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成岩阶段 大约65~50Ma年前,印度板块沿东北向与欧亚板块相接,碰撞带两侧板块的边界并不 规则,位于欧亚板块南缘的缅北地区可能因不规则陆壳边界的围限而在局部地区形成残留的 海盆,沉积了巨厚的富Na盐层。待特提斯洋俯冲殆尽,两大板块最终碰撞,并在板块缝合 部位堆积了大量包括特提斯洋壳、大洋沉积物(矿体东北部硅质集块岩的出露可能代表了当 初的远洋硅质沉积)和古老印度板块的陆壳刮削物组成的混杂堆积物。俯冲的特提斯洋壳拖 曳其后的印度陆块继续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一部分堆积物被带入地壳深部,并发生部分熔 融,形成近硬玉质硅酸盐熔体。考虑到板块接触部位强烈摩擦产生的大量热和碰撞产生的强 大挤压,笔者认为这种熔体的产生并不需要达到如崔文元等(2000)指出的上地幔的深度 Chemenda等(2000)通过数值模拟实验,认为当俯冲物质所受浮力大于拖曳力时,会沿俯 冲洋壳表面折返地面。因此当俯冲至一定深度,熔体开始上涌,温度压力随即迅速下降,逐 渐开始结晶。与此同时,超铁镁岩的蛇纹石化导致与其共生的碳酸盐矿物可能部分或完全离 解脱碳,生成的CO2和H2在俯冲板块的接触带中合成CH4,并被硬玉晶体所包裹。由于初 始温度较高,形成的硬玉晶核数少。晶体粗大,导致晶间孔隙也较大。这时所形成的晶体远 达不到宝石级,只能称为硬玉岩 2、成玉阶段 熔体的折返上涌在板块缝合带西侧形成实皆断裂,并受印度板块北东东向挤压影响,开 始右行走滑。受挤压走滑产生的定向压扭性应力影响,早期形成的硬玉岩开始接受动力改造 变形的初始阶段硬玉晶粒被压扁拉长,由于位错滑动而产生亚晶粒,并在亚晶界上出现细粒 的动态重结晶,形成糜棱一超糜棱岩:同时压熔作用导致硬玉晶粒沿垂直压扭应力面的方向 定向生长,各晶粒间孔隙被很好的填补,透明度得到大大改善。显然,越靠近断裂面,受到 的改造就越强烈,改善的效果也越明显。此后花岗岩脉沿断裂带的侵入带来了致色元素Cr3, 在最适当的温度下(212°C)可均匀地进入硬玉晶格,替代AF而形成翡翠诱人的绿色。这 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优质翡翠常位于断裂带附近,并沿矿体走向有逐渐尖灭的趋势。 3、成矿后期改造阶段 折返地面后,顶部的翡翠遭受风化剥蚀。翡翠中主要硬玉矿物并未出现明显交代蚀变, 但硬玉矿物的裂隙、间隙或解理则被绿泥石等粘土矿物充填,翡翠的透明度得到了进一步改 善。矿体上盘现已发现广泛分布有还原性水岩反应的产物一一绿泥石壳。有理由相信这很可 能是导致翡翠仔料质量要普遍高于山料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在长期水岩反应作用下,矿 体上部的翡翠质量较好,并最先遭受剥蚀而搬运至山下堆积,在原地则留下了结构松散的翡 翠。这也可能是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机制之一。而部分地区硬玉矿体周缘钠长石和霞石等矿 物并不是其成岩的物源,它们的出现代表了硬玉在折返地表过程中的退化变质作用 总之,翡翠在特殊的构造背景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形成的。成因过程的认识 不但是探寻翡翠新矿床的关键,也是理解翡翠颜色成因以及其它质量评价因素的关键,值得 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学习指导 翡翠被称为玉石之王,是东方人最喜受宝玉石品种,因此,对翡翠的有关知识必须全面 系统地学习掌握。本章有关翡翠的基本性质必须熟记。