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見天根』句·屬後天。羲丶文兩八卦皆有先後天。」又謂∶「乾之『利貞』 二字’包先天三節;『元亨』二字’包後天三節。」並譏來矣鮮讀「先迷 後得主」句為「不識先後之別。」與循素日持論之宗旨正相刺謬’此其可 疑者三。 焦循《雕菰樓易學》三大發眀:旁通」丶「相錯」、「時行」’倧其硏治《易》 學的晩年定論然筆者衡考其《易》學淵源與歷程’35知焦循自弱冠即學《易》 除從事於王弼丶韓康伯注·又煴求說《易》諸書閱之’嘗自謂於所疑皆無所發明 自二十五歲後’進而探求漢丶魏’研硏究於馬融丶鄭玄丶荀爽丶虞翻諸家者’凡十 五年,36故筆者鈔錄其手批毛氏汲古閣本《十三經註疏》,皆見其先鈔唐儒李鼎 祚《周易集解》所輯漢丶魏以來象數《易》家諸說’再加以按語σ後遂以虞氏的 旁通說’兼苟氏的升降說·創為雕菰樓《易》例三大發明;而於孟喜卦氣丶、京厉 納甲丶鄭玄爻辰’皆駁正之,3其意在采漢儒之長而去其短。可證《雕菰樓易學〉 乃博采漢丶魏象數諸家成說’而後岀λ有得’獨成一家之學。綜觀此本所’雖 與焦循素日持論的宗旨相刺謬ν然如為其早歲記錄學習心得的處女作·亦不無可 能’所疑者可以其《雕菰樓易學》的成學進程’加以考察證釋 四)循所著書’徴引古今皆極淵博·訓詁名物硏求尤精’而此書所徴引儒先舊 說’在漢丶魏惟一虞仲翔ν在宋丶明惟程子丶邵子丶朱子及來矣鮮氏四人 且其釋乾卦之義云卦名雖作『乾』·實當讀作『乾濕』之『乾』°釋「長」 為「元」之義云∶「長即大’大即元’如考試稱榜首為元。釋「筮」字之 義云:「筮字,上從竹,下從工’而加以東西二人字,東西二人者,即震 兌也’工謂此震丶兌二者之兩端’為萬事萬物取中之道’由天地化工所出 也。」既爾孤陋’而復穿鑿’有似童騤·此其可疑者四 焦循所著書·徵引古今固極淵博·訓詁名物硏求亦精此實其成學志道之後 鈔錄筆記的心血凝聚所致’本非旦夕之功。他畢生學力的展現·最具代表者為四 十歲以後’專志治《易》丶注《孟》時期。而此書徵引儒先舊說’「既爾孤陋’而 34即明儒來知德(1525-1604)·字矣鮮·梁山人。《明史》卷二八三〈儒林列傳二〉·臺北:鼎文 書局:頁7291·日 其學以致知為本·盡倫為要。……而《周易集註〉一篇·用功尤篤 自言:『學莫邃於《易》。』初·結廬釜山·學之六年無所得∶後遠客求溪山中·覃思者數年·始 悟《易》象。又數年·始悟文王序卦丶孔子雜卦之意;又數年·始悟卦變之非·蓋二十九年·而 後書成。」 35詳參筆者:《焦循雕菰樓易學硏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緒論:第一節焦循 易學之淵源與歷程」頁3-26 36詳見《雕菰集》卷二十四〈告先聖先師文〉。又其《易廣記·自序〉云:「余之學《易》也, 自漢丶魏以來·至今二千餘年中·凡說〈易》之書必首尾閱之;其說有獨得者·則筆之於策·可 以廣聞見·益神智’因名之曰:《易廣記》。」而手稿《周易補疏·敘》曰:「余之學《易〉也 自王弼始φ幼時僅見注疏·以弼為最古·故學之已而得李鼎祚集解·乃知弼之外·有馬·鄭 荀丶虞諸家·皆勝弼遠甚·遂舍弼而學諸家。」可據以推證此疑。 3詳參《易圖略·論納甲第六·論納音第七·論卦氟六日七分上下第八第九·論爻辰第十見天根』句,屬後天。羲、文兩八卦皆有先後天。」