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86·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3卷 含量极少,因而氧对碳的活度系数影响极小可以忽 初期[C]约为4.2%,铁水温度在1100K左右,Po2 略,故取文献D2]中以假想纯物质为标准态时FeC 约在0.0022p°;随着吹炼的进行,在加入的石灰石 二元系中碳的活度系数fc.x的表达式: 分解化渣后(约5min),温度上升接近1400K时, 1g元x=4350ū+0.0004(T-1770)]1-) [C]约为略高于3.0%的程度,Po,约在0.0005p°. T 可见转炉炼钢吹炼前期与高碳低温铁水平衡的P0, (18) 值,虽然因温度低有Po,升高的趋势,但由于碳含量 代入(17)式,其中铁的摩尔分数N=1-Nc,Nc= 高又使Po,降低,而且要比吹炼终点低碳高温铁水 1.27C]/(C]+27.37),整理后可以得到最终的 时的P0,低得多.过去的研究结果表明,吹炼终点 f.与温度和碳浓度的关系式: 时平衡的pco,要达到0.03以上 6.=162(1,9)992 在转炉炼钢吹炼前期,这一平衡计算的结果仅 1.44-lg([C]+27.37) 适用于与高碳低温铁水有接触的部位,石灰石因为 (19) 把式(19)代入式(14)中的ac,再给[C]和T赋值, 落在了铁水面上,所以分解产生的C02有这种机会 即可以求出Pco2 全部参与铁水反应.因此在考虑石灰石分解出的 2.4C0,参与高碳低温铁水反应的限度 CO,有多少参与了铁水反应时,基本上可以忽略其 剩余量,即认为此时CO,参与铁水氧化反应的比例 根据上述推导计算,可以得出Pc0,与温度和铁 约为100%.但是当上述式(2)~(5)氧化反应产生 水中碳浓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吹炼初期由于冷 料装入吸热,估计铁水温度会由约1300K降至 的C0自铁水面离开上升后,还可能与炉膛上部的 氧气接触再反应生成CO,而如果控制得当则有可 1100K左右甚至更低,至石灰石几分钟后完成分解 能减少这一反应的进行,从而能够增收转炉煤气. 化渣,冷铁料完全熔化,进入脱碳期,估计铁水温度 将上升接近至1400K,这个过程中铁水碳含量的变 2.5pco,与[C]、T的关系再回归 化范围估计在4.5%~3.0%之间.因此,对式(14) 由于式(19)代入式(14)后P,与[C]和T之间 赋值的温度和碳浓度范围分别定为T=1100~ 的关系式过于复杂,故下面进行回归试图得到一个 1400K和[C]=4.5%~3.0%,根据计算结果可以 更加简洁的表达形式。 绘出Pco,随温度和碳含量变化的曲线,如图3所示. 将[C]和T两个变量中的其中一个固定,分别 分析Pco,与另外一个变量的关系,发现Peo,与[C]和 0.005 1/T之间都符合良好的指数关系,故尝试以Pc,= -----1C上3.0% 0.004 -一--10=3.5% a·e回+宁作为回归模型.对等式两边取对数,可以将 T=4.0% ····lC=4.5% 该回归模型转换为以lnp0,为因变量、以[C和1/T为 0.0n3F 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即npo,=lna+b【C]+c/T. 在C]=3%~4.5%范围内每隔0.02%取一个值,T=1 0.002 373~1773K范围内每隔5K取一个值,总共得到4636 组数据,在Excel中进行回归分析得出lna=-15.634 0.001 3,b=-0.59727,c=16538,即 lpo2=-15.6343-0.59727[C]16538/T, 1350 1450 R2=0.9998 (20) 155(0 1650 温度k 由相关系数可见,式(20)相当精确地表达了 图3在高碳低温区域Pe0,与温度和[C]浓度的关系 高碳低温区域的P,、[C]和T之间的关系,验证作 Fig.3 Reactions of pco with temperature and [C]under the condi- 图也可以看出与图3几乎重合. tion of high carbon concentration and low temperature 3结论 由图3可知:当[C]一定时,Po,随着温度的升 (1)石灰石投入转炉后,其中的CaC03而随着 高而降低,在低温区下降幅度大一些;当温度一定 温度上升很快发生分解,在高碳低温的铁水面附近, 时,Pco,随着C]的升高而降低,[C]越高降幅越小. CaCO,分解反应可以进行的温度比标准状态时低得 在本研究讨论条件的范围内Pco,值都非常小,吹炼 多,随着吹炼过程中炉温上升其反应趋势增大.C0,书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3 卷 含量极少,因而氧对碳的活度系数影响极小可以忽 略,故取文献[12]中以假想纯物质为标准态时Fe--C 二元系中碳的活度系数 fC,X的表达式: lg fC,X = 4 350 T [1 + 0. 