翡翠的真假鉴别和质量评价均包括原 1111 1、成岩阶段 大约 65~50Ma 年前,印度板块沿东北向与欧亚板块相接,碰撞带两侧板块的边界并不 规则,位于欧亚板块南缘的缅北地区可能因不规则陆壳边界的围限而在局部地区形成残留的 海盆,沉积了巨厚的富 Na 盐层。待特提斯洋俯冲殆尽,两大板块最终碰撞,并在板块缝合 部位堆积了大量包括特提斯洋壳、大洋沉积物(矿体东北部硅质集块岩的出露可能代表了当 初的远洋硅质沉积)和古老印度板块的陆壳刮削物组成的混杂堆积物。俯冲的特提斯洋壳拖 曳其后的印度陆块继续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一部分堆积物被带入地壳深部,并发生部分熔 融,形成近硬玉质硅酸盐熔体。考虑到板块接触部位强烈摩擦产生的大量热和碰撞产生的强 大挤压,笔者认为这种熔体的产生并不需要达到如崔文元等(2000)指出的上地幔的深度。 Chemenda 等(2000)通过数值模拟实验,认为当俯冲物质所受浮力大于拖曳力时,会沿俯 冲洋壳表面折返地面。因此当俯冲至一定深度,熔体开始上涌,温度压力随即迅速下降,逐 渐开始结晶。与此同时,超铁镁岩的蛇纹石化导致与其共生的碳酸盐矿物可能部分或完全离 解脱碳,生成的 CO2 和 H2 在俯冲板块的接触带中合成 CH4,并被硬玉晶体所包裹。由于初 始温度较高,形成的硬玉晶核数少。晶体粗大,导致晶间孔隙也较大。这时所形成的晶体远 达不到宝石级,只能称为硬玉岩。 2、成玉阶段 熔体的折返上涌在板块缝合带西侧形成实皆断裂,并受印度板块北东东向挤压影响,开 始右行走滑。受挤压走滑产生的定向压扭性应力影响,早期形成的硬玉岩开始接受动力改造。 变形的初始阶段硬玉晶粒被压扁拉长,由于位错滑动而产生亚晶粒,并在亚晶界上出现细粒 的动态重结晶,形成糜棱—超糜棱岩;同时压熔作用导致硬玉晶粒沿垂直压扭应力面的方向 定向生长,各晶粒间孔隙被很好的填补,透明度得到大大改善。显然,越靠近断裂面,受到 的改造就越强烈,改善的效果也越明显。此后花岗岩脉沿断裂带的侵入带来了致色元素 Cr3+, 在最适当的温度下(212ºC)可均匀地进入硬玉晶格,替代 Al3+而形成翡翠诱人的绿色。这 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优质翡翠常位于断裂带附近,并沿矿体走向有逐渐尖灭的趋势。 3、成矿后期改造阶段 折返地面后,顶部的翡翠遭受风化剥蚀。翡翠中主要硬玉矿物并未出现明显交代蚀变, 但硬玉矿物的裂隙、间隙或解理则被绿泥石等粘土矿物充填,翡翠的透明度得到了进一步改 善。矿体上盘现已发现广泛分布有还原性水岩反应的产物——绿泥石壳。有理由相信这很可 能是导致翡翠仔料质量要普遍高于山料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在长期水岩反应作用下,矿 体上部的翡翠质量较好,并最先遭受剥蚀而搬运至山下堆积,在原地则留下了结构松散的翡 翠。这也可能是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机制之一。而部分地区硬玉矿体周缘钠长石和霞石等矿 物并不是其成岩的物源,它们的出现代表了硬玉在折返地表过程中的退化变质作用。 总之,翡翠在特殊的构造背景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形成的。成因过程的认识 不但是探寻翡翠新矿床的关键,也是理解翡翠颜色成因以及其它质量评价因素的关键,值得 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学习指导 翡翠被称为玉石之王,是东方人最喜受宝玉石品种,因此,对翡翠的有关知识必须全面 系统地学习掌握。本章有关翡翠的基本性质必须熟记。翡翠的真假鉴别和质量评价均包括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