自我在内心德行上合于自然和大道,合于大道,“受食于天,又恶用人”;《大宗师》 为个体自我提供了修道之法。它阐述了个体自我德行充沛后,如何修成“真人”的修行之道。它指出 凡夫不能照顾好自己的身心: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 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而真人则可以“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提倡“外物忘己”的“撄宁”之术 和“同于大通”的“坐忘”之法;《应帝王》则提出了无为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庄子》内篇认为,个体自我 达到了“同于大通”的智慧境界,则可以“应化帝王”了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 而游于无有者也。”(《应帝王》) 通过神巫给壶子相面的故事说明:达到至人境界者,可以超越《大宗师》中子桑之类的真人不能超 越的命运,在人间任运自化: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青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 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 很明显,《庄子》内篇七篇皆围绕个体自我,展示其超越社会羁绊、自由逍遥的人生风貌。 三、《庄子》内篇对自我的本体假设—一超越时空的道 自我为什么具有超越性?庄子为其在本体上找到理由。《庄子》内篇通过对《老子》道本体的改 造,建立了超越时空,为天地万物的总体的实在性的道本体。在《老子》那里,道是天地万物的初始(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是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老子》二十五),它绝对地处于万物之上,而不在万物之中。《老子》的本体,是时空绝对化始lj;.-◆学彳·j20l2年第3期 二 、《庄子》内篇的哲学主体——与道通为一的超越式个体 自我 什么是 自我?这是科学和哲学无法达成共识 的问题 。在庄子之前 ,中国哲学没有提及这个问题 (后来禅宗将此做为核心问题)。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是 亦近矣 ,而不知其 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 其朕 。可行 己信 ,而不见其形 ,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 藏、赅而存焉,吾谁 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 有私焉?如是皆有为 臣妾 乎?其 臣妾不足 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 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 求得其 情与不得 ,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 ,不亡以待尽。(《齐物论》) 《庄子 ·齐物论》对“我”对进行了反思 :自我与外物对立而存 。没有外物(彼)就没有我 ,反之亦然 。但 《庄子》内篇认为 ,这一 自我一定有真君(真我)在 。 《庄子》内篇的另一个假设是 :社会化的我与通于大道的我 ,是相对立的(天之小人 ,人之君子 ;人之 君子 ,天之小人也。《大宗师》);社会化的我 ,被异化 ,社会伦常及其是非标准是人为的,是道 的“骈拇 枝指”。从“道通为一”得出 ,个体 自我是道化 自我 ,而不是社会化、伦理化 自我。与老子不同,道并不在 庄子哲学 占主体地位,国家 、社会和人也不是庄学的主体 ,《庄子》内篇 以反思性 、寓言式的笔触 ,将个体 自我放在中心位置。 在《逍遥游》中,作者通过列举寓言、事例 ,直接为个体 自我提出了逍遥 自适 、自由 自在的人生 目的。 只要做到无己 ,就可以不像动物那样 ,受 自身和寿命所限;不像俗人那样 ,受到见识 、荣辱和社会责任所 累,识得 自我的大用途 ,作逍遥之旅 ;《齐物论》为个体 自我的 自由人生哲学开启新途径,主张齐一万物 , 等同是非 ,超脱论争 ,混 同万物 ,通于大道 ;《养生主》为个体 自我开启 了自养 自得的生活方式 ,提出了 “养神重于养形”、“缘督以为经 ,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 ,可以尽年”的养生哲学 ;《人间世》为个 体 自我提出了内修处世的“心斋”方法;《德充符》为个体 自我提出了精神修持理论。通过 四个形体残 缺 、却有德行之人的事迹 ,借孔子的口吻,提出了一套与儒家完全不 同的“德不形”的道德理论。倡导合 于 自然(道 ),不合于俗情的德。如果说《人间世》是为 了让个体 自我在行为上顺世 、合世 ,那么 ,《德充 符》则进一步让个体 自我在 内心德行上合于 自然和大道 ,合于大道 ,“受食于天 ,又恶用人”;《大宗师》 为个体 自我提供了修道之法。它阐述了个体 自我德行充沛后 ,如何修成 “真人”的修行之道 。它指 出, 凡夫不能照顾好 自己的身心:若狐不偕 、务光、伯夷 、叔齐 、箕子、胥余 、纪他 、申徒狄 ,是役人之役 ,适人 之适 ,而不 自适其适者也。而真人则可以“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提倡“外物忘己”的“撄宁”之术 和“同于大通”的“坐忘”之法 ;《应帝王》则提出了无为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庄子》内篇认为 ,个体 自我 达到 了“同于大通”的智慧境界 ,则可以“应化帝王”了: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 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 自喜。立乎不测, 而游于无有者也。”(《应帝王》) 通过神巫给壶子相面的故事说明:达到至人境界者 ,可 以超越《大宗师》中子桑之类 的真人不能超 越的命运,在人间任运 白化 : 无为名尸 。无为谋府,无为事任 ,无为知主。体尽无 穷,青而游无朕。尽 其所受乎天 而无 见得 ,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 ,不将不逆,应而 不藏 ,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 很明显 ,《庄子》内篇七篇皆围绕个体 自我 ,展示其超越社会羁绊 、自由逍遥的人生风貌 。 三、《庄子》内篇对自我的本体假设——超越时空的道 自我为什么具有超越性?庄子为其在本体上 找到理 由。《庄子》内篇通过对《老子》道本体 的改 造 ,建立了超越时空 ,为天地万物的总体的 、实在性 的道本体 。在《老子》那里 ,道是天地万物的初始 (道 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是天地万物变化 的规律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 法 自然 ,《老子》二十五),它绝对地处于万物之上 ,而不在万物之中。《老子》的本体 ,是 时空绝对化始 10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