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陋室主人与爱莲说中“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有什么异同? 答:他们都品行高洁,不慕荣利。陋室主人同“菊,花之隐逸者”远离世俗,是隐者。爱 莲者则身在世俗高于世俗 7、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答: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 “灵”的性质 8、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 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 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1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 感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 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ll、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意思对即可) 12、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 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13、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1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 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5、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这笔,引用孔子的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 吾德馨” 1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17、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 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19、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赞同 20、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答: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 21、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答: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2、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争议,你认为7 6 陋室主人与 爱莲说中“菊,花之隐逸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有什么异同? 答:他们都品行高洁,不慕荣利。陋室主人同 “菊,花之隐逸者” 远离世俗,是隐者。爱 莲者则身在世俗高于世俗。 7、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答: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 “灵”的性质 8、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 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 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1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 感?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 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1、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意思对即可) 12、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 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13、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1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 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5、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这笔,引用孔子的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 吾德馨” 1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17、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 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19、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赞同。 20、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答: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 21、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答: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22、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争议,你认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