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兰州学刊 总第166期 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2m1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这位具有理想事业人格的君子可谓是“德润身“式的人类楷模 州121P裼易传所表述的身、心、家、国、天下高度和谐的思 相对于道家价值取向上的自然放任主义,儒家价值观强调教化、想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理学开创者之一张 修养的重要性。在诠释倜周易沽经卦爻词的易传潲》载的哲学代表作征蒙趼篇曰:“太和所谓道……倛其来也几微易 像冲包含了大量劝勉人们进德修业的内容如像汩:“家简其究也广大坚固。”61(-)张载将“太和概念作为其整个哲 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学体系的重要基石 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 总结 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21这可看作儒家礼教秩序的 关于啁易肟易传沽经性质不相同的问题自现代学术 纲领性说明,只要匡正一家内部的夫妇、父子、兄弟关系,使各安史“古史辩脤兴起以来,学者们已做过相当程度的探讨。本文 其位、各司其职,那么天下可垂裳而治,体现了战国后期儒家学侧重文本的价值观方面对两者进行些许比较分析,以期对进 者济乱世开太平的强烈愿望。易传》全书有七十多处提到步厘请锡易传屿啁易者的联系与区别提供一点参考 德”德字的原始含义是古代举行宗教祭祀时的一种仪式以及 相应的心理状态等,至易传》“德已完全是德行之意如像象》收稿日期]200-01·30 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果行育德……蛊,君注释 子以振民育德。21通读埸传》可明显感到儒者的良苦宣教 ①埸传减书于战国系多数学者所承认。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张岱年 的救世情怀给人以嗯无邪的整体观感。最后,正如前文已经先生在命<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文中指出:“易大传》 多次提到的那样,易传胙作者对于倜易》经的道德放任主义 的年代应在老子之后庄子以前。”“总之大传胎基本部分是战国中 期至战国晚期的著作。” 予以针锋相对地纠正。如倜易经对逐利抱自由态度,而锡易②本文对Q易经卦爻词的翻译除注明出处以外,均为采取多种解释 经·系辞下·一Ⅺ:“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本择善综合而成,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禁民为非曰义 2](P124) 易传·文言喱作纲领性论述:“利 参考文献 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1文双,调易卦烤释1,周易研充,20.( 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m1易传冲的121刘的,林患军,周易传文白话解济南齐书社 喇利成为道德性范畴“义酌附属品,其自身价值得通过“义”(4国运轲,孟子M1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0 的展开过程而体现出来,完全失去了其在倜易经中呼风唤(5]张文学注,春秋左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30 雨的气势。“利酌内涵也由绸易站经中的利转化为利61床宋胀载清正夫之注,张子正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他之意,可谓对原范畴作了升华性的再诠释,再如碉易经8 对战争征服之事抱尊重态度,而惕易传·彖肝宗明义即曰:嚨 贵任编辑:贺永泉 (上接第31页)也是科学理论得以成立的客观基础。概言之,直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自我其实只是一个无广延的点,它并不能 觉是探路”逻辑在個本”。有此结论是由于在直觉思维中省伸展于社会和历史,假如道德是非及善恶的决定仅仅取决于单 略了许多逻辑环节,因而其结论是不确定的,只有经过逻辑论证个人的直觉体悟,那么,如何保证由先天良知所建构所发出的 和实践检验之后,才能明确直觉产生的思维结果是否符合客观道德判断与世界具有主体间的普遍有效性即成问题。 实际 总之,可以肯定的是关于直觉思维的争论还将继续。 另一方面,由于直觉思维的诸多不确定性,有关直觉的争论 普遍存在于哲学史中,对于直觉的过程,孔子认为直觉要有知识 [收稿日期]2007-02-03 的积累,是“和“知喲统一;而禅宗则认为语言都是法”之参考文献 尘垢,可以不经过积累知识这个环节,排遣名言,以默会的方式 吗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4:301 直觉佛性。对于如何验证直觉的结果,在冯契看来,哲学的理性2贺麟哲学和哲学史论文集1北京:商务印书馆,190179 直觉总是和理性思辨以及德性的培养联系在一起的,领悟到有3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 限中的无限、相对中的绝对,是思辨和德性培养中转识成智的飞(4陈根法德性论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 跃。这样的飞跃,既是思辨的结晶,也要有思辨的综合来论证 贵任编辑:贺永泉 既是德性的自由表现还需要在言行之中加以自证。也有学者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e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ww.cnki.ner兰 州 学 刊 总第 166期 位居体 ,美在其中 ,而畅于四支 ,发于事业 ,美之至也 ! ” [ 2 ] ( P156) 这位具有理想事业人格的君子可谓是“德润身 ”式的人类楷模。 相对于道家价值取向上的自然放任主义 ,儒家价值观强调教化、 修养的重要性。在诠释《周易 》古经卦爻词的《易传 》的《彖 》、 《象 》中 ,包含了大量劝勉人们进德修业的内容 ,如《彖 》曰 :“家 人 ,女正位乎内 ,男正位乎外。