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财务管理 财务报告目标革新与公允价值会计 ■徐玉德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的深入发展,以及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尤其是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 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财务报告目标已由受托责任观逐在这种背景下,决策有用观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 渐转向决策有用观。财务报告目标革新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 财务报告目标革新对会计计量理论乃至传统会计提出 产生了巨大冲击。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相关准则中再了以下要求:一是从面向过去到兼顾未来:二是从重视成本 次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即是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到兼顾价值;三是从货币计量到兼顾其他量度。在强调收益 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具体体现。虽然从世界范围来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 看,公允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会计准则所采用,但是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而被 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会计人员素广为推崇,但其在计量企业资产价值、企业价值等方面的 质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等所限,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限性却日渐明显。通货膨胀的冲击,又使历史成本法的根本 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同时并存将不可优势一可靠性受到致命的打击,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 避免 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既不能反映由 关键词:财务报告目标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也不能反映被计量对象的 财务报告目标革新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冲突 个别价值变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的经济业 财务报告是会计准则规范的成果,是会计行为的一种结务与经营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历史成本会计体系的崩溃 果表述、汇总的一种手段。其目标要受“财务报告所产生的经如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预期合约,在签订时就会产生相应的 济法律、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FASB,1992),亦即财务报权利与义务,由于交易事项尚未发生,自然无历史成本可言 告目标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并随着外部环境的而且任何一项金融工具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的平仓、交割都 变化而不断得到调整。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基于历史成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在 本的财务会计对于为商人或企业提供其所拥有的所有财产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以签订合约时的价格入账,一旦市场发 和所进行的交易及其损益,以及为经济往来各方提供债权、生了不利的变动,就可能造成很大的“浮动盈亏”,因而无 债务等方面的信息足以满足需要。20世纪30年代以后,所有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和风险控制,这就决定了在对 杈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催生了股份公司并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要选择一种能够披露出报表中 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此时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则隐蔽性风险的计量属性。许多投资者也发现,历史成本财务 是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报告资源的运用情况,即评价受托经报告不仅不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 济责任。所以,财务报表中的信息是反映过去的,并且为了保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判断。一个典型的例证 证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相关性,进入财务报表就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 的信息需经过严格的确认和计量程序,并须经过审计的审核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然而在此之前,这些金融机构建立在 和鉴证。由此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可核实性和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却仍显示着“良好”的经营 比性,从而能较好地协调与处理同企业有错综复杂联系的各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 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会计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 随着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的深入发展,关注企业发展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 并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投资者和债权人逐渐演变成数量众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 多、地域分散、流动迅速的庞大群体。数量众多的企业投资者性。相关性就是会计信息所表现出的这种影响判断和决策及 和债权人遍布世界各地,委托代理关系变得不像从前那样清决策差别的能力,通常由及时性、预测性和反馈价值三个要 晰、明确。这种经济背景和产权制度要求财务会计面向资本素组成。相关性要求面向未来,其目的在于决策;相关性中的 市场提供信息,即不但要向现实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信预测和及时性要求,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为了追求完 息,而且应提供给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这些利益相关者全可靠而忽略信息的及时性和预测性,再可靠的信息,其相 已不再仅仅关注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而是更关注企关性也会大大削弱。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下,可靠性是最重要 2008年第2期)财会研究CKYJ CKYJ (2008 年第 2 期) 财会研究 摘 要: 随着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的深入发展, 以及 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 财务报告目标已由受托责任观逐 渐转向决策有用观。财务报告目标革新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 产生了巨大冲击。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相关准则中再 次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即是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 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具体体现。虽然从世界范围来 看, 公允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会计准则所采用, 但是 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 会计人员素 质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等所限,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 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同时并存将不可 避免。 关键词: 财务报告目标 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一、财务报告目标革新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冲突 财务报告是会计准则规范的成果, 是会计行为的一种结 果表述、汇总的一种手段。其目标要受“财务报告所产生的经 济、法律、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 FASB, 1992) , 亦即财务报 告目标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并随着外部环境的 变化而不断得到调整。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 基于历史成 本的财务会计对于为商人或企业提供其所拥有的所有财产 和所进行的交易及其损益, 以及为经济往来各方提供债权、 债务等方面的信息足以满足需要。20世纪30年代以后, 所有 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 催生了股份公司并 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此时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则 是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报告资源的运用情况, 即评价受托经 济责任。所以, 财务报表中的信息是反映过去的, 并且为了保 证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相关性, 进入财务报表 的信息需经过严格的确认和计量程序, 并须经过审计的审核 和鉴证。由此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可核实性和可 比性, 从而能较好地协调与处理同企业有错综复杂联系的各 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随着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的深入发展, 关注企业发展 并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投资者和债权人逐渐演变成数量众 多、地域分散、流动迅速的庞大群体。数量众多的企业投资者 和债权人遍布世界各地, 委托代理关系变得不像从前那样清 晰、明确。这种经济背景和产权制度要求财务会计面向资本 市场提供信息, 即不但要向现实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信 息, 而且应提供给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这些利益相关者 已不再仅仅关注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 而是更关注企 业未来的经营情况, 尤其是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 决策有用观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 财务报告目标革新对会计计量理论乃至传统会计提出 了以下要求: 一是从面向过去到兼顾未来: 二是从重视成本 到兼顾价值; 三是从货币计量到兼顾其他量度。在强调收益 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 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 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而被 广为推崇, 但其在计量企业资产价值、企业价值等方面的局 限性却日渐明显。通货膨胀的冲击, 又使历史成本法的根本 优势——可靠性受到致命的打击, 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 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 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 既不能反映由 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 也不能反映被计量对象的 个别价值变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的经济业 务与经营活动, 进一步加剧了历史成本会计体系的崩溃。比 如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预期合约, 在签订时就会产生相应的 权利与义务, 由于交易事项尚未发生, 自然无历史成本可言。 而且任何一项金融工具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的平仓、交割都 要经过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内, 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在 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以签订合约时的价格入账, 一旦市场发 生了不利的变动, 就可能造成很大的“浮动盈亏”, 因而无法 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和风险控制, 这就决定了在对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要选择一种能够披露出报表中 隐蔽性风险的计量属性。许多投资者也发现, 历史成本财务 报告不仅不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 甚至 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判断。一个典型的例证 就是20世纪80年代, 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 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 然而在此之前, 这些金融机构建立在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却仍显示着“良好”的经营 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 二、会计计量属性: 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 可比性, 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 性。相关性就是会计信息所表现出的这种影响判断和决策及 决策差别的能力, 通常由及时性、预测性和反馈价值三个要 素组成。相关性要求面向未来, 其目的在于决策; 相关性中的 预测和及时性要求, 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 而为了追求完 全可靠而忽略信息的及时性和预测性, 再可靠的信息, 其相 关性也会大大削弱。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下, 可靠性是最重要 财务报告目标革新与公允价值会计 ■ /徐玉德 财 务 管 理 55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