000 4( T - 1 770) ]( 1 - N2 Fe ) ( 18) 代入( 17) 式,其中铁的摩尔分数 NFe = 1 - NC,NC = 1. 27[C]/( [C]+ 27. 37) ,整理后可以得到最终的 fC,% 与温度和碳浓度的关系式: lg fC,% = 1 ( . 62 1 + 730 ) T [C]( [C]+ 69. 52) ( [C]+ 27. 37) 2 + 1. 44 - lg ( [C]+ 27. 37) ( 19) 把式( 19) 代入式( 14) 中的 aC,再给[C]和 T 赋值, 即可以求出 pCO2 . 2. 4 CO2 参与高碳低温铁水反应的限度 根据上述推导计算,可以得出 pCO2 与温度和铁 水中碳浓度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吹炼初期由于冷 料装入 吸 热,估计铁水温度会由约 1 300 K 降 至 1 100 K左右甚至更低,至石灰石几分钟后完成分解 化渣,冷铁料完全熔化,进入脱碳期,估计铁水温度 将上升接近至 1 400 K,这个过程中铁水碳含量的变 化范围估计在 4. 5% ~ 3. 0% 之间. 因此,对式( 14) 赋值的温度和碳浓度范围分别定为 T = 1 100 ~ 1 400 K和[C]= 4. 5% ~ 3. 0%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 绘出 pCO2随温度和碳含量变化的曲线,如图 3 所示. 图 3 在高碳低温区域 pCO2与温度和[C]浓度的关系 Fig. 3 Reactions of pCO2 with temperature and[C]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carbon concentration and low temperature 由图 3 可知: 当[C]一定时,pCO2随着温度的升 高而降低,在低温区下降幅度大一些; 当温度一定 时,pCO2随着[C]的升高而降低,[C]越高降幅越小. 在本研究讨论条件的范围内 pCO2值都非常小,吹炼 初期[C]约为 4. 2% ,铁水温度在 1 100 K 左右,pCO2 约在 0. 002 2pΘ ; 随着吹炼的进行,在加入的石灰石 分解化渣后( 约 5 min) ,温度上升接近 1 400 K 时, [C]约为略高于 3. 0% 的程度,pCO2 约在0. 000 5pΘ . 可见转炉炼钢吹炼前期与高碳低温铁水平衡的 pCO2 值,虽然因温度低有 pCO2升高的趋势,但由于碳含量 高又使 pCO2降低,而且要比吹炼终点低碳高温铁水 时的 pCO2 低得多. 过去的研究结果表明,吹炼终点 时平衡的 pCO2要达到 0. 03 以上[13]. 在转炉炼钢吹炼前期,这一平衡计算的结果仅 适用于与高碳低温铁水有接触的部位,石灰石因为 落在了铁水面上,所以分解产生的 CO2 有这种机会 全部参与铁水反应. 因此在考虑石灰石分解出的 CO2 有多少参与了铁水反应时,基本上可以忽略其 剩余量,即认为此时 CO2 参与铁水氧化反应的比例 约为 100% . 但是当上述式( 2) ~ ( 5) 氧化反应产生 的 CO 自铁水面离开上升后,还可能与炉膛上部的 氧气接触再反应生成 CO2,而如果控制得当则有可 能减少这一反应的进行,从而能够增收转炉煤气. 2. 5 pCO2与[C]、T 的关系再回归 由于式( 19) 代入式( 14) 后 pCO2与[C]和 T 之间 的关系式过于复杂,故下面进行回归试图得到一个 更加简洁的表达形式. 将[C]和 T 两个变量中的其中一个固定,分别 分析 pCO2与另外一个变量的关系,发现 pCO2与[C]和 1 /T 之间都符合良好的指数关系,故尝试以 pCO2 = a·eb[C]+ c T 作为回归模型. 对等式两边取对数,可以将 该回归模型转换为以 lnpCO2为因变量、以[C]和 1/T 为 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即 lnpCO2 = lna + b[C]+ c/T. 在[C]=3% ~4. 5%范围内每隔0. 02%取一个值,T =1 373 ~1773 K 范围内每隔5 K 取一个值,总共得到 4 636 组数据,在 Excel 中进行回归分析得出 lna = - 15. 634 3,b = -0. 59727,c =16538,即 lnpCO2 = - 15. 634 3 - 0. 597 27[C]16 538 /T, R2 = 0. 999 8 ( 20) 由相关系数 R2 可见,式( 20) 相当精确地表达了 高碳低温区域的 pCO2 、[C]和 T 之间的关系,验证作 图也可以看出与图 3 几乎重合. 3 结论 ( 1) 石灰石投入转炉后,其中的 CaCO3 而随着 温度上升很快发生分解,在高碳低温的铁水面附近, CaCO3 分解反应可以进行的温度比标准状态时低得 多,随着吹炼过程中炉温上升其反应趋势增大. CO2 ·86·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