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期 王小锋等:考虑固液分子作用的多孔介质动态网络模型 ·149· P-t 力为阻力,此时孔隙节点的压力局部增大;对于亲水 的孔隙,毛管压力为动力,孔隙节点的压力局部 下降 G Pux, 10 9 图5孔隙喉道流动平衡示意图 8 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flow equilibrium of pores and throats 7 6 (P-P-)G-+(P-P+1)G=0. (21) 联立需要求解压力的孔隙节点的质量守恒方 程,可以得到一个大型的线性方程组,这个方程组用 15 10 20 矩阵形式可以表示为 图6水驱时孔隙的压力变化 Ap =b. (22) Fig.6 Pressure changes of pores in water flooding 矩阵A与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的导流系数有 关,常数b与入口和出口压力相关 4.3水驱时剩余油分布 (1)喉道半径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由图7可 4网络模型模拟实例 知,入口端和出口端如图中箭头所示,图中色阶代表 4.1模拟参数 孔隙的含油饱和度,当含水率达到98%时,平均喉 网络模型模拟过程所需要的参数如表1所示. 道半径为10μm的网络模型,含剩余油的孔隙比例 表1网络模型模拟参数取值 只有18%,平均喉道半径为5μm的网络模型,含剩 Table 1 Parameters of the network model 余油的孔隙比例多达44%.这是因为平均喉道越大 参数 取值 的网络模型,其绝对渗透率要大,孔隙间流通性越 网络节点 20×20 强,不易形成剩余油. 孔隙半径/μm 15.8-210.8 (2)润湿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由图8可 喉道半径/μm 1.819.5 知,入口端和出口端如图中箭头所示,图中色阶代表 喉道长度/μm 孔隙的含油饱和度,当含水率达到98%时,油水润 80~160 孔喉比 湿比例为3:1的网络模型,含剩余油的孔隙比例多 1.5-20.8 达41%,油水润湿比例为1:1的网络模型,含剩余油 配位数 2-4 的孔隙比例只有27%.这是因为孔隙亲油时,毛管 分布函数参数 m,3~4:B,3~5 力为阻力,油湿孔隙比例越大,那么流动阻力越大, 油水界面张力/(mNm) 20 孔隙间流动速度越小,容易形成剩余油. 润湿接触角/(~) 30-160 (3)分子力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由图9可 油相黏度/(mPas) 20 知,入口端和出口端如图中箭头所示,图中色阶代表 水相黏度/(mPa·s) 1 孔隙的含油饱和度,当含水率达到98%时,考虑岩 入口压力/MPa 1 出口压力MPa 石壁面与流体分子作用影响的网络模型,含剩余油 0.1 的孔隙比例只有46%,不考虑岩石壁面与流体分子 相邻孔隙中心长度/μm 200 作用影响的网络模型,含剩余油的孔隙比例只有 4.2水驱时的动态压力分布 33%.这是因为考虑岩石壁面与流体分子作用影响 图6模拟的是水驱时网络模型孔隙的压力变 的网络模型,流体的黏滞力越大,孔隙间流动速度越 化,网络模型的入口端孔隙压力为1MPa,出口端孔 小,越容易形成剩余油 隙压力为0.1Pa.由图6可以看出,在网络模型的 4.4水驱时的相渗曲线 入口端,压力的波动比较平缓,而随着驱替的深入, (1)喉道半径对相渗曲线的影响.由图10可 孔隙节点的压力会发生较大的波动,这是由于两相 知,平均喉道半径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小,等渗点 流动时毛管压力的影响.对于油湿的孔隙,毛管压 右移,两相共渗区变大.这是因为喉道半径比较大第 2 期 王小锋等: 考虑固液分子作用的多孔介质动态网络模型 图 5 孔隙喉道流动平衡示意图 Fig. 5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flow equilibrium of pores and throats ( Pi,j - Pi - 1,j ) GV i - 1,j + ( Pi,j - Pi + 1,j ) GV i,j = 0. ( 21) 联立需要求解压力的孔隙节点的质量守恒方 程,可以得到一个大型的线性方程组,这个方程组用 矩阵形式可以表示为 Ap = b. ( 22) 矩阵 A 与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的导流系数有 关,常数 b 与入口和出口压力相关. 4 网络模型模拟实例 4. 1 模拟参数 网络模型模拟过程所需要的参数如表 1 所示. 表 1 网络模型模拟参数取值 Table 1 Parameters of the network model 参数 取值 网络节点 20 × 20 孔隙半径/μm 15. 8 ~ 210. 8 喉道半径/μm 1. 8 ~ 19. 5 喉道长度/μm 80 ~ 160 孔喉比 1. 5 ~ 20. 8 配位数 2 ~ 4 分布函数参数 m,3 ~ 4; β,3 ~ 5 油水界面张力/( mN·m - 1 ) 20 润湿接触角/( °) 30 ~ 160 油相黏度/( mPa·s) 20 水相黏度/( mPa·s) 1 入口压力/MPa 1 出口压力/MPa 0. 1 相邻孔隙中心长度/μm 200 4. 2 水驱时的动态压力分布 图 6 模拟的是水驱时网络模型孔隙的压力变 化,网络模型的入口端孔隙压力为 1 MPa,出口端孔 隙压力为 0. 1 MPa. 由图 6 可以看出,在网络模型的 入口端,压力的波动比较平缓,而随着驱替的深入, 孔隙节点的压力会发生较大的波动,这是由于两相 流动时毛管压力的影响. 对于油湿的孔隙,毛管压 力为阻力,此时孔隙节点的压力局部增大; 对于亲水 的孔 隙,毛管压力为动力,孔隙节点的压力局部 下降. 图 6 水驱时孔隙的压力变化 Fig. 6 Pressure changes of pores in water flooding 4. 3 水驱时剩余油分布 ( 1) 喉道半径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由图 7 可 知,入口端和出口端如图中箭头所示,图中色阶代表 孔隙的含油饱和度,当含水率达到 98% 时,平均喉 道半径为 10 μm 的网络模型,含剩余油的孔隙比例 只有 18% ,平均喉道半径为 5 μm 的网络模型,含剩 余油的孔隙比例多达 44% . 这是因为平均喉道越大 的网络模型,其绝对渗透率要大,孔隙间流通性越 强,不易形成剩余油. ( 2) 润湿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由图 8 可 知,入口端和出口端如图中箭头所示,图中色阶代表 孔隙的含油饱和度,当含水率达到 98% 时,油水润 湿比例为 3∶ 1的网络模型,含剩余油的孔隙比例多 达 41% ,油水润湿比例为 1∶ 1的网络模型,含剩余油 的孔隙比例只有 27% . 这是因为孔隙亲油时,毛管 力为阻力,油湿孔隙比例越大,那么流动阻力越大, 孔隙间流动速度越小,容易形成剩余油. ( 3) 分子力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由图 9 可 知,入口端和出口端如图中箭头所示,图中色阶代表 孔隙的含油饱和度,当含水率达到 98% 时,考虑岩 石壁面与流体分子作用影响的网络模型,含剩余油 的孔隙比例只有 46% ,不考虑岩石壁面与流体分子 作用影响的网络模型,含剩余油的孔隙比例只有 33% . 这是因为考虑岩石壁面与流体分子作用影响 的网络模型,流体的黏滞力越大,孔隙间流动速度越 小,越容易形成剩余油. 4. 4 水驱时的相渗曲线 ( 1) 喉道半径对相渗曲线的影响. 由图 10 可 知,平均喉道半径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小,等渗点 右移,两相共渗区变大. 这是因为喉道半径比较大 · 94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