又謂:「乾之『利貞』 二字,包先天三節;『元亨』二字,包後天三節。」並譏來矣鮮34讀「先迷 後得主」句為「不識先後之別。」與循素日持論之宗旨正相刺謬,此其可 疑者三。 焦循《雕菰樓易學》三大發明:「旁通」、「相錯」、「時行」,係其研治《易》 學的晚年定論。然筆者衡考其《易》學淵源與歷程,35知焦循自弱冠即學《易》, 除從事於王弼、韓康伯注,又遍求說《易》諸書閱之,嘗自謂於所疑皆無所發明; 自二十五歲後,進而探求漢、魏,研究於馬融、鄭玄、荀爽、虞翻諸家者,凡十 五年,36故筆者鈔錄其手批毛氏汲古閣本《十三經註疏》,皆見其先鈔唐儒李鼎 祚《周易集解》所輯漢、魏以來象數《易》家諸說,再加以按語。後遂以虞氏的 旁通說,兼荀氏的升降說,創為雕菰樓《易》例三大發明;而於孟喜卦氣、京房 納甲、鄭玄爻辰,皆駁正之,37其意在采漢儒之長而去其短。可證《雕菰樓易學》 乃博采漢、魏象數諸家成說,而後出入有得,獨成一家之學。綜觀此本所述,雖 與焦循素日持論的宗旨相刺謬,然如為其早歲記錄學習心得的處女作,亦不無可 能,所疑者可以其《雕菰樓易學》的成學進程,加以考察證釋。 (四)循所著書,徵引古今皆極淵博,訓詁名物研求尤精,而此書所徵引儒先舊 說,在漢、魏惟一虞仲翔,在宋、明惟程子、邵子、朱子及來矣鮮氏四人。 且其釋乾卦之義云:「卦名雖作『乾』,實當讀作『乾濕』之『乾』。」釋「長」 為「元」之義云:「長即大,大即元,如考試稱榜首為元。」釋「筮」字之 義云:「筮字,上從竹,下從工,而加以東西二人字,東西二人者,即震、 兌也,工謂此震、兌二者之兩端,為萬事萬物取中之道,由天地化工所出 也。」既爾孤陋,而復穿鑿,有似童騃,此其可疑者四。 焦循所著書,徵引古今固極淵博,訓詁名物研求亦精,此實其成學志道之後, 鈔錄筆記的心血凝聚所致,本非旦夕之功。他畢生學力的展現,最具代表者為四 十歲以後,專志治《易》、注《孟》時期。而此書徵引儒先舊說,「既爾孤陋,而 34 即明儒來知德(1525-1604),字矣鮮,梁山人。《明史》卷二八三〈儒林列傳二〉,臺北:鼎文 書局,頁 7291,曰:「……其學以致知為本,盡倫為要。……而《周易集註》一篇,用功尤篤。 自言:『學莫邃於《易》。』初,結廬釜山,學之六年無所得;後遠客求溪山中,覃思者數年,始 悟《易》象。又數年,始悟文王序卦、孔子雜卦之意;又數年,始悟卦變之非,蓋二十九年,而 後書成。」 35 詳參筆者:《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 年 7 月),「緒論:第一節 焦循 易學之淵源與歷程」,頁 3-26。 36 詳見《雕菰集》卷二十四〈告先聖先師文〉。又其《易廣記‧自序》云:「余之學《易》也, 自漢、魏以來,至今二千餘年中,凡說《易》之書必首尾閱之;其說有獨得者,則筆之於策,可 以廣聞見,益神智,因名之曰:《易廣記》。」而手稿《周易補疏‧敘》曰:「余之學《易》也, 自王弼始。幼時僅見注疏,以弼為最古,故學之。已而得李鼎祚集解,乃知弼之外,有馬、鄭、 荀、虞諸家,皆勝弼遠甚,遂舍弼而學諸家。」可據以推證此疑。 37 詳參《易圖略‧論納甲第六‧論納音第七‧論卦氣六日七分上下第八第九‧論爻辰第十》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