男女正 ,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 严君焉 ,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 ,而家 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 2 ] ( P18 - 19)这可看作儒家礼教秩序的 纲领性说明 ,只要匡正一家内部的夫妇、父子、兄弟关系 ,使各安 其位、各司其职 ,那么天下可垂裳而治 ,体现了战国后期儒家学 者济乱世开太平的强烈愿望。《易传 》全书有七十多处提到 “德 ”,德字的原始含义是古代举行宗教祭祀时的一种仪式以及 相应的心理状态等 ,至《易传 》“德 ”已完全是德行之意 ,如《象 》 曰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以果行育德 ……蛊 ,君 子以振民育德。 [ 2 ] ( P36)通读《易传 》,可明显感到儒者的良苦宣教 的救世情怀 ,给人以“思无邪 ”的整体观感。最后 ,正如前文已经 多次提到的那样 ,《易传 》作者对于《周易 》古经的道德放任主义 予以针锋相对地纠正。如《周易 》古经对逐利抱自由态度 ,而《易 经 ·系辞下 ·一 》曰 :“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 , 禁民为非曰义。” [ 2 ] ( P124)《易传 ·文言 》更作纲领性论述 :“‘利 ’ 者 ,义之和也 ……利物足以和义 ……‘利贞 ’者 ,性情也。乾始能 以美利利天下 ,不言所利 ,大矣哉 ……” [ 2 ] ( P144 - 153)《易传 》中的 “利 ”已成为道德性范畴“义 ”的附属品 ,其自身价值得通过“义 ” 的展开过程而体现出来 ,完全失去了其在《周易 》古经中呼风唤 雨的气势。“利 ”的内涵也由《周易 》古经中的“自利 ”转化为“利 他 ”之意 ,可谓对原范畴作了升华性的再诠释 ,再如《周易 》古经 对战争征服之事抱尊重态度 ,而《易传 ·彖 》开宗明义即曰 :“乾 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乃‘利贞 ’。首出庶物 ,万国咸宁 ……” [ 2 ] ( P1)《易传 》所表述的身、心、家、国、天下高度和谐的思 想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理学开创者之一张 载的哲学代表作《正蒙 》开篇曰 :“太和所谓道 ……其来也几微易 简 ,其究也广大坚固。” [ 6 ] ( P85)张载将“太和 ”概念作为其整个哲 学体系的重要基石。 总 结 关于《周易 》与《易传 》古经性质不相同的问题自现代学术 史“古史辩 ”派兴起以来 ,学者们已做过相当程度的探讨。本文 侧重文本的价值观方面对两者进行些许比较分析 ,以期对进一 步厘请《易传 》与《周易 》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提供一点参考。 [收稿日期 ] 2007 - 01 - 30 注 释 ①《易传 》成书于战国系多数学者所承认。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张岱年 先生在《论 <易大传 >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一文中指出 :“《易大传 》 的年代应在老子之后 ,庄子以前。”“总之《易大传 》的基本部分是战国中 期至战国晚期的著作。” ②本文对《周易 》古经卦爻词的翻译除注明出处以外 ,均为采取多种解释 本择善综合而成 ,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 1 ] 谷文双 1《周易 ·坎卦 》考释 [J ] 1周易研究 , 2002, (4) 1 [ 2 ] 刘大钧 ,林忠军 1周易传文白话解 [M ] . 济南 :齐鲁书社 1 [ 3 ] [ 清 ]刘宝楠 1论语正义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3721 [ 4 ] [战国 ]孟轲 1孟子 [M ].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 101 [ 5 ] 张文学注 1春秋左传 [M ].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 22501 [ 6 ] [宋 ]张载. [清 ]王夫之注 1张子正蒙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851 〔责任编辑 :贺永泉 〕 (上接第 31页 )也是科学理论得以成立的客观基础。概言之 ,直 觉是“探路 ”,逻辑在“固本 ”。有此结论是由于在直觉思维中省 略了许多逻辑环节 ,因而其结论是不确定的 ,只有经过逻辑论证 和实践检验之后 ,才能明确直觉产生的思维结果是否符合客观 实际。 另一方面 ,由于直觉思维的诸多不确定性 ,有关直觉的争论 普遍存在于哲学史中 ,对于直觉的过程 ,孔子认为直觉要有知识 的积累 ,是“仁 ”和“知 ”的统一 ;而禅宗则认为语言都是“法 ”之 尘垢 ,可以不经过积累知识这个环节 ,排遣名言 ,以默会的方式 直觉佛性。对于如何验证直觉的结果 ,在冯契看来 ,哲学的理性 直觉总是和理性思辨以及德性的培养联系在一起的 ,领悟到有 限中的无限、相对中的绝对 ,是思辨和德性培养中转识成智的飞 跃。这样的飞跃 ,既是思辨的结晶 ,也要有思辨的综合来论证 , 既是德性的自由表现 ,还需要在言行之中加以自证。也有学者 提出了不同意见 ,认为自我其实只是一个无广延的点 ,它并不能 伸展于社会和历史 ,假如道德是非及善恶的决定仅仅取决于单 个人的直觉体悟 ,那么 ,如何保证由先天良知所建构、所发出的 道德判断与世界具有主体间的普遍有效性即成问题。 [ 4 ] 总之 ,可以肯定的是关于直觉思维的争论还将继续。 [收稿日期 ] 2007 - 02 - 03 参考文献 [ 1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M ]. 北京 :新世纪出版社 , 2004: 301. [ 2 ]贺麟. 哲学和哲学史论文集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90: 179. [ 3 ]冯契.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6: 428. [ 4 ]陈根法. 德性论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4: 14. 〔责任编辑 :贺永泉 〕 4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