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该结构为框架结构,高度小于30m,烈度为8度,可确定建筑抗震等级为二级。 (1)框架梁内力组合 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四种内力组合,即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1.2Sa+1.4S,永久荷载控 制的组合1.35S+Sa,地震作用下的不利组合1.2Sax+1.3S和地震作用下的有利组合 1. OSGEk+1. 3SEk 在实际计算中均从正弯矩值较大的支座剪力判断跨中弯矩最大值发生的位置,在对称荷 载作用下,跨中弯矩最大值总是偏向于支座弯矩正弯矩较大的一侧。 在地震作用下的组合中考虑有利作用与不利作用。 (2)框架柱内力组合 取每层柱子顶和柱底两个控制截面,进行三种内力组合,即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1.2Sa+1.4Sa,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1.35Sa+Sa,地震作用下的不利组合1.2Sa 2.7截面设计 2.7.1框架梁 (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将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为支座边缘控制截面的弯矩再进行配筋计算。当梁下部受拉 时,现浇板可作为受压翼缘,将梁下部钢筋伸入支座,作为支座负弯矩作用下的受压钢筋进 行计算。 (2)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2.7.2框架柱 (1)剪跨比和轴压比验算 (2)框架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遵循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为了保证框架柱的受弯承载力大于梁的受弯承载力,避免柱 中出现塑性铰而形成柱铰型破坏杋构,需要根据梁端弯矩对柱端弯矩进行调整,并与柱端组 合弯矩的调整值比较后,选出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计算 (3)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为防止构件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宜使构件的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大于构件弯曲屈服时实 际达到的剪力。 2.7.3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 该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11-2001),节点核心 区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0.10,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5%。 2.8竿通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变形验算 根据《西安市抗震设防区划》罕遇地震下T=0.65,an=0.80,多遇地震下T=0.5s, αmx=0.15。则0.8/0.15×(0.65/0.5)0°=6.75。按照框架梁、柱的实际配筋面积和材料强 度的标准值计算构件端部的实际正截面承载力。最大的层间弹塑性位移角度发生在底层, 0=1/52>1/50,满足要求 2.9基础设计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结果,选用柱下肋梁式筏板基础,其具有减小基底压力和调整不均匀 沉降的能力,埋置深度取2.2m,筏板厚度取500mm,纵、横向肋梁均取h=1200mm,b=800m。 fn=150kN/m2,取n=0.3,na=1.6深宽修正后,f=150+0.3×19×3+1.6×19×2=227.9kN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fε=14.3N/m,f:=1.43N/mm2),底板钢筋选用HRB335级钢筋 f,=f;=300N/m2),基础梁钢筋选用HRB400级钢筋(f;=f=360N/m),箍筋HB235级 钢筋(f,=f,=210N/m2)。 2.9.1基础底面积的确定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议基底平面形心宜与结构的竖向永久4 该结构为框架结构,高度小于 30m,烈度为 8 度,可确定建筑抗震等级为二级。 (1)框架梁内力组合 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四种内力组合,即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1.2SGk+1.4SQk,永久荷载控 制的组合 1.35SGk+SQk,地震作用下的不利组合 1.2SGEk+1.3SEk 和地震作用下的有利组合 1.0SGEk+1.3SEk。 在实际计算中均从正弯矩值较大的支座剪力判断跨中弯矩最大值发生的位置,在对称荷 载作用下,跨中弯矩最大值总是偏向于支座弯矩正弯矩较大的一侧。 在地震作用下的组合中考虑有利作用与不利作用。 (2)框架柱内力组合 取每层柱子顶和柱底两个控制截面,进行三种内力组合,即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1.2SGk+1.4SQk,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1.35SGk+SQk,地震作用下的不利组合 1.2SGEk+1.3SEk。 2.7 截面设计 2.7.1 框架梁 (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将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为支座边缘控制截面的弯矩再进行配筋计算。当梁下部受拉 时,现浇板可作为受压翼缘,将梁下部钢筋伸入支座,作为支座负弯矩作用下的受压钢筋进 行计算。 (2)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2.7.2 框架柱 (1)剪跨比和轴压比验算 (2)框架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遵循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为了保证框架柱的受弯承载力大于梁的受弯承载力,避免柱 中出现塑性铰而形成柱铰型破坏机构,需要根据梁端弯矩对柱端弯矩进行调整,并与柱端组 合弯矩的调整值比较后,选出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计算。 (3)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为防止构件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宜使构件的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大于构件弯曲屈服时实 际达到的剪力。 2.7.3 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 该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011-2001),节点核心 区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 0.10,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 0.5%。 2.8 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变形验算 根据《西安市抗震设防区划》罕遇地震下 Tg=0.65s,αmax=0.80,多遇地震下 Tg=0.5s, αmax=0.15。则 0.8/0.15×(0.65/0.5) 0.9=6.75。按照框架梁、柱的实际配筋面积和材料强 度的标准值计算构件端部的实际正截面承载力。最大的层间弹塑性位移角度发生在底层, θp=1/52>1/50,满足要求。 2.9 基础设计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结果,选用柱下肋梁式筏板基础,其具有减小基底压力和调整不均匀 沉降的能力,埋置深度取 2.2m,筏板厚度取 500mm,纵、横向肋梁均取 hb=1200mm,bb=800mm。 fak=150kN/m2,取ηb=0.3,ηd=1.6 深宽修正后,fa=150+0.3×19×3+1.6×19×2=227.9kN/m2。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fc=14.3N/mm2,ft=1.43N/mm2),底板钢筋选用 HRB335 级钢筋 (fy=fy ’ =300 N/mm2),基础梁钢筋选用 HRB400 级钢筋(fy=fy ’ =360 N/mm2),箍筋 HPB235 级 钢筋(fy=fy ’ =210 N/mm2)。 2.9.1 基础底面积的确定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建议基底平面形心宜与结构的竖向永久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